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材料浏览

电视研究类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电视的新收获评胡智锋新著《电视新论》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电视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电视的新收获评胡智锋新著《电视新论》,本文是关于电视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与胡智锋和《电视发展新论》和新著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电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电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应收账款论文开题报告

【内容摘 要】《电视发展新论》是胡智锋及其研究团队撰写的“电视论丛”之一,该丛书对新时期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现状解读和前景描摹,是在媒体危言“电视将死”时代下创造出的新的学术贡献,文字之间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职业热忱.《电视发展新论》充分表现出胡智锋等作者们聚焦当下、放眼未来的学术眼光.本文分别从“与时俱进的学术观”“‘服务于民’的电视发展理念”“‘以小见大’的电视案例研究”以及“电视发展的前景描摹”四个部分,对该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电视事业;与时俱进;案例研究;胡智锋;电视理论

胡智锋等著的《电视发展新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1月出版.该丛书受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资助,是作者和他的研究团队撰写的“电视论丛”之一.此书以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发展为切入点,对当下中国电视事业的现状、问题予以全面描述和剖析,并对中国电视的发展走势做出独立的思考.同时,也将视点聚焦于电视文艺节目与电视纪录片.其前瞻性的观点与建议,新人耳目,启人思考,是近年来国内关于电视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新世纪以来,由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发展迅速,关于中国电视发展研究的学术著作日渐减少,而且大多转向电视产业、市场、运营等领域.即便出版的一些相关著作,优秀之作也不多见.在当下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已经逐渐丧失主流媒体的地位,更使大部分专家学者放弃电视的研究,转向新媒体等新兴媒介领域.在这样的环境下,胡智锋依旧能够坚守“老本行”,带领自己的学生不断地就电视艺术、文化做深度研究,其精神是值得高度赞扬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研究才是冷静的、理性的,并富含学术价值.下面,我们将通过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一、与时俱进的学术观

《电视发展新论》全书共有四个章节,分别为:“中国电视发展新形势”“中国电视内容生产新景观”“中国电视文艺新动向”和“中国电视纪录片新亮点”.作者通过这四大部分对当前的中国电视发展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全面分析.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中国电视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原有的电视研究理论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这是目前中国电视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胡智锋在《电视发展新论》的总序中说道:“与时俱进地瞄准正在热运行的媒体发展新动向,不仅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术研究不能只顾闭门造车,应当关注时代与现实新的脉动,做‘合时宜’‘合时尚’的研究.”⑴这种“合时宜”“合时尚”的学术理念,正是胡智锋与时俱进的学术观的体现.该书第一章《中国电视发展新形势》中的《“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例》一文,阐释了“微时代”背景下的影视艺术的选择.本文从“‘微时代’背景下的影视美学之变”“‘微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技术与艺术之变”“‘微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格局之变”三个方面来谈“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与传播.作者紧密结合影视前沿动态,紧扣时代脉搏,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当下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尤其第三部分“‘微时代’背景下的影视格局之变”,作者从三个方面做了深入分析——门槛的降低、渠道的变宽、圈子的打破,对“微时代”的影视格局之变做了准确描述.“微时代”带来的影视格局的“微创作”“微传播”“微圈子”,消解了传统影视艺术的所有边界,让影视创作走向了草根化、社会化、化.胡智锋最后提出:“‘微时代’对影视艺术文化的影响也不仅是艺术与文化内部的,其大众化、化风潮,更是全社会的、革命性的,与后现代人类生存状况相关联的.我们对此必须重视,并且有所回应.”⑵这种极具反思性的学术观点,是颇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也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时代感知能力和理论能力.

中国电视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提升,脱离时代背景的电视研究就会缺乏社会实践的支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电视发展新论》全书的核心要义,也是胡智锋长期进行电视研究坚守的理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电视事业的认识是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积累出来的.胡智锋说:“我的学术道路的建构其实首先得益于中国电视在二十世纪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期间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电视是标志性的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广播、报纸、杂志,包括通讯社,在电视的快速成长中备受冲击.电视成了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而我正好是八十年代后期来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在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有一种东西是被大家迫切需求的,这就是理论的解读、阐释以及理论的指导和前瞻.”⑶这种理论的解读、阐释以及理论的指导和前瞻在书中的体现可谓是无处不在.书的第一小节围绕“中国广播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五个重要问题”展开,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评价”和“中国广播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五个重要问题”,作者以独特敏锐的职业眼光将目前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问题一针见血、毫不拖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条理清晰的概述,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这种随笔式的学术论文更加“接地气”,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相比之下,某些“浓墨重彩”的学术论文看上去虽显高大上,但关于实质问题的探讨却是纸上谈兵,读者看了许久,也未必能看得懂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语言风格上的简练更好地展现了作者结合实践、与时俱进的学术观,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所谓与时俱进的学术观,还有一点,就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我们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理论”不是过时的落后的“理论”,而是立土、面向世界的“理论”.众所周知,电视作为一种媒介和艺术形式,有全球通行的技术、艺术创作与制作规律和规则.但中国电视作为植根于这片土地的传媒与艺术形式,肯定有它的独特之处,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模式评价标准可能是削足适履.胡智锋能够立足现实国情,又能打开视野,用一种全球视野审视观照,所以他的研究才能独出机杼,颇见新意.在这里,本土,与全球同样重要.

二、“服务于民”的电视发展理念

中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应该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走进群众、服务于民应当是广大电视从业者应有的职业精神.电视收视的主要受众来自基层的百姓,满足百姓的收视要求是电视从业者和政府不断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胡智锋提出了《传媒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论要》,这一“合时宜”的问题的提出,在当下看来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中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对象是媒介使用者,其中又以普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其他弱势群体为主’.但‘从传播过程来看,在传者发出端、传播过程端(正向传播、逆向反馈、噪声参与)、受者接受端中,当前媒介素养的理论与实践更加关注‘受者接受’一端.在传播过程的‘三端’中,虽不能说接受端不比前两者重要,但前两者的地位同样是不可言喻的,特别是传统领导者和从业人员直接参与更多的‘传者发出端’,它决定着信息如何被规定,意义重大.而在中国传媒体制机制下,传媒领导者对‘传者发出端’的重要影响又是不言而喻的,传媒领导者的媒介素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我们传播工作成效,各个媒体或者开放、自由,或者保守、传统的种种表现也往往取决于媒体的监管者和领导者的意识与决策.”⑷这段论述媒介素养重要性的深刻话语,可见作者的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改变目前国内的媒体环境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传媒行业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关于央视“新春走基层”的思考》一文,是作者对于上述《传媒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论要》中提出问题的实践推进,依旧将电视的生产内容取之于基层群众.文章介绍:“广大央视记者放弃休息,克服困难,继续奋战在基层做专题采访报道,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个最基层、最前沿、最鲜活、最感人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使新闻频道的整体收视率明显提高.”⑸由此可见,“服务于民”的电视发展理念是电视收视与效益的实践依托,也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得以长远的重要原因所在.

同时,“如何提升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已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新课题,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究也是该书第一章节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是胡智锋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出版相应书籍不变的话题.而关于这一话题的阐述,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更新升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在《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一文中作者给出了新时代语境下的权威解答.

三、“以小见大”的电视案例研究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但其实在具体的操作中往往会有偏向.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其中拜金主义的横行无疑使得电视节目趋于低俗化与娱乐化,这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胡智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足点,通过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江苏电视的改变、创造和引领》一文,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上扮演着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作者将眼光放在“江苏卫视过去十年的三个改变”.十年,是一个时间维度;十年,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精.江苏卫视这十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也为中国电视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者论述了以“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为标志的中国电视新闻的走向——民生新闻时代的开始”,也从江苏卫视引领“主流价值”“节目创新”“文化传媒消费”三大点来品析了近年来江苏卫视自主创造的、家喻户晓的《非诚勿扰》《人间》《幸福晚点名》等电视品牌栏目.胡智锋说:“如果2010年中国电视只推出一档代表节目的话,毫无疑问就是《非诚勿扰》,这是不夸张的.”

显然,作者以“江苏电视”的改变、发展为例,以小见大,层层递进地向读者阐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是颇为正确的.电视产业链条式的发展通常是以某个地区为单位而产生的,将眼光聚焦于全国这一宏大范围,显然是不合适的,全局的发展不代表局部的发展,但局部的发展将会对全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中国电视业内的标杆榜样.从局部观整体,这也是胡智锋专业眼光的独到之处,也是案例分析的结果之一.

“以小见大”不仅仅是研究实例的“小”,也可以是研究领域的“小”.抓住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领域研究的重点,也可从局部观察出中国电视事业目前的发展状态.《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之观察与思考》一文,就是对当前电视的现状、走向及对策做了全面研究.文章中提出:“电视节目创新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面临的若干重大基本命题之一.”⑹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命题,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首要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其目的,是希望从中提炼‘中国经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创新理念,进而推动形成电视节目创新的‘中国模式’,培育中国电视的原创力,增强传播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传媒竞争,提升国家软实力”.⑺想要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文章提出应该首先改变“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三个观念误区”,即“忽视传承,只顾创新”“过分重视生产传播主体、忽视受众的存在与影响”和“只重视眼前效应、忽视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观念误区也是直接导致中国电视节目“媚洋”“媚俗”“媚利”“媚雅”趋势出现的原因.对于当前电视节目现状的解读,胡智锋的分析是颇为到位的,这样精准的解读考验了一位电视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与洞察能力.发现问题的同时又能够对此进行思考,是该文章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四、电视发展的前景描摹

关于电视发展的前景描摹,该书第三章《中国电视文艺新动向》和第四章《中国电视纪录片新亮点》有着专业的阐述,尤其是对2012年以来的中国电视文艺作品的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影响较大的电视剧、选秀节目、电视纪录片等.这三种电视文艺节目类型是目前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类型之一.胡智锋对这三种节目形态的格局、结构、创新的独特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思的意义.比如《文化真人秀节目热播的“问”与“思”》就主要围绕以“中国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展开.这些真人秀节目都是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要素组建而成,对此种类型真人秀节目的探究,分析利弊,有利于净化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媒介环境,这也是作者提倡的中国文艺节目“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电视剧作为中国文艺节目较为古老的节目形态,在新的时期有着新的要求.该书第三章《中国电视文艺新动态》的后半部分,基本上都在探讨中国电视剧新的发展要求与趋向.作者关于电视剧的研究是“合时尚”的,电视剧向来是各大电视台主要的播出对象,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形式之一,电视剧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好的电视媒体,离不开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加盟,这些电视台既重视对新闻热点的采集报道,也重视播出电视剧作品的质量.所以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对于电视剧这一文艺节目的分析与反思显得尤为重要.胡智锋在《电视发展新论》中提出的这种“合时尚”的警示与反思,理应受到电视剧学术研究者和电视剧制作者的关注.

关于《中国电视纪录片新亮点》的阐述,我们认为是该书最值得关注、重视的一个章节.正如这一章第一小节的文章题目《建构国家纪录平台 留存民族文化记忆》,好的电视纪录片应该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欣赏性,该书的作者恰好是围绕着纪录片的特性来剖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以及美好前景.作者从纪录频道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说起,先从宏观层面来谈纪录片.纪录频道作为纪录片播出的载体,其在决定播出什么类型纪录片上有着决定性的权利.正如胡智锋所言,“在‘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纪录片承担了‘形象的政论’的时代责任.在‘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纪录片创造了多元化的类型与样态,引领了中国电视作品生产的潮流”.⑻这时纪录频道的使命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美学新走向,作者也做出了相应的蓝图描绘,比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对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与对接”“特殊化与日常化的融合与对接”.这三点理论的概括,将为新时期纪录片的创作变革找到新的突破口.

《电视发展新论》一书是胡智锋与其研究生共同合作的结果,是他们师生智慧的结晶.古人说,教学相长,此言不谬.胡智锋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既是对当下电视事业的一次两代人的“视域融合”,让两代人思想的结合、交融,也是导师带领弟子成长的极好渠道——把他们直接带到电视发展现场,让他们有现场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页里、概念里.这种合作某种意义上对导师也是一种促进,永远保持一种青春的鲜活,不会与时代有疏离感,永远在现场.其实永远在现场,是每一个电视研究者必备的素质.

注释:

⑴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总序

⑵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第90页

⑶胡智锋 潘祥辉:《泛娱乐化时代的电视传播与公共坚守———访教育部 “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⑷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第43—44页

⑸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第98页

⑹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第148页

⑺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第148页

⑻胡智锋等著:《电视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第209页

作者分别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瑜

上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胡智锋和《电视发展新论》和新著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电视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电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字外无法法在字中评李新杰老师执教的书法课《读帖》
沈尹默先生曾说“ 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这就告诉我们,法帖犹如老师,这个老师是不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揣摩,这就是“读帖” 在临习之.

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以《今日俄罗斯》为例
“互联网”概念被很多业界人士和学者所认同,因为未来的传播方式必定打破国界、语言……一系列的束缚,同时传播路径也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多元传播,促使跨文化传播的无国界趋势更加.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新突破评宋剑华新著《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成为显学,学术成果相当丰硕 孟悦、戴锦华、刘思谦、刘慧英、乔以钢、林丹娅、盛英……一批学人站在女性主义批评立场,一方面批判男性文学传统(“弑父&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