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超循环理论下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超循环理论下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文是人才培养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人才培养和循环和理论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体育世界期刊军事理论论文2000

董凯强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是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优化学科专业、扩大体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势所趋.如何使培养的体育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能在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现代化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培养能服务社会的体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目前要面对的问题.高校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应用化的改革,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应用、教学、科研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资源优势,超循环理论为建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更为有效的研究视域及发展取向.

2 超循环的基本原理

德国人艾根最先提出超循环理论,当时只是将其应用于生物学,为了研究生命起源的过程,是化学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一种自组织机理.直到超循环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释社会学现象时,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地认可.社会学意义上的超循环是指组织层次的跃迁,即在低级组织基础上建立高级的组织层次,然后在这个高级组织层次上建立更高级的组织层次,然后又在这个更高的组织层次之上再建立更高的组织层次,即循环套循环再套循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超循环.

图1 描述的是一个超循环的平面图,从表面上看超循环是一个闭合的系统,但是它与一般的闭合系统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个超循环是一个可以自催化的系统,其中的每一个子循环(A1、A2、A3……An)都是一个反应循环,在子循环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新事物(即“酶”),可能是另一个子循环的催化剂,这样各个子循环就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 在这个循环链中,各个子循环能够不断自适应、自创生与自发展,每一次循环也因此都意味着变化发展而非简单重复.同时,多个催化循环都被耦合在一个闭合的链条之上,这个链条上每一个子循环的资源都是共享的,这样就能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化”.

3 超循环与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

艾根的超循环理论不仅在生物、物理系统适用,同样对社会科学学科也有比较大的帮助,在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中起到了较大的帮助.首先在应用习惯人才培养中,需要用人单位、高校、科研人才都“有利可图”;然后就是三者要建立一个开放的集合系统,不再是传统的用人单位与高校各自发展的独立状态,传统的教育模式老旧,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不够,对培养的缺点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恶性循环;再就是传统的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巨大,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系统下不会有“酶”的产生,很难出现人才培养的“进化”.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学生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属于一个从属系统的关系,前者的系统非常依赖后者系统,在封闭条件下,一个单独系统是不可能形成自组织的.

对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用自组织的形成条件来看,对象必须是开放系统、系统具有非线性和系统随机涨落等条件,而高校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全具备以上条件.从开放系统看,创建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坚持开放的原则,不被现有的旧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格局所束缚,需要各部门的利益诉求,联合每个子循环的力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4 超循环模式下的产学研结合

超循环作为超循环系统的最高层次,是由若干催化循环构成的,其中各个独立的催化循环与超循环的模式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互利互助的超循环螺旋发展模式,随着实践和时间的推移,形成整个超循环系统螺旋的“进化”模式.

图2 就能表现出产学研超循环模式下,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信息交流,形成这个系统的首要前提是将产学研的3 个重要的子系统联系起来并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这3 个子系统要有极高的信任度或结合成紧密的伙伴关系,只有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才能促成螺旋上升发展模式.

4.1 超循环理论下教学和生产的关系

高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服务社会的体育应用型人才,体育产业是体育应用型人才发挥才能、释放价值的场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托体育产业的需求才能建立,高校有准确培养目标,才能有计划地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教学和生产这个超循环体系中,生产为教学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反馈,高校则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这样不断地信息交互,不仅高校提高了培养高品质人才的成功率,也为生产单位提供了优质人才.

4.2 超循环模式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和科研的关系历来就很紧密,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社会和献身科研的人才,人才培养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生产效率的高低,也同样制约着科研的发展,科研能够为教学提供高效的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优秀人才推动科研前进.这需要打破传统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中来,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结合生产的经验需求,为未来科研需求和社会需要打好基础.这样科研不仅有了足够的后备人才,教学也得到了更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4.3 超循环模式下生产与科研的关系

科研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生产,然而在目前中国的科研和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是十分严重,科研的先进技术也不能尽快得到实践.在这个超循环模式中要打破这种独立分割的状态,做好信息传递效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效率是革命性的进步,如蒸汽机的发明就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进,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超循环系统中理想状态下生产可以为科研提供实践经验、实践场所、资金等资源,而科研也为生产提供科技服务和新技术的支持,这样科研与生产就能可持续发展.

5 超循环螺旋发展系统下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5.1 超循环模式下的办学空间利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充分利用各个子循环的资源促成高校、用人单位和科研单位的共同“进化”,在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学习经验为主的生产单位以及推动科技发展的科研相结合的过程中,用人单位给高校办学提供相应的实习和实践条件;高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与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商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和合作协议,搭建学生的实践工作基地,并将高校科研的成果在用人单位实施,以达到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这样不断地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促成超循环的螺旋递进,形成三赢的格局.

5.2 超循环模式下的动态教学内容变化

超循环的螺旋发展模型理论告诉人们,“进化”不是单个单元的突变而是群体突变的集合,在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内容是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在教育界影响力较大的“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都不适合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内容不是一成不变,需要随时根据社会需求和科研需求改变培养内容,所以在此过程中担当重任的教师不仅要是科研带头人,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教育科研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应用,才能体现价值.大部分的教师只重视科研,对成果的转化、实际应用不够重视,形成了科研与市场脱节,人才培养内容与实践应用不匹配的局面,科研只是单一主体研究,缺乏高校学生参与.因此把科研应该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加大实践力度,形成企业用人单位投资科研,科研成果助力企业奋勇前进,同时加大学生的参与,这样就要求高校的课程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科研需要及时调整,形成社会、用人单位、高校、科研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螺旋递增发展状态.

5.3 超循环模式下的动态教学过程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处在一个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系统内在的“微涨落”推动不了系统本身的“巨涨落”.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已经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体,内部的子系统的变化只能是高校处于一个微涨落的状态,然而高校发展所需的巨涨落的动力来源,是来自和社会的交互,只有在高校、用人单位、科研单位、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螺旋递增的超循环发展模式,才能促进“酶”的诞生.在这一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开放程度将是这一循环当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承服务社会的宗旨,真正将课堂搬到企业,将成果用于社会发展,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让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微涨落促进整个大循环的巨涨落.这就需要对学生评估标准多元化,改变传统的评估方法,形成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体育应用型人才评估机制,使高校人才培养向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

6 结 语

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来看,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科学研发是同一循环链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共存实体,只有结合成超循环的形式,才能发挥合力,离开了超循环的联系,各子系统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在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更应该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超循环是自组织理论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在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产学研的结合方式可能并不一样,只有针对不同水平学校构建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 ] 邵桂华. 突破重复:超循环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创造性[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1):67-72.

[ 2 ] 李军. 基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 J ].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6):111.

[ 3 ] 何郁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J ]. 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 4 ] 徐理勤,顾建民.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 J ]. 高教探索,2007(2):57-60.

简而言之,此文为关于人才培养和循环和理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罗君波(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永州425000)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随之相应提高,为顺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改进体育教育专业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乔 丹 任 彦 蒋晓薇(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 绵阳 62100)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39摘 要.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改革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摘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来看,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显然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要着眼全局,从局部到整体有序推进,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