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信仰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血战钢锯岭》:一部有信仰的反战大片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信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血战钢锯岭》:一部有信仰的反战大片,本文是信仰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信仰和《血战钢锯岭》和战大片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信仰的力量论文

摘 要:《血战钢锯岭》是一部根据美国第一个获得国会荣誉勋章的反战士兵——戴斯蒙德·道斯在“二战”时期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影片.该影片采用极度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冲绳岛战役的惨烈战争场面,表现战争、杀戮的残酷.影片通过主人公戴斯蒙德——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战场上完成的奇迹,表达对信仰、信念的呼唤.

关键词:《血战钢锯岭》;暴力审美;反战;信仰;人性;人道主义

2016年12月上映的《血战钢锯岭》是由导演梅尔·吉布森执行导演的关于“二战”期间冲绳战役的影片,该影片改编自虔诚基督徒士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出于爱国之心而参战的他,由于宗教信仰拒绝在地狱般的战场上拿杀人,凭着超越常人的勇敢与执着,冒着敌军的狂轰滥炸独自救下75个战友的传奇经历.该影片在上映当周就获得了过亿票房.《血战钢锯岭》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好莱坞反战大片,更是一部唤醒信仰、宣扬人性的影视巨作.

一、从暴力审美到反战主题的表达

为了呈现出更加真实、震撼的视听效果,影片《血战钢锯岭》的整个过程都是实景拍摄,火交战、烟火爆炸的战斗场面都是现场实拍的.影片采用倒叙的表现手法,在一开始就展现了几分钟残酷的战争场面: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横尸遍野,声、炮声振聋发聩.然后影片回到十六年前,讲述着男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从孩子到参军的成长经历.参军后的戴斯蒙德·道斯由于虔诚的信仰,始终拒绝触碰武器.戴斯蒙德·道斯的行为与美国的军营文化格格不入,许多士兵不能理解他所坚持的原则,嘲笑他是一个怕死的胆小鬼、懦夫.戴斯蒙德的存在影响到军队的秩序和原则,惹怒了军队的长官,甚至以“违反军规”的罪名将其送上军事法庭.此时,深受“一战”伤害的戴斯蒙德的父亲汤姆意外出现.这位患有战后心理综合症的父亲,为让儿子免受军事法庭的不公正裁决,鼓起勇气重新穿上“一战”时参战的军装,向老上司求情.最终戴斯蒙德没有被赶出军队,而是作为一名医疗兵留了下来.

冲绳战役打响,戴斯蒙德被派往海外战场奔赴前线,影片最后展现的战争场面也是本片最精彩的部分.呼啸而过的、震耳欲聋的炮声、被烧焦的尸体、裸露出来的血淋淋的肠子、被炸成两截的尸体、被砍掉的头颅、被老鼠啃噬的腐烂的死尸、被炸弹炸得粉碎的尸体、被瞬间爆破的头颅……,到处都是血淋淋的残肢断臂,撕心裂肺的哀嚎和凶猛喷射的火焰,规模宏大、惨烈的战斗场面极度还原了战争的真实状况.暴力的场面,暗合着人的潜意识中的暴力,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荣格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等文中曾表达过,人类对暴力的观赏需求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崇尚,以期在反复的观看中宣泄内心深处的冲动和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11该片没有诗化的唯美主义暴力镜头,没有温情浪漫的暴力色彩,有的只是黑色恐怖的逼真情境.导演在影片中极力还原残酷战争的真实场面,各种形状和金属质感的杀人武器:、、机、爆炸火焰喷射器等与现代影视科技结合呈现出的视听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观赏快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要和审美需求.毕竟,对人性中恶的部分的挖掘也是艺术的任务.

虽然《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有大量的暴力的镜头和惨烈恐怖的战斗场面,但这绝非是对战争的美化、对暴力的宣扬.相反,正是这接近真实的暴力、死亡的呈现,给观众带来观赏快感的同时,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触发观众对战争的反省、对人性的思考.“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口1而“战争的本质就是杀戮”,战争带给人类的只有死亡和痛苦,是对人类生命和价值的践踏.唯有和平,人类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暴力的表达是为了反暴力,战争的呈现是为了反战争.可以说<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在满足观众对暴力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成功完成了“反战”主题的表达.

二、从宗教符号到信仰、信念的宣扬

影片中戴斯蒙德在小时候与哥哥哈尔玩耍打闹,用砖块误伤了哥哥,他为自己差点杀死自己的哥哥感到极度恐惧.在父母对受伤的哥哥急救的时候,他走进房间,面对墙壁上悬挂的装裱过的带着图画的圣经十诫和主祷文,陷入了沉思.当注视到第六诫“该隐和亚伯向耶和华献祭”以及“该隐杀死了亚伯”的图画时,他深受震撼.看着图中该隐手中拿着棍棒,站在他的弟弟亚伯的尸体旁边,戴斯蒙德显得有些恐惧,他说他无法理解一个人怎么可以将自己的亲兄弟杀死.他决定自己将永远不会去伤害他人.长大之后,有一次父亲病情严重,与母亲发生争执,拿要杀死母亲.戴斯蒙德为了保护母亲,抢夺父亲手中的,争抢中走火差点杀死自己的父亲.自此第六诫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更加坚定了他不使用暴力的信念.他为自己拯救了意外受伤的汽车修理工的生命而感到高兴,他甚至爱上了仅有一面之交的以救人为职业的护士.结婚之后,妻子在他上前线时送了他一本《圣经》,他视如生命.

在军队里,出于信仰,戴斯蒙德拒绝接触武器,拒绝接受武器训练,而被所有的人认为胆小懦弱.即使是在别人对他进行侮辱、暴打、侵犯时,他也绝不以暴力回应.当然,他信仰的坚定绝不是流于表面的,他之后的伟大行为足以证明:战场上即便遭到生命危险,也不会使用暴力杀害敌人.他绝不是懦弱胆小,战场上几次为了保护战友,多处负伤.由于日军的强烈进攻,美军不得不丢下受伤的战友撤退.而戴斯蒙德没有撤退,因为他不忍心丢下受伤的战友.虽然没有了战友和海上炮火的掩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拯救负伤战友,他一夜没有休息,精疲力竭,只身一人,来来回回从敌军扫荡的战场上救下75个伤员,甚至还救下几名受伤的敌军.“对于人的生命价值,每一个人不论自身所处的地域,都要承担应尽的义务,否则人类生活会变得毫无意义.”在戴斯蒙德的信仰里,没有敌人、没有杀戮,只有仁爱,没有国界、族别.在美军调动支援后对日军进行二次进攻时,所有的士兵都要求戴斯蒙德一起才肯出战,并且即便违抗命令也要等他做完祷告.正如影片在最后的进攻前那位将领对戴斯蒙德所说的话:“大多数人不像你这么有信仰,但是他们非常信仰你,也信仰你所信仰的东西.”戴斯蒙德用自己真实而伟大的行动让大多数人相信了信仰的力量.在最后的战斗中,戴斯蒙德为了保护战友,试图踢开敌人扔出的手雷,而身负重伤.在担架上,神志不清的戴斯蒙德还在寻找着随身携带的《圣经》.最终,战友毅然返回战场,为他找回《圣经》.

从家中墙上挂着的十诫图主祷文,到教堂、到烈士墓碑上的十字架,再到《圣经》文本等,《血战钢锯岭》整部影片贯穿着一系列的基督教符号,使基督教精神贯穿影片,增添了影片的精神内涵.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在最残酷灰暗的战争时刻,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闯入战场,拯救战友的生命,他用坚定的毅力和崇高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信仰的伟大、信念的力量,同时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类认识到自身理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可以凭借其理性征服并支配世界,从而成为世界的中心.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观,使人类变得更加功利、自私.而迅猛发展的科技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相反却使人感到压抑与恐惧.这种极度自私的个人主义严重背离了人道主义的原初意义,严重背离了真正的基督精神.或许正如杜丽燕在《人性的曙光》-书中对人道主义的论述一样,希腊人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并不是因为人与动物相比更加优越,正相反,恰恰是因为与动物相比人有太多的不足,上帝才赋予人类理性的力量,即使之能够生存的人性:正义与虔诚.主人公戴斯蒙德的伟大行为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信仰的力量和本真的人性进行触及灵魂的思考.这个世界正在分崩离析,人类的信仰逐渐丧失,究竟什么才能拯救这个世界?正如博泰罗所说“起拯救作用的,并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信仰所提倡推行的仁爱与正义.”[1或许,只有坚持仁爱的信仰、坚定人道主义的信念、固守善良的人性,才可能将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拼凑起来.

本文汇总:此文是关于对写作信仰和《血战钢锯岭》和战大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信仰本科毕业论文信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血战钢锯岭》:战争是信仰是否坚定的最好检验场
本刊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如果说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因为对美国英雄主义有所冒犯而导致评价不高,那么血战钢锯岭则会以一次纯粹的、热血的、如假包换的美式爱国主义,来让美国观众精神为之一爽 但.

《穿越大吉岭》:作者电影的特征评析
穆小龙(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穿越大吉岭依旧延续了韦斯·安德森与众不同且个人风格极易辨识的影像美学特色,并将其一以贯之的主题—&md.

智者式的孤独英雄评电影《血战钢锯岭》
摘要梅尔吉布森导演的血战钢锯岭重塑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的战争电影,赢得了票房和口碑 影片所塑造的戴斯蒙德道斯这位“智者式”的孤独英雄,以执着的信念彰显出“非暴力.

《淠水谣》:一部从性别角度反思乡土文明衰落的力作
20世纪90年代末,胡传永出版她的第一本书沉重的乡土,全书用片断记忆的方式,如同受伤者的喃喃自述,讲述她所经历的安徽乡村,一个女孩成长的伤痛人生,50年代出生的她,历经贫穷、饥饿、歧视、冷漠和暴力及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