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唐宋诗词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唐宋诗词中的采莲女形象之共性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唐宋诗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唐宋诗词中的采莲女形象之共性,本文是唐宋诗词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唐宋诗词和采莲女形象和共性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唐宋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唐宋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人物形象论文女报杂志诗词投稿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

摘 要:采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采莲”成为中国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唐代和宋代的文人大量创作采莲诗词,采莲女形象更是千姿百态、情感丰富、栩栩如生.外饰华美、容貌可人,大胆表露心曲和通过采莲来诉说相思之苦,这是唐宋采莲女形象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唐宋诗词;采莲女形象;共性

作者简介:蒋娟(1987.10-),女,汉,四川南充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56-02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民歌描写了采莲时欢乐的场面.《江南》伊始,以“采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尤其到了中国诗词的繁荣时期——唐宋,“采莲”诗词达到鼎盛,数量大量增加,内容和情感更为丰富.在这些诗词中大都有一位从事采莲活动的人,即采莲女.细读唐宋采莲诗词,虽然朝代不同,但采莲女形象却有相同之处.

一、外饰华美,容貌可人

从事农事劳动的人,大多会身着粗布衣衫,一方面可以经得起繁重劳动的磨损,另一方面也可以抵御炎炎烈日的灼晒.但是从事采莲活动的女子却身着华服靓裳,佩戴金钗翠篦.如阎朝隐的《采莲女》“莲衣承玉钏,莲刺罥银钩,薄暮敛容歌一曲,芬氲香气满汀州.”采莲女着“莲衣”,戴“玉钏”,用“银钩”,敛容歌唱,还有来自她身上飘满汀州的香气.诗人从视觉、听觉、嗅觉及细节上的描写来刻画一个美艳的采莲女;郑愔《采莲曲》“锦楫沙棠舰,罗带石榴裙.”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丽女子的着装与配饰刻画出来,简单而又不失雅致;鲍溶《水殿采菱歌》“美人荷裙芙蓉妆,柔荑萦雾棹龙航.”把采莲女的衣裙、妆容用采摘对象来比喻,人物与场景融为一体.宋人笔下的采莲女子同样是穿戴光鲜亮丽.如王之道《菩萨蛮》“藕丝衫剪轻红窄,衫轻不碍琼肤白.”重在强调采莲女衣衫之轻盈,犹如藕丝一般,迎风飘扬;丘崈《鹧鸪天?采莲曲》“金齿屐,翠云篦.女萝为带蕙为衣.”采莲人脚着金齿屐,头戴翠篦,色彩艳丽,形成鲜明对比,以女萝为带蕙兰为衣,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之感.

除衣着华美,装饰亮丽外,唐宋诗词中的采莲女大都天生丽质,容貌可人.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的芙蓉既是指湖中盛开的芙蓉花,更是用来比喻采花女子的脸,真是人比花娇;在他的另一首《采莲曲》中更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宋人欧阳修《蝶恋花》“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晏殊《渔家傲》“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柳永《河传》“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继承了王昌龄以花喻采莲女子容颜的传统.唐人刘方平《采莲曲》“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用“楚腰”来形容采莲女的细腰,写出她的轻盈体态,而宋人王之道“藕丝衫剪轻红窄,衫轻不碍琼肤白.”则重在刻画采莲女的肌肤之白.

二、大胆地表露心曲

陈向春在《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中说:“在中国古典歌里,西方诗歌中的热烈的爱慕、追求,鲜明的形而上色彩、精神意味和浪漫情调等特点是见不到踪迹的.”[1]P58然而,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绝对.在唐人笔下,有“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此般对爱情的强烈呼告,也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真爱热切的呼喊.采莲曲江南民歌的性质,具有毫不顾虑地歌唱人类、爱欲的特征.诗歌中不乏表现女子对心仪男子地爱慕与大胆直爽地追求.如皇甫松《采莲子二首》其二: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采莲女面对英俊少年时的憨痴与大胆跃然纸上,“贪看”二字,充分刻画出姑娘情窦初开的痴迷与大胆无羁.看见心仪男子,她并不故作矜持,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勇敢地表达,抓起莲子,扔过水面,抛向少年.类似的诗作,还有温庭筠《相和歌辞?江南曲》“不作浮萍生,宁作藕花死”,表现了金陵女子对真爱的渴望,同时“不学杨白花,朝朝泪如雨”两句再一次申明自己的爱情观,直抒胸臆,大胆直率.

宋词中欧阳修《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词以莲塘秋江为背景,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好不容易秘密相见,却因采莲船小,“红斗帐难开”,只能对着并蒂而开的莲花惆怅,“难”、“无计”、“空”等词,重叠反复,可见惆怅的深重.最后采莲女直抒胸臆,希望自己能与心上人长相厮伴.在洪适的《渔家傲引》中同样有表现采莲人大胆表达心思的描写:“别溆藕花舒锦绮,采莲三五谁家子.问我买鱼相调戏,飘芰制,笑声咭咭花香里.”采莲女子看到有男子出现,竟主动调戏,留下“咭咭”笑声随着荷花的香味一起飘荡.闻一多在《说鱼》中论述到:“在中国语言中,尤其是民歌中,隐喻的例子很多,以鱼来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喻,不过是其间之一.”又例举《江南》古辞说:“莲谐‘怜’声,这也是隐语的一种,这里是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问我买鱼相调戏”,可见女子之大胆.

通过对上述诗词的分析,不难看出,唐宋时期的采莲女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勇敢的一面.唐宋采莲诗词中塑造的女子变得不再羞涩矜持,和《诗经》里那些被遗弃的女子逆来顺受自怨自艾的性格大相径庭,个个都具有勇于追求爱情,积极寻找婚姻幸福的意识.

三、相思之苦

采莲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女性难得的一次获得自由的机会,在采莲之时男女间和歌,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然而如果所思念的男子远在他乡,采莲便是乏味的,采莲歌曲也只能增加女子的伤感.如王勃的《采莲归》,由于离别,在的心中对自己产生了“迟暮”之感,而对征夫则有了怨恨之心,但她在怨恨之余,仍然是关心并热爱自己的亲人,最后“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写出了因战乱夫妻分离,饱受相思离别之苦的不只是一个采莲的劳动家庭,而是有很多这样的劳动家庭,使诗的主题更上一层,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写出了一家采莲女的相思之苦,更是写尽思妇们的相思之情,表现出诗人对这些采莲妇们的同情与关怀.唐代类似的诗作还有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采莲少女面对荷塘月色,而触发缕缕情思和离愁.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荷花的娇艳,让采莲女联想到自己青春容颜不能永驻,美貌无人赏识而愁苦不堪,花的娇美,却反让女子心生愁苦之感,“愁杀”二字,力状主人公愁闷之甚.宋人将采莲诗词所表现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欲摘嫩条嫌绿刺,闲敲画扇偷金蕊.半夜月明珠露坠,多少意,红腮点点相思泪.” (晏殊《渔家傲》)词中,美丽的采莲女子被惊飞的鸳鸯打破了内心的平静和欢愉,看见这鸳鸯双宿,想起了自己独守空房,闺思之愁如潮涌起,泪水涟涟地坐在那儿直到夜深,而每一滴泪水都诉说着她无尽的相思. “应是采莲闲伴侣,相寻.收取莲心与旧人.”(周邦彦《南乡子》)旧时采莲的伴侣不在,只能独自收取莲心,待到郎君归来之时赠与他,女子采莲子思人的情感可见一斑.“妾有容华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花却有情人薄幸,心耿耿,因花又染相思病”(欧阳修《渔家傲》);“妾家住在鸳鸯浦,妾貌如花被花妒.折得花归娇厮觑,花心多怨,妾心多恨,胜似莲心苦.”(陈允平《采莲女》)采莲女子貌比花娇,可惜无人欣赏,相思之苦胜过莲心,最终染上相思病.

两个朝代的大量作品以“莲”喻“怜”,作者在描写中用一种重复性的文学经验和对文学传统惯例的遵循和把握,将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且宋代采莲诗词在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用了莲心的苦涩味道这一特点来比喻采莲女子因思念远方的游子所产生的愁苦.

上文总结,这是关于对写作唐宋诗词和采莲女形象和共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唐宋诗词本科毕业论文唐宋诗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
文/莫砺锋什么叫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通俗地来讲,就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对于现代读者有什么价值 唐宋的诗词作品距离我们最远的有1400年了,最近的也有800年 相隔的年代这么久远.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兴趣呢这就在.

水果莲藕品种采莲2号
“采莲2号”是利用太空技术培育而成的水果型浅水藕品种,表皮白亮,入口无渣,脆如梨,鲜藕既可生食,生吃如水果,微甜,凉拌炒食煲汤均可,品质较佳 主藕4—7节,子藕佳,.

文化冲突的牺牲品《黛西?米勒》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摘要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成名代表作,詹姆斯运用写实主义真实地还原了欧洲人的世故与美国人的天真,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双方价值观、行为规范及性格特征的极大反差 詹姆斯通过对女主人公黛西米勒及周边人物.

莺燕声中常是情中国早期电影公共视野中女明星形象转变探究
摘要中国电影女演员群体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崛起于中国影坛,自此后一直在电影世界艰难前行 女明星们一直是奇观的象征,直至三十年代时代洪流多方势力交错构建,女明星们以对自身价值感的追求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挣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