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艺术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与奇点艺术:谭力勤访谈(上)类论文范文

主题: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8

奇点艺术:谭力勤访谈(上),本文是艺术论文范文与奇点和奇点艺术和谭力勤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孟尧:在《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一书的后记中,你谈到该书是你论奇点艺术专著的上册,因为像生物艺术、生态环境与建筑艺术、仿生艺术、智能穿戴艺术、智能材料艺术、智能能源艺术、奇点艺术教育等重要内容仍未涉及.我想知道的是:你在设计这本书的结构框架的时候,是依照什么逻辑和标准,来安排内容顺序的?

谭力勤:就结构框架上筛选顺序而言,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力和对未来冲击力应为两个主要考虑因素,前者有目共睹,后者有赖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预测.如“GNR”[1]就被公认为冲击人类社会的未来三大关键科技(G-生物、N-纳米、R-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此三大技术也将被赋予同样的使命冲击现代和未来艺术.而由G N R产生的人工智能艺术、生物艺术和纳米艺术也就理所当然地排于此书艺术构架的前列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现状也证实我5年前的顺序筛选是正确的.

出书之初,野心庞大的我打定写完十几章,但由于受程度深、范围广、助手缺和时间紧等多重制约,我无奈删繁就简.为此,交稿时只撰写完强人工智能艺术、颠覆性的生物艺术、无界面的虚拟艺术、上帝般的纳米艺术、4D智能打印艺术.而生物艺术章节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出版,改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单行本(大约15万字,2018年底出版).

其实,仿生艺术、智能穿戴艺术、智能材料艺术、生态环境与建筑艺术章节在2013年到2014年已展开收集资料和开始研究,仿生、穿戴、材料艺术研究后由我北大研究生继续,并选定为他们毕业论文论题,而未来建筑艺术章节的合作者为台湾中华大学黄致杰博士.谈到此,我深有感叹,因建筑艺术一直在不断地探讨未来,网上的未来建筑设计方案层出不穷,一波超一波.各国未来建筑设计协会也非常活跃,未来建筑展览也时有所闻.从这点上,真值得纯艺术界和工业产品设计界人士追赶和学习.

孟尧:你还在《奇点艺术》的后记中表达了这是一本侧重于未来奇点艺术时期的形式、观念和具体案例,注重于未来科技对艺术创作灵感启迪和诱导的书.这提示我们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理论著作,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家的概念艺术笔记以及探索奇点艺术的专业“工具书”.不知道你自己怎么看?

谭力勤:这是一本对未来艺术探索性的著作,与纯艺术理论著作区别必然很大.浏览世界未来学著作,会发现未来学者有一共同特长,即大胆提出自己对未来某领域的预言,包括某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征和呈现方式.而纯理论学者会紧跟其后,对未来学者的观念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证和批判.

未来探索有多种方式:

第一,以科技智能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来探讨未来(主流).如雷·库兹韦尔(R a y m o n dK u r z w e i l)、凯文·凯利(K e v i n K e l l y)、加来雄道(M i c h i o K a k u)、阿尔文·托夫勒(A l v i nToffler)、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伊恩·皮尔逊(Ian Pearson)等.库兹韦尔的书阐述了大量科技知识,很难归类它为科技书或者其他理论书,但它则是一本影响巨大的未来探讨专著,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完善了“奇点学”体系,并预言“奇点”将于2045年来临.

第二,以科幻小说为主的探索.许多极其重要的未来人文和科技观念大多数都是先由科幻小说家提出.如“科技奇点”观念最早并不是由库兹韦尔提出,而是由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1993年描述的.第三,以未来具体案例、笔记手稿与可视图谱为主进行分析和预测.加来道雄的《未来物理学》中便采用了大量小段故事、案例和图谱.大师达·芬奇,设计了大批未来机械图,如飞行机械、直升机、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等等.设计蓝图手稿精确、美丽而细致,许多直到400-500年后才得以实现.

第四,以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理论来深刻论证未来的观念、特征和意义.《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作者凯瑟琳·海勒斯(N.Katherine Hayles)、《后人类》作者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和《超人类革命》作者吕克·费希(Luc Ferry),他们书中的“后智人”和“后/超人类”等重要观念都是从《奇点临近》而来.严格地说,这类学者不会公认为未来学者,因为他们多数只是对未来学家提出的理念以学者的角度进行深刻地论证和研究.

综上所述,《奇点艺术》的探讨方法乃隶属于第一和第三种.首先,书中使用不少笔墨阐述科技的力量怎样冲击未来艺术;其次,绘制和阐述了50多个未来艺术案例,包括艺术构思、艺术观念阐述、艺术流程图、艺术效果图、技术流程图和关键技术支持,此部分为书中之重.有人称此书为:科技奇点艺术理论+未来艺术案例+当代科技艺术简史,也许有些道理.

孟尧:奇点的概念是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临界点(大约是在2045年左右).而你对奇点艺术的定义,也是建立在认同这一判断的基础上.你在书中指出:奇点艺术是超越了这个技术节点之后的艺术,是“科技奇点文明时期的艺术,是人类智能与人工物智能高度融合阶段的艺术”.我觉得这里的核心观念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指数速度发展,人类智能将进化到一种“后人类”状态:机器终将超越人类,并和人类融合(Marge),成为超越生物学范畴的“生物—非生物混合体”.奇点艺术也即是建立在人机文明基础上的“后人类时期”艺术.在书中,你从库兹韦尔、罗伊·阿尔科特、凯文·凯利、加来雄道等学者的技术理论和哲学出发,用了很大笔墨详细分析了奇点研究现状及对未来人类文明和艺术产生的影响.应当说,对于从未接触过奇点理念的人来说,这些观念是具有相当的颠覆性的.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有没有什么导 读建议?

谭力勤:你对科技奇点艺术的阐述是很准确的.诚然,阅读上述书籍内容的确需要大量未来学、奇点学、艺术学、新智能科技各类知识的铺垫.

澳门科技大学一位艺术教授曾给我写道:对她这样没有未来学和智能科技知识背景的人而言,此书的奇点艺术理论部分比较难啃,她更喜欢未来艺术案例部分.其实,她说的没错.因中国和亚洲学界(包括艺术界)很少介绍未来学理论和书籍,而中国艺术学院都蔓延一种歧视智能科技的气氛,大多数艺术家(除新媒体艺术家)基本不接触新科技.不久,我推荐了几本关键书给她,如:《奇点临近》《物理学的未来》《科技想要什么》《生命3.0》等.近听说她已顺利读完《奇点艺术》一书,正在用“3-Sexy”[2]理念构思科技智能前沿作品.我动笔前已深知中国现状,且尽力写通俗.因各人知识背景和理解的角度不同,故反馈截然不一样.但可肯定的是:年轻的艺术界朋友比较容易接受科技智能和未来学的知识,因他们已无法逃避科技智能对社会和艺术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面与及时迎接是他们唯一而正确的选择.

孟尧:在《奇点艺术》一书中,你介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合作的案例.从技术发展的维度看,艺术创作将越来越以一种团队协作的追求交互性的方式存在,艺术作品不仅是技术可能性和艺术想象力的叠加,对艺术交互性的要求也将模糊艺术家的身份定义,即你所说的“艺术家和体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你觉得这种变化,对我们当前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启发?

谭力勤:上述协作创作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成为科技艺术主流协作方法.因中国当代艺术家目前普遍缺乏科技技能,艺术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合作是当今唯一的出路.交互艺术已发展几十年,并不是很新颖而S e xy的艺术形式.现因全新沉浸式通感技术带入和多维度体验全方位刺激,使体验过程顺序逐层地模糊艺术家和体验者的身份,此现象的确值得关注,也很重要.

紧随科技的迅速扩展,人机界面之间的新型逻辑空间关联,经常会以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空间存在于艺术家和体验者之间,两者间距离感正逐步缩小.以交互性方式存在的艺术非常强调体验者的体验过程、本身心理和行为方式,而行之有效的最佳措施是让体验者在参与其中和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来接受和传递信息,并掺和艺术家理念与体验者交融.体验者的多次再创造的有机体系使他们自身有可能成为艺术家,从而创作艺术品的某一部分.而各种新虚拟设备、全息投影、立体扫描成像、三维环境等技术和智能材料全方位的支持和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在当今区块链使能技术中,艺术家和体验者每一步创作的数据都会被记载而无法删除,而艺术家和体验者也可成为作品专利拥有者之一.综上所述,我们也许能了解“艺术家和体验者之间无明确区分” 现象的理论逻辑和技术支持背景.

此现象也是对艺术定义和艺术体制的进一步挑战,因艺术体制权威式地确定什么是艺术、而什么不是.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和艺术史家乔纳斯·斯坦普都曾提出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而当代各种新智能技术的涌现使人人都容易拥有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和条件.

这种变化同样挑战艺术家,怎样在艺术交互过程中使艺术家和体验者身份双向共存又双向共融?怎样在此过程中最大值地发挥体验者的个人和团体创造力?怎样设计才能使各层人士有兴趣参与体验和创作?怎样定义体验者(大众)的艺术创作方式、审美观以及艺术价值?怎样确定艺术家/体验者的双向艺术版权和市场权重价值?很多问题在等待艺术家去面临去处理.

因我研究未来,真心希望艺术家在交互性趋势中关注智能交互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样才能站在艺术交互的制高点.目前的智能交互将导致未来强智能交互的产生[3],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主体方向,而强智能艺术交互也将紧随其后.强智能的万物交互是奇点时期交互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那时强智能的交互艺术作品能主动有情感地与生物和其他智能物体互动.届时,艺术家和体验者之间身份便可交换互置.

孟尧:今天,“沉浸式艺术展”越来越流行,国内也越来越多以“沉浸式”为卖点的展览.专业人士对此种强调“沉浸式”体验的展览却褒贬不一.在《奇点艺术》一书中,你提到了建立在“纳米机器人和大脑神经元逆向工程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的“全沉浸式交互艺术体验”.请结合你的研究和理解,谈谈目前“沉浸式”艺术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谭力勤: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最终导向现实与虚拟之间产生无界面、无区别的时空,而生活与游戏的界限也被打破.它将颠覆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展览原有的认知模式和生存逻辑,因此空间、时间和维度将不再遵循物理定律(我书中有详细阐述).我的观点是:明白理解虚拟现实的最终技术走向,才可能用正确角度去对待处置当前的“沉浸式”艺术问题.

当前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只是虚拟现实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环,科技已提供了人类进入大脑神经元梦想和视觉虚拟的交互条件.人类追求视觉新颖、神经元刺激和生存空间虚拟化的生活状态和艺术欣赏形式都很正常,而褒贬、热卖的现存叠加现象都只不过是这发展过程中的表层浪花.就人类心理状态而言,“热卖”也许是体验者在虚拟现实媒体空间中对个人控制欲和满足感的成功反馈.

中国使用“沉浸式”艺术展商业操作较多,大多旨在利用虚拟人与物、V R装置、灯管、玻璃、投影、音响、L E D光线错落交织成的超现实空间,游戏般地玩耍现代虚拟视觉抽象空间,制造出一种视觉上从未体验过的解构和重构式多元感官刺激,以满足体验者神经元突兀快速传输的审美幻想.这种以求使体验者在这智能化时代重新架构人、物质、虚拟空间关联的理念方可理解,也情有可原.但其商业的快速操作,也导致了虚拟艺术观念之深度缺乏、艺术形式雷同、技术突破性低的现象.能像西班牙BeAnotherLab实验室“性别互换”(Gender Swap)简单而震撼性的观念行为虚拟艺术作品,在中国很少出现.

当前支撑“沉浸式”虚拟艺术的技术都是早几年前成热的V R/A R/M R,其中不乏智能环境、三维成像、立体场景和多感官等技术的介入.而近年最新的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展览中采用和实验性则很少见,如微软Holoportation[4]3D AR技术和Ophone DUO嗅觉技术[5].当艺术家和体验者使用Holoportation 设备,就会看到各位3D虚拟模型正与自己“集聚一堂”.虚拟模型之间即可进行互动,并能任意放大缩小和克隆,其体感、质感、触感、气味感都方可产生.此类技术将使“沉浸式”艺术升华五官通感体验,进而可全方位地不停地交换身份体验.

你谈到的在大脑逆向工程基础上的“全沉浸式的交互艺术体验”,主要指未来纳米机器人打通与大脑神经元接口后传导视网膜神经末梢生成虚拟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变革将给艺术家们带来巨大创作机遇和动力.艺术家也许能利用纳米机器人技术、神经元感验技术和体验喷射器深入到他人的精神和情感束中,控制、拷贝与转载知识、技能与记忆,并利用之创作虚拟情感转换艺术.

这种B C I(脑机接口)的突破是“裸眼”虚拟现实产生的关键一环,“裸眼”无须任何附加设备装置,而直接由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虚拟现实景象和环境.“裸眼”虚拟现实技术还在期待中,而“裸眼”虚拟现实艺术也只有静心等待了.

同时,我也认为商业操作同样可推进虚拟艺术的蜕变.如“区块链”使能技术,它利用艺术社区商业板块运营来产生虚拟货币进行市场交易.目前“区块链” 艺术操作,实体多为创作者踊跃的动漫卡通(如国内的区块链彩贝社区Co l o r b ay).表面上它与虚拟艺术暂无直接关联,但它即将颠覆虚拟艺术家的创作、艺术虚拟社会与市场的操作结构,而虚拟艺术的技术特色也是“区块链”创新者特别关注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诚如,当今艺术家和艺术品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区块链”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则是无数艺术家个体虚拟网操作的整体结晶.艺术家可进入虚拟作品的系统内部,自身控制成像的原脚本,操纵它和观察它的形成过程,可无限交互创新与更变.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生命的孕育者,但不再是艺术作品唯一的创作者和拥有者.“区块链”虚拟艺术创作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具有处于永恒未完成状态之生命力,其艺术形态具有可变和可塑的感知凿透力.由于每步操作和思绪过程都永恒记载,无法更改作品创作过程和根除创作者某一贡献,因此,“区块链”也许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艺术品版权问题(请参看区块链书籍). (未完待续)

本文总结,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奇点和奇点艺术和谭力勤方面的艺术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京都:寻找回来的记忆(二)
人与一个地方的邂逅,就像与一本书的相遇,偶然翻开、匆匆浏览,不曾刻意去找寻什么、记住什么,可总有些故事和词句印在心上抹也抹不去 不知过了多久,再去读这本书,熟悉的一切还在,感受却增加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柯列然布库尔:来自罗马尼亚的白求恩(上)
文 高荣伟布库尔柯列然,原名扎库夫克兰兹多尔夫,一名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从1939年到1948年,柯列然参加国际援华组织,在华工作9年,与中国有着“战友、亲属、同志”三重关.

自传和公传:一九八二(一)
活着的人能不能瞻仰那是大连环境最好的海滨,沙滩干净,海水也干净 在1982年的夏季,它属于一个内部疗养院,用来招待高级官员 我们需要办一张特别通行证,才可以进去 陪我们进去的人指指点点,神秘地说,你们.

自传和公传:一九八二(五)
中国是历史、土地和人一位作家在本国在世界的名声很好,但在中国可能很糟,这样的事例可不止一个 如果非要我说个1982年的例子,可能是美国的欧文·华莱士 那年我在大学校园读书,还没接触到华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