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纪录片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在诗意现实主义语境下分析纪录片《我的诗篇》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纪录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在诗意现实主义语境下分析纪录片《我的诗篇》,该文是有关纪录片论文范文集与现实主义和语境和《我的诗篇》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张一帆(1991-),女,汉,山西太原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49-01

纪录片《我的诗篇》聚焦了6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的工人诗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将他们的爱与恨、生与死与诗歌集结.虽然过去已有许多关注农民工的纪录片,如《归途列车》、NHK激流中国——《富人与农民工》等,但是从诗歌角度切入工人题材,将“工人”和“诗人”这两个看起来不会产生任何联系的名词联系在一起,这是首次,可以说是对过去工人记录方式的颠覆与创新并运用诗性现实主义重塑当代工人形象.尤其是,纪录片在海内外都引发了极大反响并获得多项大奖,迈出了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一大步,对于诗歌与工人题材相结合这一创新之处的研究,在国产纪录片探寻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面也有可资借鉴的意义.正如导演秦晓宇所说:“工人诗歌具有为底层立言的意义、历史证词的价值、启蒙的意义和文学的价值”.1.在审美价值的维度,现实与诗意相结合呈现出的“诗意的残酷”与“影像的诗化”,使纪录片具有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人文价值的维度,诗歌成为受众洞悉工人群体内心世界的载体和工人与受众共情的桥梁,体现出对“人性”的关照.在社会价值的维度,诗歌是工人群体“精神自我”解放的标志和创作者通过这种新的关注方式对社会现实反思和对“社会诗歌”进行召唤.

一、诗意画面与现实画面相结合的诗意现实主义

《我的诗篇》第一次将当代工人题材的纪录片中融入诗歌的元素,是一场具有革新性质的实验,使以往以反映工人生活状况悲苦为主的影像中浮现出一幕幕富有动人诗意美的画面,这种记录方式体现出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呈现出诗意与纪实相互融合又相得益彰的审美特性,纪实因诗意的融合而动人,诗意则因纪实的杂糅而更接地气,使纪录片同时具备了真理性追求与诗意性审美的双重价值.

首先,整部纪录片用主人公朗诵诗歌的方式代替解说词串联全片,诗歌本身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使其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尤其是在诗人强烈的情感和想象之下,诗歌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纪录片在此渲染下呈现出文学外化式的 “豪放的忧伤”.但同时,工人群体在残酷的生活境遇中写出的诗歌又绝对不啻是文人情怀的抒发,而是寻求一种现实与诗意间平衡的关系,呈现出“诗意的残酷”,的现实也被朦胧写意的诗歌软化,使影像内敛式的渗透出“影像的诗化”,这种运用“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所营造的画面,运用大量隐喻性和象征性地符号使现实生活呈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这也是纪录片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以题材选取本土化的方式获得国内受众认可的同时,试图以诗意性审美的方式提升国外受众的接受度,是具有“中国主题”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这也是国产纪录片为走向国际舞台寻找新路径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二、作为工人与受众共情桥梁的诗歌

纪录片中的六位主人公都是来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底层人物,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其边缘身份更体现为与外部世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游离于城乡二元体制之外的这群“城市候鸟” ,其身份的多样性又注定要承受农村传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汉族与少数民族身份等多重社会矛盾的压力,这都使他们的内心充斥着无尽的却又无从倾诉的孤独、无奈、苦闷和疼痛感.纪录片的记录过程是相对客观的,而诗是纯粹流露主观情感的载体,二者的融合就给予受众从纪实影像中感知情感的余地,诗歌成为工人群体内心深处对诗意诉求的载体和受众洞悉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运用“第一人称”书写和朗诵的诗歌因源于真实的生活,源于城乡生活之间,物质与灵魂之间,现实际遇与梦想之间强烈的差异,碰撞所形成的冲突,这种冲突释放出来的情感张力和他们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深刻的思考,创作出的富有哲理思辨意味和平民化、通俗易懂的诗歌,唤醒了观众,引发他们的共鸣、对诗歌的共情甚至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而一个人与世界不再统一的困境,人在面对困境时迷惘、懦弱、恐惧、无所适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不仅是中国观众更是全人类共通的,从中解读出对于普遍人性的理解,具有对人、“人性”关照之下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

三、“精神自我”的解放与“社会诗歌”的召唤

纪录片中诗歌与工人意象的组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兼具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六位打工诗人,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向全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凭借诗歌这一武器,进行自我精神救赎式的呐喊.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录片展现了当代农民工自身强烈而清晰的问题意识,标志着农民工们在精神觉醒的社会氛围的感召之下,开始重新认真对待并思索“集体自我” “社会自我”,从长久以来 “集体自我”中脱身,走向“精神自我”的解放.同时,纪录片的几位导演通过诗歌的媒介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为其代言立志的姿态也使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农民工群体的命运和精神世界,这才是超越纪录片本身艺术创新的审美价值之外更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

那么,在工人自我救赎式的呐喊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之下会召唤怎样的精神自我和社会诗歌,会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现实意义,当下的中国社会应该如何关注农民工群体,新的一天又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纪录片中提出的深刻命题叩问着现代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是诗歌、纪录片和工人结合产生的,超越纪录片本身的最强大的能量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漠蓝.聚焦工人诗人纪录片《我的诗篇》昨首映[N].东方早报,2015-06-18.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纪录片专业范文可作为现实主义和语境和《我的诗篇》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纪录片《二十二》的纪实美学风格和多重价值功能
20世纪90年代,在纪录片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纪录片的国际化趋势……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纪录片逐渐从以意识形态宣传为主的政论纪录片和展现祖国山川的人文纪录片回归到纪录片本体.

纪录片《一十一》:最后一次深情凝视
初心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使命2012年,导演郭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个慰安妇生下的日本孩子,这是介绍慰安妇韦绍兰老人生活的故事,他当时就被韦绍兰传奇般的故事和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将她的故事拍成了纪录.

大型茶文化纪录片《茶界中国》同名图书上市
3 月30 日下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茶界中国新书发布会在方太生活家北京体验馆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讲述精彩茶界故事” 茶界中国图书主编及同名纪录片总导演刘嘉.

纪录片《牛铃之声》的叙事模式
李 倩(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摘 要】2009年,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以小成本投资吸引了近300万观众观看,成为韩国有史以来电影票房最高的纪录电影,打破了纪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