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影响分析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解构视角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分析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影响分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解构视角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分析,本文是影响分析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解构和嬗变和社会思潮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和谐社会论文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马端山

(福建农林大学 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同志“解放思想”精神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这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价值观绝对主导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多元社会思潮也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社会转型与网络新媒体重塑话语格局的新形势,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极易受在各色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嬗变.针对挑战,加强学校教育、营造社会环境氛围和强化网络话语权是提升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解构;社会思潮;价值观嬗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3-0089-05

改革开放以来,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不断改变大众的认知广度与深度.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推进,多元社会思潮在网络新媒体的裹挟下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各色社会思潮呈现出的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趋势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重要驱动力.总书记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密切关注和分析各色社会思潮的本质,因事而谋,才能确保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深刻变革,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饱受“洗礼”并随之嬗变,多元社会思潮共振与博弈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塑造的新生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符号化”隐忧与西方“普世价值”的诱惑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一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通过大众媒介,动态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然而,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越来越暴露出宣传内容抽象严肃、表达文本刻板僵化、传播方式局限且互动性差的弱点,这在无形中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使青年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缺乏主体自觉,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符号化”的危险境地.与此同时,热衷批判性视角的青年大学生却对被伪装成形形色色新理论、新观点的“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缺乏免疫力,不仅漠视 “‘普世’的本质是抽象的、静态的和永恒的,完全忽视价值观与生产、社会发展历史源流的关系”[1].而且在面对 “普世价值”所谓“、自由、平等、人权”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面上相同的概念时,容易从主观感性及个人现实利益出发,朴素地理解其内涵,导致思想混乱和认知偏差,陷入西方“普世价值”的诱惑性陷阱.

(二)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引领数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科技巨大进步,创造了惊人的财富.资产阶级在论证资本主义合理性过程中构建起一整套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并伴随扩张向外输出,“西学东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产生,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洋文明”逐渐解构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秩序,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新文化运动以来,部分知识精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被放大.改革开放以来,从精英到大众的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政治实践、文化引领及生活体验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陷入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疏远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研究,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的发生,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装扮成‘中性的文化思潮’,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内部争夺文化领导权,占领信仰高地,最终达到‘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2] .

(三)网络虚拟社区影响大学生的认知维度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匿名性、共享性与交互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其信息传输方式颠覆了传统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规则.首先,通过“去中心化” 建构了新的话语秩序.新媒体时代,网络参与者既是受众,又是信息源,打破了宣传思想工作中以权力和国家意志等垄断资源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单向传播模式和绝对中心的话语格局;其次,通过“袪魅”催化了价值观嬗变.“袪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通俗来讲意味着神圣性和魅惑力的消解,也蕴含着人们对传统的、熟知的、权威的事物或思想强烈排斥的思潮.网络虚拟社区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其对认知维度的改造深刻影响大学生群体社会化的过程.

二、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建构带来的挑战

由于对经济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与社会发展实践中存在诸多社会问题这一矛盾,青年大学生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主体自觉受挫的现象,使他们转而渴求从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中寻动社会进步的理论观点.

(一)传统意识形态解构带来的价值选择困境

首先,1992年南方谈话批判了左倾原教旨主义教条,启动大规模市场化改革[3]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新征程,思想领域出现“左”与“右”的持续博弈;其次,随着国门打开和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深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中差异化显著的各色思潮不断涌入,冲击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在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与道德观念中依然非常重要,起着支配个体行为、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青年大学生在价值遵循标准上产生分歧,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各色理论观点的对立统一,则会面临价值选择困境.

(二)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模式下的群体分化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由达尔文的进化论演绎而来,将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倡导“适者生存”.市场经济的竞争属性为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多路径选择,但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监督,“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带来的无序竞争,践踏了公平正义,导致阶层间缺少人文关怀和相互尊重,既得利益群体与利益被剥夺感强烈的群体日渐分化,彼此不信任的社会心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出身不同阶层的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建构过程中面临意识形态隐蔽性撕裂的风险.

(三)新媒体话语格局下的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阿尔温·托夫勒曾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4].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同步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由主义思潮再度兴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和网络话语霸权鼓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通过影视娱乐节目、好莱坞大片、动漫游戏甚至文化输出信仰和价值观,争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西方敌对势力意图利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从政治经济实践、生活方式和生理需求等领域唆使青年大学生冲破道德底线甚至冒犯法律权威,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进行颜色革命的帮凶.

(四)社会矛盾妨害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自觉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为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法治不健全问题、物权保护问题、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民生各方面.这些、法治、人权等局部领域的薄弱掩盖了转型期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当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诉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时,则会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放大了宣传口号与现实差距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驱使大学生将转型期中国矛盾频出的社会现实与西方虚假宣传中的理想社会进行对比,不顾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陷入对“西方的所谓‘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5]的膜拜中,抑制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摇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6].”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20世纪十年代,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改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重新泛起,而且其波及范围较之此前更为广泛.这种思潮在观点内容上,并非虚无所有历史,而是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侧重于从美化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从歪曲革命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的历史入手来达到丑化中国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7].”历史虚无主义采取断章取义和歪曲事实的手法,通过戏谑化党的历史人物、丑化党史的方式,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同时,借助新媒体蛊惑大学生,妄图扭曲大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国家认同,从而削弱大学生对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持和拥护.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策略分析

众所周知,基于共同价值判断而达成社会共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总书记说:“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8].” 因此,我们应以加强学校教育、营造社会氛围、强化网络话语权为切入点寻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自觉.

(一)学校显性教育需创新课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价值观的建构是意识形态教化的结果,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以两课为主,集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化的继承与指导价值、践行标准等,在方法上以课堂教育为主,以其它主题教育活动为辅. 提升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贯彻“知行合一”的理念,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首先,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拔既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又有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涵养的教师,有助于深化课堂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当前理论课授课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回应与整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方法,进行辩证教学.例如总书记曾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9].”即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体现了既要态度鲜明又要辩证统一和积极地回应多元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其次,优化教学方法,借助案例教学、辩论教学等启发性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主体与学生受众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紧密围绕国情教育、时政教育,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问题,关注社会事件、网络舆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呼应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疑惑、焦虑.再次,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正视其历史与现实问题,合理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肃清西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片面性,防止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偏见.最后,坚持培育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交往实践、学习实践与工作实践,培育“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二)社会隐性教育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基础

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是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权威性的重要基础.首先,坚持机会均等的顶层设计原则,疏通阶层流动的渠道,不断消除特权思维与“潜规则”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其次,坚持依法治国,弘扬公平正义.社会治理中,公权力的使用要重视示范效应,重视个体对社会治理过程与结果的心理感受,个人在公权力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公权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群体性焦虑.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回应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肯定个人尊严与价值,确保宣传口号与价值实践在青年大学生认知中的统一性.最后,要以艺术的方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提高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植入文化产品、影视娱乐、时尚追求及商业符号中,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避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精神世界建构中的缺位.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话语权

网络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多元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微信、微博、论坛及各种形式的虚拟社区也已经成为大学生接触多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强化网络话语权应重视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展示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成就.列宁曾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0].”一方面,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成就和新突破的宣传,强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坚持创新网络舆情的公关能力.“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11].”网络舆情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情绪感染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涉及腐败、民生或人权保护方面的典型事件.如“郭美美事件”“天津港爆炸案”“呼格案”“雷洋案”等,如果不能合法、合情、合理地处理,很容易成为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子.网络舆情公关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不掩盖矛盾,不为责任者开脱,引导舆情良性发展.再次,坚持净化网络环境,明确的内涵,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意见领袖、公知、“大V”是新媒体时代左右青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重要力量,鼓励网络意见领袖传递正能量,坚决抵制有损党的尊严与权威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

总体而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和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处于多元社会思潮共振与博弈环境中,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嬗变相互作用,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出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趋势.当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教育的途径并没有完全适应时代的进步,只有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超越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才能提升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婵,刘同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15(1):32

[2]孙乃龙.社会意识形态危机与规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导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97.

[3]马立诚.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138.

[4]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5]卫兴化掀开西方“普世价值”的面纱[N]人民日报,2015-11-30(07)

[6]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 [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7]朱汉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6.

[8]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08-21(01)

[9]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N]中国青年报,2014-09-25(01)

[10]列宁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1.

本文点评,本文是一篇适合解构和嬗变和社会思潮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影响分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影响分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四川南充李斌斌【摘要】大学生普遍有着活跃的思维,能够敏锐的感知各种新生事物,因为思想还未成熟,认知上有一定缺陷,不能有效免疫当代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需要高校重视.

粉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张雪莉(延安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摘 要伴随着社会舆论的发展,“粉丝文化”作为大众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从学术新明星到娱乐明星.

ACG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探究
熊韵秋 (信阳师范学院 464000)摘要ACG文化包括动画、漫画、游戏,而这三种文化作为亚文化中的一枝新秀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ACG亚文化;大学生;影响作为娱乐经济.

《好小伙布朗》:镜像书写和自我解构
内容摘要霍桑的好小伙布朗围绕“清教徒——异端”的表层对立关系,重点展示了美与丑,罪与赎,真与伪三组矛盾 三组矛盾相互联系,本质上构成一种镜像隐喻,所有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