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翻译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翻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文本翻译视角下的视域理论探析,本文是翻译方面论文怎么撰写跟视域理论探析和文本翻译视角和视域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翻译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以及理论拓展是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译学理论研究者面临的一个的重要任务.语篇翻译过程中特定词句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必然是一个由视域导向的多维度的心智活动.因此,具体翻译操作中可将实践主体对典型单位操作的心理表征与操作理据纳入相应的理论范畴进行阐释,并由此提出“多度视域”这一理论范畴,其研究具有理论和方法论双重意义.

关键词:文本;翻译;视域理论;表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6-02

一、引言

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求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成果的转化,其特点应体现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能被广泛运用的可操作性,并能进行有效的阐释与印证.译学理论研究还应兼具系统性、可表征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翻译理论研究者通过对译文、实践主体的操作理据及心理表征的研究,对翻译活动进行理性总结.就翻译学框架理论研究而言,已经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如刘宓庆从美学视域和语言哲学视角对译学理论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谭载喜则从方法论层次进行译学研究等.但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译学研究须遵循宏观——中观——微观的框架基础,并拓展理论范畴,从而加深对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

二、视域理论的运用

(一)哲学中的视域理论

“视域”一词最早源于尼采和胡塞尔,指一个人的视力感知范围和阈限.视域是开放的无限的,可随主体的运动随意延伸,其边界永远无法达到.胡塞尔认为视域就是提前标示出的潜能,与意向或意指有关联.

现象学的视域理论可以用以解释翻译过程的心智运作特点和机制.在语篇或文本翻译理解过程中,通常某个特定语词或概念意义的意指对象是由语境决定的.所谓的“语境”就是译者所能感知的一种关联性视域所及范围中某个(些)特定的东西,译者必然要将其视域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延伸,去寻求语篇或文本中那些或显或隐的“作为某个处在联系之中的东西”,这种联系之物是语境的具体化表征.从这种意义上说,“语境”不是抽象笼统,只可感知不可言传的模糊之物,而是可以呈现于视域之中的,且可以对其进行感知、想象和判断之物.但不同译者感知的视域范围有异,对视域延伸所及之物的关联性程度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从原理上说,语境决定语词或概念语义的认知机制就是一种视域延伸过程中的基于经验感知和判断等的意向性活动,即寻求语境化意指意义的过程,不是一种单一或单向的视域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向度的确定关联性的往返视域活动.

(二)“言内视域”与“言外视域”

就对空间事物的感知而言,也有内外视域之分.外视域是非能直观到的可能性,并无具体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并随我们不断获得新视域而转变成内视域.

在语篇翻译中,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可决定语词或概念的意义生成.前者是指语篇或文本显性发展中可直观的语词或语句,它直接呈现于译者的视域之中而被经验到或感知到,相当于“内视域”.言外语境是指关联性情景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潜能性,它以非直观的方式或以泛化的方式存在于译者的感知域之中,对不同的译者来说它所能呈现或被感知的幅度或程度可能不一样,相当于现象学理论中的“外视域”,是一种被不断获得的可能性,故对语篇意义的语境化生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引入“视域”(visions)这一概念,并区分“言内视域”和“言外视域”的概念.这是因为传统的语篇翻译理论中,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或情景语境等)的划分纯粹是对主体所感知的对象物的分类认识,是对客体存在的简单分类;其不足是没有从理论上将译者主体思维过程中的感知能力、感知运动、感知维度形式等与感知的客体融合起来,并对其关系等作出理论化和系统化描写.从本质看,语篇翻译过程中特定词句(概念或命题语义)的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必然是一个由视域导向的多维度的心智活动——“多度视域”.

三、“视域”的范畴化与概念化

翻译研究框架下考虑“视域”理论,是对实践主体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的实证研究,也是对语际转换过程中文本意义生成机制的系统研究.卢卡西维茨曾指出过,每一个科学真理,为了被了解和确证,必须赋予人人知晓的外形.翻译活动的规律要被知晓,就必须有其特定的表征形式,而范畴化与概念化则是重要的表征手段.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之网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范畴把认识的成果凝结起来,如同打上一个个结,这样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网中理出个头绪来,即把事物、现象的本质反映出来.

范畴化和概念化密不可分.两者的区别在于:范畴化强调对实践主体对客体不同属性的概括,是主体把握客体反映出的认知模式的过程;而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和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翻译中通常要求译者能在忠实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创造性地赋予文字生命.这种规约性的表达可视为宏观的理论概述,但还不足以构成概念框架.译者通常会疑问:译者主观的再创造反映在语言的选择表现之上,是不是语境化因素影响或制约之下的必然产物?语篇或文本概念语义如何在其语境中获得特定的再创意义?其生成机制如何?有何操作理据可言?译者遵循怎样的心理轨迹?能否将其心理表征概念化范畴化?能否对其进行系统描述?上述问题都涉及到“视域”理论的系统研究,并可在其衍生出的理论范畴内进行阐释.

译者获得的语言文字也具有历时性特征,而实际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却又呈现出现时性特征,该特征在形成译文之前构成文本的一种“期待意义”,有待译者将其明示.而经过译者明示的语符意义可称为“暂构意义”.

“视域”理论研究的任务恰恰就是要对暂构意义在语境中的形成机制进行推导概括,而在特定文本语境中处于意义期待中的文字符号可称为“弹性意义载体”.其中,“弹性”言指语境对其作用力,语境可称为“力场”,直接作用于该载体的因子则称为“参数因子”,力场中对暂构意义产生张力之物可称“力点”.弹性意义载体的暂构意义的生成受力场中多重力点的复式映射,这会导致不同主体再创造过程中暂构意义的差异.该语符意义生成机制反映了译者主体的心理轨迹和操作理据,也揭示出翻译的再创性并非译者主体单方面审美作用的结果.

例: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唐·钱起)

在上例中,“怜”的字典语义为“怜悯/惜”(sympathize or pity),但在此语境中,若译者硬性地将其固化语义作为译文语境的选择,则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解读:Bamboo sympathizes the new rain(竹子怜悯或怜爱新雨?)and mountains love the sunset(群山喜爱夕阳?).译者须将其视域延伸到语境中去确定其他与之形成语义关联性制约的概念:如“后”和“时”是表示特定时间的“时问参数”,说明心理过程“怜”和“爱”是在特定时间点所具有的行为或物态特征,即新近下雨后竹林的状态和夕阳时分群山的物态.其可经验性感知内容为:“怜”说明的是雨后青翠欲滴的竹林怡人景象,“爱”说明的是夕阳下山时晚霞映照山岭的壮观美景.而“怜”和“爱”则构成互参关系,可称其为“对应性结构参数”,其中一个参数因子可能受另一个参数因子的影响而产生意义趋同性.在上述诗句中,“怜”受“爱”的制约而产生意义趋同——(竹子显得)可爱(因其青翠欲滴而产生美感,从而使人觉得可爱),从“怜”到“可爱”是一种对审美对象的因果关联性概念的阐释.而“爱”则具有“美”的语境化阐释义,故从“爱”到“美”是一种对审美对象的果——因关系逆溯关联性概念的阐释.在视域理论下,“(竹)怜”和“(山)爱”在特定力场中失去其历时性概念意义而成为弹性意义载体,并受到参数因子(力点)“后”、“时”与“爱”、“夕阳”与“新雨”的关系意义映射和制约而产生趋同的暂构意义:怜等于可爱的;爱等于美丽的.因此产生:

译文:Bamboo seems lovelier after the rain; Mountains look prettiest in the evening glow.(曾炳衡译)

有经验的或具有艺术创造性思维的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不会囿于特定概念的历时性固化意义,而需不断地延伸视域并建立参数关系,此过程是译者进行多维度认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该综合思维运动形式就是所谓的“多度视域”.

四、“视域”理论的可表征性

对参数因子(力点)的系统性定性概括是视域理论范畴核心部分的内容,即视域的可感知性是通过可定性概括的语境参数因子来确定的.

就上例而言,“(新雨)后”与“(夕阳)时”分别是心理过程或物态特征概念“怜”和“爱”的时间参数,对该心理过程或物态产生关联性制约和影响;而“怜”和“爱”又构成平行结构中对应性结构参数,其语境化意义的生成受到对应性结构参数的语义趋同性制约和影响.在理论表征上,我们将参数因子(力点)“爱”视为弹性意义载体“怜”的“对应性结构参数因子”.

五、结语

“视域”理论研究将“弹性意义载体”的意义暂构操作纳入特定的理论范畴,决定了该理论的适用性及针对性.对“视域”理论的研究还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反思,是实践主体自身的一种意识行为.它有助于澄清翻译的许多困难,将之分类和概念化,同时启发译者并为其选择提供帮助.“视域”的理论范畴化和概念化能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寻求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对客体的真理性探讨.“多度视域”的研究视角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操作规程,从而揭示行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思考方式.

——————————

参考文献:

〔1〕杨华.从视域融合角度分析译者翻译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刘彧.视域融合下的翻译过程[J].科技视界,2012(11).

〔3〕蔡瑞珍.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关联翻译的本质属性[J].陇东学院学报,2011(04).

〔4〕蔡瑞珍.关联翻译的交际本质:视域融合的对话过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朱健平.“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J].外语教学,2009(02).

〔6〕旷爱梅,蒋坚松.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7〕于风军.从译者与原作“视域融合”的视角看翻译的开放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3).

〔8〕李屹.互文与视域融合:创造性翻译的诗学维度[J].外语教学,2011(05).

〔9〕张婧超.论“视域融合”与“文本复译”[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10〕邓哲.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红字》海斯特女性形象的传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6).

(责任编辑 徐阳)

本文结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视域理论探析和文本翻译视角和视域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翻译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奇观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自制情景喜剧
摘要奇现理论是指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网络语境下,网络自制情景喜剧呈现出话语奇现和人物奇现……奇现化现象网络自制情景喜剧的迅速走红.

叙事范式理论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分析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是战略传播思维的体现 2013年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

语域理论视角下对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探析
语域理论视角下对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探析蒋晓涵(云南师范大学 对外合作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文章从语域理论三要素出发来探讨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语言特征,揭示该演讲如何通过谋篇及遣词造.

纽马克文本翻译理论下的湘绣术语翻译
【摘 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具有“湖湘文化”名片的湘绣文化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湘绣的翻译研究则具有很重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