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产学研合作视阈下高校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产学研合作视阈下高校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本文是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和视阈和人才培养和协同机制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连续型电子期刊连续型电子期刊可以评职称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摘 要:中国实现“强国强军梦”,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重要而关键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效果与进程,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研发展、社会科技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剖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突出困难,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高校创新型人才 科教融合 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12-243-02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凸显,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各大高校从业人员最为关注和迫切研究的课题.尤其应用型高校为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所倡导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基于学生、教师、社会(企业)、学校、地域等多个角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从而为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思路及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先进知识的同时,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适应技术竞争趋势,掌握科学前沿与动态,勇攀科学高峰.因此,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政策,各级政府也不断推出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和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与此同时,在我国许多的应用型高校中也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推进,呈现出模式多样、形态多元的特征,创新作用也逐渐增强,“产学研合作”模式日趋成熟.

“产学研合作”不但可以提升了创新人才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效率.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研究一般基于三种动力:一是国家及政府针对企业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财税优惠;二是实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与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三是企业和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需要.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困难

  我国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较大程度制约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进程.

  1.缺乏协同的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新的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技术升级的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各产业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学校,与社会脱节,造成学生知识视野狭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及系统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因而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解决这一瓶颈需要高校强化社会协同作用,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个社会主体融入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形成开放的协同育人模式.

  2.教学与科研发展失衡.高校两大基本职能是教学和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建立两者平衡基础上,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培养的理论基础,科研则是延伸创新型人才培养本质与内涵途径与手段.然而,许多高校仍采用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更新滞后,工程实践能力内容或可以转化为实践的教学内容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显著提升,然而,这些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不匹配,缺乏对前沿科学关注与研究,所培养的人才缺乏独立的考虑,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创新创业能力也无从谈起.科研与教学发展严重失衡是我国当前众多高校普通存在的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因此,解决高校科研与教学发展失衡问题,就必须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研与教学融合,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协同、促进作用,从而协力实现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3.高校创新文化培育动力不足,创新文化氛围缺乏.纵观我国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人才,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批判精神缺乏,普遍缺乏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普遍忽视创新文化的建设,由于缺少创新文化氛围的熏陶,高校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成果较少,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较少.因此,为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校应重视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开设创新文化课程、创新论坛、创新讲座,设立创新文化专栏、创新文化基金,广泛开展创新文化宣传与传播等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培育的土壤,营造创新文化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批判思维,使学生在思考和创新中感受到无限乐趣,从而具备创新型人才所必须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主动自我激励转化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1.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校内、外“产学研”协同环境.首先,高校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校内、外多组织多机构的协同创新平台,是拓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依托政府、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组织多机构的协同创新联盟,充分调动和发挥联盟各主体的优势,高校和合作者共同参与培育,突破传统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是实体平台(各种协同创新实验室),也可以是虚拟平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多方互动.一是以“专业共建共享,凸显各自特色”为原则,搭建学科交叉、院系交叉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创建高校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共同搭建研究即技术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兼具科研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通过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等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和学者参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和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2.创建科研与教学协同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科研与教学两项职能协同兼顾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研支撑教学的作用,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等运用于教学,科研成果、科研动态、前沿科技等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学研究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即通过科教协同发展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招聘助研、组建课题组、项目攻关组、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分设科研成果学分和创新成果学分,创建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创新项目基金、科研奖学金项目等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教育学习主动性、创新科研积极性、项目开发的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从而创建科教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环境基础.

  3.注重交叉学科协同效应,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是高校交叉学科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基于科技前沿和社会重大需求的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科研与教学平衡发展,所形成的协同效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各学科间深度整合和各学科组织结构间的深度变革,正是这种深度整合和深度变革推动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整合汇聚目前学校内部的优势学科建设资源,组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机构,进行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设置跨学科专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宽厚的理论基础.实现交叉学科间的学术成果和教学资源的双重共享.打破以往交叉学科间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通过跨学科研究,促进不同学科间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与流动,为交叉学科的任课教师与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术创新环境.最后,积极构建鼓励交叉学科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对跨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分类、动态管理,为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政策扶持和保障体系.

四、结论

  当前正处于我国“强国强军中国梦”实现的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的攻坚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强化政、企、校等多机构联合的协同创新、科研与教学平衡发展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选择.协同创新、科教融合不仅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而且是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引擎.高校应以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理念为引领,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校内、外“产学研”环境;创建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注重交叉学科协同效应,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培育多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平台,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土壤,全面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项目来源: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年度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环境拐点”的中国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其跃迁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986jg2017C017);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育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应用型高校基于多维异质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体验式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以《ERP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为例”课题研究成果(立项编号:13986jg2017C017).]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

  [2] 陈恒,初国刚,侯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J].科研管理,2018(4)

  [3] 杨柳群.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4] 郑直.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6(12)

  [5] 张云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影响政策的主要模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

  [6] 朱宏,罗正祥,杨亚培,等.科研与教学互动培育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7] 夏欢欢,钟秉林.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7(5)

  [8] 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9] 刘玉荣,张进,韩涛,李璐,王锦标,张铁军.基于协同创新、科教融合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教学刊,2018(3)

  [10] 刘亦武,丁茜,谭井华,魏世洋.新时代背景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8(9)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作者简介:赵桂芹,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空间统计与计量.](责编:贾伟)

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视阈和人才培养和协同机制研究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变路径
□刘 娅【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严重滞后的模式中 我国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构建.

基于原创绘本需求的高校设计人才培养
摘 要近年来,绘本图书市场的发展引人瞩目,其中引进版绘本占据大半江山,国内原创作品却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对此现象的剖析,引发对国内原创绘本人才培养的探讨 在基于原创绘本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型人才培养和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为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15摘要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目标 笔者根据所在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论非遗舞蹈对高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教学系统规范,其教授对象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较强的舞蹈技能,非遗舞蹈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舞蹈人才的培养具有内驱性、理论性以及记录性意义 一、内驱性该教学课程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