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翻转课堂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翻转课堂和古代汉语教学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翻转课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9

翻转课堂和古代汉语教学,该文是关于翻转课堂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古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教学和翻转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翻转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古代汉语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内容摘 要:文章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围绕姓名文化、常用词古今词义演变等课程内容,从课前任务设计、课中热身、及时教学等几个方面,展示问题学习法策略、同伴教学等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关键词:《郑伯克段于鄢》 翻转课堂 古代汉语

本课程所选用的张世禄先生《古代汉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分“通论”和“文选”两大部分.作为先秦汉语书面语典范代表的《左传》是“文选”部分首要讲授内容,而《郑伯克段于鄢》又是《教程》所选《左传》首篇文章,古代汉语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就从这篇文章开始实施.

一.师傅领进门——初识“翻转”魅力

实施翻转课堂,是希望学生从传统课堂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翻转课堂上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这个转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示范引领,需要有趣知识的精彩呈现,需要学习兴趣的不断激发.

姓名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本身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通过《郑伯克段于鄢》中国传统姓名文化这一有趣知识的讲解探究,学生可以初识翻转课堂的魅力.在课前任务设计中,围绕姓名文化学生需要阅读王力《古代文化常识·姓名》、李学勤《宗法与姓氏》等文献材料,观看老师自制《古代文化常识·姓氏号》教学视频,了解汉民族的姓从何来、氏之来源、姓氏分合等姓氏文化常识,为弄清《郑伯克段于鄢》主要人物的姓、氏、号等人名构件做好课前知识准备.

课中热身以贴近生活的有趣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姓名,也都知道屈原、孟姜女等历史名人,但可能从未深入思考他们的姓名以及与自己姓名的结构要件有何不同.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在《离骚》中自曰:“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屈原难道不是姓“屈”名“原”?那他究竟姓什么?屈原名“平”,“平”与“原”是什么关系?“平”“原”与其自称之“正则”“灵均”又是什么关系?由此引发出《郑伯克段于鄢》中一系列人名问题,更进一步引出古人的姓、名、字、号等一系列有趣又有意义的问题.

在热身内容基础上老师及时教学,以《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共叔段、郑武公、姜氏等主要人物的姓、氏、名、号等问题为先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接着以合适的方式当堂展示讨论成果,最终在情趣盎然的讨论中学生终于弄清明白今人的姓名构建不完全等同于古人的.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能有姓了.孟子曰:“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与姓相比,名是一个人更个性化的社会符号.古代汉族人的名,实际上包括名、字、号等诸种重要的个人“所独”的人名结构要件,而今人只有名而无字、号.

古代汉语是一门与生活、文化关系极为密切的课程,又是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在学习任务驱使下,学生课前自觉主动获取知识,将教师从多次反复的知识强调中解脱出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同时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使课堂讨论变得更加集中和有效.总之,一堂有关《郑伯克段于鄢》古人姓名问题的精彩有趣的示范性课程,是老师的精心设计与用心引领,让学生初识翻转课堂魅力,从而内心期待着更加自主地探究《郑伯克段于鄢》其他知识与内容.

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亲历“翻转”况味

开设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今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即语言的三要素上都有差别,但文言文是一种目治的书面语言,方块汉字又是不直接表音的,所以语音不是主要的学习障碍;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因素,大同小异,记住了一些规则问题也不大;语言三要素中词语变化最快,数量又庞大,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古今之间千差万别,加上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等,更是纷繁复杂,所以,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问题.至于词汇,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学生如果能有计划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能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在词汇方面的困难.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限于课时,一千多个常用词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授,通过《郑伯克段于鄢》代表性常用词的“翻转”式教学,可以让常用词的学习方法深入学生脑中心中,为其日后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其他常用词打下良好基础.

在课前任务设计中,围绕常用词学生需要阅读王力《常用词·贰》《常用词·国》、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考辨·方·邦·国·邑·塞》《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考辨·邑·国·都·京》等文献材料,观看老师自制《古代汉语·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视频,明确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差异时,最应注意的不是词义的迥异而是词义的微别,为弄清《郑伯克段于鄢》一些常用词的古今差异做好课前知识准备.

课中热身老师以《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之“寤”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庄公寤生”之“寤”历史上主要有三说:一曰“寤寐而生”.二曰通“悟”,即生而开目.三曰“寤”通“啎”,是“逆”的意思.“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臀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恶之.”设疑、举证,再通过文献资料对比研究一步一步释疑、揭开“寤”在此言语环境中的真正含义,整个过程令学生好奇而又兴奋,亲炙其中真正理解“寤”之词义后极具成就感.

在热身内容基础上老师及时教学,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查资料,找伙伴,热烈探讨,分工合作,撰写文稿,制作PPT,上台演讲,展示《郑伯克段于鄢》“都”“城”“国”“邑”、“贰”“二”等常用词古今词义演变的研讨成果.有的认为“国”是从“方”“邦”演变而来,“方”是指地方团体形成的奴隶制国家,他们一般是自然形成的有相对的独立性.“邦”是指周代通过分封而认为建立、有完整的政治机构、臣属周王朝的城邦国家.因此在《郑伯克段于鄢》里,郑国应为“邦”而不能称之为“方”.有的指出“国”在《说文.口部》中解释为“国,邦也,从口从或”.而“或”是指用武器保卫疆土或保卫人口,故是“国”字.“国”字起初并无国家之意,而是指城.从甲骨文到金文汉字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国”的含义伴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也不断发生变化.《论语》中,“国”字有10见,此时“国”已被赋予国家之意,如“千乘之国”“为国以礼”等重的“国”皆指国家.有的通过“都城过百雉”之“都城”,充分认识到古代汉语单音词到现代汉语往往复音化的特点,现代意为“首都”的“都城”一词,《郑伯克段于鄢》中指“都邑的城墙”,是词组.同样的问题,大家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听完全班同学的讲解,同学们纷纷表达对“都”“城”“国”“邑”、“贰”“二”等常用词古今词义演变的理解愈发透彻.

古代汉语文选、通论、常用词、古代文化常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为用的.翻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始终将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词的古今词义演变等古代汉语通论部分内容贯穿于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教学之中,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采用问题学习法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实施同伴教学法,以概念性问题为先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并以合适的方式让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最终,通过《郑伯克段于鄢》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见识一种新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自主探究古代汉语知识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王力.古代文化史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项目基金:2016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基于MOOCs/SPOC的“古代汉语”“翻转课堂”改革项目(项目编号:A1204680).

(作者介绍:曹莉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教学与研究)

此文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古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教学和翻转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翻转课堂本科毕业论文翻转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好课堂教学互动性和提升教学效率 对此,我认为高中英语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翻.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教育在国家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进而提高.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是新课标教学理念下而诞生的一种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思路,颠覆学生对传统教学课堂的认知,进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

翻转课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慕课”日趋流行的大背景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走进了广大教育者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翻转课堂采用一种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