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职院校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涉农类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高职院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涉农类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该文是高职院校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高职院校和涉农和对策研究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论文参考文献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职业和教育杂志机械类杂志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摘 要]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呼唤一批具有新素养与技术的产业从业者,涉农类高职院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教育机构和力量,为现代农业输送专门人才责无旁贷.探究培育路径成为新形势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在办学顶层设计与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助推、社会培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培育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涉农类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051-03

自2012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以来,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2017年一号文件再次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进行了部署.连续六年反复强调该问题,可以说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要求.由于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高级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以及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因长期重视不够,职业标准和资格准入制度不明确,教育主体定位含糊,培训体系不健全等而陷入困境,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知识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矛盾加剧.作为肩负着为现代农业输送专门人才的涉农类高职院校应该肩负起培育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探索如何培育一批具有高技术技能、有文化、有情怀、能胜任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的新型职业的有效举措.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许多专家学者从其职业本质定位、作用功能、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剖析.把新型职业农民同农业产业变革及整个农村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其内涵既有多层次性又具有动态性.

多层次性可从理念意识、技术技能、职业风尚三方面切入.就理念意识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是有思想的,要树立独立自主、包容开放、科学发展等观念,有自强自主意愿,能真正主动根据自身需要、动力、兴趣、信念等因素选择当农民,而非因社会结构、家族历史传承、身份等因素被动地限制于土地之上的.从能力与技术上看,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有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结构与储备,不但熟悉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在生产经营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创造性地处理解决问题,而且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与观念.就职业风尚而言,他们应该有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养,且有爱岗敬业、科学、尊重平等、创新合作等新的职业观念.

动态性既包括构成发展的动态化,也包含要素层次的与时俱进.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传统农民,他们一方面是由传统农民队伍经过不断升级改造而来的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且具有现代观念的农民,另一方面是新诞生的怀揣着农业情怀的新型农业从业主体.上文论述的要素也要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动态地增添新的内容.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分析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升级,进入改革攻坚深水区,农业产业自然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农业结构性调整也正在积极开展中,新产业新业态萌发,产权体制机制变革举措频出.2017年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完成当前这一紧迫任务,需要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其中,用新理念、新能力、新构想、新创造来实现新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变革.

(二)涉农类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需求

当前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如何开展差异化、特色化以及应用型专业化办学是各大高校思索的主要问题.涉农类高职院校在办学之初就有意将服务“三农”这一特色融入办学理念中,突出为农服务的专业化与特征性.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中,如何探索出一条具有涉农类高职院校特色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强化农字号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农字号品牌院校,为地方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输送专门人才,从而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不但是该类型高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其自身发展壮大,提升社会影响力,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农民全体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无法胜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众多任务与挑战.面对新业态、新亮点层出不穷的现实,很多传统农民很难在新一轮变革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参与到农业产业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实现农民群体增收创收的根本目标.

三、涉农类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一)优化办学顶层设计,完善涉农学科体系

涉农类高职院校应做好办学的顶层设计,将为“三农”服务这一根本办学宗旨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以农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职业教育,为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及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服务.办学顶层设计都围绕为农服务而展开是涉农类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最根本保障.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增设涉农类专业,不断完善涉农学科架构,构建以农为本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与重地.

涉农类高职院校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在涉农类专业中开展专业课程,也要在非农类专业中开设农类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三农”教育必修课,通过公选课、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全院学生中开展涉农职业文化教育,大力培育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怀,凸显涉农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共建能够实时反映先进生产技术成果的课程资源、实训资源和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库.

(二)牢牢占领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主战场

涉农类专业教育旨在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产业观念、技能、素养且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专门人才,专业学生是新型职业农民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专业学生在学院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因此专业课程教学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渠道、主战场,要牢牢占领这个阵地.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指引下,相关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在课程设计各个环节中注重融入,积极探索委托、定向、订单培养模式创新办法,推进课程改革,探索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教育的实施者作为培育适应新时代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师资整体情况不尽如人意:从职称机构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当匮乏;从学历机构来看,拥有博士学位的寥寥无几;从实践经验来看,绝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田间地头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基本是按照书本理论进行传统的教授.如何让他们站好三尺讲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和积累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实力雄厚的涉农专业师资也是当前涉农类高职院校应当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成立研究机构,以科研提升培育水平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技术人才聚集的优势,成立专门的“三农”问题研究机构,围绕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创新增收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调查,就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流通、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问题开展研究.高校给予相关政策、资金的相对倾斜,着力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设定、职业准入机制建构、职业培训等,以科研成果带动培育,以培育促进科研,实现专业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多层次共赢.

利用涉农研究科研所这一专门机构,培养一批科技特派员,创新科技特派员队伍组织管理机制,定期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学者给特派员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形成一种定点合作型的指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长效机制.

(四)完善涉农培训,提升精准培训能力

涉农类高职院校要充分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充分涉农培训的师资、科研、场所等优势资源,打造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亮点的涉农综合培训品牌.以需求为导向,依据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农民群体的根本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

农民群体具有广泛性,其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文化技能以及产业细化分层等巨大的差异,要依据不同培育对象,建立相关数据库,按照经营主体规模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农业创业起步者,农业产业细化标准如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农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知识结构如小学毕业者、初高中毕业者等不同标准建立细化的数据库,分类型、产业、等级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标准,开展分类分级培训,提升培育的针对性和效能.

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道德素养等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与内容,开展精细化、精准化培训.在培训中注重新知识、新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技术技能锻炼中重点设置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等内容;在素养上加强职业自我效能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品牌意识、法制维权意识的培育等.

(五)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政企行共育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高校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因此整合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资源,形成合作共育联动机制是必然选择.院校要加强与所在地方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利用相关政策法规为培育提供有力的制度组织保障与支持;加强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厚植优势资源,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培训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加强与农业行业、企业的联系交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将教学班办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积极推行“田间学校”,以实践案例教学的模式,把现场参观、实践体验等相统一,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提升专业学子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实践基地建设为导向,充分利用合作共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学生和培训学员进行培育.组织学生深入其中进行顶岗实习,根据需求科学设置实习实训的内容与周期,强化过程管理,并严格进行考评.只有这样联动合作,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作其共同的使命,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为社会发展培育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六)借力互联网+,助力学子开展涉农创新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涉农类高职院校针对学子的农业创新创业要给予政策、师资、资金等大力倾斜.建立创业导师制,积极鼓励那些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热爱农村农业、有“三农”情怀的学子培养互联网思维,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APP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投身到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中,以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以专业师资为基础的创业导师根据国家行业产业以及院校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指导涉农创业学子利用税收减免、孵化补助、项目补贴等方式,借助互联网+、农村电商平台等回乡创业,打造电商品牌,努力构建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通过他们的示范引导效应,增强农业的吸引力,提升农业从业者的地位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投身到广大的农村热土中,让农业成为朝阳产业,让农业后继有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涉农类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主体和重要力量,应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在学科架构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科学研究带动、提升社会培训水平与能力,借力企业、互联网科技等办学力量与技术手段,不断探索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并能形成一套可推广、复制的新范式、新模式,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农业部.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BGT/201702/T20

170206_5468139.htm.

[2] 何国伟.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困境及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16(11):52-56.

[3] 农业部.“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EB/OL].

http://www.moa.gov.cn/zwllm/ghjh/201701/t20170122_54

61506.htm.

[4] 盛子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81-85.

[5] 李佩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6(1):107-108.

[6] 喻玉明,朱月华.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79-83.

[责任编辑:庞丹丹]

归纳上述:此文是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和涉农和对策研究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高职院校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高职院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抢占农业先机
唐万敏1 王砚超2(1 洪泽县农委,江苏洪泽 223100;2 洪泽县农干校,江苏洪泽 223100)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970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建议
李卫东(南阳市农业干部学校, 河南南阳473000)中图分类号F323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 (2016)05029801前言目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粮.

把握关键环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王 林1 徐景国2 武艳梅3(1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农广校,陕西榆林 719000;2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种子管理站,陕西榆林 719000;3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园艺技术推广站,陕西榆林 71900.

山东福山区多措并举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张洪霞(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福山区分校,山东福山 265500)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群众来说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种植技术更加先进,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意识,是地区新技术和新设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