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语言研究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互文性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语言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互文性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本文是关于语言研究类本科论文怎么写和互文性和互文性视角和网络语言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语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网络营销相关论文网络论文政论文

[摘 要]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社区中,网络语言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并广为流传,成为网络交际者情感表达的工具.本文在探讨互文性理论与网络语言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对网络语言的互文性解析,阐述网络语言的生成背景,凸显互文性理论对网络语言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言互文性理论;生成背景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4-0064-02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加入“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亲切而又贴近群众生活,映射时代“”的主题.“有权不可任性”来源于网络语言“有钱就是任性”,在语意表达效果及作用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社会语言的组成部分,网络语言渐入大众日常生活并被广泛流传,凸显社会活动内容,浓缩社会生活现象,影射社会发展规律.

包罗万象的网络语言使交际方式日新月异,不仅活跃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而且驻足于现实生活,成为日常交际用语及现代汉语新词汇.当今学者在不同方面对它的表达进行探讨,研究方向各异.例如,柳丽慧(2006)指出网络语言是“拼盘”式、融合而成的语言,其生命力要经受时间的检验.曹旺儒(2010)点明网络语言的鲜明独特性,是一种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个性化特点的网络语言.刘乃仲、马连鹏(2003)认为,网络社会的多元化特点造就网络语言在形式上的多样化,是一种简明快捷、随意开放、充满人情味和创新性的语言.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联系,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都不能孤立单一地存在,网络语言作为其分支,值得学者深入研究其流行的潜在规律.互文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理论,学术界对它的探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学术成果相对偏少.本文在这种情境下,尝试在互文性理论的视角下,对近期形成的网络语言分别从词、句、篇等方面进行互文性解析及生成背景角度进行探讨.

二、互文性理论与网络语言概述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法国文论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术语,它意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理论的提出轰动当时西方的学术界.根据互文性概念,抽象的原创性并不存在,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和别的文学文本或非文学文本发生关系.有学者解释为:“所谓‘互文’,指存在于其他文本之间的文本.至于‘互文性’,讲的就是不同文本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①然而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文学理论,互文性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在国内引起学者的关注不够.

作为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互文性理论可以分为“明确的互文性”和“构建的互文性”.“明确的互文性”指特定的其他文本公开地被利用到一个文本之中;“构建的互文性”是按照话语秩序重要性的原则方向扩展互文性.②然而在笔者看来,互文性理论的运用是文本长久发展的保障,与“天下文章一大抄”相异,强调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对旧文本改写复制,为己所用.作为一种侧重文本影响的批评性、研究性理论,彰显着它在语言交际中独特的价值.

(二)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民约定俗成使用并广为流传的语言,起初风靡网络,继而传播于生活.作为网络语言的精华,语用策略的展示,它显著特点为新颖性、高频性、能产性和违规性.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兼具随意性与灵活性,把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外来词与本土词相融通,方言词与共同语相搭连,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阐述内容.网络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方面,如名人话语、经典台词、流行歌曲甚至古典诗词等.它的流行既是汉语语言的词汇现象,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现象,往往应时而生、应需所生,很大部分产生于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继而形成习惯性口头禅,简洁而生趣,如“能靠长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在线等,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不禁会令听者捧腹大笑,滑稽性拉近彼此距离.

(三)互文性理论与网络语言的关联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例外.具有时效性的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增添了社会活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一种趋新、尚简、向潮的新型语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全新视角.

网络语言的生成与运用、流行都与互文性密切相关.互文性理论揭示不同文本之间关系,明确指出一个文本的产生离不开其他文本,为文本的建构提供了新思想.③网络语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虽不像民族共同语那样被广泛认可,但现如今它的使用范围已不断向外延伸,格调也不局限于调侃.在正式场合被广泛引用,使严谨的新闻用语贴近民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词出现,网民对流行的网络语言有着自己的理解与革新,通过模仿达到与原意的某种关联,形成互文效果.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网络语言具有娱乐化倾向,语意会形成诸如泛化、同化、异化甚至反化的演变,其语源义日渐偏离字面义,但在流传过程中又可能重回字面义,导致循环往复的现象,所以互文性的渗透保证了网络语言生命的持久性.

三、网络语言生成方式的互文性分析

信息时代下生存的网民,语言思维跨越幅度大,作为调侃生活而存在的流行语熠熠生辉.网络语言的产生、传播、继承及发扬,既不能脱离语言本身系统,又要坚守自身的特点,富有能产性的网络语言生成方式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在经济繁荣、政治、文化多样、社会开放的背景下,网友把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说不出口的话,通过贴吧、微博、朋友圈等能够自由展示个性的平台进行情感抒发,寻求共鸣.

网络流行的词语、句式、语篇生成,互文性手法的运用俨然成为一种常态.直接原因在于话语结构组成的适中性,简短且易仿,情到深处而脱口而出,经典句型的仿造也显而易见,例如拟声词“Duang”的运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表达,以及“何以体”的走红.联系自身话语特点加以有效借用,在不同情境下,每个句式各具独特性,能够生成一定的互文性联系.

四、网络语言生成的背景分析

(一)地域生存环境的影响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时效性,使网络语言可以随时随地被使用和传播.网民在交流中总会流露出方言发音特点或个人语言风格,正如现在青少年喜欢刻意模仿独具地理特色的台湾腔,如“也是蛮拼的”,“蛮”修饰形容性词语,如“蛮多”、“蛮美”.“拼”本是动词,在这句话中活用为形容词,就显示出了说话者的生活地域以及语言腔调,同时体现人物的处事风格.“也是蛮好玩的”与原意情感互文.

位于东方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源远流长,譬如“你家里人知道吗”中的“家里人”这三个字就具有传统的中国特色,代表着家规家教,显示出中国这个重视集体主义和长辈权威的民族,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性情植根于国人心中,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口头禅、人们效仿的范本.在《扶不扶》小品中,郝健问:“大妈,您这么顽皮,你家里人知道吗”,以示调侃,词语的使用达成互文,表现出大妈的顽皮程度之深.

(二)网络文化语境的烘托

网络文化语境指与网络言语交际相关的文化背景,在不同情境下,话语表达也会不同.在适用范围及语境方面,像“萌萌哒”、“666”、“怪我咯”、“颜值”等词被引用,要么是新造词,要么词义早已发生了演变.还有一些网络语言被局限在网络载体中使用,如数字符号用语、表情符号等,它的存在借助工具才有价值.

网络语言的存在很少能被老年人热衷追捧,它的网络文化语境在老年人中形成不开.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不关注网络动态、有力不从心的无奈,另一方面他们的本性笃实,不愿投入虚拟世界,而是立足现实,正如广场舞就是他们情感的有效表达.网络语言作为一个大的门类,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健康的流行语值得弘扬,而消极流行语,特别是暴力粗俗的应加以抵制.然而网络语言趋于单一零散化,很难形成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这是部分流行语生命不长久的根源之一.

(三)从众心理的推动

伴随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人们生活心态趋于个性化,浮夸的社会氛围日益严重.作为个人素质体现的语言表达,网友试图通过吸收并效仿各种速食文化引起同伴的关注,使自我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特别在青年群体间,为了追求新奇,刻意在现实中引用或改写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凸显存在感.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城乡结合部”、“壁咚”、“我装作听不懂的样子”等新语句,然而来源途径丰富,更新速度快的惊奇,不可避免地造成语言内部规则混乱.

在开放的网络背景下,新造词、外来词、方言词及专业术语等都可以被引用,受从众心理推动,青年人赋予旧词新意,竞相运用网络流行语.正如网民追求新奇而故意出错,在成语基础上,根据所需而改,使消费者既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为产品作有力的宣传.这种复制传播是对成语的一种亵渎,弊端在于影响着青少年对中国传统知识的学习及弘扬,但只要把握住度,新奇心理会成为新型交际语言的源泉.

五、反思

在这个“任性”的时代,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平台成为网民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同时也使网络语言传播更便捷.有些部门认为网络语言在一定意义上破坏了汉字的严谨性和结构性,要求网络用语禁止上电视.然而时代在飞速发展,语言是动态发展的,各种语言交相辉映,大众既要追求理论性语言,也欢迎新颖别致、颇富情趣的词句,禁止达不到规范汉字的效果.必须清醒认识到,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转型期独具代表性的必然产物,虽然缺乏语言规范的严谨性,但其俏皮性,恰巧弥补了信息爆炸时期人类易显现的“言语匮乏症”缺陷,从而符合语言发展趋势.作为网络流行的词语、句式、语篇本质特征之一的互文性,是分析其特征的主要理论工具,也是联系语言本体的重要手段.以语言为载体而传播的网络语言,与原文的互文关联,“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样适应于网络语言的生死存亡.语言因模仿而创新,因运用而灵活,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潜在的互文规律.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是追求平等、寻求创新、力求个性情感的集中反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语言,值得我们弘扬传播,巧用互文性的视角去看待、去规范网络语言,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注 释】

①张晓红.互文视野中的女性诗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②熊晓灿.广告语篇互文性的模因论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下转67页)

(上接65页)

③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变迁[M].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

[2]黄少华.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厉杰.基于修辞动因分析网络语言的互文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柳丽慧.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J].重庆社会科学,2006(9).

[6]熊晓灿.广告语篇互文性的模因论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7]辛斌.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括而言之: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互文性和互文性视角和网络语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语言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语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图像的互文性叙事以影视和影视海报为例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女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明确提出 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中她首次阐述了互文性“巴赫金为文学理论首次作出的一个深度阐.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词汇特点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7)3518801一、模因及相关理论模因(meme)一词最早由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 道金斯指出模因类似基因,是文化的.

冲突和激荡谱系修辞在安仁双年展中的互文性与其他
蓝庆伟自10月28日开幕以来,每逢周三早晨,安仁双年展的展厅门口都会聚集大量……待观展的观众,利用安仁双年展的周三免票日前来参观 迄今开幕一月有余,关于安仁双年展的关注与讨论还在持续进行中 首届安仁双.

钱钟书《围城》和杨绛《洗澡》的互文性考辨
关键词钱钟书;杨绛;围城;洗澡  摘要钱钟书的围城和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洗澡洗澡之后颇有意味地构成了一个巧妙勾连、紧密啮合、环环相扣的连环套,它们彼此之间的互相解释关系使之成为自足的文本系统 从围城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