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坡禅诗赏读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苏东坡禅诗赏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坡禅诗赏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9

苏东坡禅诗赏读,本文是坡禅诗赏读类有关论文范文跟禅诗和苏东坡相关论文范文.

坡禅诗赏读论文参考文献:

坡禅诗赏读论文参考文献 杂志英语怎么读读和写杂志读写算杂志现代诗投稿

文/蒋谱成

苏轼(1034-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嘉祐二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他的一生却在激烈斗争的旋涡中沉浮,曾先后贬至黄州、杭州、惠州、儋州任地方官,后死于常州.

苏东坡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千七百首诗词,八百封私人信件以及六百则著名的亲笔小记和题跋,我们对他的了解比了解我们同时代的要人、名人更为容易,更为清楚,更为亲切,更为自然.因为他没有了隐瞒,没有了虚伪,没有了变化.通过了解他的作品,他的字画,他的故事,他的朋友,就能完完全全地了解他.正如林语堂所说的“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代人们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大家喜欢他,接近他,其主要因素是他的那种平民思想,那种随遇而安,任运无碍的禅学生活态度.他曾向弟弟子由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就是他的生活哲学,心中有佛处处是佛.在他心里无忧无惧,无惊无险,无波无澜,虽然他在生活的道路中屡遭坎坷,屡遭不幸,但他照样认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求快乐,广交朋友.他始终是快乐一生,潇洒一生,智慧一生.

苏东坡在提倡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的诗歌创作方面是有贡献的:北宋的梅晓臣说: “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这里“平谈”就是指禅境.苏东坡在《送参寥师》的诗里更为明确地指出: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咏.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东坡肯定了好的诗,必须具有禅意才行;什么样的诗才算好呢,那就是“无厌空且静.”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学生黄庭坚(1045-1105)创江西诗派.虽然以后严羽(1175或1189-1264)在《沦浪诗话》中对苏东坡与黄庭坚进行批判: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以己意为诗,改一代诗风,这也不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新,是立意,就是以禅入诗,“无厌空且静”.

苏东坡的成就有很多,“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但我们今天仅仅从他的禅诗中看他的生活,看他把佛教哲学注入禅诗的技巧和乐趣.

一、山色无非清净身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偈是苏东坡任海州团练副使时,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游庐山,挂单东林寺时所写.据《五灯会元》载: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

这里说苏东坡曾借宿庐山东林兴龙寺,夜晚与照觉禅师讨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问题,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东方吐白,窗外雀鸣.东坡在晨曦中再一次体会昨夜与照觉禅师的谈话,感到获益不少,体悟较多,于是就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传颂的偈语.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只有当我们对佛法有所证悟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到,在大自然中,那潺潺的溪流水声体现了佛的广长舌相的佛相,那青青的山色也就是佛的清净本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但如果对佛法没有证悟,不能契入禅境,即使你勤奋用功,背熟八万四千偈颂,那怕是佛祖菩萨真的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仍然不能与佛法相应.

苏东坡在这偈子中已经悟到了心中有佛处处是佛,一念清静处处清静.山河大地,流水溪涧,青山翠竹,无不是佛法妙谛.

人们常说,景随心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是苏东坡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传播媒体,今天可以写在纸上,可以出版,可以上网,发E—mail还可以发短信息,作品传世的渠道太多了.但苏东坡的时代就不行,书信也只能靠人步行传递,在墙上题诗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许多寺院为了让读书人题诗,特意把墙壁粉刷好,古代许多好诗就是这样留传至今.还有让当时的艺人传唱,也是一种十分广泛,十分奏效的传播方式:因此,苏东坡这首诗当时就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直至今天,大家仍旧传诵不已,不失为禅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是借描写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来说明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身处庐山,横看时是一座层峦叠嶂的山岭,而侧看时却又是一个陡峭峻拔的高峰;远处和近处的山峰突兀,高矮是那样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竖看不知道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我自己就在这庐山之中啊.

有人说这是苏东坡未参禅前的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诗中却隐含着明显禅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人们从诗中不但能体会到禅宗意趣,还能感受生活的当下确实如此而引起共鸣.

有一则公案说一寺院的监院师父跟随法眼禅师三年多,但没有向法眼请教佛法,于是法眼问他为什么?监院回答法眼禅师说: “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法眼又问:“你是根据那些话而领悟了佛法呢?”监院说:“我曾问过青峰禅师: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青峰禅师对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接着说: “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监院就说: “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

法眼见他如此说,就解释说:“你果然不了解,如果佛教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监院听了,非常气愤,认为禅师瞧不起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

监院走到路上,他想法眼禅师是一位博学多智的人,是一位名震四海的大师,他对我的忠告,一定有其道理:于是他又回到寺院,向法眼禅师道歉,并问道:“学佛的人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法眼回答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监院闻言突然有所开悟.

同样的一句话,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理解,这恰于苏东坡所说的庐山,横看、侧看、上看,下看是不同的,但不管你如何看,庐山终究是庐山,只是你看的角度不同而已.“丙丁童子来求火”也是同样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含意,不同的隐喻,我们不能太执著,太死板,“反求诸已”固然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广为通达才更为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要识庐山真面目,还是辩证地去看问题,有时退后一步,反而使问题更为明朗,更清晰.

三、始知无尽本无灯

门前歌舞斗分明,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

这是苏东坡熙宁六年(1073)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一首禅诗,题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从题中可知,苏东坡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出外观灯,信步来到了祥符寺,于是去拜访可久禅师,见可久禅房萧然无灯火,唯闻缕缕余香,叹仰不止,而题此诗.

苏东坡一生的朋友中,禅师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苏杭时期,他与禅师谈禅论诗,诗词酬唱,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的轶事.其中清顺,了元、可久、道潜等禅师与他接触最多,是最为亲密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

据宋·叶梦得《避署录话》载:

钱塘西湖多好事僧, 往往喜作诗.其最知名者, 熙宁间(1068-1077)有清顺、可久二人.顺字怡然,久字逸老,其徒称‘顺怡然’, ‘久逸老’.

可见可久禅师在当时已负诗名,苏东坡去访,也许正是寻诗觅句.“门前歌舞斗分明,一室清风冷欲冰.”今年的元霄这般热闹,歌舞的队伍就在门前相互竞技,但可久禅师的禅房内却一廉清风,一窗明月,冷冷清清,如霜如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真正的佛是不需用灯来照亮,我这时才知道“无尽本无灯”的道理.

苏东坡在这里是说无尽灯,但又说无尽灯原来是没有灯.无尽灯在佛教中喻佛法布施功德之无量.《维摩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日月终不尽.”《四十二章经》以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人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喻行布施随喜,利益他人,自己福报不减.《五灯会元》中也有“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庄子·养生主》结尾时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里的“指”应为“脂”,即油脂,而“薪”应为“烛薪”,即灯芯.庄子在这说,以油脂点灯,油脂穷尽而灯火无穷.我们还可以理解,油脂是人的躯体,火炬是灵魂,油脂有穷尽之日,灵魂能附丽于另一形态的躯体,如灯火之辗转相传,固可永恒.

但苏东坡何谓“无灯”呢?这恰是在面对此时此景的感悟,他一反常态,提出“无尽本无灯”的观点.此“灯”即为尘,为“境”.这样恰合乎禅宗的无俗无尘,无尽无境,无相无我的意境.灯也只是一种象征,只要有弘法之心,传道之本,照样使佛法不知其尽.

四、两手欲遮瓶里雀

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蒸砂.

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

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

这首诗题名为《三朵花》,诗有序日:

房州通判许安世以书遗予言;“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又能自写真,人有得之者.”许欲以一本见惠,乃为作此诗.

从序中可知,是房州的通判许安世写了封给苏东坡,说他那里有一个异人,这异人经常戴着三朵花,但大家不知他姓甚名谁,所以就以“三朵花”称呼他.这异人还能作诗,诗有山林神仙境界,还能给自己画像.并答应送一本画像与他.苏东坡看了许安世的这封信,有许多感概,而写下这首诗,因此诗意还是许安世信中内容的引申.

“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蒸砂.”我学道多年没有什么成就,而两鬓已开始花白,这却是我烦恼未除,杂念未断,虽然枉费了许多精力与时间,但如蒸煮砂石,终未成饭.燕砂;即蒸煮砂石,来源《楞严经》. 《楞严经》中说,如果不断除烦恼,修禅好似蒸砂石,哪怕经过百千劫,也不会变成饭,只是使砂变热罢了.

“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有些高人仅仅住一晚就能悟道,我只是可惜没时间到房州去寻觅三朵花,否则真要向这位高人好好请教.

苏东坡这里的”一宿觉“引用了《坛经·机缘品第七》一个典籍.说永嘉玄觉(665—713)禅师去见曹溪六祖惠能大师.六祖留玄觉住了一宿,玄觉就开了悟,因此就有“一宿觉”之说.

《坛经》中说玄觉从《维摩经》中悟到以心传心的教义,但没人能验证他的看法是否正确,于是他就去六祖居地曹溪,想让六祖帮他验证.在他与六祖讨论生死大事,变化迅速的问题后,六祖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并留他住了一夜,玄觉就被当时人称“一宿觉.”

“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人的精神就好似藏在瓶中的雀,形体可灭而神不灭,恰如用手去遮盖瓶里雀一样徒劳,到时候瓶破雀飞.但每个人体内又有地、水、火、风的四太,这四大犹似毒蛇相斗不息,给人带来烦恼,病者等痛苦.

“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见到画像去认识三朵花,还不如问问房州通判许安世呢.这一联恰恰与许安世的信相呼应,言下之意不用带画图来,想了解三朵花,问问你就行了.

东坡的诗总是随意奔放,顺手拈来,但诗中偶意深刻,禅意浓浓.“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自然地道出了人生的生活现实,每一个人都有其真实面貌,藏不住,隐不了,这因为地、水、火、风这四界所构成的色法元素,成为五蕴之一.我们始终处于其中,去认识,去处理,去对待,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学道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生活当下,慢慢从生活现实中体悟才是正道理.

五、瓦砾犹能说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

苏东坡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正如他在过金山时,有人为他作像,他在题像诗中所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从诗中可以了解他的经历,这也是他一生的高度总结.这首诗正是他被贬岭南时所作.

此诗有一个很长的题,这题恰是这诗的起因.题为“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说东坡贬谪岭南,有许多谈禅论诗的朋友,其中刘安世就只喜欢谈禅,而不喜欢游山.有一次与刘安世一块去参谒玉版和尚.这刘安世就是上文《两手欲遮瓶里雀》的那位写信给东坡的刘安世.玉版和尚烧笋招待这两位禅友,刘安世觉笋味颇佳,遂问: “此何名?”东坡答曰: “名玉版,此老善说法.”刘安世恍然大悟,玉版和尚就是竹笋.东坡因此大笑,并作诗一首.这首诗虽是游戏之作,但出之东坡之手,便是大家手笔,诗中上品.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禅林自怀海禅师后,又有许多的派系,使得法嗣有人,人才辈出,禅林大德如林.怀海(749-814)为百丈和尚,是道一(709-788)的主要弟子.主张农禅并举,制订丛林制度的规范,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名的《百丈清规》就是他给清众及修行僧制定的.他自己也严格尊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他后居江西新吴(今新奉)大雄山,此地人烟稀少,水清山灵,庵庐兀立于千仞之处,所以人称百丈.

怀海“常以三身无往,万行皆空,邪正并捐,源流齐泯”之旨做人,又以“行同於乐,故门人力役必等其艰劳”等精神教人.还主张“歇诸缘,拾身心,心如木石”的顿悟法门.曾有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他说:“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拾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为阴、界、五欲、八风这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这种“一生心如木石,”即是渐修; “生死因断,去往自由,”即是顿悟后举动施为,与佛无二,自由纵横的解脱境界.

因为玉版和尚也在山林,故东坡以丛林中的百丈和尚来说明禅宗的发展,这是因为百丈弟子灵祜至沩山,以后与慧寂同创沩仰宗,成为禅宗一花五叶中最早伸展出的一叶.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不怕崎岖的石头路滑,来参谒玉版禅师.这里的“石头路,”也是一段公案.这段公案关于丹霞与石头、马祖三人之间的故事:

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铲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钁铲草.独师(丹霞)以盆盛水净头,于和尚前胡跪……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谒马祖……马师曰: “石头路滑,还跌倒汝么?”师曰: “若跌倒,即不来.”

石头希迁(700-790)曾住衡南寺,在寺东大石上筑庵,故世称石头和尚.当时江西的马祖道一与他齐名,这里是马祖弟子天然去参谒石头希迁的记述.

天然( 7 3 9 - 8 2 4 )在进京赶考时,途中听有一僧说“选官不如选佛”,而去投江西马祖,马祖问明来意,劝他投石头希迁参学.希迁叫他到槽厂干杂务,经一二年才给他剃头出家,并为他略说戒法,他竟然掩耳说“太多也”,但又回江西马祖处.马祖问他说“石头路滑,还跌倒汝么?”天然后赴南阳丹霞山结庵,人称“丹霞天然”.他有烧木佛,骑圣僧颈等公案.

东坡引用此典是想说明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和你玉版和尚讨教禅法.石头路滑我们是不计较的.事实上苏东坡与玉版和尚的关系密切,经常在一块吟诗联句,这里只能说明东坡用典随意,表意自然.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柏树子又是一个公案,据《古尊宿语录·赵州语录》载:

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云:“还见庭前柏树子吗?”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云:“几时成佛?”师云:“待虚空落地.”云:“虚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柏树子成佛.”

从谂(778-897)后因久居赵州,被称为赵州和尚,他继承了马祖到普愿以来的禅法,并且发扬光大,创自己门风.留下了许多语录和参禅公案,“庭前柏树子”只是其中之一.他对当时人问他:“如何是和尚大意.”“如何是和尚家风”之类的问题,他都不予以正面的回答,或答“不说似人”,或答: “无大无小”,或答:“老僧自小出家,抖擞破活计”,或答“茫茫宇宙人无数”,或答:“我法妙难思”等等.上则公案也是如此,他把赵州观音院的前庭长有柏树,就常常用柏树子来比喻,想说明诸如达摩西来的目的之类的问题是一般问题,没必要提出,也不能回答.至于柏树子有无佛性,也不以简单地用“有与无”来讨论.

东坡在诗中引用此典,主要想说明下旬的“箨龙儿”,箨龙儿即为竹笋.依靠大大的柏树子,借问竹笋儿.言下之意柏树如有佛意,那么竹笋也应有佛性,才能合乎世界万物都有佛性的道理.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瓦砾”即碎瓦碎石,皆无情之物.瓦砾都能谈禅说法,这种浅显的道理,竹子那有不知的呢?我国文人,自古以来,对竹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她作为人品,人格的象证.如苏东坡、文与可、郑板桥画竹写竹爱竹,有些人题诗题画赞竹日:“不可一日无此君”,“久经风雨不知寒”,“竹报平安”等.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禅在瓦砾,竹木中,禅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里的“瓦砾”又是一则公案.说有僧问文殊菩萨如何是佛,文殊答日:“墙壁瓦砾亦能说法.”也就是说无情说法,其意是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何须他觅,不应远求.

六、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从苏东坡的诗和信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与弟弟子由之间的手足情深,这种亲情始终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生命中.这首诗就是苏东坡写给子由的诗题为《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六年(1061)底,苏东坡出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这是苏东坡第一次外任,子由送他到郑州,兄弟俩平生第一次离别.苏东坡写给子由的第一首诗函中说: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悲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诗中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离别之苦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种思想,这种情感,一直充塞在苏东坡兄弟之间的生活中.

苏东坡在凤翔作官,与子由每个月相互通一次信,把自己所感用诗的题材写出,共同欣赏,有时还用同一韵.文人之间的诗词酬唱在他们兄弟之间也完全展现.上面这首诗就是苏东坡收到子由《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后,苏东坡便依韵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中充分表现了苏东坡以禅家的思想来对待人生,来观察生活,来看待当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究竟是怎样,应该象是飞鸿在雪泥上行走一样.此处“似”应为类似,《庄子·大宗师》:“凄凄似秋,暖然似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泥上偶然留下了踪迹的印痕,但飞鸿哪能去计较这些呢?苏东坡此处把飞鸿象征人类的精神,这也恰如他本人,留给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伟大富丰的心灵的一点飞鸿足迹.

苏东坡在诗中告诉子由,同时告诉我们,人生不必过分执著,有许多的东西,并非由我们能主宰,因此,我们应象飞鸿那样自由飞翔,随意踏泥,至于留不留指爪,没必要去计较.

禅宗有这样的一则公案,充分表现了“鸿飞哪复计东西”的生活情趣.法眼文益在未悟道之时,有一次他路过地藏院,正好碰到大雪阻途,就停下来休息.该院方丈罗汉桂琛和他闲谈起来,雪停之后,法眼向罗汉告辞,罗汉便送他到门口时便问道:“你曾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现在请告诉我,庭下那块石头是在心内,还在心外?”

法眼答:“在心内.”罗汉便说:“你这位行脚人,为什么把这样一块大石头放在心内呢?”

法眼被这话镇住了,便留下向罗汉讨教.这公案告诉我们,有些事不必放在心上,不要执著于“我有,”“我是”,该放下的统统放下,才能使自己自由,才能“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很大一部分诗词含有浓浓的禅意禅味,我们不可一一列举,仅从上面这几首诗中就可以看出苏东坡潇洒飘逸的生活态度;说剑,月下谈禅的那种对禅学的亲近与追求.他的禅诗在禅学领域的影响,正如他从海南回归时过龙光的诗中所说:“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这也许就是他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被人推崇的苏东坡的原因.

摘自公众号“菩提道”2016-10-10

归纳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禅诗和苏东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坡禅诗赏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坡禅诗赏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大气的诗人柔情的夫子读《苏东坡传》有感
很小的时候,我就爱上了油墨香,爱上了阅读 我喜欢独自一人,待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翻着泛黄的,或是雪白得发亮的书页,彳亍于书中的世界 文学,触动了我的内心,引发了我的思索 渐渐地,我也学会拿起手中的笔去记.

曼衍卮谈苏奇飞诗读札
初读苏奇飞,容易因意象陈腐的气息产生迟疑,而不愿走得更远从一首使用了“棋子”“空山”“经卷”“蔷薇花”….

东坡的诗和美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作品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美好的春光,也“暴露”了苏东坡的爱吃,河.

为什么读诗
中国古代人为什么读诗甚至把诗作为六经之一,成为诗教孔子有两个重要表达第一,“不学诗,无以言” 贵族社会大家讲究风雅的谈吐,如果你不能够风雅,就无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无法把你的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