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学习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经典重读读《论语》开篇:学习之道和个体成人方面论文范例

主题:学习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经典重读读《论语》开篇:学习之道和个体成人,本文是学习方面论文范例与《论语》开篇和读读和个体成人相关论文范文.

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改重论文查重修改技巧小论文查重论文改重技巧

学习之道:如何“学”与为何“学”

《论语》第一章即“学而”,“学而”的开篇也即整部《论语》的开篇,乃是耳熟能详的三小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乃孔子弟子所编,作为编写者的孔门子弟把这三句话放前面,无疑别有用心:第一个字即为“学”,说明“学”的重要性,或者说整部《论语》就是围绕“学”而展开;接下来阐明的就是如何学与为何学,也即学习的路径、方法与学习的目标.不难发现,《论语》开篇,所涉及的正是为学的大义.《论语》开篇三小节,开门见山,相互贯通,作为有机的整体显现着孔子的学习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自己相关,“学”是学道,“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背景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学习是个人性的活动,包含“学”和“习”两个环节.如果说学是理智性的,那么习就是身体性的.换言之,如果学意味着理智的投入,那么习就意味着身心整体的投入.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正是颜回之乐,一种专注于学、不依赖于外物所达成的生命之乐;也是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学而》)之乐,一个人沉浸在学的世界之中,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而忘了年岁的老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过程的延伸与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乃是学做君子,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自我“学”道“习”道,转而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再由朋友扩大到更宽广的他人,即使不为世人所接受,并被广泛熟知,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个人的学习是为己之学,自我求学问道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仁德的君子.真正的君子还需要充分地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自我心志加之于他人.

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实际上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乃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关键在于,我们可以在朋友式的交往中尽可能地去影响周遭的人们,但毕竟我们所能影响的人以及我们影响他人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很有限,只能尽力而为.这里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我们想努力去影响更多的人们,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阻隔,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影响足够多的人,我们只能努力而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甚至是默默地坚持,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综合起来,这里提示着我们为学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学而时习之”是基础性的过程.这里的基础性,不仅是指历时性的基础,也即个体首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才能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进而得以可能走向他人;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即在整个个体发展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借以不断地让个体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个体为学必须经历个人性的过程,也即作为一种个人性的习得的活动.其次,当个人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以以文会友,与人切磋交流,学问之道在磨砺中扩展,在扩展中磨砺,在扩展的过程中与更多人磨砺,在扩展中更好地得到磨砺.这是“学”与“习”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第三,学习者进一步明晰学习的目的,也即以学习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而非为了取悦于人,故他人知与不知均不影响自我学习之乐.不仅如此,一个学有所成的人还需进一步理解自身的处境,不管社会认同何种价值,但作为学者始终以“学”“习”为乐.换言之,真正的君子就是能超越外在取向而安于学道.

如果我们把三句话作为一个第次发生的生命历程,不难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正在于“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所敞开的生命境界.“学而时习之”之“悦”与“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其重要的蕴含即是自我在“学”“习”中向着天地万物的打开,同时把自我融于他人和世界之中,由此而达成“学而时习之”之孤立个体的真实超越.

学与教的转化:立己与立人的统一

人类生命生生不息,代际生命理想的传递与更新带来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究其实质而言正是代际之间生命理想的传递与创生,学与教正是代际之间生命贯通、精神传递与创生的通道,教学的根本意义正是作为年长一代的教师真诚地转向年轻人,接纳、包容年轻人,由此而逐步地唤起年轻个体超越孤立的个体自我,一点点进入到人类生命理想的代际传递与创生之中,学以成人.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言,“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站在人类生命史的视角来看,每个人都是目的,我们需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生命,同时每个人又都是过程,都是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节点,我们同时还需要努力去成就年轻一代的生命.如果说“学”乃是自我生命的完善,那么“学”向着“教”的转化,则是我们自觉到自己对于族类生命发展的责任与使命,由此而努力去成全年青一代的生命成长.到这个阶段,一个人才真正趋于自我人格的成熟.《论语》开篇,就是提示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一步步打开自我人生,从学以悦己,到朋友相与,再到走向更宽广的他人,这其间逐步敞开的生命路径正是一个人成己成人,逐步超越自我,置身人类生命代际流转的链条之中,由此而带来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无疑,这里的中心词就是“学”.《论语》作为师者楷模的孔子言行的集中表达,其开篇第一字就是“学”字,作为师者的孔子,其拳拳昭示于弟子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词素恰恰是“学”.这提示我们,作为教者的孔子,真正意欲教授的正是“学”本身而非具体的学的内容,由此而凸显“学”在个体成人中的根本意义.在孔子这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始终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其“教”不过是其“学”的延伸,可以说整部《论语》,贯穿其中的不过是孔子“学而不厌”之一生的自觉.“在一种本质意义上,这位独一无二的教师首先是一位独一无二的学者,原本意义上的学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者,而不是,譬如说一个神或者神的信仰者,也不是一个为了终结学习而学习的理念追求者,更不是一个学术专家意义上的职业‘学者’.”从“学而不厌”到“诲人不倦”,从“学”到“教”的自然转化,不过是以个人为“学”之“觉”而“觉(醒)”他人,己立而立人,由此而让先行个人所学(觉)之道延伸到同辈的他人,延伸到后一代,由此而让人与人、年长一代与年青一代生命彼此贯通于对学的觉悟.

正因为如此,一个人仅仅意识到自我的完善是不够的,还需要自我与他人一道共同生活在世界之中,个体存在的价值与他人密不可分,个体的完善究其根本而言意味着“我”和“我”周遭的人们一道完善,意味着“我”的世界的完善.这意味着“学”转向“教”的必要性,或者说“教”本身乃是更高层次的“学”.换言之,每个人的自我完善到一定阶段,其实践路径就是转向他人,努力成为他人的示范,激励他人,有言或无言地“教”他人——无言比有言更为基本,无言之教正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的高度自觉,也即处处以自身人格的卓越来昭示他人,影响他人,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显然决不仅仅是在课堂,恰恰是在每个人须臾不离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之中.

先觉者倾心于后人,后觉者向先觉者敞开自我,教与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生命的不断回返与抵达.师生之间、朋友之间切磋琢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知道)本身,而更在于以切磋琢磨来切实地敞开个体进入他人的生命通道,让个体成长朝向他人,由此而引导个体成人于人与人之间.正是通过“学”与“教”之间的生动转换,人与人——年长者与年轻人、先觉者与后觉者——彼此联结起来,共同进入族类生命共同体之中. “在生活世界的诸多基本元素中,没有什么比‘教-学’更为古老、也更为基本的了,正是在‘教’与‘学’的相互通达中,人类建立起了‘共通体’,不管是什么样的‘共通体’.没有‘教-学’的维度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学”与“习”的合一乃是个体自我成人的活动,也即成己的活动,那么“学”与“教”的合一则是个体成己与成(就)(他)人的统一.《中庸》曰“仁者人也”,仁的实质就是进入人与人的关联之中,“教学”的根本意义就是唤起个体进入人与人,过去的人们、现在的人们和未来的人们彼此关联起来的生命共同体之中.亦如柏拉图《理想国》卷七之洞穴比喻所写,个体的完整成人并不仅仅是从洞穴中走出来,面对真实的世界,转向太阳,而且还要重回洞穴,回到那些洞穴的囚徒同伴身边,也即个体成人不仅仅是转向理念世界,获得自我心灵的跃升,同时还要下降到城邦,致力于城邦整体的福祉.

用《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以成人就是要“明明德”,以高明之德来启迪个人成人,以臻于个人自身的完善,这一过程乃是“学”的过程;个人的完善不仅指向自身,还需要影响他人,“学”需要向着“教”转化,这一过程就是“亲民”的过程,也即走向他人,促成他们日新其德;正是己立与立人的统一,己善与人善的统一才打到真正的至善,这或许是“止于至善”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如果说个体成人乃是经由学与教的不断转换,积极走向他人,达成人与人的彼此融通,立己立人,成己成人,那么,只有当我们能意识到为学的艰难,依然能“悦”于己、能“乐”于朋,又能“不愠”于人之不知我,此时我们才是真正的君子,也即才是趋于成熟的人.活在他人之中,悦、乐与不愠的统一,才是我们进入更宽广的公共生活之人与人相与的中道所在.经由“学习”而不断敞开的个体成人之道,正是由“悦”而“乐”而“不愠”,能“悦”能“乐”也能“不愠”的生命之道,也即一个人能以充实的自我走向他人,以恕让融通他人,在自我仁心的不断敞开中活出生命的中道来.

如果说学习的根本指向乃是个体成人,而个体成人初成于学向着教的自我转化,但这并非个人为学的终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是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止于至善的生命形态.这里提示我们,真正的教者,高明的教师正是一个不断的学习者,一个学与教贯穿人生的“学者”.保持“学”与“教”的不断的内在转化与相互促进,由此而保持自我生命在健动不息过程中的生动活力与成长态势.■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编 王宇航)

本文点评,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经典学习专业范文可作为《论语》开篇和读读和个体成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从《尚书》到《论语》的明德慎罚观念
“明德慎罚”是尚书中主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它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在尚书中,不难发现,“明德.

简析《论语》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即使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其中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 文中主要通过对论语中“仁”、“礼”….

《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与对产品设计
摘要论语为儒家思想的扛鼎之作,通过对论语中和谐思想进行分析归纳,可得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的的和谐 论语中体现出的和谐与当代产品设计中人—产品—环境系统各因素之间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