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海德格尔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跟读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有所思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海德格尔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4

读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有所思,本文是海德格尔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存在论和海德格尔和有所思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海德格尔论文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论文参考文献 堂吉诃德论文读写算杂志世界哲学杂志马克思哲学论文

胡 鹏

有所思之一:“此在与存在”

事物的本质是否能够被揭示,这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但或许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多么事不关己且无聊透顶的问题,在这炎炎的盛夏之光里一杯冰饮或许来得更为实在.由此也可窥见关于存在的本质是难为群体中的大多数所能把握住.然而追问意义与本质从来痛苦,要么不问,要么这便是不言而喻的.在这贫乏的时代,从现象入手一生追问存在的海格德尔却如同这盛夏的白昼之光照亮了我:“让其自身显现自身.”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总会让我陷入这样的一种思考:“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同时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人类生存的本质始终是在世界给我们的自由状态和指派状态之间自己找到的.正基于此,海德格尔更愿意称我们所是的这种存在者称为“此在”,即“在此存在”.

  有一个朋友曾问我:“假如时光倒流,你会做什么?”显然这个问句的重点在前半句,而不是通常后半句.如果时光倒流,除了时间谁又能证明我的存在?这样的想法再次让我深陷其中.但海德格尔会告诉我,这不需要证明,因为存在自身显现,此在自身照亮.每当我走进地铁车站,我看见一个人、又一个人,人潮涌动,过客匆匆.而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现象,这是我的感官在这个世界中所能体验到的,如果非得叙述得更精确一些,应该称之为“经验到”,并强调这是一个动词.然而物理学家却告诉我“这一个女人,或那一个小孩子,还有冲进车厢的那个黄毛小子”是由相同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生物学家却告诉我他们由各自的DNA构成,而且结构类似;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他们的本质存在于我的脑袋里.但事实却是原子、DNA、头脑中的本质不会让自身显现,我在这个世界无法经验到他们.那么我只能这样来回答我朋友的那个关于时光倒流的问题,如果时光倒流,去到十八世纪以前,当以上的这此说法都不存在时,那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或群体给出另一种确切的回答,从历史往前看,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与其如此,倒不如诗人庞德的叙述更能让我切近到经验本身,正如诗人的《在地铁车站》:“过客匆匆/人面千张;/幽幽湿树/杂花百放.”

也正如海德格尔的陈述:“让人从显现的事情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这完全革新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认识论的观点:“思维可以在世界之外存在”.即纵然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都是一场盛大又疯狂的幻觉,而思维依然可以想其所想,感其所感.即“我思故我在”.海氏却把这种观点纠正为:一个存在者唯有积极参与到世界之中,才有可能拥有思想和情感.并将我们人类所是的那一类存在者称为“此在”,即“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的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即“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点也让此在(人)区别于大多数自然存在体比如岩石、树木、麻雀、电子等,同时也区别于大多数人工产物如建筑、笔记本电脑、股票等,因为这些事物无法对自身存在有所领会.树木生长之时,对自生作为生物的存在既不会再度肯定,也不会提出怀疑,树木只是树木.由此,进一步确切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此在(人)生存着”.海德格尔的这种陈述也直接启发了萨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即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变的、理想的方式来成为人类.

留在最后的问题:那么此在在世的生存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有所思之二:“生存与本真”

海德格尔将生存描述成“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即人的生存的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状态.因为我可以以我的方式生活或以他人的方式生活,而最终走向同一结果——我对我是何种人,我过何种生活负有最终的责任,其核心点在于:我是否做我自己——我是否能承担起“做我自己”的责任.若能肯定之,即我们在此种生存中为我们的存在负责,谓之“本真状态”;若否定之,即此在(人)并不能对自身负起责任,而是以他人认为其应有的方式来生活,谓之“非本真状态”.

然而在当今这个技术化的时代里,人们似乎更愿意沉浸在这“日新月异”的惊喜之中,以至于让这样一种倾向占了上风,即把决定一个人应该以何种方式成为何种人的权力割让给他人.毕竟责任总是叫人恐惧的事情.这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抱怨的那种情况:“有几个人能在死前拥有自己的灵魂?任何人当中,爱默生说过‘最难得的莫过于出于本心的行为.’此言不虚.大多数人都是别人的人.他们的想法是别人的看法,他们的生活是别人的模仿,他们的是拾人牙慧的情感.”海德格尔也很关心现代社会中盲从因袭的危险.而深受海氏此观点影响的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论断就更容易让我们体会到其真义了.

当我们常以推卸责任的状态说“人都这么做”时,就极有可能已陷入了这种盲从因袭的危险境地,其有两层重要意思:其一,人应该这样做;其二,没有哪个人能决定人应该那样做.但毕竟“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其结果是,我们对世界的领会和解释,至少在最初阶段,往往是由他人领会事物和解释事物的方式所裁定的那种领会和解释.在生存中我们总是习惯于纳入到常人思考与谈论问题的方面,即加入了“他人”的队伍,因为我们时常为自己如何不同于他人或者如何符合他人标准而忧虑,海德格尔把这种心态称为“庸庸碌碌”,即把我们的行为、领会和期望拉到对于吾辈众人而言一种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状态.但海德格尔也看到,这股朝着行为规格化形式的趋势,并不是我们可以并应当完全克服的东西.但其中却包含中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因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而在于“我是不是能做自己”.

针对于这一问题,或许欧文?斯通在《梵高传》中的一段陈述倒可作为一个切近本真状态的回答的可能:“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热火,但没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来.过路人仅仅看到烟囱里冒出一点烟,照旧走自己的路.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爱守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有人来取暖的时刻么?”如果需要把这种“本真状态”表达得更确切一些,那就不得不让温森特?梵高本人来作进一步陈述:“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多么丑,都是美的.他接受大自然的一切,没有任何否定;他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的所有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正如海格德尔在《艺术作品本源》中的道说:“真理发生于梵高的《农鞋》油画中,其自身遮蔽着的存在被澄明了.美乃是作为无蔽之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此处“发生”应该被强调是一个动词,可作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美便如“林中空地”的光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去蔽进而照亮真理.

最后以波德莱尔的一首诗作结:“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有所思之三:“此在与世界”

从传统认识来看,一些东西之所以是真或者假,是基于“正确反映了”或“符合了”或者“一致于”某些事实、事态.针对这一点,海德格尔本人并不否认.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是一个真朋友”.因为真朋友会向我们显示他们作为人类存在的天性,同时他的友善之举也会表明,他实际上确如他所是.海德格尔把类似的这种“真”的状态称为存在者的“本体真理”或“被揭示状态”,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椅子之所以被揭示为椅子,最一目了然的办法就是做出“坐”这样简单的行为.如果有人问进一步追问:真理是什么?海德格尔便会作出这样的回答:真理就是“无蔽状态”.

那么这种真理即“无蔽状态”本身是否是可作为一个“永恒的事实”呢?自柏拉图开始,哲学家们试图找出某种“永恒”的形式:即我们在世界之中所感知到的变化的、速朽的对象背后所蕴藏的恒久不变的、纯粹的思想.而海德格尔却直接指出,我们不能直接触及永恒的形而上学的真理,除了反思我们目前的处境——我们的存在之外,别无他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为自己找出怎样去生活.而这一点却我深感不安,因这似乎需要我们去相信: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目的,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件我们恰好生于此地的意外.

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体验到的一种事实状态却是:我们时常心怀恐惧,既不能控制自己的感觉,也不能控制所处的情境.海德格尔把这种状态称为“被抛境况”,即我们总是发现自己“被抛入”或“被交付给”超出自身控制的境地.正是如此,自呱呱坠地到与世长辞,我们无不受制于各种我们很难抉择之事,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何人,我们生活在何时何地,我们的皮肤或眼睛是何种颜色.我们也会渐渐发现,自己还得接受可能的生活的某些方式的限制——我可以当一名快递员或是一家报社记者,甚至于某一天出现奇迹实现了儿时那天真无知的“长大我要成为科学家”的预言,但我没有办法去做美国总统或者法老.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听天命”?于此海德格尔却给出了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悲观的指示,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我们的“被抛境况”.比如个人“穷且益坚”的意志力或后天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这种“尽人事”的可能性的存在似乎再次让我看见了生活之光,但另一个事实却同时发生了,我们力图改变这种“被抛入境况”的可能方式也要被抛入和被牵制.由此,我们时而会迷失在这种“被抛入境况”的世界之中,再也无法照亮自身,从而陷入这技术性的疯狂的世界觉之中,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而在这个时代又有谁会如苏格拉底一般再次向你质问:“认识你自己”.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兴周译.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美]马克·拉索尔著,姜奕晖译.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肖朗.海德格尔现象学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5][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介绍:胡鹏,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存在论和海德格尔和有所思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海德格尔本科毕业论文海德格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存在作为无论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回隐特性
谭佳远(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摘要海德格尔思想的最核心词汇首推存在,其哲学之所以难以理解就是因为存在概念含义之隐晦 而对存在概念理解的关键就是对其回隐特性(即存在作为无)的把握,通过.

海德格尔我为什么住在乡下
南黑森林一个开阔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 小屋仅6米宽,7米长 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间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 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

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哲学的任务
摘 要作为德语世界的两个伟大哲学家,尼采和海德格格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大相径庭,前者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问题;后者则认为是存在问题 尽管如此,两位哲人却在一个观点上有着惊人一致,那就是苏格拉底.

古意盎然妙趣诗读谢德新《红楼人物癸巳诗》
摆在案头的是谢德新旧体诗新著红楼人物癸巳诗 该著由三辑组成第1 辑红楼梦人物咏,计104 首,包括“十二金钗”“十二丫环”“十二贾氏&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