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论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城市空间理论视下的《都柏林人》解读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理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城市空间理论视下的《都柏林人》解读,本文是理论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都柏林人》和理论和解读相关论文例文.

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城市建设理论期刊城市规划杂志社军事理论论文2000

蒋 婉 冯 洁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城市空间理论属于空间批评的一部分,文学与城市的双重构建关系让我们在文学文本中看到更加清晰的一个城市的意象.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代文学大师,他用毕生精力书写他的故乡都柏林,1914年他发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这十五篇短篇故事看似短小平淡,但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现代城市的状况和城市中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在乔伊斯看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是畸形的:贫富的两极分化,因而导致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等等.文学中的城市是现实城市的影子,也是对现实城市的再现,本文拟运用城市空间理论,通过一系列城市中最典型的空间形象——窗户,房子,街道,花园,酒吧等对《都柏林人》中的《姐妹》《伊芙琳》《一小片阴云》三篇文章进行分析,从而一窥城市化对都柏林的影响,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城市空间;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瘫痪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2-0048-02

[作者简介] 蒋婉,内蒙古工业大学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冯洁,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文学与城市的双重构建关系让我们在文学文本中看到更加清晰的一个城市的意象.而城市作为现代人的生活处所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作家作为普通的民众生活在城市,城市生活中的人与事,对作家形成了细微而又不可磨灭的影响,将这样的体验和观感付诸于文学作品,让读者看到一个城市的繁华与落寞、喧嚣与寂静.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出生于19世纪末期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乔伊斯看来,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和严苛宗教信仰的双重压迫的都柏林是瘫痪畸形的,社会问题浮现.乔伊斯用他毕生的精力书写他的家乡都柏林,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写出了最平凡最普通的都柏林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写出了他们最真实最客观的生活.

一、城市空间理论批评

城市空间理论属于空间批评的一部分.研究方向由时间向空间的转变而形成的城市空间理论批评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融合了地理学、社会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学理论研究过程中,“空间依旧是被看作刻板的、僵死的、非辩证的东西,时间却是丰富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而且对批判社会理论化来说,是能揭示问题的语境”[1].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福柯、列斐伏尔等对空间作用的揭示,曾被人们忽略的空间又被重视起来,与时间放在同一位置并且作为历史构建的一部分.

城市空间理论是将城市中的空间景观作为解读城市的一种方法,街道,房屋,公园,建筑等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混凝土的堆积或只是具有社会功能的公共设施.时间不停向前,人们在时间的维度里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然而在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可以将自己的任何想象力加诸于任何空间景观,不再受到束缚,将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感受与空间的景物融合在一起.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抛弃了时间性和戏剧性的展开而把目光停留在静止的空间里,化动为静,在城市的寓言空间里完成了他对一个剧烈变迁中的时代的记录”[2].《都柏林人》中的15篇短文分为4个部分,分别代表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社会生活.本文选用分别代表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的《姐妹们》《伊芙琳》《一小片阴云》并结合城市空间理论,将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状况和整个都柏林的瘫痪状态和城市化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展现出来.

二、严苛宗教下的精神瘫痪

乔伊斯曾写道:“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3]乔伊斯以年龄或者可以说是人生阶段书写《都柏林人》中的15个故事,作为童年部分的首篇《姐妹们》起到了开篇立论、表达主题的作用.

故事叙述了一个孩童眼中对宗教最直观的感受,讲述的是小男孩“我”和神父弗林之间的事情.“我”夜复一夜地担心神父的安危,终于在晚上吃饭的时候听到了老柯特带来的弗林神父去世的消息,并在次日与姑妈一起去吊唁弗林神父,在大人的谈话中猜到了神父去世的原因.整篇文章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是扣人心弦的场面,而是简单平静地叙述了日常生活,但值得我们深思宗教对人的禁锢.在《姐妹们》中,空间景观和空间意象的使用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看到这一主题.在文章的开头就对空间景观窗户和窗户中的灯光进行描写,“我”每天晚上 “琢磨亮着的方窗”,看到窗内的“灯光均匀而微弱”“尸体的头前会放着两支蜡烛”等等,在这里,窗户成为“我”与神父交流的工具,同时“窗”也阻隔了“我”与神父的交流.在神父打破圣杯后,因为自责和对宗教的恐惧,在忏悔室中夜以继日地忏悔,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在忏悔中一点点减弱、消逝,就如同窗户中散发出的微弱而均匀的灯光,而身为小孩子的“我”也似乎从方窗和灯光中感受到了神父可能即将死去,为接下来听到神父去世的消息做铺垫,而“我”每天仰望那窗户时,总是轻声对自己说“瘫痪”.[4]窗与微弱灯光这两个空间意向将内外环境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小男孩对窗和微弱灯光的观察,表现出严苛宗教对神父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摧残.

如果说窗户和灯光只是暗示弗林神父的死,那么当“我”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在经过平时橱窗时看到的神父的讣告,确认神父已经死了,看到消息后,本来应该悲伤的“我”走在街道上反而感到自由,“我沿着街道朝阳的一边慢慢走开,边走边读商店橱窗里的各种戏剧广告.令我奇怪的是,不论我自己还是天气,似乎都没有哀伤的意思,我甚至还不安地发现自己有一种获得自由的感觉,仿佛他的死使我摆脱了某种束缚”[4],在这里,街道作为一个城市公共景观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属性,成为承载小男孩全部思想全部感受的容器,街道在此时不再是公共的而是小男孩自己的,小男孩走在街道上感到的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悲伤,这不感到奇怪么?神父与小男孩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让小男孩在看到方窗和从方窗发出的微弱灯光时感到担忧,而真正确认神父去世后走在街上却感到摆脱了束缚,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大胆推断,身为小男孩的我,虽然不知道神父去世的原因,但仍能从“我”小小的心灵中感受到神父可能是因为宗教而死,而神父死后再不会有人对“我”进行布道,因摆脱了压抑而感到轻松,乔伊斯运用这组空间意象通过对小男孩的心理进行描绘,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我们当时的都柏林天主教对人的压制和束缚.傍晚,“我”与姑妈一起去探访神父家,从神父家人的嘴里得知神父去世的原因是打破了圣杯,终日在忏悔室里忏悔,自责,不眠不休最后死去.忏悔室又名告解厅,属于教堂,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人们在忏悔室向上帝告罪,忏悔,乞求得到上帝的宽恕.弗林神父在打破圣杯后,将自己深埋于忏悔室,狭小,黑暗,压抑的忏悔室并没有让弗林神父得到解脱,反而在忏悔室死去.在这里,忏悔室作为教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已经失去了它净化心灵、释放人类的功能,成为造成人们瘫痪麻木的原因,而教堂也不再是解救人们灵魂的场所,而是成为人性被破坏被毁灭的地方.乔伊斯的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从小就生活在宗教氛围的家庭中,然而,乔伊斯并没有信仰天主教,反而与天主教作对,他母亲在病危中,乔伊斯出于对天主教的叛逆也坚持不肯下跪.正是因为乔伊斯深刻地感受到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才得以让他通过小男孩的眼睛将这一主题展现给我们.

三、理想与现实的艰难选择

《伊芙琳》《一小片阴云》这两篇分别代表都柏林人的青春期和成年期,讲述的都与理想和现实的抉择主题有关.具体空间的展现始终包裹于人类感知和人类认识既复杂又多种多样的不断展现当中.[1]在《伊芙琳》中,空间景物窗,家宅,码头成为伊芙琳寄托情感,做出选择的依据.这篇小短文讲述的是花季少女伊芙琳生活沉闷,贫苦,独自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家中的父亲常常醉酒并且吵骂自己,后来,一位叫哈利的水手承诺伊芙琳带她离开给她幸福,但是最终在码头上,伊芙琳并没有离开.乔伊斯在一开头,就描述了一个少女坐在家中的窗户边闻着悬挂在窗户上沾满灰尘的窗帘,对这一空间场景的描写象征着伊芙琳生活的苦闷、抑郁就像埋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接着作者又写道“她仍然坐在窗边,头倚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印花布窗帘的气味.从窗下大街的远方,她听见传来的一架街头手风琴的乐声”.[4]此时的伊芙琳坐在充满灰尘的窗内,望向窗外,一边想着要遵守母亲的遗嘱尽力照顾好这个家,一边渴望与哈利一起逃离,奔向美好幸福的未来.窗对伊芙琳来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块玻璃,而是现实与未来的隔板,窗内充满灰尘,闭塞,痛苦,窗外街头手风琴的乐声宽广而又深远,新奇而又充满诱惑.乔伊斯通过窗这一空间意象完美诠释了伊芙琳内心纠结的心理空间,窗成为承载人物思想、思绪的容器.

最终,尽管伊芙琳跟随哈利来到了码头,但是在最后关头她退缩了,“她用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铁栏”[4],不愿离去,不管哈利怎样叫喊,她也只是抓住栏杆 “双眼望着他,没有显示出任何爱意,也没有显示出惜别之情,仿佛是路人似的”[4].码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是连接城市内部与外界的重要桥梁之一,人们将新鲜的外来事物、货品通过码头运送给城内的人们.如果伊芙琳离开码头,登上船,就意味着离开旧生活,就意味着接受全新、神秘的生活.乔伊斯不直截了当地陈述伊芙琳的内心感想,而是运用空间意象——码头展现伊芙琳的抉择和心理活动,码头成为伊芙琳无法跨越的屏障,伊芙琳将继续过着麻木、恐惧的生活.少女伊芙琳的抉择映射了都柏林整个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年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的压迫下个性懦弱、麻木瘫痪、不敢接受新事物,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

代表成年期的《一小片阴云》表达了与《伊芙琳》相似的主题.如果《伊芙琳》为我们展现出作为青年一代的都柏林人因为怯懦,麻木而因循守旧,放弃梦想,那么《一小片阴云》则表达了代表成年都柏林人群体的小钱德勒因受到社会的重压、道德的捆绑,最终与社会与生活妥协,继续过着麻木瘫痪的生活.主人公小钱德勒是一名小职员,略有才华,热爱诗歌,幻想着能成为一名诗人.在他得知曾经穷困潦倒的老友加拉赫已是伦敦报业的大亨并且衣锦还乡,邀请他去酒吧相聚时,小钱德勒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乔伊斯运用城市空间街道、酒吧、家宅展现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首先,乔伊斯在描写小钱德勒去赴约的路上时,写到3次有关街道的场景,每一次的场景都伴随着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街道作为典型的城市空间景观之一,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布局,也是城市景观中最普遍最常见的.走在街道上的人们,将自己的感受、经验加诸于街道和街道旁的景物,可以说,街道既是公共的也是个人的.第一次描写街道是小钱德勒下班后去赴约的路上,他想到要与阔别多年的加拉赫相见,想到加拉赫也许能帮自己出书并获得成功,他的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就连平常普通的街道都“显得死气沉沉”,像“一群流浪汉”,自己心中“对这些简陋矮小的棚屋顿生怜悯”.街道成为小钱德勒重燃梦想,获得成功的路.第二次写到街道这个城市空间意象“他习惯快步在街上走路,甚至白天也如此.每当他发现自己深夜还在城里时,他更是又害怕又兴奋地匆匆赶路……他选择最黑暗最狭窄的街道”[4],小钱德勒习惯在黑夜行走,并且总是选择最黑暗最狭窄的街道,但是又常常被自己的恐惧吓到,通过对街道场景的描写,显示出了小钱德勒矛盾的性格,同时也暗示出了他在对梦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困境中的矛盾心理.第三次描写街道,“他也是第一次对凯普尔大街的沉闷庸俗产生了反感……要想成功你就得离开这里.在都柏林你什么也干不成”.“每一步都使他更靠近伦敦,更远离他自己那平淡无味的生活.”[4]因朋友的发迹和对伦敦的向往,对成功、财富、梦想的渴求,让小钱德勒第一次厌恶自己的家乡,对故乡的一切都表示怀疑,就连平时普通的房屋都感到厌烦.乔伊斯三次对城市空间街道的描写,将主人公的梦想世界与日常空间联系到一起.小钱德勒眼中的街道空间的变化,同时也是他心理感受的变化,对生活对都柏林的态度的变化.

接着,小钱德勒来到了与加拉赫相约的酒吧.但是“酒吧里的灯光和喧闹使他在门厅里停了一会儿.他四周观望,许多红绿酒杯交相辉映,看得他眼花缭乱”,[4]酒吧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聊天饮酒的地方,人们在夜幕降临后,相聚酒吧,释放压力.酒吧承载了这个城市里人们的不满,承载了人们对城市最真实的感受.小钱德勒见到加拉赫后,被加拉赫描述的巴黎、伦敦吸引,更加想要逃离都柏林,当他们一起喝酒时,小钱德勒总是每次只喝一点,加拉赫却总是一饮而尽.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小钱德勒是一个节制、虔诚、守规矩的人.小钱德勒渴望成功,却又没有胆量,这样相互矛盾的性格为下文他最终放弃梦想,继续墨守成规的生活做铺垫.小钱德勒回到家中,心境已经发生变化,当他看到家中摆着的妻子的照片时,眼中不再有爱意,而是“冷冷地注视着照片上的眼睛”,看到“漂亮的家具也有一些令人生厌的地方”.听到孩子的哭声,妻子的呵斥,让他感到他已经成为生活的囚徒,他想逃离却无能为力,最终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家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应该是温暖的港湾、心灵与灵魂的安息处.然而对小钱德勒来说,家是他想逃却不能逃,禁锢自己的地方.酒吧让他重燃梦想,家却是他梦想熄灭的牢笼.乔伊斯借用对酒吧、家宅这两处城市空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小钱德勒心灵与精神逐渐瘫痪麻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都柏林的中产阶级的成年人的精神之旅,一个在现实与梦想的艰难抉择下,由于社会的重压,传统道德观念,内心的软弱,家庭的束缚,最终妥协,继续过着瘫痪麻木的普通成年人的生活.

四、结语

对城市空间的描述和对城市的书写是《都柏林人》的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乔伊斯运用城市空间将自己对于都柏林的理解通过主人公的感受表现出来,揭示出城市空间与个人精神的关系,将处于宗教精神禁锢和受到传统道德压制的处在瘫痪状态的都柏林人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乔伊斯描写的都柏林具有普遍意义,《都柏林人》里的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是当代社会人的普遍精神状态,它反映的是高度城市化下的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感受到的是精神麻木、梦想缺失、因循守旧、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爱德华·W·贾苏.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

[2]马静.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笔下的城市书写[D]. 西北民族大学,2012.

[3]Did Norris and Carl Flint. Joyce For Beginners[M].Cambridge:Icon Books,1994.

[4]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王逢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M].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黄美红.《都柏林人》的城市空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2).

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都柏林人》和理论和解读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理论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城市空间中的蒙古族文化表达以电影《告别》为例
蒙古族自古就生息在中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 “历史上的蒙古族,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辽阔的草原始终是蒙古族繁衍生息的历史摇篮 ”1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一.

从美学视域下《港囧》和《煎饼侠》的植入式广告
近年来,伴随着媒介新生形态的日趋崛起,传统的传播媒介遭受“瓶颈”障碍,投放效果越来越差,使得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寻找新的传播媒介,继而崛起了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电影植入式广告 其中,.

从《歧路灯》解读李绿园的戏曲创作观
【摘 要】歧路灯中有大量的戏曲描写,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戏曲的演出活动及内容 这些戏曲活动是时代的记录,也表现了作者的戏剧观 有些研究歧路灯的文章,认为作者的戏曲观是反对以西厢记为代表的爱情戏曲 这种看.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界下的《荒凉山庄》
内容摘要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荒凉山庄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以复调对话的形式体现着同一主题,对话性是复调小说理论的精粹,强调作品从内容到结构都需反映对话性原则,包括大型对话及微型对话,本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