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叙述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跟透过《世事记》的叙事主体叙述者干预看思想主题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叙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透过《世事记》的叙事主体叙述者干预看思想主题,该文是叙述相关开题报告范文与《世事记》和干预和叙事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叙述论文参考文献:

叙述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叙事论文教育叙事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田 勇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汉语教学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

要] 从叙事学角度对《世事记》叙事主体进行了三个层次(超叙事层,主叙事层和次叙事层)和主叙事层三个序列的分析,以帮助对《世事记》的思想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叙事主体;叙述者干预;思想主题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5-0064-02

[作者简介] 田勇,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汉语教学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双语教学、汉语教学.

叙述者干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非叙事性话语的行为.胡亚敏对非叙事性话语做了这样的定义,非叙事性话语,是叙述者(或叙述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叙述者在叙述的同时,还要进行干预,其目的就是强调叙述者的声音和观念,《世事记》中三个叙事层次的叙述者在通过叙事话语和人物话语表达主题思想的同时,还不时地进行干预深化主题,主要体现在公开评论干预和隐蔽评论干预两个方面.

一、公开的评论干预

公开的评论干预指叙述者直接出面,用自己的声音述说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告诉读者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领悟作品的意义.主要特征就是公开性.公开性评论干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揭示、指点也有抒发.《世事记》中较多采用了揭示性和抒发性的评论干预,我们在这里主要对这两种叙述者干预深入探讨.

笔者对《世事记》中公开的评论干预进行了归纳整理,共有11处.

(1)人类的情况亦是这样,

既会有兴盛,也会有消亡.

如果世人都会永驻于世间,

这世界将会人满为患.

朋友啊,这世界如此无常,

它还能有什么情义可言.

(2)这世界对他们寡义无情,

对你我之辈还会讲什么情面.

……

这还不足使你引以为戒,

转瞬间你即会亲身经历.

(3)愿你用慧眼加以观察,

世道已变,我们却浑然不知.

(4)对这无情的苍天不能寄托于信念,

对这无常的世界不能怀抱希望.

(5)尽管我遭受过苍天的折磨,

尽管我尝受过无尽的愁怨,

真主赐予我加倍的报偿,

如今我和仙女日夜为伴.

但不知今后我的命运如何,

不知苍天又会降下什么灾难.

(6)我和他们在一起快活无比,

心头充满了无尽欢乐.

但不知今后会有什么结局,

不知命运会将我如何捉弄.

(7)人生在世,有喜也有悲,

有时会兴旺,有时会凋残.

(8)可叹啊,世道人心既是如此,

世人必然要痛苦悲哀.

今日亲友们欢聚一起,

明日会让你离愁满腔.

(9)卑鄙的世界在把故事讲述,

请看,他还会玩些什么把戏!

(10)主啊,这究竟所为何故?

世人一个个相继离去,

自从出现了这人生逆旅,

匆匆过客即在此暂栖.

不知道他们去了何方,

不知道他们今日的归宿.

……

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生计.

……

(11)一寸寸光阴从你身旁溜走,

意味着你的生命在流逝.

日、夜、年、月在运行不止,

时光岂能够长此驻留.

对以上叙述者干预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叙述者通过抒发和揭示的形式,不断强调人世间一切事物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主体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叙述者干预的话语中发现一些出现频率较高,并且表现事物状态变化过程的词语,笔者在这里进行了归类:

(1)表现事物变化的频率,诸如:无常、有时、转瞬间、匆匆、今日—明日

(2)表现事物状态变化的过程,诸如:兴盛—消亡、喜—悲、兴旺—凋残、欢聚一堂—离愁满腔

第一组词语表现了事物变化的频率,有的表现出事物变化频率快,例如“转瞬间”“匆匆”,也有的表现出事物变化频率较慢,例如“无常”“有时”“今日—明日”,这些词语虽然在事物变化的频率上有所不同,但总是在向人们传递一种人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瞬息万变的这种思想意识,最主要的是在强调变化的速度.万事万物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第二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者认为人世间的变化在反复中轮回,以及这种变化的持续性.同时,向人们阐明世间万物都不可能永恒不变,却是兴盛中孕育消亡,快乐中孕育悲伤……除此以外,在上述11处叙述者干预的话语中,“不知”、“不知道”两个词语出现频率最多,共有7次.这也充分反映出叙述者对人世间一切事物变化无常、不可预测的思想观念,即《世事记》主题中概括的世事难料.

在第3处、第9处和第11处的叙述者干预的话语中,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类似以上表现事物变化的词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叙述者的表达意愿.第3处中“世道已变,我们却浑然不知”,就是在说明世间变化与人们的发现意识存在巨大反差.第11处“一寸寸光阴从你身旁溜走,∕意味着你的生命在流逝.∕日、夜、年、月在运行不止,∕时光岂能够长此驻留”,都是在说明时间稍纵即逝,借此表达世间一切变化之快.第9处中表达了叙述者对现实的不满,用“卑鄙”一词形容自己的情感.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叙述者对世间突然发生的变化难以接受,甚至不愿意接受,尤其是那些曾经拥有的幸福与快乐瞬间化为乌有,叙述者感到难以接受,并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在以上公开的评论干预中,叙述者多以抒发性评论为主,始终充斥着怨恨、无奈的感彩,表达自己对人世间的看法.揭示性的评论较抒发性的评论而言所占比例较少,这和作品出现的年代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17世纪后半叶,正处叶尔羌汗国覆灭,和卓们窃取政权,叶尔羌汗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在反动政权对文化领域实施破坏的背景下,《世事记》中叙述者在表达个人情感和见解的时候,尽量避免运用锋利的,正面性的批评言语,而以抒发性的言语为主,一些揭示性的评论也只是在表达自然变化和人情冷暖的时候才稍有体现.

二、隐蔽的评论干预

在《世事记》中叙述者不仅通过公开的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用以表现主题,还采用了象征修辞性的干预.这种叙述者干预属于隐蔽的评论干预的一种.

隐蔽的评论相对于公开性评论而言,叙述者是不出现的,他隐身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体现其对世界的看法,叙述者不在作品中直接表明观点.在《世事记》中隐蔽的修辞性的干预评论主要体现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象征是叙述者的修辞手段之一,它的功用在于对某一理性观念的逻辑陈述.叙述者借助叙事结构中的某一部分或整体,利用它们与经验世界的关联,含蓄形象地表现某种思想观念.这一手法在叙事文中的表现是广泛多样的,在《世事记》中也有所体现.

(1)作品题目的象征性评论

《世事记》的篇名就运用了象征性的评论,原著篇名为

”,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到世界上一切东西的)仙镜”或“照妖镜”.作者以神话或传说中的一种物体的名称为作品命名,象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作品名称原意“仙镜”、“照妖镜”的表面意思来看,似乎与长诗的主题思想并无太大联系.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叙述者表达的个人意愿来看,二者还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世事记》中三个叙事层次的叙述者都在表达一种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思想,并将这种变化和难以预料的现实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在长诗中体现为对“苍天”的不可抗拒.“苍天”一词在诗中随处可见,叙述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如长诗中王子与之对话的“宝座”、“石樽”、“蜡烛”,都叙述了自己不可抗拒的衰老和被折磨的痛苦过程,但又在未可预料的偶然中,过上了舒适而豪华的日子.还有王子与仙女的爱情,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美好生活,终究离散而消亡.是在偶然间,又在必然间.叙述者“我”在年少时与亲朋好友的快乐生活,也是被突如其来的命运打碎.就连先知四友也未能战胜“苍天”,文中写道:“这世界对他们寡情无意,∕对你我之辈还会讲什么情面.∕无论是帝王、僧侣,还是庶民,∕谁也逃不脱苍天的磨难.∕苍天自从它形成之日,∕就是为了把人世摧残.”这些都显示出了叙述者对作祟的“命运”、对带来磨难的“苍天”,显得无可奈何.与此同时,长诗中对“真主”伟大力量的赞颂俯拾即是.长诗除了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和“对先知及其四友的颂赞”开篇部分,在三个叙事层次中也有所体现.如王子斐鲁兹夏过仙女三难之关时,“不知如何把美人唤醒”,还是“至大的造物主降下恩泽”,“赋予”王子以“启示”——叫他与仙女的“宝座”、“石樽”、“蜡烛”对话,致使王子打开智慧的闸门,顺利完成仙女的考验.即便是王子为仙女讲述的三个故事中,凡是涉及到关键时刻,都是在真主的启发和帮助下,才得以顺利解决.显然“苍天”的无法抗拒性和“真主”的伟大力量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形成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思想.正是这种矛盾的思想促使作者极力想寻求一种能够洞察世间一切变化,能够预知未来的诉求,即便这种诉求不现实,也无法实现.于是作者以“

”——“仙镜”、“照妖镜”给这部长诗命名,希望“仙镜”、“照妖镜”能够通晓,预知世间一切,让世间不再变化无常,不再世事难料,祈求世间能够多一些幸福与快乐,少一些灾难与不幸.《世事记》维吾尔文题目的象征性评论也就在于此.

(2)梦境的象征性评论

梦是古今中外文学经常涉及的意象,在维吾尔文学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维吾尔族历史进程中,宗教影响巨大.梦与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心态交织在一起成为弥补现实不足的最佳表达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化解悲痛的治疗手段.在历史上,新疆自三、四世纪以来的几个世纪里,生活环境的恶化和连年不断的战争给绿洲居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加之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把希望只能寄托于宗教.从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到伊斯兰教,在各种宗教进行“达尔文式”思想上的生存竞争时,都以各自的教义重塑着广大苦难民众的心灵,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灵史一直被浓重的宗教主义填充着.这其中萨满教对维吾尔族的影响是深刻的,“信仰萨满教的维吾尔人认为做梦是祖先向后人预兆凶吉祸福,因此他们特别重视梦境,几乎事事让梦作为先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心理现象能预示命运的特性,被维吾尔人民确信不疑传承下来了,《世事记》中梦境的运用便是最好的体现.

梦中亦真亦幻的美好景象常常是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人们希望常驻梦中,品味理想.但梦毕竟不是现实,现实是真实的、残酷的,又是人们必须面对的.梦是虚幻的、暂时的,梦醒是真实的、必然的,梦与梦醒成了众多文学作品表达主题的寓意方式.梦是很特殊的东西,可以作为已存在的两个领域间事物的桥梁——内部和外部,自我和环境——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使其更有现实意义,更容易对现实世界进行回应.

在《世事记》中曾两次出现梦境,一次是王子在梦中遇见仙女,被仙女的美丽容貌折服爱上仙女;一次是王子与仙女成婚后,偶然在梦中梦见老国王因失去儿子而痛苦不堪.两次梦境都出现在主叙事层,可见分量之重,并且都充当了故事情节转折的桥梁和纽带.第一次梦境之前,王子正在享受年少时的快乐时光,梦醒后王子却因见不到梦中仙女而闷闷不乐.同样,第二次梦境之前王子和仙女沉浸在婚姻的幸福之中,梦醒后王子想到父王失去儿子而痛苦不堪的梦境而伤心不已.梦境前后一喜一悲的突然改变让整个故事情节得以发展,也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世事记》中第一次梦境中的爱情离合和第二次梦境中的亲情离合更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作者生活在16世纪,虽投身叶尔羌汗国的执政者赛依德汗麾下,以“世补”的身份在宫廷供职,生活相对平稳,但战乱依然不断.作者正是在远赴巴达哈伤平定米尔扎汗叛乱的途中,看到战乱带来的不幸而感慨万千才写下这部长诗.从作者的经历以及长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作者饱受战乱之苦,对现实不满,祈望和平的迫切愿望.这些充分显现出了作者有“借梦境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用意,这里的“离合”、“兴亡”正是世间变化无常,世事难料的具体体现,其“梦境”的象征性评论也就在于此.

以上是从叙述者干预的角度对叙述者的评论进行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叙述者干预的痕迹遍布于《世事记》的三个叙事层次.无论是公开的评论干预,还是隐蔽的评论干预,叙述者都透露着自己的思想主题.

《世事记》中叙述者干预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叙述者在叙述故事过程中,还不时地进行叙述者干预.作品中叙述者干预分布于每一个叙事层次,通过公开的评论干预和隐蔽的象征性评论干预达到干预的目的,以达到对作品思想主题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海热提江·乌斯曼.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纲要[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

[2]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

[3]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俄]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 译.中华书局,2006.

本文评论,这是大学硕士与叙述本科叙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世事记》和干预和叙事方面论文范文.

《三元记》民俗文化探析兼论商人义利观的现代
【摘 要】汲古阁刊印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 其中三元记是剧作家沈受先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也是六十种曲中唯一以商人作为主人公的戏剧 三元记在内容、形式……方面明显受到民俗文化的深.

李绅《莺莺歌》和王实甫《西厢记》对比分析
【摘 要】“西厢”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 西厢记的成功得益于深厚的文学传统,从元稹的莺莺传、.

《乐记》气论
关键词乐记;天地阴阳之气;血气  摘要乐记气论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推进和发展,一方面以“天地阴阳之气”为逻辑起点构建了“天、地、人、文”一.

《史记》辨识的智慧
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he.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