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师范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赤峰初级师范学堂的卒业凭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师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赤峰初级师范学堂的卒业凭照,该文是有关师范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学堂和赤峰和凭照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师范论文参考文献:

师范论文参考文献 赤峰学院学报期刊初级党课结业论文初级助理工程师论文开心学堂杂志订阅

摘 要:根据光绪三十四年赤峰官立初级师范学堂颁发的“卒业凭照”,对清末赤峰官立初级师范学堂的设立、课程设置、学员招收、教学管理等情况予以补充和探讨,以完善这一时期的教育史料.

关键词:赤峰;初级师范;卒业凭照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24-03

清末赤峰官立师范教育情况,因史料所限,档案及志书记述多笼统或语焉不详,难以据此作详细考证.现据近年发现的一张光绪三十四年赤峰官立初级师范学堂的“卒业凭照”(),可对赤峰清末师范教育的发端略做补阙.

一、“卒业凭照”的基本信息

(一)尺幅行格

这张尺幅宽大,纸高46厘米,宽45厘米,文本框高33厘米,宽40厘米,略呈正方形.文本分上下两栏,上栏“卒业凭照”大字直排,下栏内容文字竖排29行.凭照刻版印制,所涉姓名、成绩毛笔填写,骑缝、下款印有官印2枚,教员名下印有私章2枚.

(二)基本内容

该凭照主体内容自右向左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录写的是光绪皇帝的一段圣谕.圣谕全文如下:“上谕:学部奏请将教育宗旨宣示天下一折.自古痒序学校,皆以明伦德,行道艺,无非造士;政教之隆,未有不原于学术者,即东西各国之教育,亦以无人不学为归,实中外不易之理.朝廷锐意兴学,特设专部以董理之,自应明示宗旨,俾定趋向,期于一道同风.兹据该部所陈忠君、尊孔、与尚公、尚武、尚实五端,尚为扼要.总之君民一体,爱国即以保家;正学昌明,翼教乃以扶世.人人有合群之心力,而公德以昭;人人有振武之精神,而自强可恃.务讲求农工商各科实业,物无弃材,地无遗利,期有益于国计民生;庶几风俗淳厚,人才众多,何患不日臻上理.着该部即照所奏各节通饬遵行.所有京师及各省学堂师长生徒,尤宜正本清源,辨明义利,不视为功名禄利之路,而以为修齐治平之规,于国家劝学育才之意方为无负,该尚书、侍郎等惟当整躬率属,行必践言,切实提倡,认真查核,懔时局之艰难,思全国之关系.朕心竂竂,实有厚望焉!余照所议*.钦此.”这段圣谕,实际上是光绪三十二年光绪皇帝对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的批复,①该批复确认了学部所陈“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重申了兴办新式教育的意义,表达了清末统治者变法维新、教育救国的殷切期望,这段圣谕可以看做是的导言部分.第二部分紧接圣谕文,是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介绍、各科成绩、功过及毕业生上三代名讳.凭照显示毕业生为丛氏,原籍山东文登,居赤峰,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入学,当年十一月十五日毕业,毕业时三十七岁.所学课程计12科,成绩分别是:修身90分、经学77分、文学80分、算学75分、史学78分、地理92分、格致49分与62分(理化49分、博物62分)、图画85分、体操90分、农业85分、生理81分、教育学65分,另有商业、外国语、手工3科无成绩记录,毕业成绩为优等.毕业生功过无记录,毕业生曾祖父、祖父、父亲名讳在列.第三部分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签名及官署印文.凭照显示学堂总董李翰臣(名下印文“一片冰心”),教员张鹏翼(名下印文“张书之”),凭证签发时间为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凭证上款有“赏戴花翎在任候补府兼巡防营营务处试署赤峰直隶州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朱”字样,骑缝及下款盖有“赤峰直隶州知州”官印,说明卒业凭证是以当时赤峰直隶州知州的名义颁发.光绪三十四年赤峰直隶州知州为朱懋春,②适时刚被任命,尚处于试用期,故有“在任候补”和“试署”字样.该凭照明确要“提学使司存案”并“予毕业凭照以昭凭信须至凭照者”,说明凭照要由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备案,并且要将颁发给毕业生本人以作为凭据.

二、从“卒业凭照”看赤峰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概况

(一)初级师范学堂的设立

我国师范教育是清末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办逐步发展起来的.光绪二十三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时附设师范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但是在光绪二十九年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之前,官办师范学堂全国也只有十几所.③《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明确规定了各类学堂的建制、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从国家层面建立起新式教育的学校制度.光绪三十二年,清帝又诏准“立停科举,推广学堂”,进一步革故鼎新,排除学校发展的障碍.教育改革兴起,大批新学堂应运而生.在赤峰地区,兴办新式教育、领风气之先的当属喀喇沁旗札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光绪二十八年冬月,贡桑诺尔布在王府创设崇正学堂.次年夏,又创设守正武学堂、毓正女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崇正学堂增设初级师范班一班.这个师范班的设立,应该是赤峰地区最早的民办师范教育.贡桑诺尔布兴办教育虽然是“龙塞开风第一人”,居功至伟.但以一己之力毕竟力量薄弱,且招收学生仅限于蒙旗子弟,影响力小,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期,赤峰的官办教育也蓬勃发展.光绪二十八年,赤峰书院改为赤峰高等小学堂,是赤峰第一所官立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赤峰城内又设立文庙、马王庙、鲁班庙等4所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赤峰县接官厅、猴头沟、乌丹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初等小学堂.至光绪三十四年,官立小学堂达到13所.④新式学堂的发展,师资缺乏成为突出问题,推广师范教育成当务之急.光绪二十九年,赤峰县劝学所成立,是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光绪三十三年,赤峰县师范传习所正式成立,按《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它是“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情况下的应急性师资短期培训机构.赤峰县师范传习所第一期学员20余人,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入学,次年五月毕业,学员毕业后全部分派到城乡各小学堂任教.⑤“卒业凭照”所示学员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入学,当年十一月十五日毕业,从时间的顺延来看,应该是师范传习所第二期毕业生,凭照显示学堂名称是“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赤峰县升为赤峰直隶州,兼管开鲁、林西两县).“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与赤峰县师范传习所的关系,我们在下文进一步讨论.赤峰传习所的设立及其初级师范学堂的开办,是赤峰官办师范教育的开端.

(二)初级师范学堂的称谓及办学地点

按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清末师范教育机构可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三种.优级师范学堂以培养高级中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的师资为目标,初级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则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标.其中师范传习所是“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的应急性师资培训机构,属于过渡性质.毕业凭证有明确的“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这样的称谓,这是否说明光绪三十四年赤峰县升为直隶州后,赤峰县师范传习所已过渡为建制规范的初级师范学堂呢?初级师范学堂的名与实还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其一,虽然有“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这样的称谓,但学员学习期限、入学年龄都达不到《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规定的初级师范学堂的要求,更符合师范传习所的程度和要求.因此,赤峰师范初级学堂具有传习所的性质.其二,虽然有“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这样的称谓,但无制式官印,且“初级师范”四字为红色加盖,不足以证明建制性的初级师范学堂的存在.也就是说,赤峰初级师范学堂应该不是一个有独立办学地点、建制完整的学堂,而只是一个附设的师范班.其三,虽然传习所只是一个临时培训机构,但办学层次当属于“初级师范”,且清末乱局中,变革令执行中多有变通,把传习所的毕业生称为初级师范毕业生,把传习所称为师范学堂也不为过.其四,结合赤峰教育史的文献资料看,“赤峰直隶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这样的称谓,在“卒业凭照”之外尚未发现其他文献上有记载,没有相应的佐证资料.综合以上几点,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与赤峰师范传习所虽然称谓不同,但学堂实际执行的是传习所的功能,可以认为赤峰初级师范学堂是传习所开办的,或者是同一机构的不同称谓,二者实际上不具有实质性的区别.至于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学地点,应该就是传习所的所址或附设在学堂中.当时赤峰最大的官立学堂是赤峰官立高级小学堂(位于今赤峰二道街赤峰三中处).这个院原是一个大商号的宅院,分为前后三层院,有铺房60多间,可供使用的教舍较多,劝学所即设于此院前院,传习所及其初级师范学堂可能附设于此.赤峰当时其他学堂多利用庙宇房舍,可利用面积有限,不可能具备附设师范学堂的条件.另据李再洲回忆,宣统三年时,由赤峰师范传习所改名的赤峰单机师范讲习所附设在官立高小院内,⑥如果讲习所在传习所的原址上,那么初级师范学堂在高小院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三)初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开设的课程科目共12科,即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习字、图画、体操.另外“视地方情形,尚可加外国语、农业、商业、手工业之一科目或数科目”,⑦即为选修课.从“卒业凭照”所列课程来看,必修课中习字课没有开设,也没有从凭照中列出,其它课程均开设且有成绩评定.选修课凭照均列出,其中开设了农业课.可以看出,赤峰初级师范学堂虽然执行的是师范传习所的职能,但所开课程比较全面,基本达到了初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层次.

(四)初级师范学堂的学员招收及学习期限

该凭照毕业生丛氏,时年37岁,曾考取秀才,⑧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入学,当年十一月毕业,学期6个月,这与师范传习所招收学员和学习期限的要求基本相符.按《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其学生凡向在乡村市镇以教授蒙馆为生业,而品行端谨,文理平通,年在三十以上五十以下者,无论生童,均可招集入学传习,限定十个月为期.”⑨章程虽然限定十个月,但当时传习所主要任务是进行短期师资培训,以应新学堂教育之亟需,期限比较灵活,各地并没有严格按着章程的规定,实际上3到10个月都有.而初级师范学堂按《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分完全科与简易科,学习期限均为5年.入学年龄,完全科生须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简易科生须在25岁以上30岁以下.⑩如果严格按着章程所规定的学制,“赤峰直隶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从这点也可以说明它实际上执行的也是传习所的职能.

(五)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学管理人员

初级师范学堂教师为张鹏翼,总董为李翰臣.张鹏翼,又名张云诚,“凭照”名下印文“张书之”,生于1880年,字云程.原籍平泉县,后随父到喀喇沁旗公爷府街经商,落居龙山牛头沟门.清末考中秀才,1942年病故.李翰臣,字凤五,“凭照”名下印文“一片冰心”,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经营元宝山锦元煤矿,热衷办教育,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出任赤峰劝学所总董.民国元年,劝学所总董改称劝学所长,李翰臣继任至民国二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后,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年再任教育局长,对清末民初赤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赤峰初级师范是清末推广师范教育的产物.赤峰虽地处边陲,但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也顺应时展的要求,师范教育起步较早.从毕业凭证来看,赤峰的初级师范教育受地方政府重视,开设课程较全面,虽以短期培训和速成教育为主,还属于师范传习所的性质,但“赤峰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的历史存在,对赤峰师范教育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彰显了赤峰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

——————————

注 释: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2.

②赤峰市人事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512.

③阮春林.清末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前后师范教育探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04).

④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76.

⑤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委会.赤峰市郊区教育志[M].1992.213.

⑥赤峰市政协文史委.红山文史(第一集),154.

⑦⑨⑩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73,688.

⑧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编委会.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33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Diplomas of Chifeng Primary Normal School

Cui Yingjie

(College of Marx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ifeng government issued thirty-four years Guangxu primary normal school graduation certificate, the establishment, curriculum setting, recruit student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Chifeng primary normal school.

Keywords: Chifeng; Primary Normal School; Diploma

概括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师范专业范文可作为学堂和赤峰和凭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师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师范类本科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现状调查
摘要为了解师范类本科生对培养质量满意度的现状,本文以552 名师范类本科生作为被试,对师范类本科生对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师范类本科生对本校培养质量满意度较高,但学生普.

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前教师教育的内涵,并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实训基地建设难以跟进、“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匮乏……问题做出简要的论述 最后,从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目.

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基于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设计是我校对学生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考察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所掌握的程度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的重要路径,是对学生的学前专业素养、学习创新.

书院:从官署到学堂
书院,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清华、复旦……高校的招生简章中,这一我国古老的高……教育专有名词也由此重新进入公众视线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