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纪录片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传播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纪录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3

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传播,本文是纪录片有关论文范文资料和非遗和纪录片和故事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医药类期刊国家级教育类期刊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机械类杂志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是文化保护中的重要问题,纪录片是利用影像资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记录下来的较好方式.本文认为,运用故事化的传播方式,通过故事的微末叙事视角、多重故事线串联的叙事结构及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叙事内容,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色表现出来,增强传播效果,使其深入人心.

【关键词】非遗类题材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特色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学科开放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K2018004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纪录片产业的扶持,各类题材纪录片呈热播之态势.除了彰显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纪录片之外,弘扬中国非特质文化遗产的非遗类题材的文化纪录片也受到观众好评.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指导下,故事化成为纪录片的常用叙事方式,在非遗类题材纪录片也是如此.故事化,简言之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件叙述出来.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纪录片语言所不同,故事化有效的建立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通过纪录片中的故事化传播,纪录片中的情节、语言、态度将会更好地影响受众.

《故宫》总导演周兵说:“好看的故事要包含对人物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要有全新的发现,在故事的呈现中要体现出矛盾和疑点,故事化的传播方式仍然要遵循真实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类的纪录片将真实的故事,通过微观的视角切入,将非遗文化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命运相连,并延伸到“片中有人生”的境界,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的角度讲,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展开传播,以非遗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为故事的传播主线的同时,将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作为辅线交叉呈现,并透过故事中的人物,让受众在收看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同时得到人生哲学的滋养,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故事线存在,而主线明晰的传播效果.

一、故事化传播的必要性

1、故事化叙事便于更广泛受众接受.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必须提供大众意义与大众快感.大众意义基于文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建构起来的,大众快感则来自人们创造意义的生产过程,来自生产这些意义的力量.从纪录片的缘起来说,纪录片是由精英制作,供精英观看的艺术形式,然而非遗类题材纪录片要传播深远,影响广泛,就要贴民,从微观的视角切人,从平民的生活中发掘故事进行传播.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故事就是要处理人类社会看待自我的方式,他们不是单纯的故事,而是面对具有人类社会特征的基本矛盾、事件和关系.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传播的意义从主观上是传播非物质遗产文化,从客观上,也起到关照人性的特点、从故事中发掘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观,更好地达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故事化叙事丰富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单纯从故事的角度讲,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当故事作为传播载体,通过故事所包含的情节、态度、发展、观点将非遗文化故事的主线表现出来,让观众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到非遗文化传播的知识,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会穿插三四个人物故事,通过人物故事将非遗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等表现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增加了纪录片的观看体验.较之前的纪录片,故事化的传播策略改变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方式,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形态,并为纪录片的表现形态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借鉴意义.

3、故事化叙事符合互联网的传播特质.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下,影视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也就是看什么是有受众说了算的. 因此影视作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取悦”受众,非遗类题材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传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迎合受众的观看习惯.故事化的方式较传统的平铺直叙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纪录片的晦涩和枯燥感,同时故事化的语言更加生动,故事化的语言也扩大了受众群体,对于非遗文化传播更加有利.

4、故事化叙事满足基于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 受众对于某一部纪录片喜爱并不是无理由的,而是这种作品满足了受众的某种需求.关于文化认同,美国学者亨延顿认为,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情的肯定性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比如,基于对茶文化的认同,中国人都会有一种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的责任意识,那么在传承和保护之前,首先要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这就使得受众产生观看纪录片的需求.

二、故事化传播的“叙事特色”

(一)微观视角、微末叙事倾向

纪录片在西方,最早是西方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资料,起初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目的,而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供另一群精英看的.通常我们都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远离生活实际的,不接地气.然而近年的非遗类题材纪录片呈现一种平民化的趋势,打破了这类纪录片一贯以来采用宏观视角的常态.首先体现在纪录片中人物的选择上,平民成为纪录片中的主角.对于纪录片的受众来说,这样的普通人物故事更容易打动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比如,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讲述茶流传到泰国,就采用平民的视角切入,通过台湾人卢瑞铭来到印度美斯乐之后的爱情故事展开.在说到茶传播到泰国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是通过一名在恰图恰市场卖拉茶的印度小伙子尼克展开的.奶茶从马来西亚流传到泰国,人们发现茶与奶的融合更适合泰国人的口味,奶香浓郁,气味甘美,用“拉”字最能体现这种工艺,这种切入是更加朴素的平民的视角进行的.在讲述拉茶技术时,尼克说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拉茶师,但是他也在努力寻找水的艺术与灵魂.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初衷是唤起更多人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因此人文取向、以人为本成为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必然选择,创作出贴近受众生活、有血有肉的作品.比如纪录片《聆听中国》中,人们会在小孩出生百天那天聚会,这时,人们就会用歌唱的方式喊出:“喊起来哦,喝酒哦,喝酒哦,要喝干哦,干哦”;在《聆听中国》中讲述苗族和侗族由于没有文字,他们的很多文化的传承都是凭借唱歌的形式,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因此唱歌不仅是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讲述苗族的姊妹节作为东方最早的情人节,男女双方可以在姊妹节上私定终身,如果顺利的话,来年的姊妹节他们就可以谈论结婚的事情,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唱歌的方式来沟通的.

(二)多重故事线串联的叙事脉络

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通常贯穿整个作品的只能有一个故事脉络,但是在非遗类题材纪录片中存在着多种故事线,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纪录片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采用多种故事线的叙事脉络,可以将情节复杂的非遗文化内容通过不同的故事表现出来,同时这些故事也存在内在的联系——纪录片的主线非遗文化.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主线只有一个,那就是茶的起源、发展、制作、传播的茶文化主线,而辅线却很多,这些辅线围绕主线,在辅线陈述的同时,与主线茶文化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呈现茶文化的整体.例如,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四集中通过班纳吉王子、印度奶茶的诞生、安徽祁门红茶三条故事辅线与茶文化这条主线进行连接,服务与茶文化发展这条主线.在《少林功夫》中,通过释延奥传授易筋经、释延武练就金钟罩铁布衫、少林寺熬制熬药贴等来展示非遗文化少林功夫.这三个故事各自独立,但又相互沟通,作为辅线他们共同为主线少林文化的传承服务.

(三)故事内容充满人文关怀色彩

在非遗类题材纪录片中很好体现了“小城故事多”的特点.通过纪录片中普通人的故事体现出人生的态度和处世哲学,通过纪录片中祭祀的场景,将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敬畏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变现的淋漓尽致.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片头的一句话:“茶经过火与水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这句话堪称点睛之笔,将茶与人生相勾连,使得喝茶不仅仅是生活中一件寻常的事情,更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兼具一种人文关怀的色彩.在纪录片中,苏国文是云南布朗族最后一位头人的儿子,他和他的族人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子孙,苏国文说:“只有知道自己是怎么生下来的,怎么长大的,要怎么回报养育自己的前辈,这样做人才有意义.”在传播茶文化的同时,更渗透了做人的哲学.蒙顶山寺庙的僧人成先勤说:“我们泡一杯茶的时候,先是浮在面上,之后沉在杯底,这和我们的人生是一样的,开始你不成熟的时候都是浮在面上的,但是随着你阅历的增加,知识的增加,你就可以沉下去.”这就是从一杯茶看人生,慢慢品味,方能悟出回归平淡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喝茶亦是如此,以前是不停追求各种茶、茶香、茶汤,现在只需有一杯清淡的茶就足矣.

纪录片《少林功夫》中,少林寺弟子释延波接到比利时导演的表演邀请,他苦练少林功夫,渴望更大的舞台,透过释延波个人的奋斗故事将少林武功传播出去.纪录片《聆听中国》中的《轮回》中讲述蚩尤是苗族的祖先,他们被皇帝和炎帝打败后来到这里,祖先看到有一棵樟树,就居住于此,祖先去世后,就埋在树下,因此他们认为树同样也代表着人,通过对树的祭祀活动可以达到与祖先和神沟通的境界,透过纪录片的人物故事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和人文关怀.

四、如何更好地进行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传播

对于非遗类题材纪录片来说,非遗文化是整个纪录片的骨架,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播出来,在平凡的故事中将人生哲学贯穿其中,使非遗类题材纪录片在纪录片市场上获得了较高的关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叙事风格相对单一

在非遗类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方式和作品形态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尚未呈现出活跃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表达形态,不妨可以进行趣味性探索,赋予此类题材更多的趣味性元素,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就首次采取文物讲“文物”的方式,创新故事化表达,让人耳目一新,也让年轻一族爱看并分享传播.在表达语态或技术运用上进行创新,这也是当下传媒环境以及受众对纪录片创作者的要求.

(二)叙事语态缺乏平视

目前,非遗类题材纪录片大部分还存在一种仰视的态度,仰视历史、仰视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一味如此,讲述的故事无法作用于观众的内心,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而只会流于表面.所以,缺乏一种平视的目光来看待平民、个体的命运和状态,会让观众有种疏离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注意叙事语态的平视,多一些过程化、客观性的讲述和记录,少一些结论式、阐述式、结论式的讲述.

(三)故事叙事存在贪多求全

在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但仍然存在“高”、“大”、“全”的叙事现象,将非遗文化的全部内容贯穿非遗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中,这样的方式虽然完成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但是受众并不买账,效果适得其反,反倒不如以小见大、以少见多,选择最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故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出来,同时,增强故事化传播内容的差异性,更容易让受众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扩大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效果.

归纳总结: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纪录片本科纪录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非遗和纪录片和故事方面论文范文.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柏玉娟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故事化叙事的方式逐渐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流方向 这种方式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属性并不矛盾,只要在创作中注意把握故事化叙事的多种手法,常常可以更好的呈现真实,烘托主题 关键词纪.

如何以人为本,打造好故事以文化和军事类题材对外报道为例
编者按本期就国产影片红海行动所引发海内外热议,选取中外相关报道,探讨如何用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跨文化交流,从而减少报道中的宣传味儿 今年春节期间,由中国海军参与制作的军事动作片红海行动上映,.

人文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策略
【摘要】随着各种节目形式的日渐丰富,纪录片在媒体更替的时代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创作者越来越注重纪录片背后的意义表达,人文纪录片由原本的记录功能,逐渐发展为阐释、教育、引导,本文从人文纪录片的人物选择、影.

从《舌尖上的中国》分析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段
【摘 要】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创新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方法,将解说与故事相结合,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和可看性,提高了纪录片的收视率 本文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进行纪录片中故事化手段的分析和研究,为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