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屐痕处处春常在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跟屐痕处处春常在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屐痕处处春常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屐痕处处春常在,该文是关于屐痕处处春常在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和屐痕处处和屐痕处处春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屐痕处处春常在论文参考文献:

屐痕处处春常在论文参考文献

朱自清是民国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曾出版过多种单本诗集、散文集.《踪迹》是他的第一本游记,也是他唯一的一本诗歌和散文合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12月初版.全书共两辑.第一辑诗歌集,收录了《光明》、《满月的光》、《北海沿的路灯》、《沪杭道中》等三十一首;第二辑散文集,收录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航船中的文明》等四章七篇.从书中的目录和字里行间的内容来回味,其中多篇涉及旅行的所见所闻和对自然美的吟唱和赞赏,这些诗歌和散文大多作于他风华正茂的二十二岁之前,所以青春荡漾时期的朱自清便是一个热爱青山绿水,酷爱旅行,长于赋诗作歌和游记散文创作的高手.

朱自清的诗佳,其文更美.郁达夫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这里的“他”就是指朱自清.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极为突出的一位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的创作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基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在这一点上,《踪迹》中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温州的踪迹》篇中都有出色的展放.1923年8月的一个傍晚,朱自清与俞平伯雇一条船,泛游秦淮,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的夜色.朱自清记道:“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作者巧妙地以细腻多变的笔法,将灯光、月亮、柔波、柳影,巧妙地构织成一幅柔和绚丽的秦淮夜景图,再杂以袅袅的清歌琴音,缥缈的烟霭,给图画增添了朦胧美、梦幻美、恬静美.在写景时,他又恰当地运用比拟、拟人、对比手法,表现出变幻不定的夜色.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以“梦”和“梦的眼睛”,描绘“水光”和“闪烁着的光芒”,是拟人化的.在朱自清的笔下,“水光”、“光芒”在灯光夜色下的空灵多变,恰到好处地把秦淮河夜景特色展现出来了.

朱自清的文字之美,在1924年4月9日创作的《温州的踪迹》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在《绿》篇中对温州梅雨潭景色描绘道:“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滋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而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粉粉落着.”作者通过“岩石”、“苍鹰”、“绿意”、“瀑布”、“水花”、“晶莹”等这些词汇,将梅雨潭的山水之美,精彩纷呈地展现在人们的眼里.然而在朱自清笔下还是意犹未尽,继续追寻和捕捉象征梅雨潭之美的绿色:“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以精致、圆润、柔软的文字,透过一个“绿”,把梅雨潭之美展现得玲珑剔透,美妙无比,给人以难以抹去之美,也再次展现了作者文字美的艺术魅力.

1920年秋,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二十三岁徐志摩为追随罗素,放弃博士学位,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可惜未能如愿,却意外来到康桥(即剑桥),在皇家学院做特别生,直至1922年8月.他一直未能忘怀康桥,在成为诗坛名家后,他仍说,是康桥教会他睁开了双眼,拨动他的求知欲.于是,他于1927年1月15日以追忆似水年华的情致补写了名篇佳作《我所知道的康桥》,并以细腻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康桥的天然景色:“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在康桥,志摩说他虽不像陆放翁有做地方官“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那样风流潇洒,却也自有风流.夕阳西下时,徐志摩骑了车,迎着天边日头直追.那自然不是效仿夸父逐日的荒诞,而是如痴如醉地偷赏晚霞的温存.一次,羊群归来,他心头顿感神异性的压迫,竟然对着渐渐下沉的金光跪在大路上.此情此景,让徐志摩的灵性显现了——“人是自然的产儿”,“人不要遗忘自然”,人能够在自然中卸去“肩背上的负担”,在自然中求得解脱:“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俯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徐志摩完全被康桥晚霞美景所陶醉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后被收录于《巴黎鳞爪》之中.

《巴黎鳞爪》,上海新月书店1927年8月初版.全书收有《我所知道的康桥》外,还有《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等十二篇.书的封面由志摩好友闻一多设计,在深黑底色上,零乱地分布丰腿、纤手、隆鼻、侧耳、媚眼和红唇等女性形象;“巴黎鳞爪”四个红色美术字,分别安排在画面的上部和右下方,“徐志摩著”四字则以印章形式钤盖在左下方.画面布局体现了该书的内容与情调,它既能引导 读者萌发对光怪陆离和庞杂缭乱的现代巴黎生活的联想,又具有稳重平衡和色彩鲜明的感觉,从而对人们产生先睹为快的吸引力.世人称誉闻一多先生,曰诗人,曰学者,曰战士;然而倘以其为新文学书刊所做的装帧设计观之,再冠以装帧艺术家之称也不为过.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书籍中,徐志摩的书做得都非常漂亮,尤其是封面画均十分亮眼,这其中便有闻一多的贡献.卷前还刊有徐志摩1927年8月20日撰写的一封给小曼的短信:“这几篇短文,小曼,大都是在你的小书桌上写得的.在你的书桌上写的:意思是不容易.设想一只没有遮拦的小猫尽跟你捣乱:抓破你的稿纸,踹翻你的墨盂,袭击你正摇着的笔杆,还来你鬓发边擦一下,手腕上龈一口,偎着你的鼻尖‘爱我’的一声叫又跳跑了!但我就爱这捣乱,蜜甜的捣乱,抓破了我的手背我都不怨,我的乖!……”可见志摩与小曼的感情是如胶似漆,这本书的文章也都是在这种热恋氛围中写成的,因此也充满着浓烈的、美好的情调.书中第一篇《巴黎的鳞爪》,开篇便以华丽辞章抒写巴黎的香草、春风、微笑,写巴黎各种的好,徐志摩说“它那招逗的指尖却永远在你的记忆里晃着.多轻盈的步履,罗袜的丝光随时可以沾上你记忆的颜色”,紧接着又告诉读者,这一切不过是“浮在上一层”的“光明”,黑色才是巴黎或生活的底色,“沉淀在底里阳光照不到的才是人事经验的本质;说重一点是悲哀,说轻一点是惆怅.”作者将笔触伸入社会底层,讲述了一个美丽、聪慧又洒脱的女郎和一个穷困潦倒却又对生活充满希望、独具怀抱的画家的故事,从而道出了巴黎人的独特之处:失意而不失志,洒脱而不猥琐,这正是巴黎不和谐中的和谐,也正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书中也记录了志摩对社会的思考,有对诗人和作家的讴歌,说明他是个有思想、有信念的散文家,但书中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篇章是对自然景色和风光的描绘和抒发,所以他是个具有开创性的游记散文家和诗人.书中收录作者写于1926年9月的《天目山中笔记》,也是一篇不可多见的游记佳作.在文中他抒发了对山景美的个人见解,认为山之美不在于“清静”,而关键是在特色,他认为天目山的特色是“庙宇在参天的大木中间藏着,早晚间有的是风,松有松声,竹有竹韵,鸣的禽,叫的虫子,阁上的大钟,殿上的木鱼,庙身的左边右边都安着接泉水的粗毛竹管,这就是天然的笙箫,时缓时急的参和着天空地上种种的鸣籁.”山中万物的唱鸣声,营造出天地间令人心醉的悦耳动听音乐声.接着他又热情地说:“山居是福,山上有楼住更是修得来的.我们的楼窗开处是一片蓊葱的林海,林海外更是云海!日的光,月的光,星的光:全是你的.”作为游者的作者,置身于有竹、有松的林海中,又可登楼观赏云海美景,自然是乐得流连忘返了!徐志摩的散文美,诗也美,其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诗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欧行日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10月31日初版,郑振铎著.卷前有郑振铎1934年9月8日于上海撰写的《自记》:“这部日记,其实只是半部之半.还有四分之三的原稿,因为几次的搬家,不知散失到什么地方去,再也不能找到.仅仅为了此故,对于这半部之半的《日记》,自不免格外有些珍惜.写的时候是1927年;到现在整整的隔了七个年头,老是保存在箧中,不愿意,且也简直没有想到,拿去发表.为的是,多半为私生活记载,原来只是写来寄给君箴(郑振铎的爱妻)一个人看的.不料,隔了七年之后,这陈年老古董的东西却依旧不能藏拙到底.一半自然是为了穷,有不得不卖稿之势;其实,也因为这半部之半,实在漂泊得太久了,经过的劫难不在少数,都亏得君箴的细心保存,才能够‘历劫’未毁.今日如果再不将它和世人相见,说不定再经一次的浩劫巨变,便也将和那四分之三的原稿一样,同埋在灰堆火场之中.这些破稿子不足惜,却未免要辜负了保存者之心了.故趁着良友向我索稿的时候毅然的下一决心,将它交给良友出版了.”欧行首日是5月21日,从此日起,基本都有日记,直到8月31日,而郑氏在欧洲年余,所佚者当是此后的日记了.那么这本日记体游记也就是始记于1927年5月21日至8月31日的郑振铎欧洲之行的所见所闻.原先郑氏记日记的目的“只是写来寄给君箴一个人看的”,所以文中也夹杂着一些真挚的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读起来反倒不至于枯燥.郑振铎的此次欧行,首先是出于无奈,带有被迫流亡和躲避白色恐怖的目的.1927年4月12日,以为首的国民党新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此颇有正义感的郑振铎、冯次行、章锡琛、胡愈之、周予同等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谴责国民党当局的野蛮暴行,为此引起当局的不满.为了免遭不测,郑振铎在老丈人高梦旦先生和朋友叶圣陶、王伯祥等的力劝下,才有了此次欧洲之行.其二,这也正好成全了郑振铎的一次欧洲问学记.那年郑氏二十九周岁,正值而立之年,颇有一番抱负的:“希望把自己所要研究的文学,作一种专心的正则的研究……希望能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中之奇书及中国所罕见的书籍,如小说,戏曲之类……”一共列了四项,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去各处图书馆“搜索阅读中国书”.6月30日,郑振铎一到法国便去法国国立图书馆办了四个月的长期阅览卡,第一次借出来看的是敦煌抄本.此后的几个月,郑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这些中国古书,据日记中多次提及的主要为中国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通俗小说及戏曲古籍善本,如7月5日记曰:“到图书馆去.借出《京本忠义水浒传》,又仔细的读了一遍,抄了一部分下来.又借了《续水浒传》(即《征四寇》)及《李卓吾批评水浒传》,《金圣叹批水浒传》”,这也为他后来撰写和编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专著奠定了基础.

郑氏这次欧行,船上的同伴有四人,其中“一个是陈学昭女士”,她也是一位作家,后在1934年获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上海到马赛,船要走一个多月,“我们决定多写些文字,每到一处,必须要寄一卷稿子回去,预备为《文学周报》出几个Athos专号……这提议在昨晚(5月21日)傍晚,而今天下午,学昭女士已写好了一卷《法行杂简》.写得又快又好.”Athos是他们乘坐的轮船.在日记中的最后的一天(即8月31日),也写到了陈学昭:“和杨太太及学昭女士同到喜剧院看《维特》.”这是在巴黎的日子.郑氏欧行交往之人中,还有梁宗岱、戈公振、朱光潜诸人,像6月27记:“又在路上遇敬渔隐、梁宗岱二君,同来旅馆中闲谈了一会.”7月2记:“杨太太请我和朱光潜、吴颂皋等在万花楼吃晚饭……晚后,光潜、宗岱及元来谈,十时走.”因此郑振铎在法国有朋友,过得也不寂寞.郑氏文笔颇佳,这本日记体游记也是写得文字流畅,光彩夺目.像5月25日记过南海风光时叙述道:“早起,天气甚好.海水作蔚蓝色,皎洁无比,与香港海中之水色又不同.一无波浪,水平如镜,小波纹粼粼作绉,不似在大海中,乃似在西湖.”把风平浪静的南海风光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巴黎他除了去图书馆外,还参观和游览了许多博物院和名胜古迹,像卢森堡博物院、洛夫博物院、罗丹博物院、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凯旋门等等.6月28日记凯旋门曰:“远远的看见那伟大的凯旋门站在那里,高出于绿林之外,这是我们久已想瞻仰瞻仰的名胜之一,我很高兴今天能够在它下面徘徊着,沿途绿草红花,间杂于林木之中,可说是巴黎最大最美的街道.”有时郑氏感到读书和工作太累了,也会去巴黎的近郊森林游览或散步.6月29日记曰:“到白龙森林去打了一个小圈子.……里面是真大真深,一个人走进去,准保会迷路而不得出.不晓得要费多少年的培植保护才能到了这个地步呢.绿树,绿树,一望无尽的绿树,上面绿荫柔和的覆盖于路上,太阳光一缕缕的由密叶中通过,一点一点的射在地面,如千万个小金钱撒遍在那里.”话虽不多却巧妙地道出了巴黎城郊森林之美的神态,读来给人一种充分的愉悦感.

郑氏还是个喜好逛旧书店淘旧版书的书迷.远在万里之外的巴黎,他也不忘回想过去曾去旧书铺淘书的情景和感触,如在6月10日所记的附记:《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一文中记道:“有几次独自出门,酒是没有兴致独自喝着,却肆意的在那几家旧书铺里东翻翻西挑挑.我买书不大讲价,有时买得很贵,然因此倒颇有些好书留给我.有时走遍了几家而一无所得;懊丧没趣而归,有时却于无意得到寻找已久的东西,那时便如拾到一件至宝,心中充满了喜悦.”这种淘书的喜悦情趣,只有真正爱书家才会有这样强烈的真切感受和快乐感,因此郑振铎不仅是个爱旅行的学者,更是个爱藏书的学者.

《海行杂记》初名《海行》,由新中国书局1932年初版,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11月出版时,更名为《海行杂记》.这是巴金1927年1月15日从上海登上法国邮轮“昂热”(Angers)赴法国巴黎途中给哥哥的信改写的游记,也是巴金的一部处女作.它记录了巴金四十四天海行途中所见所感和初到巴黎后的印象记.

《海行杂记》收有《船上的友伴》、《安南之夜》、《新加坡》等三十九篇.卷前有巴金1932年10月于上海撰写的序:“这本游记是我五年前的旧作,前半部在法国邮船Angers号的三等舱膳厅中写成,后半部则写于巴黎拉丁区的一个旅舍里.那是1927年1月和2月,我还不曾开始写小说,而且更想不到以后曾给自己起了‘巴金’这个名字.所以我写这书时,全没有想把它发表的心思.我不过写它来给我的两个哥哥看,使他们明白我是怎样在海上度过了一些光阴,并且让他们也领略一些海行的趣味.”在书中,他描写了从上海出发,漂洋过海,经过香港、越南、新加坡、锡金、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最后到达法国巴黎的全过程中的异国情趣、海洋风光、民俗民风和船上生活.那年巴金二十三岁,风华正茂,对世界和社会充满着一种向往和新奇感.因此,当邮轮在沿途港口停泊时,他就会抓住机遇上岸作观光参观,了解与考察异国城镇风貌和民俗.在登上法国马赛时,他叙述道:“街道么,宽敞而整洁;建筑么,高大而有秩序;人物么,两边步道上来往的有无数服装比较整齐的男女.”简洁的话语,使马赛街道、建筑物及市民着装特点,跃然纸上.

当巴金此前踏上越南土地时也写道:“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一切都是十分鲜明的.太阳好像永远不会落,树木也永远长青.到处是花,到处是果,到处是光,到处是笑.”把所见异国美好的一面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然而巴金眼光是锐利的,他既能看到当年法属殖民地越南西贡的自然美,也发现和披露了越南社会阴暗面,毒品泛滥.请看:“一间店铺,外面有门窗,两旁设了长排的竹坑,铺了凉席,像死鱼般地睡了许多人,曲起双腿在那里吞云吐雾.”导致这样腐朽的社会现象,作者在《西贡》篇中以一个海外游子犀利眼光揭示了法国殖民统治是造成社会腐朽和败坏的关键因素,即“政治压迫和经济的剥削两方面同时并进.人要纳税,房子要纳税,生小孩也要纳税.烟倒是可以公开买卖的,甚至设立公烟局烟话处,鼓励安南人吸食”.巴金对社会上吸毒贩毒现象是深恶痛绝,展示出讲真话是他的一贯作风和风格.

巴金在书中有关邮轮上夜观星月晨曦看日出的记载也是丰富多彩.其中描绘星星最著名的当数《繁星》篇:“在海上,每晚我都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着舱面上仰望着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正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那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巴金被夜空中满天繁星的美景所陶醉了,微笑着沉睡了!那样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海上的夜航,因为有繁星相伴,所以显得格外安稳和愉悦.晨曦的日出,巴金在《海上的日出》篇中也有生动的描绘:“天空变成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大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来了,便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颜色真红得爱人.”简洁的文字,传神的描绘,把作者观赏日出情景和向往光明的强烈愿望,尽情地展现出来.也正因为作者观察时全神贯注,看得仔细,先后有序,所以写出了海上日出这特有的景象.《海上生明月》更是一篇极富诗情画意的航海游记,巴金从特定的视角观月,以特殊的心情赏月,观月的体察与赏月的情思熔铸成一个令人陶醉、引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开篇先渲染月出前静寂的环境,“突然间,一轮红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接着动态描写月升情景,以淡淡的色彩、疏朗的笔调绘出皓月之美,抒写孤客之情,感叹人生不能像月轮一样依然故我,真羡慕那些以海为家的人们,却又欣慰“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屐痕处处》,上海复兴书局1936年6月版.全书收有《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等十二篇.其中除《感伤的行旅》写于1928年11月外,其余大多写于1932年至1934年间.卷前有作者郁达夫于1934年5月撰写的《自序》:“身体强健、有闲而又有钱的人,出去游山玩水,当然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情.每见古人记游或序人记游,头上总要说一句‘余性好游’的开场白,读了往往想哄笑出来;因为我想,狗尚且好游,人岂有不好游的道理?……近年来,四海升平,交通大便,像我这样的一垛粪土之墙,也居然成了一做游记的专家——最近的京沪杭各新闻纸上,曾有过游记作家这一个名词,——于是乎去年秋天,就有了浙东之行,今年春天又有了浙西安徽之役.……将稿子收集好了以后,就想造出一个好听一点的书名来以骗读者,叫作《达夫游记》哩,似乎太僭,叫作《山水游踪》哩,又似乎太雅,考虑了几天,更换了几次,最后我才决定了一个既不僭、又不雅、但也不俗的名字,叫作《屐痕处处》.”此序的语言虽有点粗俗,却也流畅、坦诚和确切,旅游的确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极快乐的事情”,故也成为大多数文人墨客的至爱.爱山戏水、游踪处处、热情坦荡、才华横溢的郁达夫也是个旅行爱好者,《屐痕处处》严格意义上是他的第一本游记散文集,为此他也很重视,连个书名也要反复推敲和琢磨,才定了下来,可见他对此书的看重和珍爱.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多产作家.郭沫若曾称道:“古人说‘多文为富’,他名叫郁文,真可谓名字相副,‘郁郁乎文哉’了.”过去我始终认为郁达夫是个出色的小说家,当我读完这本《屐痕处处》后,发现他的游记写得极棒,颠覆我对他的看法.郁达夫在我脑海里的形象更丰满了!他不仅是小说家还是个出色的散文家.他长于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对自然景色有敏锐而细腻的审美感受力,能准确地捕住自然景色的特征.像在《杭江小历纪程》中描述诸暨五泄景色:“一步一峰,一转一溪,山峰的尖削,奇特,深幽,灵巧.”文字不多,却将五泄山峰和溪流的尖、幽、灵的奇特景色巧妙地展现出来,栩栩如生.郁达夫的散文行云流水,自然畅达,述景写得绘声绘色,读之仿佛与他同行,在述景中又透出一种性情的通灵,于通灵之中表现出作者的率真.如描绘浙江的仙霞山路:“一步一转弯,三步一上岭,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变一番景色,上一条岭辟一个天地,上上下下,去去回回,……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运命去拼拼,想尝一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我真感到了一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说不出的心理,喜的是关后许多关隘已经被我走过了,惧的是直望山脚的目的地二十八都,虽然是只离开了一程抛石的空间,但山坡陡峭,直冲下去,总也还有二三千尺的高度.这时候回头看看仙霞关,一条石级铺得像蛇腹似曩时鸟道,却早已高高隐没在云雾与树木的中间了.”仙霞关以雄伟险峻驰名,素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也是旅行家探险猎奇的好去处.时过境迁,而今仙霞山路已没有郁达夫描述的“蛇腹”、“鸟道”那样狭长和险峻,却依然俊秀幽美,风光无限.书中除了描绘令人向往的风景,还写出了那个时代,在那烟雨明媚的江南,风流的不单是郁达夫这样的名士,还有各类僧俗人物;特别是风景秀丽之处多的是出家人修行的住所,书中多有写和尚、尼姑的,想必当时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郁达夫的游记虽是自然景色的描写,却往往也表现出对社会和世间的感叹,透露出作者的愤然之音.他曾谈到自己平生最爱读散记一类的文字,“而自己试来一写,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很注重散文中要表现出作家的个性,以情渗入,情景交融,以情动人也是郁达夫游记的一个主要特征,如《感伤的行旅》写他在头茅峰山顶,“四大皆空,头上身边,只剩了一片蓝苍的天色和清淡的山岚.在此地我可以高啸,我可以俯视无锡城里的几十万为金钱名誉而在苦斗的苍生,我可以任我放开大口来骂一阵无论那一个凡为我所疾恶者,骂之不足,还可以吐他的面,吐面不足,还可以以小便来浇上他的身头.我可以痛哭,我可以狂歌……”郁达夫沉醉于山水中,几乎癫狂了!我更喜欢他的《钓台的春昼》,因为这篇游记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的同时,又将情绪宣泄得痛快淋漓,展示出一种纵横大度的气派.他写夜登桐君山,“真也难怪严子陵,难怪戴征士,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直等到隔江的击柝声传来,向西一看,忽觉得城中的灯影微茫地灭了,才跑也似地走下山来,渡江奔回了客舍.”好久没读到这样酣畅淋漓灵性通达的文字了,情不禁拍案叫绝.郁达夫可谓民国屈指可数的游记高手之一.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屐痕处处和屐痕处处春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屐痕处处春常在本科毕业论文屐痕处处春常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春晚小品,在笑声中人生
从l983年到2018年,35年来,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如同一块独具魅力的磁铁,在除夕的晚上吸引着中国亿万观众 其中,语言类的小品节目在历届春晚中勇挑大梁,成为大家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最重要的理由之.

春晚,一个时代的风向标
除夕晚上8点,打开电视调到春晚播出的频道,早已是中国数亿家庭的不二选择 哪怕此时年饭正香,亦需要春晚这道佐料;哪怕此时酒足饭饱,亦需春晚这道饭后甜点;哪怕此时阖家守岁,亦需春晚成为一年到头一家人共同关.

秋冬养好阴,春夏美三分
文甘草也许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黄帝老爷子发现春夏之季,树木蓬勃生长,到了秋季一身精华则都聚集在果实、种子之中,使之越来越饱满充实,直至丰收;而冬天的时候,树木也不再长出新的叶子,万物都处于一种安宁内守.

饮食调理防春困
春季,春暖花开百鸟争鸣,处处一派生机,可有些人常常会有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尤其午后更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 春困并不是病,它是人体对春季气候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春季人体细胞活力增强,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