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大学生就业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表征与应对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主题:大学生就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表征与应对,本文是大学生就业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和表征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1500字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论文

周 宏

张 蕾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610106)

[摘 要]性别刻板印象会阻碍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预先设置性别壁垒,对他们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将男女学生的发展固着定型于各自的性别角色,使学生欠缺从事多种职业所需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素质;造成职业和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窄化女性学生的就业面向和择业范围,弱化女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助长男生的优越感和女生的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职业期望值以及自我塑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应当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吸收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相结合,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造就兼具男秀品质的“和谐发展的人”;以“和谐发展的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步改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开辟更加广阔自由的前景和空间.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8) 08 - 0028 - 08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国每年有超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影响其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走.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应为他们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既包括着力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包括努力消除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

性别刻板印象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大学生的就业设置出性别壁垒,使得部分大学生“有业难就”;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让他们为自己构筑起性别樊篱,以致于在职业选择时自我设限,“有业不就”.

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其影响程度该怎么评估?针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大学教育应该做什么又可以做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高等教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刻板印象在职业领域的表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所提对策与建议大多指向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展开之后所面临的情况,对于之前的大学教育过程则缺乏性别视角的剖析和反思.可如果到了毕业之际,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基本具备,人格品质已经初步养成,就业意向已经大致明确,那么自身能够做出调整和改变的空间已经相对较小.鉴于此,本文将在对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廓清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程度,并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力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尽可能消解于大学培养过程之中和大学生择业、就业之前.

一、性别刻板印象内涵及其表征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人们对男女之间性别差异的笼统、固定、僵化的认识和评价.性别刻板印象也被称之为“性别定型”(gender stereotype).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内涵

1.刻板印象是分类的副产品.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礼记·大学》中即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论述.“格物”含有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事物进行归类之意,“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以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古之格物学,犹今云科学.”[1]21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十分强调分类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他在《欧罗巴通史序》中明确指出,“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系统者何?立一系以分类是已.”[2]64 - 65不过,人类在借助分类这一工具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同时,也制造出了一个副产品——刻板印象.这是因为,“尽管人类加工信息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它动物,但仍然是有限的.人们往往会采取省力的办法去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印象形成最必要的信息”[3]111.为了提高认知效率,人们不得不简化认知过程,对获得的信患进行分类加工,而一旦对认知信息进行分类,刻板印象就不可避免.正如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所说:“人类的思维需要借助分类这一工具……一旦形成,类别就成了预先判断的一般基础.我们无法避免这一过程,有秩序的生活离不开对分类的运用.”[4]99简而言之,分类导致了刻板印象的产生,而刻板印象的存在又便于人们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可以迅速地认知和理解事物.

2.刻板印象是不完全归纳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乃是基于有限的事实和经验,经由不完全归纳概括得来.从逻辑上讲,不完全归纳法在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其前提——人们观察到的若干情形——虽然真实,结论却未必真实.人们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个体的某些个性特点概括为整个群体的普遍特征,然后再以群体单调固定的共性覆盖替换个体丰富生动的个性.采用不完全归纳进行的分类本身避免不了以偏概全,与这种分类相生相伴的刻板印象自然也谈不上客观和准确.不管一个人主观上是否认同刻板印象,只要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就代表着其认知存在着偏颇的前见,其态度和行为必然偏离事实和真理.持有刻板印象的人在面对一个群体时,会夸大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似牲,而忽视个体之间的相异性.同时,刻板印象片面夸大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无异于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人为地设置了心理障碍和鸿沟,极容易使人对某一群体产生态度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歧视.

3.性别刻板印象是对性别差异的刻板化觉知.群体之间存在差异,于是分类成为必要;个体之间具有共性,因此分类成为可能.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在性别差异基础上对性别进行分类的产物.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存在着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一个人之所以被称为“男人”或“女人”,并不是简单取决于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更重要的是由于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社会文化塑造的.对此,波伏瓦曾经深刻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5]9社会文化对于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规范,个体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赋予性别的心理和行为规范逐步内化;进而对差异形成定型化、刻板化的认识和评价,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性别刻板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性别刻板印象之表现

性别刻板印象通常表现在身体形象、人格特质和角色期待等方面,对社会认知影响最大的是对于人格特质和角色期待的刻板印象.身体形象上的性别刻板印象来自于对生理性别差异的概括,表现为对男女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和运动机能等方面的刻板化认识,如男性高大强壮,肌肉发达,轮廓硬朗,行动有力;女性娇小柔弱,脂肪丰富,线条圆润,体态婀娜.人格特质上的性别刻板印象源自于对社会性别差异的总结,表现为对男女心理特征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固定化印象.如认为男性的性格特征应该是事业取向的、自信坚强的以及非女性化的,而女性的性格特征则应该是家庭取向的、温柔依赖的以及非男性化的.角色期待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则产生于劳动的性别分工.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再生产以家庭或者氏族为基本单位,生产劳动更多依靠人的自然体力.男女生理结构和身体机能的差异决定了男性主要从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联系的劳动,女性主要负责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相关的劳动.因此,男性负责谋取家庭生活资料和维护家族荣誉与地位,女性负责生育养育后代及关怀照顾家人.后来,家庭劳动分工转化为社会劳动分工,男性主要从事为交换而进行的劳动,于是男性劳动具有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女性照顾家庭的劳动因无法参与商品交换而祓视为私人劳动,男性劳动也因此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劳动的性别分工逐渐衍生出二元对立的性别角色期待,即男性属于社会公共领域,女性属于家庭私人领域.这种性别角色期待延伸到职业领域,就形成了对男女不同的职业角色期待,即认为男性适合从事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产生经济效益的职业,女性更适应教育、护理、服务等职业.

一、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其实就是根据人的性别对人进行分类,然后贴上性别标签.人们习惯于对其他人进行分类、贴标签,也会不可避免地被其他人分类、贴标签.标签既可能是正性的,也可能是负性的.如果个体所属的群体给大家留下的典型特征是严谨、负责、诚实、友善,而该个体正在谋求的职业恰好又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格品质,那么,将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套用在该个体身上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性别刻板印象并不总是正面、积极的.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而言,其消极影响明显大过它的积极作用.

(一)将男女学生的发展固着定型于各自的性别角色,使学生欠缺从事多种职业所需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素质

性别刻板印象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对立,男性人格与女性人格对立,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对立,并且为男女分别设定出相互排斥的必理模式与行为范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对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大的训导作用,它不仅引导男女应该成为什么样,而且还规定男女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结果是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对于女性皆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一方面,不管是男性想要吸收女性的长处,还是女性意图突破自身性别的局限,都会招致他人的非议和责难;另一方面,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和男性价值的尊崇,使得男性仿佛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以致于很多男性根本就无视甚至否认女性的优秀品质,而女性想要抗拒性别刻板印象,其努力的方向却是让自己向男性看齐.无论出现上述哪一种情形,其最终的结果都必定是男女的片面化发展.

非但如此,当人们自愿接受性别刻板印象并将它内化为对自己的一种成见时,还会主动放弃自认为不符合自身性别特征的发展机会.这样一来,性别刻板印象就变成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毁灭预言,成为伴随个体一生发展的“魔咒”.

在性别刻板印象的诱导和强化之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奋斗方向其实并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兼具男秀品质的完整的人,而只能是存在着人格和能力素质缺陷的男生和女生.如此一来,也就无怪乎用人单位会倾向于认为男生更适合传统上的“男性职业”,而女生则更适合所谓的“女性职业”.

(二)造成职业和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窄化女性学生的就业面向和择业范围,弱化女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性别刻板印象会教化和规训男女对职业做出性别化选择,引起职业的性别隔离( 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职业的性别隔离一词最早由Gross(1968)提出,意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担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陆1职业性别隔离包括横向的职业性别隔离和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横向的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在社会中存在所谓的“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主要指在同一种类的职业当中,男女之间在职业的准入条件、职级的晋升和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着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偏见和歧视.

无论横向的职业性别隔离还是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对女性学生的影响都会很大.这是因为,从表象上看,横向的职业性别隔离仅仅是职业的性别分类,即“男性职业”与“支性职业”的划分;从深层次上看,这种职业的性别分类所反映的却是劳动的价值分层.女性大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教育、护理、服务)不过是“家庭职能的延伸部分”‘7 ]130,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均普遍低于“男性职业”.而纵向的职业性别隔离则主要发生在女性进入男性居主导地位的某些职业领域时.在这些职业领域,存在着女性准入的歧视,女性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别限制.

职业性别隔离逆向传导到为这些职业输送后备人才的高等教育领域,就造成了学科与专业上的性别隔离,出现了所谓的“男性学科/专业”和“女性学科/专业”.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学科与专业的性别分类十分明显,“事实上,高等教育中已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随1女生通常集中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在数理、工程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专业的比例则非常低.“男性学科/专业”和“女性学科/专业”似乎是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但其实“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中的分布,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8].从职业类型的发展历史来看,男性职业通常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高的职业,女性职业则一般属于人力资本要求低、收入低、卢望低的职业.女性大学生想要冲破职业性别隔离的藩篱,涉足传统意义上的男性职业领域,无疑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不难发现,职业的性别隔离导致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而学科专业的性别隔离限制了女性学生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资格条件及能力水平,窄化了她们的就业面向和择业范围,使得大学生的职业性别隔离现象普遍化和常态化.

(三)助长男生的优越感和女生的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职业期望值以及自我塑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助长男生的性别优越感,使得他们对职业的期望值颇高但对自我的要求却相对宽松,这种心理优越感既不利于男生尝试女性职业,也不利于他们对职前学习的重视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而女生则会因此而滋生对自身性别的忧虑和自卑,主动将自己定位为弱者,对职业的期望值不高,职业成就动机较弱,不敢涉足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学科/专业”和“男性职业”,以致丧失潜在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理性认识和评估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既不能无视也不能夸大.无视其影响的存在无异于放任和逃避,无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而随意夸大其影响则会误导学生,尤其是强化女性学生的就业焦虑和抑郁情绪,甚至使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主动放弃自己的职业梦想和职业追求.只有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及其程度,才有助于寻找有效的教育应对策略.

(一)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客观存在

在现实生产力条件下,绝大部分社会劳动还不能够彻底摆脱对人的体力的限制,人类的职业活动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男女生理差异的制约;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劳动分工依然会长期存在,人们观念当中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也就难以彻底根除.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遇过性别偏见与歧视.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2011年10月21日联合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在有求职经历的女大学生中,24.7 010的人遭遇过不平等对待……最近3年,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中,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30.8%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比女性快’的情况……47.0%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肉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①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统计》也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②

(二)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

人类活动受体能的制约越强,社会性别差异就会越明显,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也就越清晰,反之,性别差异和性别界限就会越模糊.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职业劳动对人的体能的依赖日趋减少,对智力和情感因素的要求越来越高,性别分工的界限不再像过去那般泾渭分明.有学者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男性职业和女性职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减少,中性职业持续增加”‘纠.从理论上讲,在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性别刻板印象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虽然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其作用只会逐渐减弱.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曾向100家用人单位发放《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的27种内外部特质中,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1)责任意识;(2)敬业精神;(3)道德品质;(4)合作精神;(5)表达能力;(6)分析判断能力;(7)沟通能力;(8)解决问题能力;(9)专业学习成绩;(10)主动牲;(11)学习能力;(12)心理素质;(13)计算机能力;(14)逻辑思维能力;(15)适应能力;(16)学校品牌;(17)专业对口;(18)学历层次;(19)创新意识及能力;(20)组织协调能力;(21)外语水平;(22)实践经验;(23)相貌身高;(24)学生干部;(25)性别;(26)政治条件;(27)户籍.性别因素受重视的程度仅排列倒数第三位.如果将这些特质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则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1)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2)能力素质;(3)学习情况;(4)其他.

显而易见,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大学生时,最为看重的仍然是德和才.德才兼备才是大学生求职的不二法门.因此,不能把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扩大化,以免让性别刻板印象变成一些大学生放弃自我塑造的理由和借口,甚至成为一种自我障碍策略.

四、构建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性别刻板印象将个体的发展限定在各自的性别角色范围内,既有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认知形式,也来源于用人单位在岗位设置及职业选择时的群体影响,由此造成男女学生的片面化发展.片面化发展的大学生必然难以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唯有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够成为既文理相通又兼具男秀品质的大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自由的就业选择.为此,本文主要探讨高校除了下大力气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之外,还必须突破性别刻板印象所构筑的性别屏障,重新构建一种既尊重性别差异又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上,以“和谐发展的人”为价值旨归

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指德、智、体、美、劳基本素质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五育”并举,不能够只重视其中一些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同时,也不能够以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发展预设某种限制.如果不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桎梏,那么学校教育便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至多只能塑造出“优秀的男孩”和“优秀的女孩”,抑或是“优秀的男孩”以及“像男孩一样优秀的女孩”.

人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和谐.“人格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内在特质的最高实现形式.”口们167从人格意义上说,这个世界本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男人,也没有完完全全的女人,和谐人格必然意味着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和谐统一.瑞士著名心理分析大师荣格认为,“男人的无意识包含一种女性的补偿因素,而女人的无意讽则包含一种男性的补偿因素.”‘111 50这也即是荣格所谓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实现人格的和谐,必须解除性别刻板印象对发展的扭曲和钳制,以“和谐发展的人”作为大学教育的价值引导目标和学生性别角色的自主建构方向,让个体无意识当中的异性侧面得到自由的发展,回归真实的自我.

所谓“和谐发展的人”,是指能够跨越性别樊篱,兼具男女性别的优秀品质和行为能力,既能够活跃于公共领域又可以参与到家庭生活的人,也即是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人格特点的人.

(二)教育内容上,以“全纳教育理念”为衡量与选择尺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所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概念.全纳教育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对于教育化、教育多样化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口别

以全纳教育的理念反观当今太学教育,可以发现存在着布尔迪厄所称的“性别区分的陈旧结构”[7 ]130.这种性别区分既表现为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也反映在教育内容中对于女性的排斥;“与女性相关联的经验、价值、活动在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女性的情感特征、性别角色、思维方式在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1317

内尔·诺丁斯认为,“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那些人生经验,我们会在其中发现自主、爱、选择以及技巧,这些都与传统女性角色紧密连在一起.因而,必须承认,这些女性经验是全面发展的人性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4139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打破“性别区分的陈旧结构”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对这种结构的强化,以全纳教育理念作为衡量与选择教育内容的价值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纳入有关女性活动、女性经验、女性情感、女性思维方式、女性性别角色和女性劳动价值的内容,公正地展现女性对于家庭、社会和人类的贡献.惟其如此,才能避免由于对女性价值的排斥而造成的对于男女两种性别的限制和束缚.

(三)教育方式上,将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有机结合

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除了实施德、智、体、美、劳完整的教育之外,还必须与妨碍男女学生和谐发展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性别刻板印象的克服,既需要认知和观念上的引导,也需要态度和行为上的干预.

1.思想引导.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的观念中,也隐藏在教师的头脑里,而且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从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成年人那里逐渐习得的.教师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对于他人和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因此,性别刻板印象的克服,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人手.

教师方面.可以通过岗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教育两个渠道,开设诸如“性别与性别理论”“性别与性别气质”“性别社会化与性别教育”等专题讲座以及“性别教育与教学”教师成长工作坊,帮助教师全面了解现代性别理论以及男女不同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思维品质、情感特征;学习掌握适应男女学生性别特点的教学方法,重新认识女性经验对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独特价值.

学生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专门课程、整合相关课程以及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性别平等观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男女的身心发展特点、人格的性别差异以及女性人格特质对于人的和谐发展的影响,从认知层面动摇和解构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增强学坐塑造自我和谐人格的自觉性.

2.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从态度和行为层面对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进行矫正,主要针对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且已经影响到专业思想和择业倾向的部分学生.

对部分学生进行性别角色测试,结果显示:4.66%的男生为显著的男性化气质,32.3%的女生呈显著的女性化气质;双性化气质的男生比例为81.35 010,女生比例为57 .14 010.③这种情况说明,接近5 010的男生以及几乎三分之一的女生认同和内化了“男性应该具备男性气质”“女性应该具备女性气质”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换言之,测试结果证明:一些学生头脑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相较于男生,女生的性别刻板印象更为严重.目前,高校的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招收男性很难,即使少部分男生报考了这些专业,其转专业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原因在于他们固执地认为,这些专业属于“女性专业”,毕业以后的就业面向也大抵为“女性职业”,因而专业认同度低,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的前途备感迷茫.类似的如工程、建筑类专业的少数女生也因为认定所就读的专业属于“男性专业”而对今后的就业前景心存疑虑.

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面向存在明显性别偏见和歧视的部分学生,重点实施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心理行为训练.个别咨询则针对因性别刻板印象而专业思想不稳定、对择业就业严重焦虑的个别学生.

(四)课程规划上,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交相融合

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称显在课程、正式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课程及其内容是经过认真筛选和重新组织的人类共同经验,它既是人类认识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主流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载体.显性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这其中必然包括社会的性别观念、性别角色规范和性别价值观.

在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上,显性课程应该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对学生施加正面和正式的教育影响,用科学的性别知识和先进的性别理论洗涤陈腐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帮助学生消解由于内化性别刻板印象而产生的对于择业就业的自卑和疑虑.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是指学校存在的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人际的环境.利用学校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非公开性的克服性别刻板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接受和谐性别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真切地感悟男女平等的理念,从而逐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教育和心理根源,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绝非仅凭高校一己之力便能够达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无所作为.高校能够做也必须做的,就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优秀品质的“和谐发展的人”,以“和谐发展的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逐步改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大学生和谐发展特别是走向社会的择业就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自由的空间.

本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和表征方面的大学生就业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大学生就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摘要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有些比较严重,高职院校可以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和疏导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 主要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何对高职大学生进.

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30摘要公共管理学作为在我国起步较晚的一门融合多种学科理论知识的人文社会科学,其在高校的人才培育的模.

傲慢和偏见对女游戏玩家性别刻板印象
一、引论性别是文艺批评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经典的文学批评和电影批评常针对文本中的性别表征与性别偏见展开分析 而游戏1作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独特门类,也是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大众艺术与文化消费之一,同样存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