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现当代文学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现当代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本文是关于现当代文学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民俗学和民俗学意识和现当代文学相关论文怎么写.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乌 兰

民俗学与文学的关系历史深远而又相辅相成,文学源于民俗生活,而民俗生活又为文学所反映和升华.本文基于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和与文学的关系,分析讨论了民俗学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民俗学这门学科原本起源于欧洲,主要研究民间文学以及民俗,之后在二十世纪才传入中国,并从二十年始快速发展.尽管严格意义上来讲,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的诞生时间是在1918年,从北京大学发起的征集歌谣活动而来.算起来这项学科的发展历程还不足百年,而其发展趋向成熟的时间更不过短短三十年左右.但是,在成为正式学科之前,民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由来已久,从周朝时期的文字记载及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关于民风民俗的记录,除了在集合性诗歌集《诗经》、汉乐府以及史书《汉书》里有收录,还包括一些关于民俗的专著,如《风俗通义》和《风土记》之类,虽然这还算不上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更类似于一种自然的,感性的收集与记录.

到二十世纪,民俗学作为现代学科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从“业余”到“专业”的发展历程.起初,由一些思想先进的学者学习西方之思潮,开始在国内建立民间文化的学术研究,这期间经历众多当时的文学名士的参与,如胡适,鲁迅,林语堂,钱玄同等人.北京大学的《歌谣》与中山大学的《民俗》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刊物.而这一时期民俗学仍被归类在人文科学的范畴下,针对民俗学的研究也多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入手.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民俗学开始出现在大学的课程里,并且也有了专门的研究队伍.但是在此时期民俗学这一学科所包含的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主要集中于民间文学,而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则还是划分在民族学的范畴里.到了七十年代,关于民俗学的各种研究组织开始陆续成立,该学科的教育活动也渐渐恢复,多方学者汇集到一起编写教材、做研究,为民俗学发展成为正规学科教育做出了极大贡献.到八十年代,民俗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关于民俗学的正式学术机构纷纷建立,在这一学科上的专业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二、民俗学与文学的关系

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阐述文学的诞生,但可以确定的是,自诞生之时,文学活动就是源于民俗活动的.文学不同于其他类别的学科.研究的不是科学或经济,没有公式可计算,文学的根本是人与生活,反映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人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以及探寻人的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切都是融于民俗生活中的.“艺术源于生活”的俗语并非凭空杜撰,而恰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后总结出的道理.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从最原始的部落仪式到文明程度发达的社会活动,文学意识就是在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渐渐产生.文学活动往往源于日常生活,再被文学创作者加以改造加工,最后产生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民俗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根植于民俗的土壤,而民俗又在文学中得以反映.

三、现当代文学里的民俗学意识

(一)民俗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自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进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代.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文学有了彻底的更新和转变.在自然与科学“对峙”的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念,情感表达,以及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观念的重点转移到了人的个性上,对人性,人的生活、生命追求的诠释和探索成为了新文学的主流.这个时期反映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民俗生活此时便渐渐融入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中.这一点从当时大量的文学创作者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首先可从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来看.乡土文学即是民俗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典型产物,以文学为依托来刻画民俗生活.鲁迅的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民俗生活元素,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色人物等.在最开始、最具代表性的《故乡》中,破旧的老屋,家里的长工,农民的生活……鲁迅以民俗化的视角描绘出了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农村样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这种沉重的基调除了《故乡》之外,典型的还有《药》和《祝福》,作品中展现了落后的社会环境,愚昧而麻木的社会底层人民,具有宗教意味的民俗仪式等.除此之外,《社戏》则是相对轻松的一篇作品,讲述了民间的传统节日“社日”,对这个节日的庆祝活动,风俗,淳朴的劳动人民等都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写.

京派作家沈从文也是民俗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俗的描绘.《边城》作为代表作,展现的就是湘西地区别具特色的生活画卷,诸如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当地青年们以歌对决的特有民俗,“闯滩”等等,以文学的优雅形式展现了民风民俗的独特美感.

汪曾祺的笔下也描绘过大量的民俗生活.他的作品充斥着传统文化的风骨,总是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处入手,给琐碎普通的民俗生活赋予了文学的诗意和美感.《端午的鸭蛋》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文中详细描写了江南地区的端午风俗和食物,展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生活状态,欢快轻松又恬淡美好,充分表现出了民俗之美.除此之外,在《人间草木》文集中,还描写了胡同、国子监、城隍庙、钓鱼台等等具有丰富传统民间文化内涵的建筑.

老舍作为描写风土人情的大师,自然也算是民俗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几乎都取材于最普通的民众生活,展现社会背景下各色人物的遭遇,以及与命运的抗争.《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沦陷时期小胡同里的一家人的生活,其中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茶馆》更是体现民俗文化的经典之作,作品中讲述了在“茶馆”这一民间特色场所,经历了戊戌变法、军阀割据等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茶馆汇集了社会各界的不同人群,三教九流都汇聚其中,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各自的命运发生着不同的改变.在老舍笔下的老北京胡同,喧闹的茶馆,熙熙攘攘的街道,甚至作品里通篇的京片子,无不展现着浓浓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生动而深刻.

(二)总结

上文列举的这些例子不仅仅是用文学的形式表现了民俗活动的外在模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寄托于各式活动中深层次的民俗文化价值观.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民俗学意识的渗透,让文学作品充满了全新的丰富内涵.总的来说,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文化背景、人物思想,以及文学审美.

民俗文化背景在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占据了大量的比重.自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各种文学潮流里,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文学思潮都对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挖掘和艺术表现.在文学更贴近底层人民的趋势下,对民俗学的深层文化内涵的刻画成为了当时文学作品的一大追求.

人物思想可以算是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灵魂要素.在现当代文学中,那些极具特色的典型人物性格事实上都离不开民俗环境的影响.比如屡遭不幸愚昧迷信的祥林嫂,被生活背叛逐渐麻木的祥子,生长在纯粹而封闭的环境中不谙世事的翠翠等,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创作者将这种民俗化的元素融入人物塑造,才使这些角色形象具有了更为生动和深入人心的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化审美体现在文学作品对民俗文化的塑造上.既有对表面形式的描写,又有对深层内涵的表现,还有通过民俗描写而寄托自身情感.例如对其价值观的批判或怀念,这种方式赋予了文学作品特殊的民俗文化审美意境.

结语:

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民俗学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民俗化的文学也是现今文学创作的趋势之一.文学创作者需要对民俗学与文学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实现民俗与文学的完美融合,促进我国文学的特色发展.

(包头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概括总结:此文是关于民俗学和民俗学意识和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现当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现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题组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

中国网络文学受老外青睐
近日,网与美国一家以翻译中国网络小说为主的网站Wuxiaworld(武侠世界)宣布合作,签署10年翻译和电子出版合作协议,初步达成20部作品的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对外输出的新模式 此前,网络小.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一、“十九世纪创作方法”与文学经典化的主导标准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 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 顾.

寻回现代文学版图中释的失落评谭桂林《现代中国佛教文学史稿》
在近百年的中国宗教文学研究中,从东汉,经六朝隋唐,到两宋元明,自汉至清的中国佛教文学得到系统梳理和重新叙述,各种研究著述较为全面地勾勒了佛教文学的面貌,并建立起大体框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8年高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