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传承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关于汉画像艺术的传承和问题兼评国家艺术基金汉画像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项目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传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关于汉画像艺术的传承和问题兼评国家艺术基金汉画像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项目,本文是关于传承方面论文怎么写和汉画像艺术和人才培养和兼评类论文怎么写.

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古人除了用文字记录历史外,也常用图像叙述历史.翻开中国美术史就会发现,从万年前的原始陶器及其后的彩陶、三代青铜器、秦汉漆器到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刻,先民们是以造物和设计的方式记录历史、表达诉求、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直到纸张和丝帛一类作为绘画载体出现和使用,艺术的造型和记录大多依赖于造物、依附于器物以及石、木、竹等材料的构造之上.在这些造物之中,汉画像艺术无疑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汉代墓葬的遗物,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的图像资料.汉画像是一种综合性造型艺术,它体现和折射出两汉及此前的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发展的水平、特点和思想.李砚祖教授曾谈道:“汉画像石(砖)既建造又装饰,既实用又审美,既建筑又绘画,既构造又言说.”[1]

被史学家翦伯赞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的汉画像艺术,不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一种生命意识的幻象.汉画像艺术同时回答了“生”和“死”这两个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涵盖了当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性艺术,它以独特的图式表现出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审美特征,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概括来说,汉画像之美是对汉代大一统文化思想的形象表现,是以董仲舒尊儒为主、兼取众家之思想体系为其文化表征的.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机制作用下,决定了以“教化”为中心的儒家审美和以“自然”为旨归的道家审美成为通贯汉代文化的两大思潮.汉画像艺术将汉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题材无所不备,神话祥瑞、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应有尽有.其造型洗练概括、壮丽宏大、文质统一、神形兼备;技法亦刻亦绘,有阴有阳,时浅时深,手法丰富多样;构图繁密充盈,宾主分明,安顿有致,给人以繁而不乱、密而不窒之感.鲁迅先生在对中外美术史的长期研究后认为:“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美学家王朝闻称汉画像石是一个“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辉煌”.画家吴冠中参观南阳汉画像馆时说道:“我简直要跪在汉代先民的面前了.”可以说,汉画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形象史诗,是文字记载之外的又一个真幻的世界.[2]

过去,对汉画像的研究首先在金石学中进行.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视.19世纪后半叶,随着清代考据学的发展,金石学中对汉画像的研究和考证出现了新的面貌.民国时期,汉代画像石的搜集与著录在清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了一批研究文章和著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汉画像石墓的科学发掘,汉画像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除了对汉画像的分区、分类、分期等做些基础研究外,还从不同学科对汉画像艺术风格、思想观念、政治经济、民风民俗、乐舞百戏、天文、建筑、服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考古界、史学界、美术界、美学界、文学界等众多领域的学者都参与到汉代画像艺术的研究中来.上百年来,汉画像研究经历了从个人兴趣的零星著录,到科学考古的发掘,再到审美文化的艺术分析的过程.汉画像的研究在20世纪逐渐形成一门显学,今天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展开的.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3]因此,如何从理性层面理解和把握汉画像艺术创造的文化内涵、艺术精神高度和艺术表现的品格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民族文化母题与类型结构,并将汉画像叙事语言的语法形式与技巧传承至现代设计和艺术的创作之中,从而完成汉画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是汉画像研究的另一重要意义所在,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

由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汉画像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委的立项.在项目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砚祖先生主持下,于2018年7月至9月在江苏师范大学顺利开班和结业.项目主持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拥有良好的汉画像艺术研究基础,美术学院及汉文化研究院、汉画像艺术研究所集聚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汉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他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传统设计艺术创新,服务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设计艺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为汉画像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遴选了全国23所高校的教师和部分工艺美术行业的从业者共30名学员.为了能高水平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任务,项目组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和细则,并按照计划和细则仔细推进每一步工作.聘请了国内众多相关研究专家学者担任本次课程的导师,他们中有国内汉画像及传统工艺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例如中国汉画像学会会长陈履生教授、清华大学李砚祖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邱春林研究员、南京博物院邱永生研究员、江南大学王安霞教授等.有徐州本土汉画像及汉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例如来自徐州博物馆的刘照建研究馆员,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梁勇研究馆员、周保平研究馆员等.有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及传统文化研究知名学者,例如徐放鸣教授、朱存明教授、惠剑教授、马亚教授、潘天波教授等.此外,项目组特意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王桂英等人.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网络分享等课程形式.理论讲授涉及内容主要有汉画像的历史、精品解读、汉画像相关专题研究、汉画像论文写作等.实践操作课程主要通过不同媒介及表现形式,旨在实现汉画像元素的再设计,涉及内容有水墨、版画、民间剪纸、书法、汉画题跋、陶瓷装饰设计等.在实地考察课程阶段,学员们前往苏、赣、鲁三省博物馆、汉画像馆,对不同地区汉画像石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集中学习期间,除了学员之间小范围的研讨外,项目组专门组织了学术研讨会.课程结束后,项目组在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举行了学员成果汇报展,展出作品100多件.学员撰写汉画像研究论文30篇,出版作品集一部.

在这些作品中,学员们一方面将经典的汉画像图形与陶瓷、剪纸、版画、水墨、动画等新的表现媒介结合起来,探索经典元素的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学员王海强创作前期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对汉画像石中的经典元素进行了大量的临摹,而后将汉画像石中的动物图像单独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多幅水墨小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尝试在水与墨交融形成的“墨韵”与汉画像艺术的“金石味”之间找到某种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学员们尝试在对汉画像图形打散的基础上,用语义转换的现代构形方法对汉画像元素进行再设计,探寻汉画像艺术与我们现实生活、生存状态及当代审美语境的关系,揭示汉画像艺术的核心价值.例如学员肖永杰的《刺秦》《射猎》《车马出行》等陶瓷大盘作品(图1),当一个个瓷盘空置时,上方正中的印章和下方的人物图案形成了一幅幅独立的彩绘瓷盘装饰画.当瓷盘内盛放食物时,它在完成实用功能的同时又成为一个交互式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放置不同的食物,从而创造出新的样式和意义.学员侯志昆对于女娲图像造型情有独钟,她在考察众多汉画像石馆,对拍摄的大量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后,创作出一系列女娲主题风格的茶具、招贴、国画、瓷画作品(图2),让人耳目一新.学员孙绍轶正准备创作动画作品《廪君》,前期一直为未能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而发愁.参加本次高研班之后,他被汉画像石古朴浑厚、自由又富有张力的造型风格所吸引,将《廪君》的主要场景用汉画像石的造型风格表现出来,并着焦墨,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图像学意义.

作为国内首个“汉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高级研修项目,本项目的成功申报及实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首先,该项目是对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4]通过对汉画像艺术文脉、传统、历史、特色、技艺的梳理,盘活汉画像艺术文化资源,将汉画像艺术的造型系统、构图法则、叙事机制等传承至当代艺术设计、当代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创新中.对于汉画像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而言,“研究阐发,创新发展”必将是一项重大而具有时代使命的课题.其次,该项目为培养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支持.本项目参训学员由国内高校中有志于汉画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教师和来自手工艺一线的从业者组成,项目重在汉画像艺术的实践应用和设计经验的传授,注重提升设计专业技能、拓宽设计艺术视野和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在这种语境中,我国传统汉画像艺术的艺术表现及其当代传承特别具有现实针对性,尤其是能为中国制造提供产品创新的民族艺术要素的支撑,为消费品工业“三品”生产服务.最后,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其他同类型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参考性范本.和汉画像艺术一样,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陶瓷、铜器、漆器、染织、服饰等造物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观念和形式.在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同类型造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让这些经典的传统造物艺术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

李砚祖教授在学术研讨会上指出:

“‘汉画像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旨在使大家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汉代绘画艺术、汉画像艺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致力于在传统民族艺术高原之上打造汉画像艺术的高峰.”这是新时代赋予艺术家的责任,也是从事汉画像研究者的期盼.这对于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创造真正属于人民的新时代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文汇总:本文是一篇适合汉画像艺术和人才培养和兼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传承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传承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而今迈步从头越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综述
2016年10月31日晚,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学员合唱团与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合唱队、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中山音乐堂联袂演出,为首都观众带来了.

培养舞台技术专业人才刻不容缓以武汉市艺术学校舞台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
【摘 要】重视和培养现代化的舞台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并留住具有专业舞台技术素质的高校毕业人才,是壮大舞台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振兴文化产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为我们能在舞台上呈现更专业、绚丽、精彩的艺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改革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摘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来看,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显然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要着眼全局,从局部到整体有序推进,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摘 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确保艺术设计专业能够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当下就需要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然而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