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教学改革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1997年第2期;原刊1996年第3期)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教学改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1

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1997年第2期;原刊1996年第3期),本文是教学改革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观念和先导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向21世纪,是当前高等教育界议论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发表不少远见卓识,启迪人们的思维,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些认识和实践,聚焦在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上.

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稳步持续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是在人才培养上,还相当普遍地仍然沿袭传统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深化改革的步子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解决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及其如何实施的看法.人类社会自有教育活动开始,就有教育观念,而它的具体内涵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突出特征.当今教育自然不能重复中世纪的、近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必须研究和遵循适应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并把转变教育观念切实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先导.

对现代教育观念内涵的研究和认识正在深入之中.根据近几年我们自己的研究和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成果,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观念在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素质观

全面素质观是指当代的教育和教学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朱九思教授在“关于培养目标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过弱的文化底律”;“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这是切中要害之言.“三过”现象正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长期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忽视全面素质观的结果.

素质是一个人按照社会要求如何做人和如何思维的相对稳定的综合心理品质,它主要是在后天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本来就是育人的活动,离开了素质的培养,教育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良好素质的形成,谓之素养.《汉书·李寻传》载:“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育素质等.我们讲全面素质观,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这些素质的养成.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不兼备这些素质,是不可能挑起跨世纪事业重任的.而我们高等教育的现实,对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比较重视,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次之,特别缺乏的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的大学生文化、心理素质普遍不高,表达能力差,文化功底浅,艺术品位低.这种现象不要说同当今和今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就是古代和近代的教育家也不希望看到.

世界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而这一切又都要靠人去做.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既存在着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光辉前景,也存在着由于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的危险!我们不能因有这种危险而不去发展科学技术,也不能让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来毁灭自己.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既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确保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福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历史呼唤高等教育工作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者,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刻不容缓地改变忽视素质教育的思想,把立足点移到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轨道上来,在继续重视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的同时,重视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养成.在当前要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把这种指导思想变成教育教学实践,设计我们的‘培养规格,修订我们的教学计划,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工科院校要将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柏克莱加州大学提出的“前卫思想,尖端技术,人文哲理,严谨作风”的育人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二)创造智能观

它是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向现代的“智能型”教育转变的教育观念,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培养,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现代教育已经由狭义的学校教育发展到大教育的时代.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绝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受教育者一生中的“职前教育时期”内,必须拓展接受教育的时空,要考虑在职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的需要,全社会教育的需要.

一方面大教育的时空已经出现,另方面学校教育依然存在.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代,学校教育不会因大教育的出现而消亡.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放在如何适应大教育时代的需要来办好学校教育的问题上.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将教育观从传统的知识型转移到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型上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毕业以后必须能够继续学习,会发现,能创新,具有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整体协调发展的本领.

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不是否定知识的传授.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传授知识依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白痴是形成不了能力的,创造智能观也重视知识基础.要转变的是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的观念,在传授知识时特别要强调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异常、亲自动手试验、去伪存真、好于发现、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让学生有创造性学习的广阔时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光以分数高低论优劣,应以创造智能开发的程度评高低.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想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更要使学生知道通过怎样的思考过程才能形成概念和理论,思维方法的传授和掌握比记住原理概念重要得多.

创造智能的培养要见之于课堂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南京大学前两年提出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融业务培养和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无疑有助于学生创造智能的开发.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将实践环节重新提到日程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发展为重心,把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摆在突出位置上,同时充分考虑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开发的作用,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放在一个系统内进行人才培养.这些都是在创造智能观指导下的改革实践,它越能持久深入,就越能结出硕果.

(三)协调综合观

它是从传统的“封闭型”教育转化为现代的“开放型”教育的教育观念,指的是现代的教育和教学,不能只着眼和局限于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所学校的封闭圈内,要从学科专业、学校与社会、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上来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功能,科学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组织好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良好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共同协作,综合发展.

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育和完善.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变化频繁的,新的产业会不断出现.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圈子内,一旦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就业者将无所适从.

21世纪科学技术将进一步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学科的交叉又导致新学科的产生,知识更新率会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将进一步缩短.如果高等教育仅局限在某一学科专业的范围内,培养出来的人才怎么能够满足科学技术综合——分化——新的综合发展的需要呢?

21世纪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同文明社会的发展产生矛盾.任何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科学技术,从产生到运用都离不开多学科的协作与综合,这种协作与综合不仅体现在工程科学之间,而且体现在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还会越来越多体现在工程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回归工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动向,把工程教育从过去过份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上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要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回归工程”的积极意义,就是适应学科综合的趋势.任何一项工程都是一个系统,搞工程的人必须懂得综合.如果工程师在设计和实施某一工程时,没有系统的概念,没有包括企业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的因素在内的工程背景的知识和素养,他的工程将是残缺的,甚至是失败的.

麻省理工学院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十分重视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合,在所有的系都开设了化学、生物技术、环境与技术方面的课程.这个学院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地制定处理洛杉矶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对策,组织了6个工程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院和城市研究与规划系的教师组成讲课组,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寻求控制排污的方案,而且在设计和制定出政策,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相协调.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善于协调的人才;决定了协调综合教育观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这些年来,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倡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开办嫁接班,实行主辅修,在全校范围内普遍开出入文社会科学课程,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在企业、社会、政府主管部门聘请教授,以及按一级学科打通基础,按大学科块增加选修课,组织学生参加工程技术改造的全过程,都是在协调综合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它还仅仅是开始,面还不宽,度还不深,距离自觉运用还有很大距离,认识上的升华还需要花很大的功夫.

(四)学生主体观

它是从传统的“权威型”教育向现代的“型”教育转变的教育观念,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是一种认知育能的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能动活动的过程.认知育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客体的认识与探求,主体得到充实与提高.相对而言,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先知、多知、博知者,学生是后知、少知和不知者,所以教师处在“导”和“教”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导”和“学”的地位.但“导”与“被导”、“教”与“学”的客体都是知识与能力,师生双方都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方能达到认知育能的目的.现代教育观之所以特别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由于传统教育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由于现代的教学更应重视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需要不断学习的要求,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因而教育的“权威型”要向教育的“型”转变.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教师将先知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这样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终身受用,群体型教学可以行得通.但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知识更新周期极大缩短,高新科技不断涌现,信息高速公路进入高等学校,必然促使高校的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和方法发生变革.尽管人们对这种变革会怎样具体地进行,目前还不清楚,但教学个别化、个性化、自主性的发展趋势则是无疑的.因而,教育的群体型要向教育的个性型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个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在议论这个问题时,也不时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相悖的.其实,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的统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一般的人,固然有其全面发展的要求,但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其先天秉赋不同,后天成长的经历不同,以及接受不同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并逐渐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任何一个人都是以其特长服务于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说是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将完善人的共性和社会需要的共性有机结合,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各种类型人才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实施个性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体地位的立场上自觉把握“我要学”的问题.

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华民族进入近现代后,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名师寥若晨星,国内还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人们往往从经济、技术落后去找原因,但很少听到从教育上去找原因的.如果应该从教育上去找原因的话,恐怕是过去太不重视教育教学中个性的发展了.为了不至于到21世纪还留下这个遗憾,当从现在开始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发展.

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经出现的“合同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育’’、“个性化教学法”以及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实行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采用,再加上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与之相配合,无疑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造就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人才来.

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内容是很丰富的,本文谈的四个问题只是其中的若干观念,不一定准确.若我们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因此都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参加讨论,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简而言之,此文为一篇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观念和先导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油库设计和管理课程为例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将新的国际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必将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可以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方面,针对油库设计与管理.

关于高校深化教学改革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且具有高素质的大学人才,则成为了各个高……学府竞相追逐的使命与荣誉 时代在发展,青年在进步 这不得不提到,关于高校深化改革的思考与举措,因为这对于当下的高校发展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并.

深化风景写生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观察力培养
【摘 要】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艺术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准确、深入、科学的观察能力,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当然也就不用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本文将重点.

关于高职舞蹈教育教学改革
夏琳琳 (山东艺术学院,中……教育学院 250000)摘要高……职业教育教学的开展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实践性人才,舞蹈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教育科目 一方面,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