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大学生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大学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该文是大学生类本科论文怎么写跟民族地区和认同和大学生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是维护边疆地区和平稳定以及祖国统一的中坚力量.立足文献分析,阐述了国家认同的相关概念,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建议.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2-0084-04

A Study of Improv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inority Border Areas

HAO Zhongzheng1,ZHAO Shengnan1,YAN Mingjie2

(1.College of Marxi,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2.Students’Affairs Offic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stays of political, economical, cultural and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the backbone of national stability in in border areas. This article bases on literatures, expounds the relative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comb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inority border areas, then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deologica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inority border areas, and puts forth some advice on improv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inority border areas.

Keywords: minority border area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纵观人类的历史进程,国家认同是对其生存的国家的认可、归属和服从,它反映了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文化格局下,原有文化逐渐衰落导致归属感的弱化,国家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在边疆民族地区,相对于汉族大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外来敌对势力的威逼利诱等情况更为复杂,“三股势力”通过多种手段试图削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特点,增强其国家认同感,成为关乎国家繁荣稳定和教育进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国家认同相关概念的研究

(一)国家认同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约瑟夫·列文森在书中写到“由于看到其他国度的价值,在理智上疏远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感情上仍然与本国传统相联系”[1],首次阐释了民族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一词.在此之后,有的学者从政治哲学层面分析了国家认同的含义[2],认为“认同”具有“归属感”和“身份感”的含义,“认同”也是一种辨识过程,即一个人如何决定其国家归属、如何看待国家归属与私人生活秩序的关系.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评判过程[3].由此可见,最初对国家认同的研究范围局限于哲学和心理学的讨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由于国家认同感的降低对民族以及国家的影响日渐显现,关于国家认同感的研究逐渐演变为从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澳大利亚学者罗斯·普尔指出:“国家认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形式,也是一种他者意识的形式,即识别了那些与我们有共同身份的人以及我们具有特殊责任去帮助的人”.其他学者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分述了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国民国家身份、民族国家身份、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

在我国,关于国家认同感的研究者甚多.有的有的学者研究得出,“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牵涉到一个政治共同体成员自我命名和自我谅解的过程”[4].有的学者研究了国家认同的基本样态,即自在与自觉;国家认同的自在本源,即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5].郑晓云提出,国家认同是拥有某一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人们对自己所属的国家的归属意识[6],它表现为人们自觉的身份意识以及和这种身份相关的文化归属感、国家感情、国家政治意识等.不论民族认同还是国家认同,自觉的身份意识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3].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可,是现代国家合法性的基础.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中国语境中的民族认同包括三个方面[7]:族群认同、国民认同和文化认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内部认同,也包括各民族之间的整体认同.有学者定义民族认同的概念为人们对于其自然和文化及其文化倾向性的认可和共识.民族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族群归属”,在层次上低于国家认同的“国家归属”.

从民族认同产生的过程来看,民族认同产生于民族形成之后,同时又在国家及国家认同之前,在其产生过程中就决定了民族认同的加强较之国家认同的加强更为容易、更为牢固.由此可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能整合成一个利益认同体,但是它们必将是永久对抗的矛盾双方.学者郑晓云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国家认同有可能发生变化,可能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得到强化,与国家认同产生融合而形成一种互相依存的状态;而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国家认同又会被弱化,甚至产生背离与对抗,这一点在当代世界上也不鲜见.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互依存、和谐发展是实现边疆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根本.只有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少数民族在原有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之上,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一)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首先,大学生年龄段多在18~25周岁,社会环境的开放化以及家庭教育的相对自由使得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追求思想独立,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知识结构不健全,思维模式有局限性,眼界不开阔并带有猎奇心理、求异心理和叛逆心理.这就造成大学生容易被社会上的反动言论所煽动,政治立场不坚定.

其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地区,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他们在学校的利益诉求得不到重视,就会逐渐产生偏执的政治心理状态,自身归属感意识淡漠,而一旦形成这种思想意识将很难改变,心理学称之为“刻板效应”.

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言论及政治事件采取“政治冷漠”的态度.他们在大学阶段逐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个储备知识的阶段,他们相对较少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对国家政治了解甚微.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政治参与能力不足,政治判断力不足都是其采取政治冷漠的根源.

(二)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

第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日中天,这种市场化、自由化的体制也有其弊端,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之风盛行.“郭美美事件”等类似事件在社会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的异化,突出的表现在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缺少基本信任.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容易错误的引导大学生群体,误导其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

第二,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其周边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宗教极端势力蠢蠢欲动,他们伺机以利益诱惑或者散布分裂祖国的谣言等手段进一步达到其罪恶的目的.如果不从思想上高度警惕,久而久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会降低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思想.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渗透极具隐蔽性,是一种隐性的侵略方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及我国周边的国家,出于对国家利益及地缘政治的考量,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对边疆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此行径不但弱化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而且还解构了其国家认同,严重妨害了我国在边疆地区推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教育.

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自身利益诉求不被重视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他们的利益诉求表现在方方面面:学业奖学金、生活补助金、社会实践以及就业机会.这些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步入社会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就业指导而导致就业问题严峻,由此产生对学校及国家不满的情绪.他们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和权利意识,有部分高校不透明的奖学金制度,给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大压力.再加上边疆地区大学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条件远不及中东部的大学,他们渴求有更多学术交流活动,能迅速了解学术动态前沿,把握就业方向.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法仅有一定的认同度,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处于磨合阶段,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道德失范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处于低谷,中国虽跃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并不能成为具有说服力的例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学习仅在理论方面,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够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

(三)高等院校的国家认同教育不甚完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模式循规蹈矩,课堂教学内容生硬枯燥,不能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也不能解决其实际问题.高校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新背景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新状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政治面貌与国家认同感存在一定关联.学者杜兰晓对一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祖国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制度认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中显示:祖国认同、理论认同的比较中,员>共青团员>群众;在关于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的比较中,员>共青团员;员>群众;共青团员与群众没有显著性的差异[8].由此可见,学生党员对于祖国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制度认同普遍高于青年团员和群众,而他们又在个群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势在必行.学校各个党支部应当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权力,建立明确的激励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应给予奖励.督促其积极参加党组生活,如:党员大会、党小组活动、支部委员会、党课以及评议党员、评选先进党员和党组织等.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树立了学习、工作的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行之有效的.

(二)完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十八大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其加强对祖国的认同、对道路的认同以及对理论和制度的认同.高校在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上有明显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课程也应该更灵活多样.一方面,将教育模式从原来的简单知识灌输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模式,不仅通过课堂学习政治课内容,而且通过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目的,最终成绩的综合评定也需要通过多方面来考量.灵活的授课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国家认同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更多种多样,如进行课堂讲座、开展文体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等.在实践过程中,既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又提高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社会问题认识、辨别能力.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厘清思想上的偏差,更有利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三)建立文化认同纽带

“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9]文献研究表明:只有在尊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培育其国家认同感才有现实可能性,不尊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传统及宗教信仰只会疏远他们同国家的关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保护民族文化工作相结合.校园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校园中开展适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既能丰富校园文化,又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宾至如归,使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引导他们的成长.各大高校还有得天独厚的网络平台优势,通过公众平台推广校园文化,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同时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建言献策的机会.网络平台的合理建设有助于他们的利益诉求及时表达,生活和学业中的难题及时被解决,负面情绪及时被消解,从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国家认同危机在边疆地区日益显现,这种现象不容忽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边疆地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其国家认同程度越高,边疆地区稳定和统一的心理基础就越扎实.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需要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国家认同教育来实现,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祖国由衷的热爱.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外界正确的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黄建龙.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3(8):150.DOI:10.3969/j.issn.1004-3381.2013.08.068.

[3] 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

[4]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5] 孙杰远.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与教育场域[J].教育研究, 2013(12):91.

[6]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认同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王亮.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言而总之:上述文章是关于对写作民族地区和认同和大学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试析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
常 盛,张海超(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摘要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而在新时期,尤其是当美国的战略东移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

社会网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辽宁省为例
社会网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辽宁省为例王艳秋(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摘 要以往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首先,能够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一治国方略和建设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要求全体社会公民都应当树立科学的法治观,特别.

长征精神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江西进行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地,总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它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