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儿童教育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守护和构建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之本真诉求有关论文范例

主题:儿童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守护和构建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之本真诉求,该文是儿童教育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和自然法则和本真诉求和儿童教育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儿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教育论文自然指数期刊自然杂志人和自然杂志

[摘 要] 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始终以儿童的生成发展作为衡量自身法理性存在的基本尺度,坚决秉持抵制知识导向的“基础主义”教育观,主张儿童教育需要回到“原点”,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引导儿童的兴趣发展,时刻以儿童的主动性健康成长为己任,给儿童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既守护儿童个体的“私密花园”,又引导儿童走向开放的生活和开放的自我,避免成人的权威意志渗入并支配儿童的自由成长空间,从而维护儿童的生命成长秩序,以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守护儿童的诗化童年和建构儿童的可能世界.

[关键词]儿童教育;自然法则;私密与开放;生活世界;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8)12 - 0020 - 0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言道:“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个体生命的诞生仅仅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进入社会秩序和生命成长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赋予了个体生命的空间拓展和意义建构的生成法则,但却无法消除生存环境为个体生命自由成长所带来的隐性压力.儿童教育的重要宗旨是要呵护好儿童的这种毫无性状却丰富多彩的“可能世界”,避免为儿童教育设置一个教育的逻辑前设并以此来严格规范身处生活情境中的生命个体.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始终以儿童的生成发展作为衡量自身法理性存在的基本尺度,所需要的是儿童之本性的自然保全、生命的完整建构以及个体的兼容开放.

一、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尺度

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尺度.卢梭曾在《爱弥儿》一书中深刻阐释了人之天性的美好,认为教育就是要保护好儿童天生的自然本性,促使其自由地发展而不是使其受到束缚和压制,“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儿童教育在社会系统中无法独善其身,时时刻刻都深受着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卢梭的自然教育观也不例外.“人本来就是社会性存在”,这是他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培养“自然人”的目的不是将人重新拉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而是要“作为对纯然习俗正当的反对,要求延续或者恢复人的原初的自由”,从而建立起平等、自由的社会制度.卢梭对教育寄予厚望,语重心长地言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就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卢梭把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主张“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其意在指儿童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儿童的“天性秩序”而展开,将儿童培养成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自然法则是卢梭儿童教育观中的核心法则,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不以成人的意志主导儿童的成长过程,维护好儿童自由地选择个体之生活样式和塑造个体之主体人格的基本权利.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尺度,是儿童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儿童教育应由儿童的自然天性所指引,而不是以成人世界的各种“先是观念”所主导.“天性引领教育”意味着儿童教育的宗旨从知识灌输向个性培育转变,从他者干预向主体选择转变,从客观模仿向生命创造转变.

儿童的自然天性引领儿童教育的价值定位和方案设计.然而,现实教育情境中的儿童教育因受到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旨的“基础主义”教育观的消极影响,病理状态愈发突显,近年来出现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便是典型的例证.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儿童教育执行者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儿童观,随之也就不能展开科学、有效的儿童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我国各层次教育深受传统的“基础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注重文本知识传授和考试技能训练,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催迫,致使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儿童教育深受其害.“基础主义”教育观支配下的儿童教育不仅因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直接遏制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因教育功能的阶段错位而间接致使教育系统内部衔接的紊乱无序,与本真的儿童教育之实践诉求背道而驰,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明确儿童教育的基本尺度到底是什么.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的天性既是生而自由的,却也是生而复杂的,何况它还具有动态的不稳定性,这就为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众多无法预料的“变数”.如同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天性有点像从高地向海岸倾斜的地貌.某一种特定的天性形式就好像是一个球沿着斜坡滚下来.每种特征都穿过不同的地貌.每种特征都由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谷引导.有的是一条单一的深深的沟渠,球以不可阻挡之势朝一个目的地滚去;有的地貌则平缓得多,为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更多的天性的地貌则宽阔得多,复杂得多,在有些情况下,山谷还会有一两个分叉,但也还是一种地貌,总体上说还是一种具有倾斜度的地貌,否则,不足以被称为天性.这意味着,儿童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对儿童的复杂天性加以观照:一是尽可能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个性,发现每一个儿童自身的发展潜力,以便对其进行因材施教;二是尽可能拓展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范畴,教育不仅仅是在培养具有自由个性和独立人格的生活个体,更是在建构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的社会共同体.因此,儿童教育更需要妥当地调节儿童的独特个性与人类共性之间的张力,以便更好地将儿童从狭隘的自我世界带人广大的公共世界中去寻找属于个体的生存位置.

儿童教育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特征的最明显体现就是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一个个初生懵懂的儿童生命体在保持天然个性的同时如何进入成人费尽心思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生命成长的营养之源并有序地展开个体的生命之旅,这是儿童教育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是人之自然天性的基本蕴涵.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之真谛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主选择权,呵护儿童的多样化个性,激发儿童的生命创造力,从而让儿童的生命成长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青春光芒和姿态各异的生命图景.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个体生命逐渐敞开的过程,是儿童在充分保护个体之自然天性的基础上不断寻找进人公共生活的路径以及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演进过程.之所以要保护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有属于他自己的“秘密花园”,任何以成人意志支配儿童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对儿童个体“秘密花园”的“擅自闯入”,如此一来,儿童的生活世界就不再是充满遐想和崇尚自由的“美好天堂”,而是蜕变成处处渗透着人性压抑和权威震慑的“森林”;之所以要敞开儿童的生命空间,是因为儿童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儿童教育要逐渐引领每一个儿童个体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成为具有公民素质和公共精神的社会人.私密性与开放性是儿童之自然天性的双重属性,私密性让儿童成为具有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的自然人,开放性让儿童成为具有博爱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人.

一、守护儿童的诗化童年是儿童教育的原则要求

守护儿童的诗化童年,让儿童教育成为儿童“私密花园”的守护者.然而,强调知识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知识授受为宗旨的“基础主义”教育观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根深蒂固、影响广泛.尽管“基础主义”教育观标榜将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作为根本目标,然而在以分数为重的考试评价机制下俨然“误读”了“基础学力”的丰富内涵,仅仅将其锁定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所谓的“双基”任务上,忽视学生的兴趣激发、人格塑造以及知识创生.这种“先设一个框架,然后用它来对教育进行规范”的“基础主义”教育观正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儿童教育世界,家长积极为孩子报各种特长学习班,教师尽早给孩子传授大量的书本知识,学校还要用升学考试的评价方式来鉴定孩子的学业水平,给他们贴上以分数高低来断定的优生、差生的识别标签,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那“统一的自我辩护理由”即“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出人意料的是,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又涌现出“幼儿园大班生复读”的社会怪象,不少家长和学校认为孩子多读一年大班可以多学一些知识,这样更有利于他们进入小学阶段后的知识学习.“基础主义”教育观正在向儿童的早期教育渗透,试图以课堂的知识讲授来代替游戏的活动创造、以学业的水平考核来代替兴趣的多元培养和以成人的意志传递来代替儿童的个性护养.

知识导向的“基础主义”教育观是对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实质否定,是对儿童教育之自然法则的根本颠覆,更是对儿童走向自由教育的实践阻抗.“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的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怎么不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你们之所以折磨那可怜的孩子,是为了使他好;可是不知道你们却招来了死亡,在阴沉的环境中把他夺走了.”卢梭对由成人意志所主导的儿童教育极为愤慨:儿童的主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成人监护者,在儿童本应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童年世界里到处闪现的都是成人的影子,回响的都是成人的声音.儿童教育需要回到“原点”,严格恪守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引导儿童的兴趣发展的本分,时刻以儿童的主动、健康成长为己任,给儿童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即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解放进行教学创造”.

给儿童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意味着儿童教育应守护童年的私密世界,在自然法则的理性规约下,让儿童在其“私密花园”想个体之所想、做个体之所做,充分享受着“思想之独立”和“行为之自由”,在学会自立、自信和自强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的精神境界.“适合的教育”包括适合的教育对象、适合的教育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合的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儿童的个体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适宜的教育内容教授给儿童并参照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需要明确的是,“适合的教育”是要为儿童的成长创设一种自由、自律、自为的良好环境,以使儿童拓展个体之心灵世界和释放个体之精神动力,从而唤起儿童保护个体的私密生存空间的独立意识,并不以知识的习得作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儿童本身既是一个生命的创造者,又是一个生命的生成者.儿童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关联,借助于适当的模仿和勇敢的试探把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转变成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我的行为实践.儿童的童年生活是儿童个体不断地尝试着适应环境和更新着自我结构的主体努力,是儿童对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亲切体验,是儿童创造生命奇迹、丰富生命蕴含以及勾勒生命图景的艰辛历程.

儿童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是诗意的世界.儿童保持着一种天然的“条件反射”,对来自成人世界的那些不合理的语言与行为会做出自觉的“反抗”.“儿童就像漆黑地狱里的一个灵魂,它渴望见到光明,它诞生、生长,缓慢而又实实在在地使迟钝的肉体生气勃勃,用意志的声音呼唤它.”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客观世界中的种种物象进行直接的感知和真实的体验,然后将这些难以忘怀的生活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逻辑编码而深藏于童年的记忆当中.人之个体的童年世界其实就是各种意义生活事件的集合,正是这些富有意义的生活事件促使着儿童好奇地观察着客观世界的大干物象,将自己所观、所听和所思后产生的本真体验化作个体对激荡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也为个体的童年注入浓浓的“诗情”与“画意”.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回到原点的儿童教育之所以牢牢守护着儿童个体的私密花园,就在于生命具有不可复制性,充满诗意的生命世界处处洋溢着想象和创造的气息.它们源于儿童的生活本原,是儿童对个体之生活、生命和生长的主观体验和意义诠释.所以,儿童教育必须始终以彰显儿童本性色彩和建构儿童生活世界为主题,始终要“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二、建构儿童的可能世界是儿童教育的实践诉求

建构儿童的可能世界,让儿童教育成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和理想放飞的培育场域.教育即开放,就是让儿童敞开个体的心灵空间和生命世界,学会在生活之中拓展个体与社会公共生活之间的关联建构,在保持独立个性的同时也能够顺畅地进入社会群体之中去寻找属于自我的生存方式.生命需要私密的隐处,也需要开放的场域;生命需要独自的漫步,也需要广泛的对话;生命没有永固的存在形式,却有着永恒的可能生长.虽然儿童教育以达成儿童个体之自由个性为旨归,但这种“自由个性”的内涵却是极其博大的.它所体现的是人的“关系思维”,是人将个体紧紧与社会融合在一起的鲜明表征,何况人的个性又是“通过某种社会性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互相合作才发展起来的”.人是关系型的社会存在,人的发展和价值也只有在关系世界中才能获得更佳的实现.

儿童教育面向开放的生活世界,就是要通过“适合儿童的教育”来引导儿童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地观察客观物象、发现实践困惑和寻找问题答案,促使儿童敞开狭隘的个体自我去接纳客观世界中的异质主体,从而培养儿童的关系性思维,使其学会与他者和睦共存和共同发展.儿童的世界具有独特的感性特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活动与身体实践的方式来进入现实生活的空间,借助于感官来直接地作用于客观事物以获得充盈的愉悦和体验.所以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直观性的,儿童个体在主动选择的生活样式当中建构着能够彰显出个性色彩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儿童的感性实践以自由为前提,没有充分的个体自由,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个体行为就会受到成人意志的支配,儿童借助于现实生活的体验而衍生出来的那些美好遐想就会因成人的各种干预而遭到破灭.“对于教育中的人而言,自由就是能够自主地选择和实现自己的重要的生活目标.在成长和生活中,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和选择,能够由我们自己本身来决定.我们每个人希望成为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希望我的行为出于我自己的理性、有意识之目的,而不是出于外在的逼迫和诱惑,也不是出自内在的蒙蔽和盲动.”儿童的监护者和教育者的重任其实就是要在保护好儿童自由权利的前提下,引导儿童走出“内在的蒙蔽和盲动”,启蒙儿童的自我意识与公共精神.

儿童教育也面向开放的自我世界,就是要通过“适合儿童的教育”来引导儿童学会审视自我、学会解放自我以及学会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体的精神建构和理性培育.深刻的理性自我是人自身创造的,在不停地主体追问中去寻找栖息灵魂的处所和构建精神的世界.当“人越来越渺小了,社会也不可能高大起来”,一个良性的社会需要众多具有博大内涵的人类个体来支撑和建设,作为以培养人为质性规定的教育活动自然要担负重任.教育是成人之学吗?如果是,那么教育究竟要以何种方式来“成”人呢?难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难道只是经验的借鉴和技巧的雕琢,难道只是要引导人走进客观世界去用个体那力所能及的力量来改造不适宜自己生存的周围环境吗?如果不是,那么教育又将何以自处于人类世界之中呢?“教育不应仅仅使儿童认识和了解现在的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它要使儿童怀有一个更为完善之‘我’的形象,并以此来期待自己.教育要发展人的自我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引导儿童充分发挥自我发展的力量,从认识现实中的自我开始,在更高的层面上树立新的自我,并积极地寻找这两者之间联结的途径,唯有这样才有可能生成新的自我,实现自我的超越.”儿童教育就是要通过激发儿童的自我意识来使其理解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并以此追求一种“可能自我”,进而创造一种“可能生活”,在这种理想的生活样式中,儿童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主动唤醒藏匿于生命深处的主体意识,以激发个体超越自我和建构生活的强烈情感.一个渴盼走向优秀之路的儿童就需要扭转个体的思维定势,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主体的自我意识建构,以自我系统的完善来推动个体教学实践的有效生成.教育学是创造之学,因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重心转向学生重心,通过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情境设计,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身心投入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

正是儿童的生命成长走向了开放境遇,儿童才拥有了宽广的“可能世界”.在追求个体自由与解放的过程中,儿童直观地欣赏着生活世界中那绚丽多彩的迷人风景,亲身体验着生活世界中那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以及理性地建构着生活世界中那无限延伸的生命意蕴.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并不是要给儿童提供一个直观给定的世界,让儿童遵循着既定的成人规则来模仿生活和承袭实践,而是要给儿童提供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让儿童保全天性、审视自我、走近他者、回归生活以及融人社会,从狭隘的个人空间走进宽阔的公共生活,加强异质主体之间的对话,凝聚生命发展的丰富资源,从而“使个体生命具有生存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使个体生命习得、提升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与追求的能力”.儿童教育的实践本性就是要打破常规且无时无刻不在对儿童产生着消极影响的“成人式”教育设计,还给儿童一片自然的处女地,让他们自由地开垦,尽情地释放个体的天性魅力.

秉持自然法则的儿童教育之本真诉求,就是在主张儿童的教育活动要巧妙地调节儿童个体生命的私密性与开放性之间的潜在张力.既要呵护儿童独特的自然天性,以使其养成个体优良的人格品质;又要引导好儿童博爱的公共精神,以使其成为社会合格的良好公民.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培育生命和创造生活.任何以外部权威作为显著表征的儿童教育都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且对儿童纯然本性养护的“粗暴干涉”,因为它所追求的不是“要使儿童成为他自己”,却是“要使儿童成为别人的影子”,最终造成的后果正如卢梭说的那样,“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儿童教育必须时刻避免成人的权威意志渗入并支配儿童的自由成长空间,“要充分认识儿童的人性世界,顺遂儿童的自由潜力,启发儿童的自由意识,培养儿童的自由能力,把握儿童的自由边界”,从而维护好儿童的生命成长秩序,以保全儿童的自然天性、守护儿童的诗化童年和建构儿童的可能世界.这是儿童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结束语,此文为一篇适合自然法则和本真诉求和儿童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儿童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儿童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帮扶机制构建以沈北地区儿童英语学科学习为例
摘要 随着当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随之而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平……的教育资源,从而在学习方面与城市儿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距 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

儿童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
【摘 要】儿童的教育对于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儿童教育戏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只有清楚这些价值与作用,才能够让其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对教育戏剧进行合.

制约和影响当地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和
庞小林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对留守儿童教育无论是师资配备和是软件设施上都有了大量的投入和关注,可是留守儿童教育还是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城乡结合的一再推进,农民工掀起了新一轮的人口大迁徙,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