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体育服务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述评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体育服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述评,本文是体育服务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述评和服务体系和公共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体育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论文关于体育的论文金融服务论文体育世界期刊

摘 要:对国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疏理和评析,认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供给现状、体制机制、建设主体、发展路径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通过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进展、对策路径与发展方向,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概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供给现状;体制机制;发展路径;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7)04-0062-04

Researche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LI Guo

(Sport Dept., Nanjing Industry Univ., Nanjing 21181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searches of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re mainly about the definition, supply sit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ody, development ways and assesent system of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The paper proposes the research problem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research summery; definition; supply situ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ways; assesent system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完善的背景下,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健身意识显著提高,公共体育需求日趋增长,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特征[1].但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等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开发与供给却相对不足,未能达到城市社区居民的期望与要求.国家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群众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已经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籍此,笔者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析,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研究进展、对策路径与发展方向,期望从整体上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概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概念界定:百家争鸣

理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内涵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前提,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对于两个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首先,对于何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主要分歧有两点: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公共服务”的用词规范,二是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界定的视角不同.第一,在用词规范上,范冬云[2]、刘亮[3]等主张使用“体育公共服务”,理由主要是“公共体育服务”从构词结构上看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与“公共体育+服务”两种形式,易出现理解偏差.并且“公共服务”概念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固有名词,具有不可分割性,不能随意改动.而肖林鹏[4]、郇昌店[5]等则主张使用“公共体育服务”,理由是从构词结构上,“公共体育服务”符合现代汉语多重定语排序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符合语言学多项定语排序原则.第二,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界定视角不同,主要包括产品说、职能说,行为说与过程说三种.产品说强调公共体育服务的产品属性,以刘艳丽[6]等学者为代表.职能说从政府职能的视角进行界定,以戴永冠[7]等人的观点为代表.行为说主要从组织行为视角进行分析,以樊炳有[8]、王景波[9]等学者观点为代表.过程说强调公共体育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范冬云[10]等人为代表.

由于“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界定视角不一,学者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系统说,二是要素说,三是功能说.首先,系统说强调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的系统.例如,任春香[11]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而形成的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其次,要素说强调公共体育服务系统是由相关要素构成的整体.范冬云[12]认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体育公共服务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最后,功能说强调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具有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功能.郇昌店[13]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均衡的要素集合.杨俊峰[1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由若干服务要素和保障要素组成的,按一定结构和层次构架的,具有体育服务和体育保障功能的整体.

公共体育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的不同界定,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对于两者的认识逐步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于这两个概念内涵的理解尚缺乏共识.不同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多是基于一定理论视角上的分析,有自身的合理性,主要是服务于作者研究的需要.但是,这种概念的非统一性往往造成实践中的顾此失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

2现状分析:“整体”与“局部”并重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整体现状分析与供给的局部现状分析两种.

2.1整体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的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可分为:(1)省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研究.牛宏飞[15]等认为山东省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差异大,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林立[16]等认为福州市开展公共体育服务的自然资源比较充沛,主要存在获取程度的增值性特征不足、获取方式的选择性不明显、获取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特征突显等问题.(3)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研究.郑家鲲[17]认为长三角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要存在多样性不足、公益性不突出、公平性不显著、互动性不充分等问题.(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王海宏[18]认为,河南省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显著,相关政策的执行只停留在口头表达层面,缺少操作性的刚性保护措施.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的整体性分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状况提供了参考.相关研究主要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健身指导、服务公益性、体育活动组织、居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在阐述公共体育供给对于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公共体育供给的整体水平与居民体育需求之间的差距,针对公共体育供给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实践考察,分析了公共体育供给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对了解公共体育供给的真实状况、促进公共体育供给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对于现状调研力图全面,未能抓住主要矛盾,致使重点不突出;第二,对于社区公共体育供给总体不足的原因分析比较浅显,多是对调研状况的总结,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第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不强,相关建议多是属于“刺激-反应”型的被动措施,尚缺乏系统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具体行动方案与发展策略.

2.2局部现状分析

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设施调查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1)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调查.尹玲[19]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是场地资源配置不平衡、设计针对性不强、功能单一,监督验收机制欠缺等.(2)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项立敏[20]认为我国社会指导员在整体结构上存在高级社体比例低,社体指导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从业时间短、指导率低等问题.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局部现状分析,一方面反映了近年来公共体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清晰地呈现出公共体育供给不足的具体症结.针对不同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有效地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化整为零”的分析问题的研究范式,忽视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容易引起实践中的恶性竞争,难以实现社区公共体育系统整体状态的跃迁.

3体制机制:倡导改革

陈玉忠[21]指出应通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等途径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田冲认为应从管理体制创新、财政体制创新、决策体制创新、供给体制创新、监督体制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路径探索.张冰[22]提出了“以钱养事”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齐立斌指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决策机制、创新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与监督机制.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研究相关成果使我们对于供给制度与机制缺陷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对于创新供给制度与运行机制已形成共识,并对制度与机制创新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但针对制度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具体论证,这些仍停留在依靠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外部力量的驱使,对于源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内部动力驱动的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的研究较少,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建设主体:力主多元

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主体研究可以分为:多元化主体研究、政府主体研究、社会组织主体研究、市场主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孔祥[23]指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曹可强[24]指出应在借鉴国外体育公共服务和我国其他公共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市场商业组织的共同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明晰相关建设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奠定了基础,对于发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践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5].首先,相关研究已经认识到政府作为单一建设主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发展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形成了共识.其次,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关建设主体在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以及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主体参与力度.但是,对于相关建设主体在实践中如何强化联系、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性等问题,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供给模式:计划与市场协同

王骏[26]等认为,政府需要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可通过市场化制度安排创新供给模式,形成了补贴与项目委托相契合的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助的“补贴——委托——合作参与模式”.张梅[27]认为政府应该是政策规划者,而不是执行者,应在执行部门引入竞争、契约、等市场要素,并由相关部门(公、私、第三部门)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从而提高执行效率,形成以“组织最佳利益”为基础的“部门竞合互动模式”.

公共体育服务体供给模式研究成果丰富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践的发展.但是,对于相关供给模式能否适应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实践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考究.

6路径分析:以“显”为主

陈玉忠[28]指出可以通过多元化供给主体建设、全面提升供给内容与质量、创新供给方式等路径,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供给主体单一、供给质和量欠缺、供给方式滞后等困境.巩东超[29]提出应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畅通需求表达机制、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财政分配制度、扩大供给力度等路径,解决法规制度不健全、公共需求与资源供给不相符、个体享受服务差异大、总量缺少、人均水平低、供给不可持续等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研究主要是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路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发展.但是,相关发展路径只是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显性”问题的回应,对于这些“显性”问题背后潜在的本质性问题未能进行深入挖掘,致使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只能停留在浅显层面.另外,相关发展路径未能有效地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致使其缺乏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实践意义不大.

7评价体系:重“建”轻“用”

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评价主体研究.谢正阳[30]构建了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23个指标,王凯[31]认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应采用“异体评估”的形式,应确立“人大核心评估主体”,建立体育绩效评估委员会与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体育部门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监督.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评价研究对于衡量和评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绩效和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斐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相关指标多是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和效果进行测评,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参与情况、公共体育服务对象需求表达与意见反馈等情况没有涉及,难以全面衡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整体状态.此外,相关研究成果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对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不多.

8结语

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决策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关概念、供给现状、体制机制、建设主体、发展路径与评价体系等研究成果的评析与反思,期望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邓永兴,刘玉红.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31-33.

[2] 范冬云.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汇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

[3] 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溯源与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1(3):34-40.

[4]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5] 郇昌店,张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辨析——兼与范冬云先生商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305-308.

[6] 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J].体育学刊,2005(3):126-128.

[7] 戴永冠,林伟红.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及人本思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0):5-10.

[8] 戴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6):14-19.

[9] 王景波.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18-20.

[10] 范冬云.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汇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

[11] 任春香,李红卫.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5):40-43.

[12] 范冬云.广州市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8.

[13] 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再讨论——基于功能主义的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1-6.

[14] 杨俊峰.山西省小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7.

[15] 牛宏飞,刘一民.山东省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1):3-8.

[16] 林立,李付伟,候胜川.基于帕森斯功能理论的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福州市体育公共服务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12(9):37-44.

[17] 郑家鲲,沈建华.长三角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基本矛盾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6-9.

[18] 王海宏,杨建国,王剑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73-77.

[19] 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28-31.

[20] 项立敏.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社会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4):27-30.

[21] 陈玉忠.社会转型与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8(3):9-12.

[22] 张冰,秦小平.以钱养事机制在体育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5):6-10.

[23] 孔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4):66-71.

[24] 曹可强,俞琳.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2010(10):22-25.

[25] 沈克印,陈银桥,杨毅然.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逻辑、困境及治理处理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1):39-43.

[26] 王骏,周曰智.补贴与项目委托契约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基于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学校、体育俱乐部合作模式的调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

[27] 张梅.服务外包理论下我国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5):20-26.

[28] 陈玉忠.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策略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4):406-411.

[29]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体育公共服务实现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20-23.

[30] 谢正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3(1):86-93.

[31] 王凯,殷宝林,王正伦.公共服务视域政府体育工作绩效“异体评估”研究[J].体育科学,2011(9):34-40.

(收稿日期:2017-07-03)

综上所述,此文是一篇适合述评和服务体系和公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体育服务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体育服务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新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可以说,加强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建设,这有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势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一、福州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据统计,福州市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3家,覆盖率为10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2627个,设置率为80以上;农家书屋有2195个,基本实现每村覆盖;实.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沿河两岸文化标准化建设
【摘 要】文化发展,时间是条件,经济是支撑,人才是保证,创新是基础,运作是关键 要本着立地、注重特色、打造精品、发挥文化整体效益的工作原则,突出政府责任,实施文化惠民,整合沿河两岸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