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主题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论《阿姆斯特丹》中的孤独主题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主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论《阿姆斯特丹》中的孤独主题,该文是关于主题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阿姆斯特丹》和孤独主题和孤独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孤独星球杂志订阅论文主题小福尔摩斯杂志

王朝婷

摘 要:《阿姆斯特丹》是麦克尤恩重要的小说作品,曾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它揭示了当代社会人性的道德*,尤其展现了人的孤独.在浮华的社会表面下,是人们空虚孤独的心灵.从心理和哲学方面解读孤独,孤独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差距造成的心理失衡和心理空虚,《阿姆斯特丹》中的人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孤独感;并且孤独使人变得冷漠,而且会使人们不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威胁整个社会文明.

关键词:《阿姆斯特丹》 麦克尤恩 孤独 哲学

1998年伊恩·麦克尤恩凭借《阿姆斯特丹》获得英国的布克奖,开始在国际文坛大放异彩,之后又写了《赎罪》(Atonement)、《星期六》(Saturday)、《追日》(Solar)等,在读者和批评家中均获好评,而且“多部作品雄踞畅销榜单,他也因此成为当代英国严肃文学作家中当之无愧的畅销天王”[6].麦克尤恩的小说情节紧凑,叙事脉络清晰,语言极具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作品主题深刻、直指社会道德*及人性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情感逐渐被经济金钱所占领,纸醉金迷生活的背后却是人们内心的空虚孤独,孤独的不断积聚,后果只会是毁灭性的.小说《阿姆斯特丹》中展现了喧嚣的当代社会背后人们的孤独.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克莱夫的作曲家和一位叫弗农的报社主编,他们两人是好朋友,他们还有过共同的情人,她的名字叫莫莉,他们三人也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小说以莫莉的丧礼开始,莫莉是一位美食评论家、摄影师,她死于脑死亡,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她完全失去了意识,因此也失去了生活的尊严,莫莉的死引起了克莱夫和弗农对自己生命的思考,他们两人约定,若是自己遇上相似的状况,即失去意识,不能正常思考,另一方要给他“安乐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的变化,两人之间慢慢失去了信任,产生了分歧和隔阂,最终在阿姆斯特丹的聚会上,两人互相交换了毒酒,原来的“安乐死”变成了谋杀.小说含义深刻,但在阅读的时候,字里行间却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压抑的气氛.

一、对孤独的解读

在心理学上,孤独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困惑,这种困惑源于精神上渴望被理解,但这种渴望却不能被满足,所以,准确地说,孤独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人往往会徘徊在理想与现实、渴望与排斥、追寻与迷惘之中,在这些差距之间,我们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心理空虚,然后,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就会迷失方向,无法实现自我.美国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其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分析了人的这种精神焦虑:“基本焦虑在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意味着情感的隔离和孤独,如果同时伴随着自我的内在软弱感,则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会更令人难受.它意味着自信心的基础十分脆弱.它播下了潜在内心冲突的种子,因为这时候,一方面他希望依赖他人;另一方面,由于对他人深深的不信任和敌意,他又不可能依赖他人.它意味着由于内在的软弱感,他有一种把所有责任都放在他人肩上的愿望,有一种被保护受照顾的愿望,但由于基本敌意的缘故,他太不相信他人,以致无法实现这一愿望.”[4](P60)可见,这种精神焦虑是产生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外界的作用下,自身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

(一)完美生活下隐藏的危机

在《阿姆斯特丹》中,莫莉的情人之一克莱夫是一名著名的作曲家,受到人们的赞赏和追捧,并且他承担了英国千禧年交响乐的作曲工作.他为人仗义,热情好客,常常帮助危难之中的朋友,而莫莉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知己.克莱夫的生活看似很完美,名利双拥.然而,克莱夫是孤独的,而他的孤独就是产生于心理失衡.在莫莉死后,他觉得自己失去了知己,所以,作曲的工作一直很难继续.因为他在精神上很难找到理解他的人,或者他所认为的理解他的人,他曾寄希望于弗农,然而,弗农却并不能满足他这种被理解的渴望,并且他对弗农还存在着不信任,所以这种心理失衡、焦虑慢慢堆积成他内心的孤独.

(二)充满困惑的人生之路

弗农也是孤独的.弗农的生活并不像克莱夫那样完美,弗农的事业一直起起伏伏,是克莱夫的相助,使他成为一名报社的主编,事业生活也逐渐变得稳定,这样的事业对人的生活发展都至关重要.“大部分西方世界的人都满足于每天的日常工作,倡导一种有秩序的生活,对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完整的了解.在这个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繁忙的地方,这是可以理解的.通常来说,人类坚持组织和结构,清晰和简单.”[2]因此,任何一件会动摇这种稳定生活的不安定因子都会让人产生忧郁.弗农就是这样的,当他主编的报纸销量下降,事业逐渐下滑的时候,他开始迷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这个现实世界,他逐渐迷失了自己,心理上也在封闭,和克莱夫之间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于是他也变得孤独.

二、孤独的影响

(一)孤独导致人性的冷漠

孤独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心理失衡、焦虑,在行为上则会表现出冷漠、疏远人情冷暖.《阿姆斯特丹》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他们看似繁忙亲密的社交,其实都只是一种表面的临场做戏.孤独的人物内心早已封闭,不可能再真心地对待他人,也不会建立真正的友情或爱情.在莫莉的葬礼上,虽然来参加葬礼的人很多,但又有多少人是真心来送别莫莉,安慰她的亲人的呢?文章中在克莱夫的内心独白中写道,“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在怀念她”[1](P2).这是一件很让人痛心的事情,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莫莉,这位才华横溢,美丽迷人的女子,曾和许多男人,而且是成功的男人是情人关系,所以她应该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然而,她的葬礼却少了几分悲伤,多了许多冷漠.而那么克莱夫是否是真的怀念她呢?如果要说是怀念,那么他的怀念是掺杂着更多的私心.“当他在钢琴边坐的时间长了,坐不住了;或是当他想到一些新点子,激动地想分享的时候,他会打电话给莫莉,邀请她过来.如果她有空的话,她会来这儿,泡杯茶,或是调上几杯有情调的酒,然后坐到角落的那把破旧的扶手椅上.”[1](P19)可见,莫莉和克莱夫他们两人的这种“陪伴”[1](P20)关系,只不过是互相消除孤独的工具.连最怀念莫莉的克莱夫和莫莉之间都是这样的冷漠关系,那么莫莉其他的情人和她之间又何尝不存在着人情的冷漠呢?

《阿姆斯特丹》整篇小说的基调是压抑的、冷漠的,分析可知,潜藏在这种压抑冷漠背后的就是人内心的孤独.从哲学上来看,“孤独意识源于‘主体与对象的疏离’关系.这里所言之对象,并非通常意义上所指认的外部世界,其内涵更为宽泛,还包括了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这种疏离就是主体与自然、社会的疏离.”[5]疏离导致了冷漠,所以,孤独的社会人只能生活在没有人情冷暖的环境中,无法寻求到真正的友情或爱情.

弗农和克莱夫的关系是两人之间冷漠的友情.弗农的事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坎坷崎岖的,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克莱夫一直对他善意相助,收留他,总是拿出昂贵的红酒招待他,在他生病的时候,克莱夫也会悉心照顾.然而,弗农却对这一切的反映很是冷淡,他从不会主动关心克莱夫,即使在克莱夫生病的时候,弗农也只是敷衍地去探望他而已.由此可见,弗农并没有把克莱夫当成是好朋友看待,而只是把他当作是在困难的时候可以利用的人.所以,当克莱夫提出,如果有一天他也像莫莉那样脑死亡,希望弗农能“照顾”他.弗农对这一请求犹豫了,他告诉克莱夫,他可以答应这一条件,但必须在克莱夫也能为他做同样事情的前提下.可见,弗农从没有把克莱夫看成自己真正的朋友,他对克莱夫的友情是有条件的.从克莱夫的角度来看,他对弗农的友情也不是纯粹的.克莱夫没有妻儿,他帮助弗农,也是希望弗农可以照顾他,就像他对弗农提出的请求一样.在《阿姆斯特丹》中,我们已经无法体会真正的情感,因为社会中的人都会孤独隔离了,变得冷漠、无情,在最终阿姆斯特丹的宴会上,两人的相互谋杀将这种孤独演变而来的冷漠推到高峰.

(二)孤独引起道德的堕落

“在人格结构中就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因素,存在着个体生命力的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双重力量.人内心的冲突就是存在于人格之中的冲突,它具体表现为在人身上同时具有善恶、美丑的双重属性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与道德、动机与效果等冲突.”[3](P77)在《阿姆斯特丹》中,孤独的人们,寻找不到情感的依托,于是把内心寄托在对名利,金钱和权势的追求中,他们已经抛弃了人的理性,被嫉妒和控制了灵魂.然后,他们的行为也随之改变,最终的行为选择也就成了不符合道德*的越轨行为.

弗农是这样的,他的孤独使他把感情依托于名利之中,被控制了理性,所以,他甚至抛弃道德的底线,要把莫莉给外交官加莫尼拍的一些不雅的照片公布于众,即使克莱夫竭力相劝,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他认为这些照片可以挽回自己报纸的销量,而销量上升,他就可以继续做杂志的主编.可见,他已经完全被名利迷惑了,正是他内心的孤独空虚,才会被这些非理性、控制.

克莱夫独自一人远足找创作的灵感的时候,他在山上忽然找到灵感,开始创作,在这时候,他看到了山下有一对男女在争斗,他有意识到过这可能是一起案,但他为了不打断自己的创作,一直说服自己这是情侣之间的争吵,所以就没有出手相救.后来,警方证实了这是一起案,需要指证犯人,一开始,他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创作进程,即使知道真相,还是选择不去理会这件事,直到来找他作证,他才不情愿地遵从指令.克莱夫为英国千禧年作曲,看到也漠然离开,也不主动去指证罪犯,这一切的真相是千禧年的交响曲可以使他名声大噪,他为了自己的名利毅然抛弃了自己的道德*.所以,孤独是可怕的,内心的空虚只能用金钱名利等物质的东西去填补,人就失去了心灵的高尚追求.

三、结语

麦克尤恩有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魔力,他能够看到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情感状态.从《阿姆斯特丹》我们看到,孤独使我们与他人产生距离,是社会变得冷漠,使人的道德底线受到挑战.因此,生活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努力控制孤独,释放自己的情感,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真情和阳光.

注释:

[1]Ian McEwan:Amsterdam,London:Vintage Books,2009.

[2]Morten Hoi Jense:The Effect of Conflict in the Novel of Ian McEwan http://www.ianmcewan.com/bib/articles/Jensen.pdf 11/09/2015.

[3]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冯川译,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田晓明:《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及其成因、功能分析》,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6]何楚译,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王朝婷 天津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000)

此文结束语,该文是关于对写作《阿姆斯特丹》和孤独主题和孤独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主题本科毕业论文主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关于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微观教学重点
内容提要笔者通过对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教学实践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力求通过阅读本文加深对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在演奏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拓宽钢琴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曲目,更好地实现多元化钢琴教学的发展目的 关.

基督教博爱精神影响下的角色塑造《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在斯托夫人的代表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信仰贯穿始终 受作家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影响,斯托夫人塑造了三类人物基督教博爱精神的现实体现———汤姆,基督教博爱精神的.

郑午昌《顶湖感旧图》陆丹林和韩逸冰情殇掌故考实
类辑心裁艺术专题原始文献,藉以图证史、知人论世会通历史生命真相系问题探讨所寓 郑午昌为陆丹林作纸本设色顶湖感旧图卷(长三丈余)( 图1),2011 年5 月20 日现世北京瀚海拍卖,成交价RMB3 4.

柏拉图《理想国》的文学社会功用观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
【摘 要】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公用问题,指出文学艺术不但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还应该对国家有用 在以浪漫主义文学著称的十九世纪美国,斯托夫人也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巨大力量,它们能影响国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