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分析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绿荫河布依族扫寨文化分析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文化分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绿荫河布依族扫寨文化分析,该文是文化分析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布依族和绿荫和文化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文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河洛文化论文关于河洛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扫寨”是布依族民俗文化,自古以来在布依族村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扫寨”仪式化活动的开展表达了人们渴望平安、崇尚美好的愿景.

关键词绿荫河布依族扫寨民间习俗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e of "Sweeping the Village" inthe Lvyinhe Bouyei Ethnic Group // Song Yingmin,PengJianbing

Abstract As a folk custom of the Bouyei ethnic group, "sweepingthe village" has occupied a certain position in villages of theBouyei ethnic group since ancient times. "Sweeping the village",as a ritualized activity, expresses people´s desire for peace andbeauty.

Key words Lvyinhe;the Bouyei ethnic group;"Sweeping the village";folk custom

“扫寨”是布依族在长期的稻作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自古及今存在于布依族聚居村落,是布依族祭祀神灵、扫除邪恶的原始宗教信仰表达方式.“这是一种扫除火星(被认为火灾之源的游离于空中或山野的火星、火团)和邪魔的宗教仪式.”[1]其所受重视的程度仅次于“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族传统岁时节日.由于受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布依族“扫寨”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本质上区别不大.我们以贵州省兴仁县巴铃镇绿荫河社区布依族“扫寨”仪式为例,描述布依族的“扫寨”文化习俗.

“扫寨”过程由祭祀官厅、扫家、舞龙、聚餐、封寨等活动组成,其中又以“扫家”仪式最为隆重.

1“扫寨”仪式

绿荫河布依族村寨是被国家民委等部门授予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巴铃镇,是一个公园型的布依族村寨.这里一年四季古木参天,藤蔓攀沿,溪水潺潺,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水墨画卷.

布依族聚居村寨每年大多举行“扫寨”活动,一般在二月、三月或七月的吉日进行,一年一至两次.特殊情况下也会开展“扫寨”活动,如当地有狗上房、发生火灾或当地布依族听到岩羊叫、看到火星等,就要请布摩(民间俗称老摩、摩公、先生)来扫寨,以驱除邪祟,否则村寨要遭到劫难.

绿荫河布依族“扫寨”文化习俗因旅游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时间上适当调整,由原来的农历二月、七月调整至农历三月初二举行,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以更好地展示神秘古老的布依族“扫寨”民俗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族“扫寨”时间及有关内容、形式等发生了一定的变迁,但这并不影响“扫寨”宗教信仰文化内涵之表达.

布摩在民间多称为“老摩”“摩公”“先生”,是布依族民间祭司.寨老是布依族村寨中地位甚高的当地名人,一般年纪较大.布摩、寨老作为布依族村寨德高望重的人物,很多时候两者在角色上又是统一的.布摩或寨老掌握布依族摩经等文化知识,自古及今在民间精神文化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村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一般由寨老或老摩主持.

绿荫河布依族村寨“扫寨”仪式首先是从祭祀官厅开始的.布摩身穿法衣,头戴八卦帽开始举行“生祭”和“请师祖”仪式.他左手拿木卦,右手拿师刀,把所有祭祀用品放在官厅里,口念摩经,开展祭祀活动.官厅祭祀结束后,布摩带领一干人马开始逐家扫寨.他手持师刀,不停摇动,发出叮当叮当之声,庄严地在扫寨队伍前开路.扫寨队伍则抬着祭祀用品、龙船、鸭子船、鸡、鸭、狗等祭品随后,舞龙队亦步亦趋.布摩走到哪家,都要口念摩经,把准备好的玉米或炒熟的黄豆撒到主人家里,且要在主人家的堂屋里卜卦.两扇扑地为阴卦,表示邪魔已经驱尽;一扇仰天、一扇扑地则为顺卦,表示主家顺利,六畜兴旺;若两扇都仰为阳卦,表示主家有不祥之兆.若得阳卦,布摩需反复念咒语,再把木卦甩出,直到得到阴卦或者顺卦为止.抬着祭祀用品的扫寨人员则于此时把祭祀用品抬到主人家里走一圈,出门时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符箓,并立即关上大门,把放有泡桐叶或煤炭的水倒在大门房梁上.布摩则在大门上用木卦画一个坤卦,把插在主人家门上的纸马拿起来放在龙船里.随后,舞龙队在主人家门前舞上一段.各家各户驱邪完毕,扫寨人员把所有的祭祀用品抬到河边,由布摩念摩经举行“熟祭”,把龙船和鸭子船等烧掉后即开展聚餐活动.晚上八点,布摩指挥专人用带有纸马的茅草绳把进村的各个路口拦住,以示外人不得进入.误入者,罚之.

2 文化内涵

2.1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既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产物,又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又依赖自然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自然崇拜不仅体现在人类的精神文化方面,还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所体现.据古文献记载,布依族属于夏禹氏族即古“骆越”、“百越”氏族的后裔.根据贵州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兴义“猫猫洞人”、“水城人”、遵义“桐梓人”等遗址说明,在贵州高原上的大部分地区,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越是低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原始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就越大.”[2]在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像怎样产生风,天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打雷,地怎么滋养万物等等,对于这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在心理上产生了最初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以一种非理性、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形式得以存在的.”[3]我们在绿荫河布依族村寨走访过程中,一些布依族老人告诉我们:“树有树神、山有山神、田有田神、寨有寨神,人死后也是有灵魂的.”这是万物有灵观念的文化遗存.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产生了崇拜大山、巨石、树木、风、雨、雷、电等等与布依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

布依族原始自然崇拜体系中,山神崇拜是最为突出的民间信仰.“很多地方的布依族,其祭祀的山神虽然是神树、神石,但本质上是祭祀山神,属于原始自然崇拜的范畴.”[4]直至今天,绿荫河布依族村寨后方的山仍然是祭祀山神的神圣领域.山神以一颗粗大的树木为代表,当地乡规民约明确规定,山神所居之处,禁止大声喧哗,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开荒种地,禁止砍伐,破坏花草树木,即使是枯萎的枝桠也不能拿回家当柴火烧,否则会受到山神的严厉惩罚.对自然界神圣之物的祭祀和禁忌,是为了祈求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而开展的祭祀活动.“山神能驱邪消灾,保持山上泥土不下滑淹没稻田,不藏病虫灾害,损害庄稼,而获得好收成.如《汉唐地理书抄》辑《地境图》所载:入名山必先齐(斋)五十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斤,山神大喜……来到山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王名,知之祛百邪.”[5]由此可知,作为水稻种植著称的布依族祭祀山神,是为了表达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农业祭祀诉求.

隆重举行“扫寨”仪式,祭祀官厅、山神等神灵,是布依族群众历史以来就传承的民间信仰形式.自然崇拜是人类在其所处自然环境中探索的信仰之道,是历史上对自然之法的一种文化认识过程和认知结果,是对本民族的生存及发展的渴望,进而对自然环境产生新的认识与依靠心理的折射.“扫寨”仪式中,布依族村寨都要请布摩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官厅、祖先、山神、土地神、田神等.他们认为通过祭祀神灵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灭除灾难.神灵分为好神和坏神.2017年农历三月初二在绿荫河布依族村寨“扫家”仪式中,布摩念摩经就体现这一点.“一不打天不打地,不打家神土地,二不打古老孝孙,三不打人长寿,四要打鬼魔王.”布依族群众面对有利于他们的神灵就加于利用,祈求它们赐福,以避灾免祸;对于坏神则祈求它不要降祸于村寨,采取讨好或避免的态度,希望它不要在村寨为非作歹.“人类群体为了维护生存和生产的平衡发展,只能通过主观的意识,将影响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及各个因素拟人化,将对自然的认知进行神化,从而使人的思想以及行为活动得以有规矩的存在,并从中得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和谐相处的主观有效的行为活动.”[6]通过仪式性的祭祀活动,人们祈求各种自然神灵保护本民族的人畜兴旺之安全与健康生长.

2.2 龙神崇拜

“龙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龙被认为是一种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神性动物.”[7“] 我国上古社会,许多民族都以龙作为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不仅中原的华夏民族如此,当时居住在南方的百越和西南的衷劳,都以龙作为图腾,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8]由此可见,在布依族的大家庭中,作为骆越族后代的布依族,同样是名副其实龙的传人,是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现如今人们对‘龙’所赋予的含义大多趋向于第二种解释即将龙作为水神和保护神.”[9]但在民间,龙的主要功用即是作为水神来祭祀崇拜.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龙,水神也.”[10]《淮南子·坠形训》曰:“土龙致雨.”高诱注曰:“汤糟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11]根据这两则材料可知,龙在古代中国用作水神来祭祀早已有之.据民间故事《耍水龙的来历》记载,有些地方布依族春旱,有“耍水龙”求雨的风俗,即众人敲锣打鼓到各村寨“耍龙”,每到一户前,主人都要用水撒“龙”,故称“耍水龙”.而“龙为雨师水神,能给予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期望,所有在民间的龙总是与水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而百谷以水为命脉,龙既能决定百谷生长,也就间接操纵甚至主宰了人们的命运”.[12]因此布依族自然而然接受龙文化就不足为奇.龙作为司雨之神,能够给大地带来风雨,滋养庄稼,对种植水稻为主的布依族而言,其对雨水的渴求很重要,以保证农业的丰收.布依族龙崇拜的功利性,还表现在大大小小的布依族传统节日中常被祭祀.布依族传统习俗中,通过各种形式来祭祀龙.除了编“龙船”参与“扫寨”外,还有“舞龙”以及“唱山歌”等形式参与进来.参与“扫家”仪式后,舞龙队伍便在主人家门前耍龙舞,意在“闹龙”.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也是为了“闹龙”.扫寨在春天到来之时和即将秋收之时,水对禾苗的生长和抽穗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闹龙”意即用各种形式把龙闹醒,使之不要沉睡龙潭,降甘露以造福布依族群众,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些都反映了布依族龙神崇拜.

2.3 火神崇拜

布依族居住的地区,木材丰富,多数布依族村民都会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建造房屋,这样,以木质为主体的“干栏”式建筑就成为布依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火就被视为生命和死亡的象征,一方面人们依靠火来照明和取暖,驱赶猛兽等,另一方面也对火可能带来的威胁抱有恐惧之心.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一旦发生火灾就无力回天.因此,从这些复杂的心理出发,就产生了火神崇拜.《风俗通义》言:“夏祭灶者,火之主,人之所以自养也,夏亦火主,长养万物.”[13]是古时于夏时举行祭祀灶的一种宗教仪式,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这一特质发生变质成祭祀火神,在兴仁县瓦窑布依寨的“扫寨”文化田野调查中就充分体现这一点,我们在村口发现了挡箭碑.据当地布依族群众介绍,那是由于1955 年夏天天气干燥,村寨走火,烧毁了村寨,于是在村口立了挡箭碑,希望把火灾挡在村子外面.灶亦生火,在生活中离不开火而又怕火引起火灾,就是这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再者,绿荫河布依族“扫寨”仪式中,特别制作了“鸭子船”,以专门祭祀火星神.“扫家”仪式后,在熟祭过程中,人们把“鸭子船”与其他的祭祀用品一起在河边烧掉,寓意带走村寨里的火星,保佑村寨平安.再有,聚餐结束后,吃不完的祭祀食物要倒在河里让水流冲走,禁止带回家.据村里的布依族老人说,这是因为祭祀后的食物属于各位神灵和邪魔的.如果人们将之带回家,则是把扫出寨的妖魔鬼怪、火星等又带回了村里,就会给村寨带来灾难.如果有人违反,则要由他一人再次出钱购买祭祀用品,请布摩重新“扫寨”,方可保全寨平安.

3 结语

布依族村寨的“扫寨”活动是布依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产生与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布依族农业文明具有密切的联系.它反映了布依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具有较强的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尽管布依族村寨“扫寨”活动具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如果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之利用得当,则于布依族村寨的建设也有裨益.

此文结论:上文是适合布依族和绿荫和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分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分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基于互联网评价数据的景区文化建设优化探究以安徽秋浦河景区为例
一、研究背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互联网数据对旅游业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作用已经显著体现,互联网大数据的整理和收集结果更能指导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目前互联网网应用于旅游区多集中于技术.

河湟制度文化(五)
第六节儒学的传播及教育制度的演进一、先秦时期河湟教育制度的发端河湟地区的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形成了与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的原始社会教育,如石器、木器、骨器、陶器……制作和使用技术的.

河湟制度文化(四)
张德祖李少波 文第五节边塞防卫制度一、烽燧制度在今天的西宁及周边的乐都……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历史上的烽燧遗址 烽燧亦称烽火,是古代报警的信号设施 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 “边方备警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