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理论视角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视角下士兵形象基于《西线无战事》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理论视角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视角下士兵形象基于《西线无战事》分析,该文是理论视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西线无战事》和异化理论视角和士兵形象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理论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月刊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西线无战事》是由德国作家埃里希? 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战争题材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以保罗? 博伊默尔为代表的德国士兵,在严酷的战争中出现种种异化的现象,并且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质疑.本文从弗洛姆的观点分析《西线无战事》异化的士兵形象,主要从三部分论述异化的士兵形象.首先,从外在环境的角度论述士兵异化的起因;其次,从内在精神的角度展现士兵异化过程;最后,士兵是“边缘人”异化结果.

关键词:《西线无战事》;士兵;异化

作者简介:刘璐璐(1993.1-),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5-132-02

1929 年德国作家埃里希? 玛利亚? 雷马克创作的《西线无战事》.小说以深刻真实的笔墨展现战争的残酷,同时以第一人称保罗? 博伊默尔青年士兵的视角,反映德国士兵在战争中的苦闷无助.青年士兵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因而出现种种异化的现象.

异化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在艾里希? 弗洛姆看来,异化是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途径.他认为,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是人的个体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无法摆脱自由与孤独并存的生命环境;人要摆脱异化的心理机制,关键是要发展人的自我个性,创造性地去生活,从而实现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本文主要从弗洛姆的观点分析小说中的青年士兵的异化形象.《西线无战事》的士兵在一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刚踏入的社会青年,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近乎强制性控制,使他们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丧失主体性.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孤独不安全,促使他们丧失精神自由,丧失个性.最后他们异化为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边缘者.

一、从外在环境 的角度论述士兵异化的起因

1、异化来自于社会力量的煽动

《西线无战事》描绘了一战爆发之际,身处学校的博伊默尔以及同学受到了社会的煽动,纷纷参加战争,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国家之一——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1] 一战期间,所有参战国家都产生了为战争辩护的思想,而德国除少数和平主义者外,全体德国人民一致支持帝国政府.《西线无战事》小说就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学校的老师煽动学生不学习去参加战争,家长以孩子参战为荣.

[2]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论述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认为个体化的发展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孤独.为了克服独孤,人对外部世界要么屈从,要么自发性地展开活动.而屈从,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力量和完整性,所以屈从增加了人的不安全,同时造成敌意和反抗.小说中的外部世界是一战时期德国的好战社会背景,个体是德国青年.青年与外部世界直接的关系人是老师、家长、朋友.在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里,老师是鼓吹参加战争的、家长是支持孩子去参战的、朋友是踊跃报名的,处于个体青年即使内心不愿参战,但是为了与外部世界的有联系,也要屈从于外部世界.小说中的约瑟夫? 贝姆就是典型屈从外部世界,丧失自我完整性的例子.他本来不想参加战争,因为害怕被孤立不得入伍,却最先牺牲在战场中.同样可以看出博伊默尔以及同学也是屈从外部世界结果,贝姆及战友的牺牲,加剧博伊默尔随着屈从外部世界后带来的仇恨,以及不安全感.小说中多次出现对他们老师讽刺性的议论,得知老师也入伍之后,对老师恶意的报复等都体现他们的敌意和反抗.在《西线无战事》中大部分青年是以丧失自己完整性为代价,屈从于外界的,这是不正常,同时也是外界异化他们的结果.

2、异化来自对权利的追求

追求权利历来被人认为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弗洛姆认为人为了避免孤独、安全感,通过追求权利确保自己与外界的联系,给自己安全感.与外界的联系是渴望屈从与统治的倾向,人也不同程度地体现“被狂”和“狂”倾向.[3] “狂,完全绝对地控制他人,使他们完全服从于我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他人绝对的统治者”.《西线无战事》中的排长希默尔施托,没有入伍前只是一名邮递员,当入伍之后成为排长,就截然变成另一个人.他近似变态地训练士兵,让他们用牙刷刷墙;惩罚不服从他命令的士兵.没有权利的时候,希默尔施托和正常人一样,但是一旦被赋予一定权利,人性中“施虐狂”的倾向就显现出来.他需要通过惩罚别人来获得自己身份的认可,惩罚越加严厉,他就越得到满足和安全感.[4]“一个士官可以折磨一个士兵,一个中尉可以折磨一个士官,一个上尉又可以折磨一个中尉”.希默尔施托这类军官,在权利之下,为了摆脱人本性中的孤独和软弱感,以通过使他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扩展自己,从而获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力量,但是他却失去自我的独立性.外部世界的权利,最终使自己失去独立性而异化成依赖权利的人.

3、异化来自于战争的残酷

《西线无战事》中士兵异化也主要来自于酷的战争.[5]弗洛姆认为战争的威胁也是增加人的 无足轻重感的因素之一.《西线无战事》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战场的情景,在炮火的轰击下,士兵各处逃窜;新来的士兵由于缺乏战场训练,他们成批地死去;躲避的战壕,出去的片刻也被炸毁;而救命治人的医生,也只在乎这个伤员还能不能继续打仗.对死亡的习以为常,使得博伊默尔这些士兵觉得生命的无足轻重感.在战争面前,个人就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士兵的性命就像工厂流水线的产品,即使人还活着,但是他感觉不到自己是独立的、有意义的.

生命的无足轻重感加上战争中士兵的压抑,最终使他们爆发“破坏性”的倾向.弗洛姆认为破坏性是忍受不了软弱无力和孤独感,而消灭外部的威胁.《西线无战事》中,士兵在战壕封闭的空间下,孤独无助而充满恐惧.有些新兵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而发疯,老兵面对外界的威胁无力还击,转而疯狂地击打老鼠.当他们可以进行反击的时候,因为生存本能遭受面临威胁,他们爆发巨大的破坏性,像野兽般杀死敌人.残酷的战争给士兵带了无足轻重感,和软弱无力感,使他们异化像野兽般爆发破坏性.

二、从内在精神的角度展现士兵异化的过程

《西线无战事》中这些士兵在面对外在世界的压迫的同时,内在世界也在远离他们.弗洛姆认为,人为了适应外部世界,个人就会放弃自我,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自动适应.小说中的主人公博伊默尔本来的愿望是作家,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本来博伊默尔这类青年应该是顺应自然状态追求自己的理想,然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但是在战争的环境之下,他们被迫杀人.在每次面对死亡威胁的之后,博伊默尔的脑海里都会出现美好的场景回忆和幻想.博伊默尔需要靠内在的美好幻想来战胜这种来自外在的压力.但是随着博伊默尔回家之后,当他意识到过去生活完全回不去美好的时候,博伊默尔内在的美好希望逐渐远去,他像个机器人一般没有自己想法地活着,自我的主体性随着美好的东西而丧失.

博伊默尔内在的美好东西还包括善良的人性.从小说中多处描写中可以看出博伊默尔是内心善良的.面对母亲的病重和同学的牺牲,博伊默尔是心痛而自责的.在战场上看到新兵惨死,他会痛苦无奈.遇到可怜的俘虏,他会施于他们粮食.但是在战争的压迫之下,他也被迫异化,他看到迎面而来的敌人只知道拼杀,在他杀人的过程里,他美好的善性丧失.

美好的内在精神随着时间远去同时,博伊默尔这类青年发现他们与自我的生存处境已经分裂了.相比于年纪较大的士兵,他们在社会上还有妻儿,这是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但是对于博伊默尔这类青年来说,他们入伍之前还是一个个18 岁孩子,与这个社会的联系也只有父母,但是父母却不能足够理解他们.他们知道即使战争结束,回到社会也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了.自我与自我生存处境的分裂,使得他们失去存在感,了内心深处充满“无根”的恐惧.

三、异化为“边缘人”

边缘人[6] 起初作为一个社会学术用语指那些由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种种冲突造成的文化混血现象——他们既无法融入主流文化体系当中,也不能回归其源出的文化形态当中.后来,“边缘人”所指范围进一步扩展.《西线无战事》中青年士兵也是一种边缘人,即无法融入周围环境的个体.弗洛姆认为人为了克服外界的压迫,异化自身.使自身适应外界,人往往丧失自己的判断性思考,人云亦云.《西线无战事》中的博伊默尔却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判断性思考,但是他们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处于战争中的博伊默尔和战友嘲讽战争,认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这与军队宣传的积极应战,是相反的.处于战争亢奋的环境中,博伊默尔这类青年因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而显得在军队里与众不同.在战争中,他们是边缘人,因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无法真正地融入战争环境.

同样回到社会中,他们也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博伊默尔回家休假的过程中,他企图寻找过去安静平和的生活状态.但是自己内心是回不去的,[7]“罪恶所造成的后果可以通过赎罪加以消除,但罪恶本身是无法通过赎罪加以消除的.”除了参战烙印无法从内心抹去,使他们融入不进社会之外,社会的环境也是主要原因.在社会中,他们没有像老兵那样有紧密的社会联系.而且社会大众普遍和军队一样处于热情高涨的应战状态,博伊默尔这类青年对战争的正确判,使得他们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上,始终游离于边缘,无法融入所处的环境.

结语:

在小说外部世界的压迫下,青年士兵不得不屈从于外界,异化自己丧失主体性、独立性.在士兵内心世界,他们美好的感情都逐渐消失,异化成没有感情的机器.这些异化所造成的后果是青年士兵再也不法融入所处的环境,成为边缘人.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真实的士兵异化形象,让读者深切地了解战争的毁灭性,小说具有积极的反战意义.

参考文献:

[1]苑爽 一战期间德国军事专制的建议及其解体[J]. 军事科学究 2015.

[2](德)埃里希?弗洛姆 陈学明译 <逃避自由>[M]. 工人出版社出版;1987 47页.

[3](德)埃里希?弗洛姆 陈学明译 <逃避自由>[M]. 工人出版社出版;1987 208页.

[4]雷马克 朱雯译.<西线无战事>[M]. 1983 30页.

[5](德)埃里希?弗洛姆 陈学明译 <逃避自由>[M]. 工人出版社出版;1987 175页.

[6]侯丹 新时代的边缘人——谈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作品《永生的人》 俄罗斯研究 2017年4期.

[7]德)埃里希?弗洛姆 陈学明译 <逃避自由>[M]. 工人出版社出版;1987 226页.

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西线无战事》和异化理论视角和士兵形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理论视角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论视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古代艺术理论视域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中国现代历史上“戏剧”尺度最大的一部连续剧,这部52集的连续剧以苍黄清浊有德无德的悬念,逐级建构了省部级乃至副国级贪官的可鄙形象,既具有影射性,亦具有讽喻性,同.

山东知青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视角和创作特色以《今夜有暴风雪》《知青》为例
李百晓  朱旭辉【作者简介】李百晓,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方向研究;朱旭辉,男,河北保定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学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与.

刍议弗洛姆的异化和爱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71摘要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以及社会批判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
张爱玲,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最耀眼的女作家,其生平代表作,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就是略带悲彩的小说半生缘 这部小说的主要背景是上海,部分描述了南京,时间跨度长达18年之久 小说女主人公顾曼桢本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