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人生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辨析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人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苏轼《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辨析,该文是关于人生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赤壁怀古》和苏轼和人生如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苏轼论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句,是理解这篇作品主旨的一个关键所在.一些教师在讲解这篇作品时,认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悲观颓废、无奈消沉的人生态度,即认为诗句表达的意思是:人生就如一场梦,不仅短暂易逝,也是虚幻不实、变化无常、难以自主把握的,因而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但这样的理解是否符合诗人的本意呢?诗人真的是要通过这句诗,表达他对人生虚幻不实、变化无常、难以自主把握的无意义无价值体验吗?

古往今来,每当人们在经历到生活际遇的变化无常、难以把持而人生失意时,常常用“人生如梦”这句话来慨叹的人生.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句话与具体的言说情境及言说者的身份、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等联系起来,我们就难以在某一个言说者那里,确切地理解领会他发出这一喟叹的语意指向.问题在于,如果孤立地看“人生如梦”这个譬喻性的语句,它本身在语意的表达上具有多向度的不确定性:就喻体“梦”而言,它是一个指称具体事物的具象化名词,就梦作为一种现象物存在而言,它的存在过程具有来去无端、飘忽不定、变化莫测、虚幻不实、短暂易逝等特征,因而它的喻义在虚幻诡谲、难以把握、短暂易逝这些质性特征上是明确的;但作为被梦所喻示的“人生”这个词语,却是一个指称抽象事物的高度抽象化名词——整个的人生过程、生命的整体性存在、生命活动所展开的各个方向、构成生命整体存在的各个层面等都被它所含盖.所以,如果不和特定的语境发生关联,我们如何确定“人生如梦”这个语句中“人生”这一词语的语义,是指向整个的人生过程、整个的生命存在,还是指向构成生命存在整体的某一层面、生命活动所展开的某一方向呢?

因此,在《赤壁怀古》中,如果要领会苏轼“人生如梦”这句话的语意指向,正确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能否把握住语境在其中所起的限制和补充作用就极为关键.而对于语境的把握,既涉及到一个语句所处的具体的话语情境(在文本中表现为由上下文、前后句所表述的内容,它们和此语句处于有机的、逻辑性的关联中,对此语句的语意表达起到限制和补充作用);也涉及到由言说者的身份、生活经历、精神风范、人格特质等构成的这一话语的文化背景.二十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把这两种语境区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文化语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古代哲学家孟子有过影响深远的阐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实际上,文本解读过程中对某一语句所形成的曲解和误解,往往是对这两种语境缺少深入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如果不能做到“知人论世”,那么“断章取义”也就在所避免.

具体到苏轼《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这句诗的语意所指,我们只有从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的双重背景中去解读,才可能有确切的把握.

一、文化语境视域中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持守

在文化语境的视域中,苏轼一生有两个代表性的身份:一个是作为文学大师的苏轼,一个是作为文人仕子的苏轼.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以词的成就最高,苏词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共举为“超然旷达”,而最能体现苏词“超旷”风格的作品,又首推《赤壁怀古》.既然《大江东去》典范地表现着苏词超然旷达的精神风貌,那么,“人生如梦”一句就不可能有否定人生的真实、消解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一层面上的语意——没有对生命历程真实不虚的体验,没有对生命精神价值的信仰和持守,没有对生命超越性存在的追求,如何能做到超然?又何以能旷达?

其次,《赤壁怀古》写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作为文人仕子,在仕途上建功立业、成为英雄豪杰的人生理想破灭之后,重新反思人生、探寻生命存在的根本价值的代表性作品.如果他在此一时期的反思和探寻中,得出的是人生变化无常、虚幻不实而不能真实自主地把握,因此生命的存在过程本无意义和价值这样的人生观,那么,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必定会放弃在现实人生中的精神追求与人格操守,从而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然而事实却绝非如此:他原本是因为与把持朝政的新党政见不和,先被排挤出朝廷、继而遭构陷被捕入狱、后又戴罪谪贬黄州.在黄州谪居四年后,随着新党失败,旧党主政,他又被召回朝廷并委以重任.但他重回朝廷后,对旧党执政后出于朋党私怨,全面废止新党的改革措施亦不赞成,他认为应该保留王安石变法中于国于民有利又现实可行的那些经济政策.他为此在朝廷中与旧党执政集团抗争,结果又一次被排挤出朝廷,贬到地方上任职——在这以后在长达十几年的仕途生涯中,他成了旧党和新党交替打击迫害的对象,先后流徙于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官职越做越低,任职环境越来越艰难险恶.晚年竟被贬谪到荒凉的海南儋州,形同流放.但他心态平和,不以仕途上的得失利害为怀.《宋史·苏轼传》记述他每赴一任,则勤政爱民——营造水利,兴办学校,改善地方医疗条件,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百姓爱戴.史书说他在所任之地“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就在困厄黄州期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与王定国四十一首》之八)“虽废弃,未忘为国虑也.”(《与藤达道六十八首》之二十).到了晚年贬任儋州太守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依旧这样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死生之际,……虽怀坎坷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与李公择书》)

以苏轼在黄州之后的人生经历、所行所言看,他身为文人仕子,始终没有放弃儒道文化传承中济世爱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持守,无论境遇怎样变化,始终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自我担当,坚守真理道义.那么,如果把《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这句话,理解为诗人视人生虚幻不实、无意义无价值之意,则难以说通.

二、情景语境视域中“人生如梦”的语意指向

贬谪黄州之前的苏轼,其人格主体是一个有英雄梦、志士心的儒门知识精英和文人士大夫.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和功业抱负.《宋史·苏轼传》记载他少年时在母亲程氏的指导下读史书,读到《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很动情,对母亲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母亲回答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忠臣,因反对宦官专权祸乱国政,被构陷死罪遭缉拿.他本可以逃亡求生,但他却选择了以生命报国.他在主动投官受死前请母亲原谅他不能侍母尽孝,范母也深明大义鼓励他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范滂死时只有三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少年苏轼对范滂的仰慕,足见其心襟怀抱的高远.超凡的天资和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使青年苏轼风华绝代.21岁那年,他和父亲、弟弟三人同时参加科考,父子三人同日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如果不是主考官欧阳修在审阅他的答卷时,惊异考生的才学,误以为出自门生曾巩之手,为避嫌,忍痛割爱移置第二名,当年苏轼是名居榜首的.皇帝宋仁宗在读了苏轼兄弟二人的制策后,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我今日为子孙选到了两个宰相”,并破格在皇宫里召见了他们父子三人.欧阳修在读了他的文章后,竟对朋友说“我当退避此人,使其出人头地”,还对儿子说“三十年后,无人再提及我”.皇帝的恩宠,文坛泰斗的赏识,让青年苏轼一时间名满京城.有如此的才华和境遇,我们足可以想见青年时代的苏轼,该会以何等的和抱负生发他的英雄梦和功业心!苏轼青年时代的文章中有大量的政论和史论,政论部分论述的问题较全面地关涉了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史论则集中在管仲、孙武、张良、贾谊、晁错、诸葛亮等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政治军事人物上,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士子之身,凭借超凡的才智辅佐君王安邦兴世.苏轼写作大量的政论和史论,无疑是自我在现实人生中功业追求的心理投射.

但世事多变,苏轼自入仕始便困厄不断.考中进士的当年,他母亲便猝然病逝,他由此返乡为母亲守孝,三年后返京接受官职时,又须循宋代官制先去做地方基层官员经受历练.待三年任满后入朝廷为官仅仅两年,父亲病逝,苏轼又不得不卸职返乡为父亲守孝.当他三年后返朝复职时,北宋已是神宗时代,正值王安石主持朝政厉行革新变法,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政多有异见而遭打压,后被迫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从35岁任杭州通判起,到43岁任湖州太守,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他转徙四地做地方行政官员.这期间,他对新政给地方百姓生活造成的种种伤害,不断上奏朝廷,也不断在诗文中反映民众疾苦以上喻执政者.苏轼的言行和他显赫的声名造成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把持朝政的新党不能容忍,他们构陷了“乌台诗案”欲置他于死地.1079年,43岁的苏轼被从湖州太守府索缚进京,打入死牢.幸赖皇宫内外、朝廷上下多方人士做皇帝的工作,他才得以不死.入狱四个多月后,被贬谪黄州.

在黄州,他虽然有团练副使的官职,但他不得签署公事;虽已无罪犯的身分,但他不得离开黄州这个小城;虽能自由地在黄州小城活动,但行动总是有人监视.困厄之中,他只能自辟田亩种种地,或在黄州城附近的山水间走走;和他打交道最多的是当地的渔樵、耕夫,他亦如渔樵、耕夫一样成了庸常小民——这时的苏轼,在仕途功业上已陷入无望之境:一是他的年龄已过44岁,人生度过大半;二是昔日赏识他、提携他的政坛重臣如欧阳修等或离世或退隐,反对新政的旧党官员全部被清除朝廷,主政的新党专权跋扈,对他死里逃生仍是悻恨不已;在个人生活中,他由一个峨冠博带的士大夫,变成了一个以耕田种地为业的村夫野老.一个在少年时代即以天下为己任、要做英雄志士的人,一个在青年时代即以超凡学识才华名满天下的人,人生竟沦落于如此之境,生命的意义何在?未来的人生该怎样去走?——在遭遇到毁灭性的人生挫败和精神苦难中,苏轼欲活下去,就必须重新审视人生,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追求,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人生价值.黄州四年,苏轼遍读儒、释、道经典,在历史和哲学中探求生存的价值,同时也在田园躬耕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在山水自然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他的这种探寻,通过黄州时期大量的诗文表现了出来,而《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则极具代表性地表现了他这种反思的结果和人生选择.

在《赤壁怀古》的开篇,诗人即通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把个体生命的存在置放于一个浩瀚无尽、绵延不绝的宏大时空框架中,加以观照审视:在无限的宇宙、永恒流逝的岁月中,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多么短暂?短暂的生命一旦消失又多么空茫——即使是历史上那些一代代功业显赫的风流人物,不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无影无踪了吗?一旦把个体生命投放在宇宙和历史这个宏大深远的时空背景下比照,那么个体生命的存在及个体人生的功业成就,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在这样的观照中,诗人审视人生便获得了一个宇宙和历史的视角,由此让生命的存在进入了一个超越现实、超越此生此世的大境界——在这个大境界中,个体生命在人世间的功业成败、名利得失就无足轻重了.

在接下去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诗中,诗人固然表达了对三国风流人物周瑜的慕思怀想,但更深一层,是要借周瑜建功立业、成就风流人物的史实,反思自己人生功业的得失成败:周瑜的成功,确有赖于他非凡的才智,但他如果不是生在了那个朝代更迭、江山易主的社会动荡时期,如果不是遇到了孙策、孙权两位知人善任、英明远见的君主,他何以能在24岁时就担任东吴的军事统帅?又何以能在32岁时与曹操决战赤壁,一展才华,成就千古功业?诗人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也没有遇会到孙权那样的君王,却想成就周瑜那样的功业人生,岂不可笑?是时势造英雄,时代造英雄——诗人用“一时多少豪杰!”暗中点出了这个事实.从时代机遇这个视角审视人在世俗生活中的功业成败,诗人又获得了一种对人生真实与虚妄的把握——人在世间功业声名的建树,有许多个人无法把握的社会因素,那种没有时代的机遇或现实可能性的英雄理想、功业追求,实在是人生的一种虚妄.审视彻察到时代机遇对人生成就英雄功业的决定性作用那一面,审视彻察到世事多变的非个人意志性及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那一面,再回首自己大半生的功业追求、仕途沉浮,诗人自然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疏离感和无奈感.故而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之后,才有了“人生如梦”这句意味深长的慨叹.从上下文思想情感的生发相续看,这里的“人生如梦”,无疑首先是感慨时光流驰、人世变迁、人生短暂如梦——个体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去无由、稍纵即逝;其次也是感慨自己没有生活在造就英雄豪杰的时代,却有着成就英雄功名的追求和渴望,这样的人生执取虚幻如梦;同时更是感慨自己在二十多年的仕途进退沉浮中,所经所历之世事无常、人事多变的如梦似幻.

但生命短暂,并不等同于人生的虚幻;世事多变、世俗功业声名的如梦似幻难以把握,也不等于生命的存在无意义无价值——功业追求毕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生命存在的全部内容.如果抛开世间功业名利的得失成败再去看人生,生命存在过程中还有更美好的价值存在——这就是诗篇结尾“一尊还酹江月”中所揭示出的生命最真实、最有意义的那一面.这里的“江月”,与《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禁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大江、秋风、青山、明月一样,是诗人对人生审美境界的澄明与追求.诗人借“洒酒祭江月”这个意象,无非是要表明在看破了人生的那些虚幻之域、虚妄之境后,在世俗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理想破灭之后,他对人生价值的一种重新建构——让生命融入美好的自然世界、超越世俗社会的功业名利人生、转向审美化的生命存在界域,由此获得人生的精神自由和心灵安宁.诗人的这种价值重构,在同时期的其他作品里也有相似的表达——在《东坡》诗中,他写道:“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在黄州“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与司马温公》)“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言上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绝非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是对人生虚幻不实、变化莫测、无法自主把握的慨叹.在这句诗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视域中,它有着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语意指向——它是诗人把人生放在一个无限广大高远的时空背景中观照时,对人生真实与虚妄的审视和彻察.在这样的审视和彻察中,诗人把握到了生命更真实、更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张树军,女,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任职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长期从事中文教学.

上文结论,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赤壁怀古》和苏轼和人生如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生本科毕业论文人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豪放的苏轼《赤壁怀古》拓展赏析
李新明到了宋代,词成了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文体 读宋词,不读苏词是一大遗憾 这个具有文坛改革家之称的文学全能冠军,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举合称为&ldquo.

《网络安全法》的治理思路辨析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网络治理法律,它确立了共同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设置了大量的倡导性规范,一方面倡导自律,另一方面倡导通过网络技术发展与进步促.

从鉴赏诗歌的四种方法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王若宇(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 山东 潍坊 261021)摘 要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古代大文豪苏轼的著名作品,在高中学习到这篇词时,既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充满了敬仰,又对苏轼充满了怀才不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切入点
摘 要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让学生获得美感就是语文教育的开端,这个开端从哪里开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 施教者不应当以体现自身的“高明”为目标,而是应该放下“身段.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