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青年心理类硕士论文范文 和老子思想和青年心理压力释放以广东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为例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青年心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0

老子思想和青年心理压力释放以广东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为例,该文是关于青年心理类硕士论文范文与青年心理和老子思想和部分高校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青年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青年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青年教师杂志心理杂志大学心理论文

摘 要:研究显示,当代青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问题.青年群体的现实压力及其引起的生理、心理问题不仅是一种不争的事实,而且愈来愈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群体中的高知识、高学历相对集中的人群,分析这一群体的压力及其释放状态对于把握整个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具有导向价值和特殊意义.事实上,这一群体的压力情况不容乐观.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来源主要有科研、职称、生活、教学、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现实压力反映在心理层面则转化为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若得不到有效释放,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工作效率.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为而不争”的生活理念、“知足者富”的人生态度,为青年教师心理压力释放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值得我们学习、体悟和运用.

关键词:青年教师;心理压力;心理调适;心理健康;老子思想

基金项目: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中白高校工会特点对比及其对我国高校工会改革的启示研究”(ZB1802)

中图分类号:B22/C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8)12-0131-09

一、问题缘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2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6—35岁的青年是工作压力症状最为明显的群体.《北京最大青年群体:现实压力山大》一文,曾把“住房压力大”“生存性支出比重高”“生存时间侵占生活时间”看作青年群体的三大压力.①《职业青年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一文的作者,选取北京地区18—35岁的就业青年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325份,回收275份),经统计分析:“46.7%的职业青年在工作与家庭矛盾的压力上处于高压力状态,55.7%的职业青年感受到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压力,47.3%的职业青年在经济上有高压力,40.1%的职业青年对于组织支持的感受上有高度压力,41%的职业青年在组织氛围方面的压力较高,45%的职业青年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上有高压力感受,47.2%的职业青年认为自身工作的技术更新快要求高,有高度压力.”②

心理学研究证明,处于高压力状态则会造成诸如头疼、疲劳、滥用药物、酗酒、过度抽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生理、心理的不良反应.《广州日报》记者杨洋曾对广州心理康复中心心理科主任杨秋苑关于广州青年身心健康的调研成果作过专题报道:据杨秋苑介绍,广州青年的三大压力源是学习紧张、工作压力大和收入不够用;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里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人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健康隐患排前五位的是视力下降(“世界那么大,我却看不清”)、焦虑、缺乏安全感、肥胖和抑郁;心理健康方面,广州青年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生活中的无用感上升的情况尤为突出,他们每天面临大量的资讯和信息,觉得无法应对,而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个人的能力显得越来越渺小,无力感、无用感明显上升,自我的效能感下降.③

青年群体的现实压力及其引起的生理、心理问题不仅是一种不争的事实,而且愈来愈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群体中的高知识、高学历相对集中的人群,分析这一群体的压力及其释放状态对于把握整个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具有导向价值和特殊意义.事实上,这一群体的压力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广东省教育工会曾对省内19所高校8417名教师进行过调查,发现有68.18%的大学教师存在着工作、职业、心理压力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困乏、倦怠、焦虑、失眠、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适应能力减弱等亚健康问题.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确定的新的年龄分段,44岁及以下者皆为青年人,若以此作为划分青年教师的依据,青年教师无疑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部分.据云南某高校2013年公布的数据,45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占到了该校教师总人数的70.99%.笔者曾调研过粤西某省属高校,该校45岁以下的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8.2%.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事实上的不断扩招,青年教师的比例还会不断攀升.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老教师中大多职称已经到位,事业、生活、家庭相对稳定,甚至有些还面临着退休,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相对较小,而青年教师各个方面均处于“爬坡”阶段,各种压力相对较大.因此,所谓高校教师的压力包括心理压力,主要是指青年教师的压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做过调查,其发布的《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2016年,《南方人物周刊》发表的《“青椒”之焦:大学青年教师的现实之困》一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处于“体制壁垒与市场狂欢的尴尬夹缝中”,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之大”深感担忧.

近年来,由于心理压力得不到恰当释放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2015年3月12日,上海某重点大学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晏某某,因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够,直至肺癌病逝仍是讲师职称,心理压力与其生理病变不无关系;2017年1月20日,被称之为“*教师”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欧阳洁从教师村5楼阳台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45岁的生命,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工作压力的关注;2011年3月23日,年仅34岁的某高校副处级干部因竞聘正处级岗位落选而跳楼,从其遗书中折射出环境的压力及发展的压力;2011年8月8日,无锡一女大学青年教师,因不堪忍受“潜规则”导致精神崩溃而跳楼自杀.这些事件,为高校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重视和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在的客观压力被主体接受认同后则转化为内在心理负担,这种负担若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对行为主体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青年教师实际存在的现实压力亦即压力源的把握.根据笔者对粤西高校的调研(访谈青年教师65人;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1151份,有效问卷1105份),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研压力.从调查问卷上看,68.3%的人选择“有科研压力”;从访谈对象上看,70.9%的受访者选择“有科研压力”.目前,基于大学提高水平和层次的需要,科研成果考核不仅是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相对于教学工作量而言,科研工作量则更难完成),而且成了职称晋升(有人戏言:评职称就是评科研)、薪酬分配和人才计划遴选的重要依据.由于前期成果、职称和人脉方面的原因,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明显处于劣势,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受理申请的资助率仅为24.58%,批准资助的金额仅占总金额的21.11%.由于科研积累、论文质量、学术影响等原因,青年教师发表论文难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在访谈中,有些受访者直言:“论文发表难,难于上青天!”“科研竞争越激烈,高校青年教师越难获得科研成果,越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越容易形成抱怨等逆向行为,因而承受的工作压力越大.”④

第二,职称压力.从调查问卷上看,60.1%的人选择“有职称评定压力”;从访谈对象上看,65.2%的受访者选择“有职称评定压力”.专业技术职务对教师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和收入福利水平,获得较高的专业技术职务,成了大部分教师的毕生追求.但高校职称评审指标有限,对课题级别和论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实际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经常遭遇挫折,产生灰心丧气、身心疲惫、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工作压力.

第三,生活压力.从调查问卷上看,51.6%的人选择“有经济、生活压力”;从访谈对象上看,50.7%的受访者选择“有经济、生活压力”.高校青年教师处于成家、育儿、赡养的年龄阶段,承受着房贷、家庭开支、子女养育、父母赡养、提升学历等巨大经济、生活压力.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发布的一项有关高校教师的收入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在15万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5.9%,其中年收入10万以下的占47.7%,青年教师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成为“月光族”.⑤加之子女上学接送、子女教育、老人照顾等,牵扯了大量精力,很多青年教师被生活折磨得身心俱疲.另有一些青年教师因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陷于经济困境,导致生活压力巨大.

第四,教学压力.从调查问卷上看,35.2%的人选择“有教学压力”;从访谈对象上看,37.5%的受访者选择“有教学压力”.教学压力排在职称、科研、生活压力之后,这个调查结论出乎笔者的意料.为何只有三成多的青年教师感觉到教学的压力?据笔者分析,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职称评定体系对教学“量”的过分看重(关于教学的“质”的要求则相对模糊和抽象)、扩招带来的教师缺编形成的任课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或一个萝卜几个坑”的情况(地方普通高校该种现象更为明显),客观上淡化了教学的压力.事实上,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要比抽样调查反映的压力大得多:其一是扩招带来的课时量的增大;其二是知识的迅速更新带来的备课任务的加重;其三是驾驭知识的经验不足及教学方法生硬等带来的心理负担;其四是课堂外的任务的加重,如课外辅导、教研项目申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应付评估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等;其五是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听课等带来的精神负担;其六是遵守极其严格的教学管理条例的压力,如上课或监考迟到,便是教学事故.一位访谈对象坦言:如果星期一上午头两节有课,星期天晚上就开始紧张不安,不仅要定好闹钟,还要在手机上定一个闹铃,否则就无法安然入睡.因此,教学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及其产生的焦虑感,应当引其足够的重视.

第五,人际压力.从调查问卷上看,42.5%的人选择“人际关系一般”,17.1%的人选择了“有人际关系困扰”;从访谈对象上看,39.5%的受访者选择“人际关系一般”,15.9%的受访者选择了“有人际关系困扰”.高校青年教师,除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以外,工作大多不用坐班,完成教学等任务后即可回家,活动范围狭窄,交往对象(领导、同事、学生等)有限且交流大都存在不充分的情况.有些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社会经验缺乏,当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时极易产生抱怨情绪,行事容易冲动,说话口无遮拦,经常无意间开罪领导和同事.在激烈竞争的教师生态中,若缺乏必要和充分的沟通,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令人们产生压抑、封闭、自卑、自傲、嫉妒、孤僻、猜疑等心理,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工作积极性以及幸福感,甚至危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心理学研究证明,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

此外,高校青年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历提升、家庭关系、感情因素等压力,这些压力因极具个性化,在调查问卷和实际访谈中,关注人数较少,对此,本文将不再单独进行考察和说明.

关于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释放路径,学界曾有过充分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与引导机制;加强人文关怀,关爱青年教师群体;建立科学的教学、科研、职称晋升评价体系;成立各类教工社团,举办多种类型的文体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自我调适.在笔者看来,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释放,最根本、便捷、有效、可控的路径,就是自我调节或“自救”,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不仅不以青年教师的主观意志或主观努力而转移,而且作为一种先在的客观因素只有顺应、适应才能被社会、环境所接纳.从被调查者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方法上看,31.2%的被试者选择“文体活动、旅游、倾诉”,7.1%的被试者选择“做专业心理咨询”,高达35.4%的被试者选择了“放任或不采取措施”.这种结果令人堪忧.事实上,消极应对方式与青年教师心理压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教师个人应正确估量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的巨大危害,以积极的心态加以“自救”,通过认知重构、目标调整、改变习惯、提升修养等,超越消极情绪,建设性地纾解压力,尽可能使自己处于主动、理性、自控的状态.

二、老子思想在舒缓青年教师压力中的独特作用

心理压力问题的解决,通过自我拯救、自我化解的方式更为现实和有效,“解铃还须系铃人”,外在压力只有被内在认同才会转化为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在外部压力源不变的情况下,心理压力的消除只能诉诸于自我救赎.正如心理学家特罗茜·罗尔所说:正是因为“心病牢狱”是我们“自己构筑的,我们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枷锁,把自己解放出来.”⑥打开心灵枷锁,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在当代仍然行之有效的调节心理平衡、化解心理问题的理论、技巧和方法,如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见贤思齐、反躬自省,墨家的“兼爱”“非攻”,释家的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自然”“无为”“抱一”“不争”“守弱”“若水”等思想,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调适负面心理情绪的方法,其代表作《老子》虽未明确提出健康心理学的概念,但其中却隐含了大量的属于健康心理学范畴的观点和理论,而这些观点和理论,“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蕴与心理疏导功能.”⑦老子思想,对于当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具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1.老子思想与科研压力的心理调适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能否顺应规律适应环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⑧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这个“法”字,就是认识和顺应的意思,人只有认识和顺应规律,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⑨“常”,就是规律.不认识规律和不尊重规律,都会出现“凶”的后果,不仅会带来实践活动的失败,而且会极大地打击自信心,产生挫败感,形成心理创伤.

青年教师要成功地化解科研的压力及其心理负担,就要掌握和驾驭科研的规律.科研规律就其表现和特点而言,一是积累,二是创新.积累,就是要打好基础,扩展视野,培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能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厚积”才能“薄发”.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輥?輯?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书读到一定程度、实验做到一定程度、材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写作技巧娴熟到一定程度,自然会量变到质变.有些青年教师,之所以文章发不出来、课题申报失败,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水平不够,而水平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积累不够.认识和明白这一点,不仅能够明确努力方向,而且会减少许多怨气、戾气,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科研压力.

在科研积累的过程中,切忌急躁、浮躁、狂躁以及功利心态,意志坚定,静以养心,心无旁骛方能见到真谛、修成正果.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是事物存在和分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客观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前提,老子不仅把它看作事物不可抗拒的一种命运(“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而且认为事物在“并作”“芸芸”状态下的“归根”“复命”只有在认知主体的虚极静笃中才能把握.何谓“虚极静笃”以及如何做到“虚极静笃”?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减少,心无杂念,“涤除玄览”“营魄抱一”,回复到婴儿般的无智(智为智巧或算计)无欲的状态.有些年轻教师,恰恰缺乏这种“静”的功夫和定力,急躁、浮躁、狂躁,因此无法准确把握其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亦即老子所言的“归根”之“根”),也就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有些青年教师论文写出后,恨不得立即就寄给杂志社,做不到多看几遍或冷藏(“静”)一段时间再做修改,导致“命中率”较低.之所以产生急躁、浮躁的情绪,根子就是一个“欲”字,诸如基于职称评定、课题结项、业绩考核的时间节点及其后果的考量等等.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輥?輲?訛按照《〈道德经〉精讲》的理解,“常处无欲状态,才能观察、体悟道的奥妙;常处有欲状态,只会带来‘道之物’感知的世俗化后果.”?輥?輳?訛所谓“世俗化后果”,亦即外物的有用性或有害性刺激而带来的功利化考量,在此考量下,人们就会患得患失,心理就会有负担,也就体会不到道的奥妙、玄妙、奇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对待科研工作或在科研工作中夹杂太多的功利化诉求,就体验不到科研之“道”的奥妙、奇妙,很难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把科研看作奴役自己的外在异己力量,因而就会在科研中感到痛苦而不是快乐、感到压抑而不是个性的张扬或本质力量的释放.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增添快乐、焕发的动力.作为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教师工作的内在规定及有机组成部分、是绕不过的“坎”,而且要培养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会在科研中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压力就会自然减轻或解除.老子曾把人的理想状态定义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乐其俗”,学界大多理解为“欢乐的习俗”?輥?輵?訛,但从“俗”字的从人从谷的构造特点看,理应包含有获取“谷物”的活动,可以引申为职业或工作,因此,“乐其俗”,则可理解为对工作的热爱和在工作中获得的巨大快感.青年教师一旦对科研工作“乐其俗”了,因科研产生的一些心理压力就会迎刃而解.

科研规律的第二个表现和特点就是创新.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一篇文章没有创新(新意)就等于没有灵魂或魂不附体.创新是建立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的,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若没有对前人研究成果或现有研究状态的充分了解和深度把握,就不会有学术上的创新.老子曰:“敝则新”?輥?輶?訛,意谓新的东西是在旧的东西上生长出来的,“推陈”才能“出新”,不研究“旧”就推不出“新”.老子又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輥?輷?訛“蔽”乃“敝”之借字,破旧之义.老子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在研究领域不盈满、不止步、不懈怠,充分占有和把握已有和现有材料,定会有所发明、有所创见,实现“旧有”到“新生”.

科研创新体现在论文上就是要有创见、有新意,体现在课题申报书上就是要独特、新颖,正是因为有创见、新意、独特、新颖,才具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思想的撞击力,才能让编辑、评委眼前一亮.即使是“旧调”也要“新弹”.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輦?輮?訛若在论文或申报书中重复、絮叨人人皆知的事实,按照老子的意思,即使是美的也成了丑的、是善的也成了恶的.老调重弹、人云亦云、无病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论文和申报书,十之难逃“毙掉”的命运.

何谓创见、新意、独特、新颖?就是要“敝”中生“新”、“无”中生“有”、发前人所未发.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輦?輯?訛你的选题、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应是别人没有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正因为“未有”所以才“为之”,因此才有“新”;在社会乱象发生之前就能提出整治社会乱象的方案,正因为“未乱”所以才防范(“治”),因此才有“特”.高校青年教师,若能沿着老子的“未有而为之”“未乱而治之”的路径去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够少走弯路,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科研水平,减轻科研压力.

科学研究宛若“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常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比如频繁地遭遇退稿、课题申报“屡战屡败”、已有课题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研究失败不能结项等.失败极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诸如焦虑、逃避、堕落、自暴自弃等,青年教师则表现得更为明显.面对失败,很多青年教师会产生出对失败的过度焦灼,沉溺于失败唤起的挫折中而无法正视失败的客观事实.要实现自我调适,青年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既然失败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任何追悔、惋惜、愤怒甚至自残,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伤心伤身;其次,应认识到失败与成功的对立统一,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本身就蕴含着成功的因子,只要条件具备,转化为成功只是一步之遥.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輦?輰?訛在老子看来,福祸相依,难易相成,有无相生,刚柔、枉直、洼盈、大小、多少、成败等关系,无不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其地位则不是固定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其支配地位总是暂时的,而人们却喜欢过分执迷于暂时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这正是人们陷于痛苦和失败的原因,这种现象已经很久了(“其日固久”).失败意味着在成败矛盾中失败居于主导地位,我们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这个连上帝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同时应积极推动失败向成功的转化.青年教师一旦深度把握成败关系的辩证法,则会自动清理失败或挫折带来的情绪困扰,而获得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2.老子思想与职称评定、经济生活压力的心理调适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正确地对待名誉、地位和金钱等身外之物,是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尺度.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抵御不住诱惑或为了的满足而奋不顾身,则会带来心理失调、心理疾病或引起难以预料的行为后果.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輦?輱?訛在老子看来,放纵,将导致“目病”“耳病”“口病”“心病”和“行病”,作为一个心智健全、德操高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应追求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注重内在修养和品质的提升(“为腹”),主动远离和拒斥身外声色犬马、难得之货的诱惑(“不为目”),实现心理健康、行为无咎、身心和谐,培育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能够与自己的内部情感的冲动保持和谐,且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向外开放的积极态度,进而为自己塑造一个恰当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輦?輲?訛职称是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具有着一种“名”和“利”的双重诱惑力和吸引力.但由于竞争激烈、名额有限,加之部分高校对青年教师有一种“在规定时期内评不到职称就走人”的规定,所以,对青年教师而言,职称压力巨大.事实上,这种压力,贯穿起步追求到评审结束的全过程,评审通过了,压力自然释放了;评审未通过,压力会因聚焦而陡增,“新压”加“旧压”,若不能得到有效地自我调适,极易在心理上产生悲观、抑郁、冲动、绝望等负面情绪,个别的甚至会产生一些极端行为.广东一所高校就曾发生过一位青年教师因职称未获通过而怒扇评委耳光的暴力事件,令人痛心.老子的言论对于此种状态下的青年教师无疑是一剂心灵“创可贴”和“降压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輦?輳?訛名誉、名望与健康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利害攸关、更为你所需要?健康、生命与外在的财货相比,哪一个对你更为重要?追求得到名誉、名望和财货与失去生命健康相比,哪一个对你更为有害?所以,过分地热衷于名誉、名望和财货并不惜血本地加以追求,必然带来生命体能的巨大透支和浪费,体内(包括心灵)积聚了太多负能量或有害物最终将导致生命的彻底灭亡(当下社会中,功成名就而英年早逝者已非个例),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有屈辱,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难,生命、事业才能实现长久.老子的这些言论,对缓解青年教师因职称带来的心理压力,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职称,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在追求的过程中,应以“无为”的态度和“不争”的心态加以面对.“无为而无不为”?輦?輴?訛、“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輦?輵?訛,而无为、不争的本质则在于顺其自然、尊重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完成职称评审所要求的软硬件的积累;只有高标准的完成了软硬件的积累,才能在评审中处于无可争议的位置,当然也就“莫能与之争”.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应当清醒地看到,职称追求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劳动付出过程,所有职称评审规定达到的要件都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饰.有付出并不一定就有回报,尤其是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参数的科学研究,找不到实验数据支持或得不出期望的结论在科学史上是常有的事情.若求评心切而弄虚作假(虚构、剽窃或移花接木),终将自食其果.老子曰:“咎莫大于欲得”?輦?輶?訛、“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敢妄为——引者注).”?輦?輷?訛这既是一种忠告又是一种提醒,“循规律踏踏实实,求回报顺其自然”,才会心安理得、“燕处超然”?輧?輮?訛.

关于青年教师经济生活压力的心理调适,老子有许多相关的思想值得运用和借鉴.青年教师,首先应确立一种俭约朴素的生活理念.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輧?輯?訛处理人事或修养身心,都应以俭啬为原则,所谓俭啬,就是早做积累、早做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家庭困难者则更是如此,中国自古就有“成者勤俭败者奢”的说法.老子说他有三宝,第二宝就是“俭”.以俭持家,以俭养德,不攀比,不羡慕,不嫉妒,方能恬淡盈胸,心平气和.“圣人为腹不为目”?輧?輰?訛,圣人追求一种吃饱肚子的简单生活,不为目力所及的奢华诱惑,自觉地“去甚、去奢、去泰”?輧?輱?訛,所以才有“坦荡荡”的胸怀和健康平和的心态.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生活压力(包括贫困)与心理疾病的发生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一个怎样认识压力和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压力的问题.

其次应确立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高校青年教师就其收入而言,可谓比上(与高校老教师相比)不足比下(与高校工勤、临时、编外人员相比)有余,若能有知足的心态,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而且能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儒家讲“知足常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輧?輲?訛道家讲“知足者富”:“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輧?輳?訛知道满足,才是真正的富有,感受到富有,也就不会有心理压力.如果没有知足的心态,拥有还想再拥有,欲壑难填,人生不仅不会有快乐可言,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妄想等症状,甚至会带来祸患和灾难,“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輧?輴?訛知足之足,亦即心理之满足,才是根本的满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輧?輵?訛,知足知止,才会有一个好心境和好心情.

3.老子思想与教学压力的心理调适

教学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尤其对于地方院校、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而言,情况更是如此.教学活动,既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重复性会滋生惰性和职业倦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则会激发活力和工作干劲).当一个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重复性感觉、体验占据上风,加之各种教学规范的约束以及紧张的师生关系,就会丧失工作的乐趣、意义而产生倦怠、拒斥、逃避等负面心态.当创造性感觉、体验占据上风的时候,不仅会带来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极易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幸福感、满足感,进而产生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克服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就要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而对教学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心灵则是博爱、大爱、超越血缘的真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快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事业当作乐趣来从事,它能使教师感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着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与担心.教育就是传递善和爱的事业,亦即老子说的“与善仁”?輧?輶?訛.老子“三宝”中的第一宝就是爱:“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輧?輷?訛在老子那里,“仁”“慈”乃爱之别称.“女子为母,因慈则刚”.上天要救助万物,必选和首选的依然是一个“慈”字.“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撞击另一颗心”,没有爱,简直无法想象.作为青年教师,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让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在心中扎根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去诠释、扩散和升华,“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心中有爱,就会自觉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会主动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规范同步或超越规范之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由教学之必然走向教学之自由,进而收获一种类似于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喜悦(他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农庄主席).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师资”概念的思想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輨?輮?訛在老子看来,教师就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只要善于拯救,就不会有学生掉队,而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无弃人”),恰恰正是教师应履行的天职和遵守的理念(“袭明”).只有心智、人格、知识完备(善)的人才能担任老师,而那些心智、人格、知识不完备(善)的人正是教师的教育对象和资源(“资”).不贵重老师,不深爱学生,看起来好像很聪明而事实上却是最大的糊涂,这才是问题的本质.“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輨?輯?訛只有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天下为中心,用整个身心施爱天下的人,才能成为天下兴衰可以依靠的人;同理,只有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去爱教学的人,我们才能把教育的重担托付给他.老子对师资的理解较之于今天“教师群体或教师队伍”的理解,无疑要深刻得多、准确得多.

老子认为,“善人”亦即“善救”之人应该具有水一般的情怀、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輨?輰?訛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不争名不争利,善于利益众生、滋润万物,发乎自然,出于本能,其停留、流经之地,大多是肮脏、低洼之处,但无怨无悔、悠然自乐,几乎接近道的品质.青年教师若能以老子所言,主动效法水,培育水之德性,锻造爱人利他之精神,不仅能够减轻沉重的教学活动带来的压力,而且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添生活的乐趣.因为水除了本质上的利他特性以外,还有包容、溶解、平等、忍耐、随遇而安、随机应变等特性,这些特性即可作为教育、教学的方法,又可成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及其相互间达到和谐的原则.

我教学,我快乐,我成长,我存在!爱,只有爱,才是青年教师舒缓教学压力的润滑剂和解压阀.

4.老子思想与人际关系压力的心理调适

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和正常交往,反映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及其健康的程度.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人际交往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轻松感,促进身心和谐与健康.高校青年教师因其鲜明的个性以及阅历、经历、经验等原因,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产生心理压力.虽然良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种双向的互动,但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实现调适的路径和方法上,老子有过许多建设性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和参照.

(1)自知知人

知己知彼是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輨?輱?訛了解别人叫智巧,认识自己才叫智慧;胜过别人表明有优势,而战胜自己则可称之为强大.处理人际关系,既要了解别人,更要认识自己;既要承受和应对别人的个性、缺点和不足,更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弱项和偏见.在老子看来,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则更为重要和根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也就确立了交往的基点,既不把自己看得过高而盲目自大、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也不把自己看得过低而自怨自艾、自卑自责、缩手缩脚,如此才能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压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及其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包括我是谁、我需要什么和能要什么、我能干什么和能干好什么等,这是一种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青年教师容易遭遇人际关系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清晰的自我意识,要么把自己看得过高,要么把自己看得过低.把自己看得过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弄得猿惊鹤怨,甚至天怒人怨.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輨?輲?訛在老子看来,自大是一种令人厌弃(“物或恶之”)的心理习惯,应警之戒之.拥有此种心态的人,往往过多、目标过大,但因实力不逮,常遇挫折却又每每迁怒于他人与社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心理压力增大.把自己看得过低的人,亦即主观上不悦纳自己,他们不是没有而是有不敢追求,当看到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其内心的焦虑、痛苦无可言表,在人际交往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嫉妒、轻蔑或怨恨的情绪,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加重心理负担.因此,正确定位自己,是增进青年教师人际和谐的先在条件.

(2)谦虚不争

谦虚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谦虚、处下、低调,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才能避免直接冲撞而成为众矢之的.若表现得锋芒毕露、光芒四射、鹤立鸡群,则极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嫉妒或成为攻击点.老子曰:“揣而棁之,不可长保.”?輨?輳?訛铁器打磨得过于尖锐,则不能长久保持,遇硬物极易折断.做人亦是如此,若过于突出,则必不能持久.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老子教导人们:“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輨?輴?訛挫掉尖锐锋利,解除名缰利锁,调和耀眼光芒,混同于芸芸众生,实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輨?輵?訛这既是一种谦虚的状态,也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不是不要锋利,而是通过“挫”不使锋利伤人;不是不要光耀,而是通过“调”不让光耀刺眼.这样就能拥有一个适合生存的人际生态.

《周易》从形而上的视角分析了谦虚与盈满的得与失:“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受益,满招损.其间蕴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本体论智慧,值得青年教师们揣摩和体悟.

不争,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冲突往往与“争”有关,比如,争名、争利、争论(或语言强势)等引发的人际关系紧张.在老子那里,首先,不争意味着顺应自然,亦即该你的就是你的、不该你的争也无用甚至有害,“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輨?輶?訛“后”“外”都是不争的体现,其结果却能“成其私”(这里的“无私”也就是不争的意思).其次,不争意味着不产生怨恨、对立和罪咎,“夫唯不争,故无尤.”?輨?輷?訛“六尺巷”的故事是一个通过不争化解人际纠纷的成功案例:张英是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家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家发生纠纷,起因是邻家建房欲占用两家之间的部分空地而张家不许.家人修书给张英,希望他能出面干预.张英收到家信后,写了四句话作为回复:“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信后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邻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

(3)包容守柔

包容是助推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没有包容的心态,那么充斥于眼中的一定是别人的缺点和过错,自然也就无法相处,有时还会因为不能包容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輩?輮?訛委屈才能保全,冤枉才能伸张,古人所说的只有受得了委屈才能保全自己,难道是一句空话吗?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担心愿望的落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輩?輯?訛江海之所以被称之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处下包容的缘故.可见,在老子眼里,包容不仅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是为王(做领导)的一个条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輩?輰?訛

包容意味着认可别人的优点而不生嫉妒,容忍别人的缺点而不生芥蒂,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做到适时赞美别人,而赞美则是沟通的润滑剂.“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輩?輱?訛赞美的言辞就像货物一样能够在市场上流通,换回你所需要的东西,诸如尊严、尊敬、好感、影响力等,都可以通过赞美而交换回来.青年教师若能时时保持着对领导、对同事、对学生的赞美,则一定会迎来人际关系的春天.

守柔或示弱,是老子提出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又一个原则,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老子看来,柔弱的作用是由道规定的,“弱者,道之用.”?輩?輲?訛道正是以柔弱的方式作用于万物的,这种弱作用力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輩?輳?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輩?輴?訛最柔软的东西能够在最坚硬的东西里面纵横驰骋,如岩石风化、滴水穿石.水因之柔弱从而具有了一种遇方则方、逢圆必圆的超强适应性.它虽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在攻击坚强上却没有比肩者或替代物,这就是弱之胜强、柔之克刚的道理.在社会交往中,采用温和柔软的方式远远胜过硬碰硬的激烈对抗方式.守柔或示弱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就柔、确实很弱,它体现的只不过是一种姿态,有了这种姿态,别人才不会有卑微感、压迫感、不适感,才能在心理上悦纳你.若咄咄逼人、以势压人、盛气凌人,别人只会敬而远之或弃(厌)而远之,导致沟通失败而使自己陷于孤立.人际关系学研究证明,人们往往更容易同情弱者或更希望与弱者打交道,这既是人性的弱点但同时又是人性的特点,作为青年教师,应当引起重视.

关于青年教师人际关系的心理压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交往理论、掌握交往智慧、确立正确交往心态、提高沟通品质等方式来加以调适.只有从源头上加以解决,才能建立和维持一种良性的人际生态.压力源不存在了,所谓的心理压力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释放问题,是一个关乎高校未来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应引起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工会对青年教师的压力释放具有着更为直接的责任和担当,除了开展常规的文体活动、温暖工程、心理健康咨询以外,还应引导和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期使其成为青年教师摆脱压力、超越压力、变压力为动力的一种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撑.

综上资料: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青年心理专业范文可作为青年心理和老子思想和部分高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青年心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时期的期刊编辑思想
摘 要 1939 年韦君宜被调至延安青委工作,她的期刊编辑工作主要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组织青年投身抗日革命为主 韦君宜经历了中国青年延安时期和河北平山时期的复刊工作 延安复刊阶段,韦君宜注重对期刊编辑.

老子思想对大学生精神教育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才竞争的激烈,当下大学生的精神困惑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强调要突显大学的精神价值与精神教育,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归属和精神状态的调适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言.

乐器演奏时心理压力控制
时 茜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450000)摘要在演奏过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紧张对乐器演奏带来的不良影响,完美的呈现自己的演奏水平,熟练地表现出自己掌握的演奏技巧,是每一个优秀演.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与其形成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院G443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62摘要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处于社会转型和高……教育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