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统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对戏曲三种传统和十七年戏剧传统的再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传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1

对戏曲三种传统和十七年戏剧传统的再,该文是传统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戏曲三种传统和十七年和再思考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人生十六七杂志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摘 要】本文针对傅瑾先生论文《戏曲“第三传统”与“十七年”的再认识》,分析“三种传统”划分的合理性以及“十七年”戏剧改革,从近年来小剧场戏曲的发展看中国戏曲重建的方向与阻力,探讨重建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合理性;改革;重建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23-02

傅瑾先生的文章《戏曲“第三传统”与“十七年”的再认识》是建立在对贾志刚先生《选择传统贯通古今》一文的交流细化分析基础上的,贾志刚在文中提出对中国戏剧的传统进行思考与梳理,即三种传统“五千年传统、近代百年改良与改革的传统、1949年至“”前十七年的戏改传统.”傅瑾则在这个基础上对“三种传统”进行细化,他提出这三种传统应为:“从宋元至今一千年形成的古典戏剧传统、20世纪上半叶在都市剧场演出中形成的现代戏剧传统、1949年—1966年的“十七年”里形成的当代戏剧传统.”正确认识“戏改”,尤其“十七年”戏曲改革部分,挖掘这一阶段戏剧改革的实质,会对当下中国戏曲发展有所助益.

一、“三种传统”划分的内涵阐释

傅瑾在贾志刚的文章对“三种传统”划分的基础上,将关注点落在戏曲传统上,他以戏曲发展史的方式进行划分,首先是“从宋元至今一千年形成的古典戏剧传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戏剧史对戏曲成型于宋元的界定基础上.同时,“古典戏剧传统”从宋代延续至今,表现于传统思想审美的传承连贯性.因为“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既入世而又出世.”反映在中国戏曲中,人应遵循传统社会道德生活准则,同时追求心灵的超脱,超越现实环境.

傅瑾在文中将“三种传统”的后两者命名为“20世纪上半叶在都市剧场演出中形成的现代戏剧传统”与“1949-1966年的‘十七年’里形成的当代戏剧传统”,前者主要是指自光绪朝以来,在以北京为中心,花部在北京发展出适合城市观赏的戏曲传统,市场化了的京剧团在北京出现,涌现了一批名旦名角并形成流派,排演了大批新剧目部分至今仍在搬演.其中,这一时期形成的流派、唱腔、剧目延续至今.后者是“十七年”戏剧,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部分.

二、“十七年”戏剧传统的辩证批评

(一)戏改切断戏曲传统,创造新传统.傅瑾认为,“十七年”留下了大量经典剧目,但是其切断了戏曲与古典传统与都市传统的继承,形成了除京昆之外,广泛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在政治力量介入的情况下,进行整理、加工修改,创造出符合意识形态的、水平较高的并流传至今的第三传统的核心部分.

第三传统的形成是对中国戏曲生态的全面改造,以政治的意识形态对其体制建构、表演形式、价值观等进行重构.首先切断的就是第一传统,即中国古典传统中的“忠孝节义“与”三从四德“等农耕社会*道德思想.如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十五贯》.从其改编、排演、推广方式,形成第三传统的戏曲作品“整理、加工、提高”.之后的《白毛女》《沙家浜》等经典红色戏剧,无不是由集体组织编写排演,推广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第三传统创造经典剧目的方式,铲除了第一传统的“草根性”戏剧产生的生态环境,以及第二传统中城市戏剧市场的生态环境,改戏曲生物链中的市场经济为制度环境.

(二)政府主导的戏剧生态与民间戏剧生态是否统一.文中提出第三传统是在政治主导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否定历史,同时为了为新戏创造生存环境,实施长时间的“禁戏”,进行戏曲作品创造机制、创造流程、剧目主题等的系列推广,他地、他戏都有了效仿模板,这一方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也一样.

“禁戏”使得戏剧生态被破坏,许多在第一传统和第二传统下的经典作品和经典技艺失传,造成的大的事实是如此,但是否真的“杀死”戏剧生态传承,是值得思考的.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或城市边缘,仍有民间戏班在演出,广东的茶楼也有演出搬演粤剧,其市场是较为广泛的.就人才培养来说,虽然改制之后,失去了一剧社一师门的体制,但是在梨园内仍遵从师门流派,以出自哪一师门为傲.因此是否就真的“杀”掉了戏剧生态,有待商榷.

(三)第三传统纠偏成果与当下戏曲发展.傅瑾在文中强调对于第三传统形成除了要辩证看待“戏改”的作用,同时肯定在此期间文艺理论界对戏剧改革的纠正作用.这一点值得再商榷,作为理论价值意义或者戏改时期影响政治主导作用,对传统戏曲的剔除减弱是肯定的,但是,是否在执行时达到这样的作用就值得我们深思.

由此,我们思考,文中提出,张庚、郭汉城等人在十七年将政治与传统戏剧如《秦香莲》《蝴蝶杯》等作品相联系,挖掘其中的“人民性”,“肯定大多数传统戏具有‘人民性’,将戏曲非写实的表演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不仅不是理论上的突破,还充满了美学的误读和附会,但是从历史来看,假如没有这种基于政治智慧的借用,中国的戏剧传统在‘戏改’年代完全断裂,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肯定其对第三传统的纠偏作用,以及其为维护传统戏曲做出的努力,但是也要看到,在戏曲生态中,师徒传承、言传身教,即戏曲本身的价值是第一传统、第二传统、第三传统的基础,在历史发展中,即使经历过戏改,还保留着梨园行的师门,如京剧的梅派、程派等.戏曲本身的顽强生命力和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审美鉴赏,更是中国传统戏曲得以继承的根本性因素.

在当下,剧团编制逐渐瓦解,这三种传统正在融合.小剧场戏曲的演出或许是这种传统的发展,李卓群导演的“人鬼恋三部曲”是主创加盟、收益共分的合伙人制,这与第一传统、第二传统中戏班自我经营、盈亏自负的体制相同.同时一改大团队、大制作,将更重视市场与观众的反响,在培养观众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剧目.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优秀小剧场剧目《御碑亭》和青年编剧高源创作的《十两金》等,都是新剧目、新形式可圈可点的作品.

“改戏、改人、改制”的束缚仍然存在.李卓群与谭派传人谭正岩等组成的团队还是来源于北京京剧团,小剧场豫剧《伤逝》是河南沼君戏剧创作中心创作的,《御碑亭》是福建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剧目,作为当地政府的政治文化建设,由财政拨款,剧团排演的,其是否保证遵循传统戏曲的审美、戏曲的表演方式方法等就是新的问题了.

各地效仿北京的小剧场戏曲编排,但是未必都能达到最佳的艺术审美,取得良好的收益.北京有着相对集中的观众群,名家后人的明星效应也是他地无法比拟的,从第二传统开始,京剧发展中形成的流派、明星效应一直延续到现在,《碾玉观音》因男女主创出身名门、表演具有独特之处,而吸引众多“粉丝”前去购票观赏.其依靠北京京剧院得以在主要媒体上宣传,影响力不是地方戏曲靠改革制度和剧本能够比拟的.

三、重建戏剧生态与传统

戏剧是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从上古的祭祀、歌咏到《张协状元》的宋元戏曲,明清的花雅,还有少数民族戏曲,如川剧、藏剧、壮剧、侗剧、苗剧等,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同文化的表现,都应得到重视与扶持.

首先是端正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态度与评价.因此,我们要正视中国传统戏曲,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扶持地方小剧种.其次重视戏曲技艺的传承,挖掘濒临失传的技艺.

中国戏剧的重建不止这些方面,但是正视其传统内核,保护其健康发展,是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贾志刚.选择传统贯穿古今[J].民族艺术研究,2014(1).

[2][4]傅瑾.戏曲“第三传统”与“十七年”的再认识[J].民族艺术研究,2015(3).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结束语: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戏曲三种传统和十七年和再思考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传统本科毕业论文传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合童话故事让传统戏曲更鲜活
近年来,在将中国传统戏曲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的不断探索中,业内达成一个共识过难过繁会让幼儿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失去参与活动的热情 如何让幼儿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的传播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快速进入到一个新媒体环境中,传媒手段的不断革新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对传统戏曲而言有利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中国传统戏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将.

传统戏曲师徒制的存在基础和当代困境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衰微,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生态,随之而来的传承路径也发生了变迁 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原先以师徒制为主要传承方式的.

稀见清代杜诗手批稿钞本提要试稿十种
曾绍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关键词杜诗手批本;稿钞本;提要摘 要清代是杜诗手批本高度繁盛的时期,其中不乏珍稀的杜诗手批稿钞本 周采泉杜集书录、郑庆笃、焦裕银……杜集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