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科技创新类论文范本 和对山西省农业科技体系构建和驱动的构想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科技创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对山西省农业科技体系构建和驱动的构想,本文是关于科技创新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科技创新和农业和驱动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论文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农业科技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国家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剖析了当前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对运行机制、资金管理、激励机制等创新体系驱动条件提出构想,提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为主体、人才为核心的运行保障体系,并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目标、重点领域等方面的建设提出构想和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驱动条件;运行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改变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1].

由于农业科学研究主要是探索生物内部规律及其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涉及生物、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且这些相关因素复杂,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这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难度大、周期长、成果推广难等特点[2].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国务院在2015年2月1日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作了论述[3],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要求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研系统是“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组织体系,农业科研体制行政化.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组织框架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的行政条块分割体制,按照政府从到省、(地区)市、县等农业行政级别层层设立科研机构.各级科研机构自成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块状结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级别的行政部门;同一级别、不同学科的科研部门(如农业、畜牧、林业、农机等)也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厅局.科研机构之间既缺乏分工协作机制,又缺少合理的纵深布局,导致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缺乏独立性,行政依附和行政割据较为严重.在部分机构重复设置的同时、许多研究机构建设严重不足,科研资源相对过剩与科研资源严重短缺并存.科研管理运行的行政色彩严重,突出表现在科研单位的主要领导本位化,政府政策推动仍是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最主要的推动模式[4~6].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研究,科研机构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挥作用,其运转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行政计划,取决于科研项目的多头下达,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农业科研运行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当前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山西省内的科研体系实质是“有体无系”,涉农科研体系的公共技术创新和创造队伍主要有三个单位,包括山西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厅.从分工上看,三个单位有所侧重,农业科学院是技术研究,农业大学是农技人才培养,农业厅是农技推广;从科研业务上看:定位不清、分工不明,各自为战、交叉重复,竞争有余、合作不足,项目、成果、团队碎片化;从科研投入上看:总量不足、资金分散、结构不合理,科研计划设置多、散、杂,缺乏稳定支持机制,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规律要求;从管理体制上看: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农业科技计划布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平台、基地等资源共享不足.

(一)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科研人员花费精力使科技成果转化“创收”,在现行制度下停止.表现在财政基本支出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和运转费用支出,财政基本支出对科技人员和运转费用保障率严重不足,院所科研人员工资待遇仅为院校人员的1/3 左右,使一些高层次人才稳不住、留不下,科技服务禁止收入,试验、检验服务运行成本没有保障,只有停止运行.

(二)农业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项目管理单位、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造成“越位”“缺位”并存.上级项目主管单位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性的具体管理,取代了科研单位、课题组的管理责任;科研单位对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

(三)科研项目多头管理,造成课题重复

农业研究课题来自多省级各厅局,缺乏统一协调,造成课题重复,研究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跑”项目、争经费,有的课题组同时承担多个相关类似的课题,因时间紧,往往是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一课多用”的现象.由于农业科研工作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而国家科研立项时间主要按照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为实施周期,不能确保长周期农业科研项目的连续性,常常出现科研项目半途夭折.

(四)“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的要求

财务部门不能顾及农业科研工作特点,千篇一律地按照行政单位和工程技术经费的管理方式进行“节点式”管理.经费预算和拨付采取年度拨款制度,由于经费拨付不及时,政府集中采购烦琐、农业科研项目很难按照国家财政经费预算制度执行,按照规定项目经费当年用不完要上缴财政,所以项目经费滞留或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农业科技组织多为小规模,难以产生大成果

目前,农业科研主要实行以课题制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由于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不利于产生重大成果.具体表现为:利用公共资源形成的成果,往往掌握在个人手中,甚至有些科研成果有的被个人倒卖;由于科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突破性、实用性、跨专业、综合性的大成果,造成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活动效率低下.

(六)农业科研队伍流失,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

三、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驱动条件的构想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企业发展为目的.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 创新体系运行的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关键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7].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就农业科研院所内部而言,需要科技资源的协调能力.应在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内,农业科研院所针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拥有调整农业科技人员变动的能力和协调单位内部实验、试验所需设备及固定资产的能力.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 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

(二) 创新体系驱动的资金

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8].建议政府在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设立创造、创新基金,增加农业科研单位一定比例的自主性创新经费(创新体系运行可独立支配的财政经费).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组建各具特色的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农业科研团队在重大命题中的牵头作用,从而加快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创新体系.

(三) 创新体系驱动的激励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农业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扩大农业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9].相应出台山西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及《农业创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四、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保障的构想

(一)政府主导

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应是科技创新的启动者、推动者、引导者、保护者、组织者.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优惠政策设计和操作、科技体制和制度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10].在很大程度上,政府相关职能和行为的健全、规范和成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主体到位

目前,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造的主要力量,涉农企业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造、创新的主要投入主体[11].农业科技创新首先应从体制、制度入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将农业科技机构定位到科技创新主体的位置上,并从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科技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撑,通过创造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创造环境,推进农业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逐渐实现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化,实现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为本

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家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和灵魂[12].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专家、科技型企业家,科技创新就失去了生命力.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过程中应注重人事制度的创新.通过竞争等途径,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辈出、茁壮成长的机制,从有关制度、政策等方面切实把人才定位到科技创新的组织和核心的位置上,保证其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功能耦合

在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需求主体之间,在科技行为、市场行为、政府行为和农户行为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均存在着复杂的、多方面的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动态关联性,所以在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现功能耦合.实现农业科技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者的有机地结合,进行整合式系统化的创新运作.

(五)知识产权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是开拓、占领进而垄断国内外市场,争夺和保持创新优势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柱.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健全各创新中心的内部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制定落实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措施.

五、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 基本思路

以科技创造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突出原始性自主创新,做好顶层设计.以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为依托,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原则,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试点起步,重点开展,建设山西农业科技创造、创新体系.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开发队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显著提高创新能力,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

(二) 建设目标

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根据山西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经济区划及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解决山西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对原农业科研院所进行转制重组,建成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力量集中、优势突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设计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品种改良、旱作与节水工程、生物工程、贮藏保鲜及加工、动物营养、畜禽品种改良及疫病防治、减灾防灾、农业微生物、设施农业、农业信息、农业机械、资源环境等15 个重点创新中心,20 个重点实验室,2 个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园,25 个成果示范推广基地,通过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展示园、示范推广基地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新体系.

(三) 重点领域

1 结合高新技术创造构建农业学科

围绕生物育种、食品创制、创意农业、低碳农业、精准园艺、生物制剂、药物等领域,加强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体系中缺失环节的创新研究,促进形成完整的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链.

2 结合农村科技服务构建新型农业新业态

建立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通过市场化运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形态,通过农业科研、企业经营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三农”服务呼叫中心、县级农业物流商贸城、乡村农业物流中心、农业科学综合实验站、智慧农业博览园为一体的“互联网+”的农业服务新业态,推动农业科技、生产、经营同步发展.

3 结合食品安全体系构建专业检测模式

围绕农业科学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的检验检测,构建农业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与县级评估机构、企业观测点、基地观测点、评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形成食品安全检测网,在实现提升检验检测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灵敏性、共享性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科研与生产的能力.

4 结合生态安全体系构建循环农业

结合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建立生物碳汇、农业副产物利用、健康土壤培育、人工腐殖质研究,构建循环农业.

5 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农业

开展网络远程培训、农业物联网、农业智能设施、精准控制技术、特色农业产业链信息化研究,构建数字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完

作者简介:苏东涛(1964-),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2] 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1-167.

[ 3 ] 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 http://www.gov.cn/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2015-02-01.

[4] 钱福良. 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重构[J].农业经济,2017(1):38-40.

[5] 蒋和平,刘学瑜.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4):1-9.

[6] 吴建寨,杨海成,李斐,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6(9):157-161,199.

[7] 邢广智,李建军.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低效运行的深层次原因[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5):34-36.

[8] 甄若宏,郑建初,刘华周,等.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项目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模式创新项目为例[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4):890-895.

[9] 闫晓丽. 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探析[J].农业展望,2016(11):68-70,74.

[10] 张红霞,俞建飞,毛卫华. 中外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07-110.

[11] 孙静,陈宝峰. 科研成果视角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功能的差异化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15,28(3):40-44.

[12] 杨建军,单丽丽,张一鸣,等. 农业科技创新性人才激励与评价的分析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90-92.

评论,该文是一篇关于科技创新和农业和驱动方面的科技创新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科技创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分析借鉴和以山西省为例
摘要笔者以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做出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农业科技服务现状以及一些可借鉴模式,探讨了山西省在新常态背景下所面临的市场经济体制需求、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摘要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微信以其突出的信息传播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创建农业科技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信息.

标准驱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路径和
摘 要建立高效、通畅、标准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非标准化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标准驱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路径与对.

河北:构建农业品牌体系
日前,河北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品牌发展的意见,提出2018年-2020年,河北省将每年培育20个农产品区域品牌、50个农产品企业品牌和10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力争用3-5年,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