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小学语文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跟人文和工具是评价语文课的正确标准?对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小学语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人文和工具是评价语文课的正确标准?对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本文是小学语文类论文范文集与小学语文和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评价意见对论文的评价常用工具软件论文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三里墩校区王娟娟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看菊花》描写的是爸爸妈妈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课文把菊花描写得生机勃勃,讲述了它们不仅长得好看,而且有不畏严寒的品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看菊花

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看菊花.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爸爸说:“天冷了,许多花谢了,可菊花一点儿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欢它.”

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我在教学《看菊花》时意识到,只有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中才能使其感受更深,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微课”,展示了五彩缤纷的菊花——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菊花“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的特点,以激起学生对菊花的有意注意.课堂上,学生开开心心,十分投入.这样,通过“看菊花”的环节,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事实上,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认字,要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我完成了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后,把重心放到了对“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文字感悟上,放到了“我”和爸爸对于菊花品质的对话上.我希望学生能读出味道来,以激发自己对菊花的热爱.

我的设计思路源自教学参考上的提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另外一个原因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学完汉语拼音,对课文中的句子还很难读得准确、流畅、自然,我便把主要任务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我希望在达成正确流利的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文本尽可能地丰富学生对菊花的情感体验.

但在这节课结束之后的教学研讨中,我却受到了来自同伴的质疑与批评,大家认为我没有把“工具性”突出出来,只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菊花之美丽,只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菊花开放的情景.其总体的意思是,我的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太浓了,应该多一点“工具性”,比如用“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说话,比如用父子、父女对话的方式说话.老师们期望在我的课堂上能够实现“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均衡、和谐……

我不禁反问自己:“人文”与“工具”是评价这节课的正确标准吗?于是,我开始了对“人文”与“工具”在语文学科中出现“历史”的研究.

从现代意义上看,相对于其他学科,语言运用的实质就是“工具性”——交流表达.但“工具性”这是从西方语言学理论中生成的观点.从传统的角度来说,语文的“工具性”地位很不明显,古代只是在“小学”领域,古代语文更强调“大学”.因此,语文是在所谓“人文性”中生长起来的学科.直到近代,人们才更注重其工具性的一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山村咏怀》,熟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要比机械地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写作手法更加合适——低年段教学,还是要远离所谓的“工具性”.

事实上,“工具性”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沿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描述语文学科的.

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语文“工具性”抬头的时期,张志公、吕叔湘的语言学理论直接进入中小学教材.到20世纪80年代,“工具性”已经相当疯狂,“黄廖”本《现代汉语》几乎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皆有的“法宝”.“黄廖”本《现代汉语》就是“工具性”的法典!在这样的疯狂中,语文课就是讲词类与短语的辨别、讲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讲划分文章段落大意的技巧、讲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与套路……那个时期的语文教学眼中没有对“整篇课文”的鉴赏与品悟,有的只是基于某个段落的“工具性”层面的训练.教学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在语文课堂上变成了“复句”的划分、段落层次的划分和论证方法的辨别.而杂文的特色、作者思想的深邃、文章的审美情味,多不在教学的视野中.于是,这样的教学曾经引发我国语文界关于“人文”与“工具”之争.

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人们才从西方文艺学领域看到了“人文性”,才提出课堂教学要多点人文性的观点.1998年,有人在《语文学习》上发文,提出“要多点情感体验”的倡议.作者认为,语文课就是学生情感的生长课,就是精神成长课.没有了精神活动的开展,没有了精神层面的感动、濡染,就没有语文“工具性”的实现,谁愿意在“冰冷”的“工具性”训练中生存三年呢?这位作者认为,当时的课堂就是工具技能的训练,公开课也只是看教师训练的本领.虽然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但热情不高,兴趣不高.的确,语文学习应该是对文本内容与精神的理解,我们整天在语文的“皮”上下功夫,什么时候能够进入语文的“里”“肉”中呢?这位作者提出,应在情感熏陶中理解字词,在精神成长里看到语言的情味.他以为,精神的感受才是学生读书的关键.是的,只有提升感悟水平、精神境界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语文课”.

从资料来看,引发“人文”与“工具”争论的本质,是许多语文专家试图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勒索”中国语文教学,使其“就范”.在这场“人文”与“工具”的大讨论中,“人文”与“工具”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否定与建设、西方与本土的论争.通过这场论争,“人文”与“工具”一样,被写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人文”与“工具”就成了评价教学的尺度了.

新课程改革以后,“人文”与“工具”的双重地位发生改变,新教材以人文单元组织,鼓吹者高举“人文大旗”,于是“人文”以压倒一切的方式进入各种公开课,“工具”被放置一边.到了2005年南京发生高考之痛,人们才发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人文性”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人文性”在“工具性”为主的高考考查中“败下阵来”.

2007年,以顾黄初先生为首的扬州语文学派提出“重读叶圣陶,推进新课程”,主张语文教学要回到传统的“工具性”层面,在弘扬“人文性”之绚丽的同时,照顾到“工具性”的积累与实用.于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渐渐回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套路上——“人文”与“工具”统一成了语文教学的法宝.因此,许多小学公开课上又表现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到了2014年,小语界开展关于语文学科本质的大讨论.大家在讨论中发现,哪个学科不是“人文”与“工具”的统一?哪个学科不存在理解与运用的问题?难道只有小学语文学科有“运用”的特点么?难道就只有小学语文学科有工具的需求吗?——小学、中学所有学科皆是“人文”与“工具”统一的学科!于是,语文学科动摇了“人文”与“工具”统一的追求与信念.

许多老师试图在美国课堂上寻找答案.他们发现,美国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育国家精神.在美国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中,其所蕴含的自由、、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忠诚、守信、勇敢品质和辨别是与非的能力,是选择名著的重要标准.人们发现,美国课堂主张通过名著阅读浸润“精神成长”,而没有什么“人文”与“工具”的纠结,美国课堂是在互动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补充,美国学生的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我意识到,思考小学语文本质、特性,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避开这两个西方哲学术语,不要“硬套”,不要“入套”.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用“人文”与“工具”描述小学语文特点,放弃用“人文”与“工具”评价小学语文学科,或许语文学科真的就能安静许多.因为许多小学老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从来就没有什么“人文”与“工具”的念头!因此,我以为,“人文”与“工具”是西方语言学、文艺学的术语,不宜用来描述我国语文的基本特征,不宜用来评价语文教学!

本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小学语文本科小学语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小学语文和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方面论文范文.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面对作文课上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恰当地处理,课堂评价语言就成了一把万能的金钥匙 简要来说,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作用包.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策略
【摘 要】 在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智慧,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相关的学习状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评价能够提高课堂的丰富度,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点亮孩子心中的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运用
摘 要 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做出瞬间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 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和无声语言(体态语).

说说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是不可小视的 它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对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确到位的评价语会让整堂课的面貌焕然一新,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