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日记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吴船录》和《土佐日记》对景色描写的异同类论文如何写

主题:日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吴船录》和《土佐日记》对景色描写的异同,该文是关于日记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土佐日记》和《吴船录》和景色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红船精神论文船政文化论文

张 莹

一、引言

范成大的《吴船录》和纪贯之《土佐日记》可以说是中记文学的代表作.两者就记述离任旅途这一出发点来说,两作品有着相似之处.两作品都描述景色的基础上抒发了浓浓的乡愁和离别之情.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两作者都在记叙文中插入了大量的诗歌,为了增加文学色彩还采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但是由于中日文学传统的不同,两作品在虚构手法中有着不同.本文站在比较文学的角度,围绕着《吴船录》和《土佐日记》,从两作品的风景描写,感情流露的特色和文学艺术性为考察对象,分析两作品的特点,从而考察中日旅行日记文学的异同.

二、对风景描述的对比

《土佐日记》记述了从土佐官邸出发到平安都的55天的旅途.其中记叙了海上的明月、松原、岩石上的黑鸟、山崎的风景、月明的桂川等风景.《土佐日记》的55天的记录中,风景描写有16天,占全文的近三分之一.从记录的风景来看,最多的是海、风、波的描写.在1月15日、18日、22日的记录中描写了浪高的程度.1月13日、16日、22日的记述中,描写了错看为云的海浪,如雪如花的浪花.此外还有海上的明月、松原、海鸥嬉戏的情景.在登陆之后(2月6日到2月16日)11天的记述中描写了渚院、池边柳树、山崎风景、月明的桂川等风景.“青松,白浪”如雪如花的浪花描写,为《土佐日记》的风景描写增添了色彩.

《四库全书总目录》对《吴船录》作出了“于古迹形胜言之最悉”的评价.范成大于公元1177年5月29日从成都出发,10月3日到达苏州.其间游览了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三峡等名胜古迹.例如6月23日到7月1日,10天的记事中,描写了峨眉的山水、景物、建筑和气候等.在《吴船录》的121天的记述中,关于风景描写的有73天.不仅有原野、水田、山、寺、花、草、树木还有佛光、明月、住宅、风、浪的描写.

《土佐日记》和《吴船录》相比较来看,同样是记录船旅的两个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上,《吴船录》要多于《土佐日记》.这和两作者的旅行路线和时间的不同有着关系.纪贯之是冬末初春时,采取海路的形式回京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大海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存在,而且冬天的大海更加的荒凉和危险.从12月27日开始到2月5日,纪贯之一直生活在海上,所以,纪贯之眼前所能呈现的风景大多与海有关系.而范成大是在初夏到初秋之际,采取江路回归故里的.长江虽然也有风浪等的危险,但是和大海是不可相比的.而且,夏秋之际是个好时节,自然范成大所看到的风景就多于纪贯之.此外,从《吴船录》的记叙中可以看到,范成大时常登上陆地去游览名胜,拜访友人,接触自然的机会也就多于纪贯之.但是作为平安时代文学大家的纪贯之,没有被眼前的有限的风景捆住手脚,而是给这些风景披上了色彩,通过运用和歌、对句等技巧,绘出了多彩的风景图.

三、描法的对比

1.诗歌的运用

纪贯之的风景描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诗、对句表现.另一种是和歌表现.而且第二种的表现手法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形式,一类是借景抒情,另一类是看到景色后引用古人的诗歌,将景和诗歌相结合,在古人的基础上再创作新意境的和歌.藤原定家曾高度地评价纪贯之的和歌为“歌心巧妙,用词强烈幽默,不咏妖艳”纪贯之也就凭借这一特点得到了专门和歌第一人的称号.在《土佐日记》中,纪贯之创作了大量的和歌,巧妙的描绘了和歌世界的风景.例如1月18日的记录中,纪贯之通过3首和歌描写了浪花的形色.和歌“磯ぶりの”将浪花比喻为白雪.以雪喻浪花,表现出了当时拍打岩石形成的浪花的颜色.和歌“風に寄る”和第一首不同,将浪花比作梅花.通过将浪花比作梅花,将如花的浪花的色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和歌“立つ波を”表明使人产生幻觉的似花似雪的浪花景色是风顽皮的杰作.这首和歌没有从正面指出浪花到底像花还是像雪,而是解释人们产生幻觉的原因.通过问答和歌的形式,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浪花的风景图.

在中国的游记文中,有引用古人的诗歌或谚语来描写风景的手法.《吴船录》中也采用了此手法.《吴船录》中有9处引用了古人的诗句,其中杜甫的有5处,苏东坡、黄庭坚、李白和刘禹锡的各一首.以诗句代替直接的风景描写,使景和诗相融合,达到了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例如6月1日的记事中,引用杜甫的“西川客供眼,惟有此江郊”的诗句来描写一望无垠的平川景色.除了古人诗句的引用之外,还有引用大量的谚语.例如8月29日的记事中的一句“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短短的一句谚语,将庐山的气候特征表现出来.

2.虚实手法的运用

《土佐日记》中的风景除了现实的景色外,还有作者虚构的风景.例如1月20日中的“二十日の夜の月出でにけり.山の端もなくて、海の中よりぞ出で来る”的记述后面作者联想到了阿倍仲麻吕的和歌“青海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而后发出感叹,自创了和歌“都にて山の端に見し月なれど波より出でて波にこそ入れ.”据史料《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阿倍仲麻吕是公元753年11月15日在扬子江看到水平线的月出的.因此此时纪贯之看到的1月20日的月出和阿倍仲麻吕所看到的月出是大相径庭的.纪贯之为了使当时的风景更加的真实,能更加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运用了虚构的手法,虚构了风景.

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是山水画特别是宋代山水画的特色之一.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将这一手法用于《吴船录》的风景描写中.例如7月21日描写巫山神女峰的记事就运用了此手法.“三十五里,至神女庙.庙前滩尤汹怒,十二峰俱在北岸……最东一峰尤奇绝.其顶分两岐,如双玉簪插半霄,最西一峰似之而差小……神女庙乃在诸峰对岸小岗之上,所谓阳云台,高唐观,人云在来鹤峰上,亦未必是……今庙中石刻引《墉城记》瑶姬……俗传驱神也.巫峡山景佳处,不问阴晴,常有云气”.对巫山神女峰,历来的文人骚客们已有太多的吟咏.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也是那么的神秘莫测.范成大在描绘巫山时,正是抓住了它的神秘的特点,先正面描写神女峰的绮丽,接着引用《墉城记》的话来烘托其神秘,之后又转入正面对神女峰的描写.这段描写是实景也是虚景,是现实也是梦幻,恍惚迷离,和景物特点融为一体,虚虚实实,让人叹为观止.

3.两者的异同

纪贯之的汉诗修养很高,在《土佐日记》中他将和歌和汉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土佐日记》中的风景多为和歌的、观念上的景色.在《吴船录》中,描写风景也采用了诸如比喻、夸张、虚实融合的描法.但是由于中日文学的不同,《吴船录》中没有《土佐日记》那样的虚构手法,在遵循日记记录事实的程度上,中记文学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在两作品中,既有他人的诗歌也有两作者自己的诗歌,在自作的诗歌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痕迹,可见汉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之深.

四、总结

我们以《土佐日记》和《吴船录》中对沿途风景的记录为比较对象,分析了中日两代表作对其描述内容特别是描述手法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二者在诗歌运用上都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在描述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的日记文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诸如和歌与汉诗歌、虚实的运用等,可以说这些异同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土佐日记》和《吴船录》和景色方面的日记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日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刘兆林小说的自审和审他意识从《绿色青春期》和《不悔录》说开去
作家人格的断裂一直是近年令我异常困扰的精神话题之一 我们今天匮乏上几代知识分子身上所薪火相传的那种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执著反省、真诚批判、刻骨自责和不尽拷问的情怀与理智,尤其是对作家身边的人还有作家.

《宛陵录》的介词
摘 要介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词类之一,是用来区别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本文首先根据语义功能将介词分为六类,再从宛陵录中挑选出其中的代表型介词进行简要分析 宛陵录中介词的系统研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介词;.

理查德赖特《土生子》中白人的福柯权力观解读
摘 要“美国现代黑人小说之父”理查德 赖特以其独到的观察视角及细腻的描写极大推动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 其代表作土生子所塑造的“新黑人”形象颠覆了人们.

语言图示理论下译者主体性----以林纾《黑奴吁天录》为例
摘 要图式理论强调过去知识或经验对当前认识行为的影响,语言图示作为该理论的一部分,着重语言层面的影响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其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先前语言即译语知识的影响 本文以林.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