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行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吴宽行书《游西山记》卷相关问题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行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0

吴宽行书《游西山记》卷相关问题,本文是关于行书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游西山记》和吴宽和行书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行书论文参考文献:

行书论文参考文献 刊物卷号期刊卷号教育刊物卷首语期刊的卷号和期号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1〕西山,即今苏州市西部的低山丘陵区.西山之游,为明代吴中文士所爱,由于水网畅通,他们往往以舟行连缀起诸山,行至某处,再泊舟登陆而作山行,因山重水复,故不能一次尽游.

如弘治己酉(1489)秋九月,都穆(1458—1525)与客泛舟“遍游”郡西诸山,选择的路线是自苏州城先向西北,再南折,凡十日,舟楫往还百数十里,也仅历名山六座,小山二座〔2〕.而国家博物馆*的这卷行书《游西山记》(图1)〔3〕记录的是吴宽(1435—1504)于成化十四年(1478)与史明古(1434—1496)之游,包含了吴氏的一篇记和十五首诗.此行共历四日,水行六十里,陆行四十里,比之都穆为少,路线是出苏州城向西南,继而稍作北折.或可简言之,都穆走的是北线,吴宽行的是南线,且都循原路回返城中,二人行程唯一的交汇是光福,此地已濒太湖.不同于都穆一路走走停停,吴宽此行是应光福徐用庄之邀,直奔目的地,三晚都住在徐家.或许因此,在后来吴氏自辑的《匏翁家藏集》〔4〕卷三十三中,此篇记文更名为《光福山游记》,十五首诗则收录于卷五,总题作《山行十五首》,每首名称皆有变化,诗句改动亦相当多〔5〕.

将国博墨迹本与正德刻本的记文比较,可以发现字句上有十二处差异(分别以下加点和括号标示):

成化十四年五月,光福徐翁用庄邀予游西山(为西山之游),予诺之,然不忍独游也,则为书招史明古.乙酉,明古来自吴江.丙戌,舟发胥门,西过横塘,由木渎斜桥折而北行,经灵岩,读宋韩蕲王墓碑,已(刻本无)前望穹窿,晚乃至光福.首过徐氏,用庄喜客至,见其子玭,其孙天颖.更召其里隐士徐孟祥同导予步虎山桥,(桥南)登擅胜亭,还饮其家,夜宿来青堂.丁亥,缘玉遮并

(入)蒸山,谒徐武功墓,循北麓观眠松,遂泛下崦,入铜坑,还泊虎山桥.戊午,游邓尉(山),饮七宝泉,入玄墓寺,憩奉慈庵,登凤冈而还,至是凡三宿来青矣(刻本无).己丑(己巳),过海云院,观连理山茶,读虞道园百丈泉遗墨,已乃别去.晡时至胥门,明古还吴江,予入城.是游也,历四日,水(舟)行六十里,陆3(舆)行四十里,(总)得诗若干(三十)首,悉录归用庄,备山中故事.六月辛卯朔,翰林修撰延陵吴宽记(刻本无).

这些差异下文中会再作讨论.

同行者史明古是吴宽的挚友,“其为人足迹不出百里之外,然江浙间人知其名”〔6〕,虽隐居不仕,但留心经世之务,关注钱谷、水利之事,亦与李应祯(1431—1493)、沈周(1427—1509)交契.邀请人徐用庄,乃光福徐氏诸贤之一.这一族“盖自宋季迄今,而诗书之泽不衰.洪武初,有曰良辅者,以文学典校事,与徐大章、杨廉夫、倪元镇、高士敏诸人相倡和,颉颃上下,而其制行尤高,故当时江东儒者以良辅为称首”.这段文字出自徐有贞(1407—1472)为徐良辅(1—1395)曾孙季清所作的《先春堂记》〔7〕,良辅的耕渔轩乃元末明初吴地文士雅集之所.用庄也是良辅后人,隐居不仕,有耕学斋,亦是当时西山名园,雅集之地,沈周为之绘图,张洪(1362—1445)为之作记,徐有贞有诗《雪湖赏梅赠用庄宗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吴宽应徐用庄之邀赴光福,其中一个行程便是拜谒徐有贞墓.在吴宽得中状元的成化八年(1472),徐有贞去世,虽然徐氏因诬杀于谦而得恶名,但像吴宽、史明古、沈周这些与之交谊颇深(沈周与徐有贞还是姻亲,其子娶了徐氏孙女)的同乡仍视其为吴中先贤,对他的声名多有回护,特别是对他后来的遭遇抱有不平.吴宽在诗中写道:

平生晁贾共襟期,欲使才名百世垂,众口是非何日定,老臣功罪有天知.

湖山仿佛精神在,杖履从容岁月移,逝矣姚崇嗟不作,凭谁为刻墓前碑.

而史明古与徐有贞的渊源更早,他“少谒武功徐公,公与谈史,即许其有识,遂数从议论,而识亦进”〔8〕.徐氏死,史明古作《祭武功伯徐公文》以悼念.所以,吴、史二人的西山之游,与明代苏州文人大量的文化活动一样,需要在一个复杂交织的姻亲、师友关系网络中予以观察和理解.

第二种吴宽行书《游西山记》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续编》卷七著录,接在沈周《游西山图》卷后面:

〔本幅〕素笺本,纵一尺五寸,横一丈七尺三寸九分.浅设色,画苏州西山,自木渎至灵岩、穹窿诸山,转光福至虎丘寺,沿途诸景.款“成化戊戌岁夏五月,沈周造”.钤印一:“启南”.

〔后幅〕吴宽游西山记并题各景诗(不录).

此卷记文内容与“国博本”不同者有五处:“国博本”的“徐翁用庄”在这里作“徐用庄”;“导予”后有“二人”二字;“登擅胜亭”前有“桥南”二字,这与《匏翁家藏集》正德刻本一致;“戊午”作“戊子”,“戊子”是正确的,但这是《石渠》编纂时改正的,原迹上仍是“戊午”;“得诗若干首”后有“盖予二人之作皆在”一句,其余内容皆与“国博本”一致.而十五首诗的题目,除了“韩蕲王墓碑”作“韩蕲王墓”外,其余也都相同.诗文之后,有附记:

右山游诸作,录归明古,藏于西村之水月观,记成后二十七日,丁巳,宽.钤印二:“吴宽”“原博”.

〔题签〕御笔“沈周游西山图(内府鉴赏能品)”钤宝二:“天府珍藏”、“稽古右文之玺”.

〔鉴藏宝玺〕八玺全〔9〕.

阮元《石渠随笔》亦有记录:

沈周《游西山图卷》.画苏州西山,自木渎至虎丘寺道中诸景.款云“成化戊戌岁夏五月,沈周造”.浅设色,笔墨古丽,舟桥楼寺,简洁无余.后有吴匏庵诗记,其字置之东坡真迹中,几难辨也.〔10〕

徐邦达曾过目此卷,并初步认为非伪〔11〕.单国强在谈沈周作品中的伪本实例时说:“《游西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创作过好几幅《游西山图》,如52岁所作《游西山图》卷,60岁左右作的《西山记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西山云霭图》卷等.52岁的《游西山图》卷,款云‘成化戊戌岁夏五月沈周造’.后幅有吴宽题书‘游西山记’.此图亦署款‘成化戊戌夏五月沈周’.后幅无吴宽的题书,且画法也显板、软、碎.沈周不可能在同年同月画二张《游西山图》,可见此为伪本.”〔12〕他认为《石渠》续编著录的后幅有吴宽书迹的这卷为真,并以此否定了故宫博物院所藏另一卷无吴宽书法的沈周《游西山图》.

此卷比“国博本”多出了前幅的沈周绘画,对于书与画的关系,阮元猜测“吴跋中不言石田同游,盖归而嘱其补图,并录诗付明古藏于水月观中者”〔13〕.但从时间上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吴宽记文写在六月初一,附记是六月二十七,而沈周画在夏五月,既是补图,时间岂能反倒在前?再观察前幅所画西山景物,亦不难发现与吴宽光福之行的路线并不匹配,图是“自木渎至灵岩、穹窿诸山,转光福至虎丘寺”,也就是说,到了太湖边的光福之后又折向北边,这比吴、史的路程要长,二人并没有去虎丘,而是依原路返回.暂不论书画之真伪,便知前幅不可能是吴宽诗文的补图,二者并无关系.杨仁恺认为:“故宫藏有沈周款《游西山图》卷,纸本设色画,系明人仿后补在吴宽书写的《游西山记》前面.”〔14〕

后幅的吴宽行书得到了阮元的肯定.纸张比“国博本”高,每列写十六七字,而“国博本”每列多在十字之内;用笔、结字较“国博本”拘谨、刻板.依附记所言,此卷当是写给史明古的,吴宽在前面记文中曾说“得诗若干首,悉录归用庄”,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离开徐家返回苏州,所以尚无记文,抄录给徐用庄的只有诗,若按《家藏集》所言“总得诗三十首”,则应是他与史明古两人的诗作,即每人十五首,一并抄录留给了徐用庄.吴宽回到苏州后,隔日写下游记,二十七日又将游记连同自己那十五首诗抄录给史明古一卷,这似乎即是“故宫本”的后幅.然而,既是为史明古誊写,记文中却仍将“戊子”误作“戊午”,如果这是初稿,笔误尚情有可原,现在誊写一遍,竟还有这样的错误,令人难以相信其真实性.

第三种吴宽《游西山记》(图2)墨迹见于《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为2006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品〔15〕.与“故宫本”一样,前幅为沈周绘《游西山图》,并有题:

明古先生与吴内翰交非一日,每一接,必久馆,故游西山诸作弥卷,余不能言,特为补图卷首,意仿子久笔法为之,此亦著家景物,不在工拙论矣.沈周.

这段话倒是契合了阮元“吴宽嘱沈周补图”的猜测.“中贸本”所绘路线、景物虽与“故宫本”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均属于传为沈周所绘的苏州山水图卷、册页一类作品,是一种模块式的景物配搭.“学者多认为乃后人伪作.这类作品图绘苏州名胜景观,甚至如地理图经般标志位置,是否为沈周原创仍有待考察.”〔16〕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为沈周的《苏州山水全图》(图3)是目前所见沈氏名下绘画苏州西山胜景最全者〔17〕,借助它可以辨认出“中贸本”所绘路线为:横塘—木渎—灵岩—上方山—石湖—胥口—虎山桥—光福.但是此图所画的上方山上无塔,当是传摹过程中漏掉了这一地标.而从起止点来看,此图没有像“故宫本”那样到了光福之后转而向北,倒是大体符合了吴宽、史明古在南线的游走路径,说明绘制者至少注意到了前幅绘画与后幅诗文的匹配关系.但“中贸本”“故宫本”与我们现在所认可的沈周西山纪游图真迹,如上海博物馆藏《西山纪游图》(图4)在面貌、趣味上都相距甚远,很难想象吴宽这次访友凭吊之行的诗文,需要配上一卷地图,即便真的要嘱沈周来补图,沈也断不会补一卷模块组合式的吴中名胜地图.

此卷后幅的《游西山记》与“故宫本”内容一致,亦有附记,自称是六月二十七日为史明古录写,“戊午”之误前文已述,不再赘言.

但仍有一个问题,正德刻本中为什么也将“戊子”误写成了“戊午”,以及将“己丑”误写成“己巳”?刻本的真实性自然不需讨论,暂放下这两处错误不论,前文所列举的正德刻本与国博墨迹本(事实上,“故宫本”“中贸本”的诗文内容也是更贴近“国博本”,而不同于刻本)于游记、诗题、词句上所存在的大量差异,比较而言,刻本多优于墨迹本,说明它是依据一个仔细修订过的手稿来刊刻的,但问题是这个手稿不应该存在“戊午”“己巳”这样明显的错误,所以我推测或许手稿墨迹有些潦草,加之刻工审辨不仔细,而将其中的“子”“丑”误认成了字形接近的“午”“巳”.

而国博本如果确实是吴宽写于返城后隔日,则应该是未修订的、最初的面貌,将其中的“戊午”视作初稿笔误,当解释得通.

注释:

〔1〕 高启《游灵岩记》,《凫藻集》卷一,高启著;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宗北点校《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62页.

〔2〕都穆《游郡西诸山记》,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427—431页.

〔3〕纸本,纵21厘米,横775.8厘米.

〔4〕《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正德刊本.

〔5〕以下是诗题及内容不同之处,前为国博墨迹本内容,后为《匏翁家藏集》正德刻本内容.1.横塘—过横塘;2.韩蕲王墓碑—谒韩蕲王墓:吴中—淮南、霁云—南云、成伯—成霸、淮阴—齐王、如皎日—悬皎日;3.穹窿—望穹窿山:几百仞—五千仞、水傍—水边、群峰—诸峰、傍霄汉—近霄汉、故事—胜迹、未遑修—未遑添、篷窗—船头;4.玉遮—经玉遮山:入山—见山;5.徐武功墓—入蒸山谒徐天全墓;不作—不返;6.眠松—观眠松:惭无刘累术—未学扰龙术、“篆书冠其颠”加注“曰宋故主簿陆公墓铭”;7.铜坑—入铜坑:看杨梅—摘杨梅;8.下崦—泛下崦;9.虎山桥—泊虎山桥:沧浪—歌声;10.七宝泉—饮七宝泉;11.玄墓寺—入玄墓寺:巨钟声—钟磬声、悠悠—洋洋、山门日将敝—遗容未全敝、寂然—寂寥;12.奉慈庵—“憩奉慈庵”加注“庵中有白山茶”、未知—不知;13.凤冈—登光福凤冈:故设—预设、仆子—舟子、倦游—懒游;14.百丈泉—饮海云院百丈泉;15.连理山茶—观海云院连理山茶:控拳—控卷、偶量—试量.

〔6〕吴宽《隐士史明古墓表》,《匏翁家藏集》卷七十四,正德刊本.

〔7〕徐有贞《先春堂记》,《武功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吴宽《隐士史明古墓表》,《匏翁家藏集》卷七十四,正德刊本.

〔9〕《石渠宝笈续编》卷七,《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808—810页.

〔10〕阮元《石渠随笔》卷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97—99页.

〔11〕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12〕单国强《明四家作品的鉴与赏》,《中国历代书画鉴别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13〕阮元《石渠随笔》卷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14〕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15〕田洪《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80—83页.

〔16〕《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年版,第316页.

〔17〕纸本设色,纵41.9厘米,横1749.3厘米.所画景物依楷书题签,可知路线为:山塘—虎丘—浒墅—天池—凤现岭—涅槃岭—天平山—支硎山—支遁庵—狮山—何山—横塘—木渎—灵岩—九龙坞—上方山—石湖—吴山—胥口—虎山桥—光福—太湖.卷尾有跋:吴中无甚崇山峻岭,有皆陂陀连衍,映带乎西隅,若天平、天池、虎丘,为最胜地,而一日可游之遍,远而光福、邓尉,亦一宿可尽.余得稔经熟历无虚岁,应目寓笔,为图为诗者屡矣,此卷其一也.将谓流至他方,亦可见吴下山水之概,以识其未游者.画之工拙,不暇自计矣.沈周.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上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游西山记》和吴宽和行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行书本科毕业论文行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历代名画记》卷十人名排序考
施 睿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摘要历代名画记是一部可以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提并论,可称为画史中的史记 然而历代名画记在后半部的人物小传中显得十分混乱,除了主要的时间上的分类之外,似乎张彦远由于当时.

张爱玲《金锁记》的修辞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辞格,从比喻、对比、反复角度分析语言中修辞的使用方式和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修辞作者简介李璇,女,广东珠海人,硕士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

跨国改编电影和原文本的文化差异性以中韩《许三观记》为例
一、时代背景从“文化大革命”到“战后重建”余华将小说的时空界域定位于“”前后 主要聚焦于“大饥荒”时期下.

回望春柳《家庭恩怨记》导演构思
【摘 要】经典话剧家庭恩怨记是春柳社上演次数最多的剧目,讲述的是“十里洋场情迷海上花,金钱人祸财色双双破”的故事 要在戏剧先辈们创作精神的感染下,关照当下,在舞台呈现上,突显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