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生文学论文范例 与格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文学写作的教学策略类论文例文

主题:大学生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6

格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文学写作的教学策略,本文是大学生文学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视阈和格理论视阈和教学策略方面论文范例.

大学生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摘 要】本文论述“格”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文学写作的教学策略,提出将作家文学作品的“格”分为大格、中格和微格,作为大学生文学创作的基本模式,大学生文学作品的写作和修改要以作家和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格”为基础,在比较中遵循文体的基本规范,同时结合个性和作品本身进行创新.

  【关键词】“格”理论大学生文学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29-04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和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文学写作来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写作主要强调个人的创造,如陆游提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观点,当代网络时代则强调文学类型的规范,如许道军等认为“文学类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在大量研究作家和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出文学作品的“格”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写作既要遵循又要超越文学作品的“格”,并以此指导大学生文学写作的教学,以使大学生文学写作“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

  一、文学作品的“格”理论内涵

  “格”在中国古代具有多种意义,如法式、类别、门径、风格等,文学作品的“格”是文学作品的格式、模式、体系、标准、途径等的概称,是一代代文学家在创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确定的一整套创作规范体系,它给后来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模式,是后来者学习创作最有效的途径.文学作品的“格”既具有体系相对完整的封闭性,又具有根据时代和作家个人创作而发展的开放性.本文依据作家文学作品的创作实际,将文学作品中的“格”分为大格、中格和微格,以构成从整体到局部的“格”理论,作为大学生文学创作的基本模式.

  大格即文学作品的文体,是人们在文学作品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体制和规范.如诗歌要求讲究韵律和节奏,注重押韵,语言精练;小说要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叙述故事的发展过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独具作家个人风格.对文学作品的文体理论阐发已多,兹不赘述.

  中格是指以文学作品的分类为基础的写作方法.试以散文为例,狭义的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文体,一般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但这一分类泛泛而论,语焉未详;本文通过对中外作家各类散文的剖析,发现其写作方法各异.对于记叙散文来说,可以围绕中心叙述若干件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叙述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与志愿军战士谈话等三个典型事件.可以围绕中心叙述若干件事时突出重点,如朱自清的《背影》为了突出父爱,叙述了父亲回家奔丧、送“我”上车、与脚夫讲价钱等事件,但重点描绘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过程.可以为了中心或人物在叙事时形成对比或转折,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为了突出女主人公陈伊玲“又红又专”的形象,将其前一次参加音乐考试的技惊四座和后一次的黯淡无光进行对比.可以从“我”的心理角度进行追忆,如郁达夫的《一个人在途上》,由“我”常年在外的漂泊,回忆了“我”的儿子龙儿和“我”的离别、在病中盼望“我”的回来、以前一起采摘葡萄枣子的快乐场景等,表现了作为父亲的“我”对夭折的龙儿的深深思念.可以为了突出中心以某事或物为线索,如朱自清的《冬天》为了突出亲情和友情,以冬天为线索依次描绘了冬天吃火锅时父亲给我们兄弟夹豆腐、冬天“我”与一群年轻朋友游西湖的诗情、冬天妻儿开窗探出头等“我”回家等事件.抒情散文可以按时序或多角度描绘景物,如朱自清的《春》,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春天的人们,将春天刻画得生意盎然.可以先写景再抒情,如杨朔的《茶花赋》先具体描绘了茶花的盛开,由此引出对培育茶花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可以在写景中蕴含象征意义,如鲁迅的《秋夜》中的枣树象征坚贞不屈、坚持韧性的战士,而夜空、冷眼的星星、夜游的恶鸟象征反动统治下令人窒息的社会生活.可以写成骈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四六句为主,骈散结合,读来顿挫朗朗上口.可以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故都北京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与南方的秋的清凉进行对比,突出故都的秋的浓郁.议论散文可以由某件事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评论,如鲁迅的《灯下漫笔》由“我”的钞票由值钱到贬值再到升值的过程,引发中国历史无非“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议论.可以对某人、物、事进行议论,如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通过洛阳牡丹由于寒流未如期开放,使得各地纷至沓来的游人感到失望,由此发出“高贵与富贵只有一字之差”的观点.可以让人或物包含象征意义,如陆文夫《上山的和下山的》主要通过下山的老人与上山的青年男女、大款和干部模样的人的心理对话,表现了对爱情和事业、享乐和失去、升官和坚守底线的人生哲理的思考.可以叙述或描写为主,结尾用一句话进行升华,如许地山的《落花生》的结尾点明人要像花生一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能只做表面好看的人”.可以由一系列议论性警句组合而成,如培根的《论学问》,妙语迭出,令人深思.可以以半文言半白话的形式写作,如蔡元培的《文明之消化》剖析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语言半文半白,简洁精练简洁.

  微格是指文学作品中各种具体而微的写作技巧.文学作品不仅写作方法各具特色,而且往往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样以上述作品为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志愿军战士的三个典型事件时,描法各有侧重,第一个事件侧重场面描写,第二个事件侧重动作和心理描写,第三个事件侧重对话描写;同时在叙述、描写中夹杂抒情手法,运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谈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背影》在重点描绘了父亲给“我”买橘子之事时,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法,生动再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面;并具体描绘了“我”在这一过程中对父亲感情的变化,动之以情;还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第二次考试》为了突出陈伊玲“又红又专”的形象,首先运用设疑手法,从考试录取负责人苏林教授对其前后两次判若两人的表现的疑惑开头,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对其在考试中的表现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场面描写,形象生动,令人如临其境;还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更加突出了陈伊玲演唱的天赋.《茶花赋》主要描绘茶花的盛开,但先由梅花进行衬托;在具体描绘茶花时,层层点染;在由茶花象征祖国的未来时,又运用了象征手法,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故都的秋》不仅运用了对比手法,在描写槐树的落蕊时,综合运用视觉和触觉,将其写得极为细腻,给读者触手可及之感;在写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受时,先写闲人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外貌,以见出换季之感;再写其“立”的动作和“缓慢悠闲”的声调,形神毕肖,将故都的秋描绘得特别深沉,充满沧桑之感.

  二、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格”的体现

  在学习理论方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苏联的维果斯基分别提出了学习的迁移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者提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的本质及结构认识得越清晰,则学习的迁移水平越高;后者认为,在他人的帮助下,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模仿可能完成以前未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任务与以前的任务接近则最为有效.作家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文学作品提供了基本模式,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文学作品的写作则提供了更容易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来说,其主要关注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情与大学生生活更为接近;从“格”的运用来看,其提供了大学生更容易模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具体来说,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体现出了“格”的规范和创新.

  (一)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格”的规范.试以大学生优秀散文为例,在记叙散文方面,如陆颖的《永远的栀子花》为了表现同学的友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幼时通过栀子花与小朋友认识,上学后栀子花给课堂带来生机,高中毕业后栀子花维系同学的友情.许铠骊的《母亲》为了表现母爱主题,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小时母亲教训“我”写作业,在读高中时给“我”送饭,在上大学前让“我”带水等事件.蒋带群的《咀嚼生命中爱的意义》同样表达父母对“我”的爱,但重点通过母亲在烈日下不顾自己汗如雨下,却将冰棍让给“我”吃来表现.高宇的《漂泊》则对故事进行反转:“我”小时候和读中学时一直盼望离家漂泊,却都被父母找回;等上大学“我”得到了漂泊的自由,却发现“我”不能放弃对父母和社会的责任.刘眉的《听心底的钟声》由唐代士子张继看榜名落孙山,引发他对以前读书生活的回忆和对生活的价值的思考.沈枞枞的《江南的雨》以江南的雨为线索,叙述了小时候母亲将在雨中玩耍的“我”拉进家里,在中学毕业时与同学在雨中的嬉闹放纵等事件.马丽的《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追忆“我”高中一次打开水时经历了痛入骨髓的烫伤,后来慢慢痊愈的过程,并通过蜜蜂炼蜜过程的痛苦难耐进行象征.

  在抒情散文方面,魏玮的《苏城春味》描绘了在苏州春天吃到的青团、马兰头、螺蛳等美味,流露出“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浓浓的亲情.董明珠的《那片水域》先细致描绘了家乡绿而晶透,似乎近于灰蓝,微微抖动的湖水,抒发“我”对家乡的爱.齐安然的《峦树》描绘了峦树枝干的挺拔、枝上花的灿烂和果子的成熟,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其自怨自艾,不如调动所有能量,不急不躁地让世界惊艳.”徐丹的《泊在江南的梦——秋之物语》则将江南和北方的秋进行对比,将北方的秋比作飒爽的勇士,而江南的秋则爱编织柔情少女的梦.在议论散文方面,李玲的《躁哉,今人》从“躁者疾也”和“躁者忙人”两方面评析了今人的躁,并提出静能驱躁的观点.丁晓雪的《忆前程》先记叙了“我”的父母亲小时候冒雪上学的事,再简述他们在大学相遇结婚,最后生发个人议论:“相遇,从来不是偶然的.”赵晗的《真味是淡》则运用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论证以“淡”字修身,心平气和,心旷神怡;以“淡”字显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淡”字处事,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观点.刘芷珊的《他就是太阳——〈尼采生存哲学〉》通过个人的阅读体验,提出尼采“超人”的英雄主义虽然不乏激进色彩,但能激发青年人的进取精神.

  (二)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格”的创新.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还对“格”进行创新,使其独具特色.同样以上述大学生优秀散文为例.《永远的栀子花》除了叙述三件事表现同学的友情外,还以栀子花作为全文的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友情也在逐步加深;还善于营造氛围,将叙事、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母亲》在叙事时注重转折:小时母亲每天下班回来给“我”拥抱,但在一次“我”忘记写作业还撒谎后对“我”发火;在读高中时一次给“我”送饭时稍微迟了,原因在于路上摔了一跤,却没有对“我”说;在上大学直到母亲说“我”一直晕车后,“我”才同意在沉重的包里带水.而且每件事后都略述“我”的感受,“我”受教训以后再也没有忘记作业,为母亲迟到的原因而深深感动,在母亲说“我”晕车后含泪将水带上.《咀嚼生命中爱的意义》在叙述母亲对“我”的爱时,细致描绘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描绘“我”顶着烈日在带着妹妹拴麦穗时对母亲的不满,接着叙述母亲骑着三轮车在路上挥汗如雨,可是母亲到家后不顾自己,将冰棍给“我”吃,让“我”深为感动;在叙述“我”晚上到邻村看电影迷路被父亲找到时,通过时空错空强烈抒发了“我”的感情:“就在那个夜晚,我知道即便是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迈上了虚无之途时,我仍然是个有家可归的孩子.而在多年以后的这个深夜,当我又一次舔着新鲜的葫芦翻阅那一次经历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一股怀旧、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谈到文学作品的语言时说:“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这也适用于散文语言,大学生优秀散文都具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永远的栀子花》语言清新流畅,在叙事后善于抒情:“春去秋来,那些栀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花开花落,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友谊.春夏秋冬,生生不息,喜怒哀乐,我也甘之如饴.”《漂泊》中的短句充满活力,充满童话色彩:“打一个大大的旅行包,塞上各种各样漂亮的梦想,带上花花绿绿的希望,像一个诗人,像一个画家,走去各地.走一路,画一路,唱一路.环绕地球一周,然后,某天又回到故乡,仍一贫如洗,仍倔强清高,却将人生填充的满满当当,多姿多彩.”《江南的雨》在叙事和抒情时,运用现代诗歌的语句表达青春的渐渐逝去:“今天,我站在夏季的末端,看着那段苍翠与黯淡并存的青春渐行渐远,昔日点点滴滴美好的回忆,昔日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都化为江南的雨,在我心头淅淅沥沥地歌唱.”《泊在江南的梦——秋之物语》善于运用排比词句,将感情抒发得十分充沛,如“江南的秋,更有一份舒缓,一丝细腻,一种碰触人心的魅力”,“雨丝是纤细的,游离的,妖媚地在半空里飘摇”.《残缺,历史的勋章》在对圆明园的残缺进行议论时,时有佳句,令人沉思:“它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凝聚着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展现着历史最真实的淋淋鲜血,散发着历史最强力的磁场,让现代的心灵在这里强烈感应”.

  三、大学生文学作品写作和修改的“入格”和“创格”

  中国当作教学越来越强调写作的可操作性,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指出:“照我看,写作学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操作性.”著名作家余秋雨也说:“把感觉性的结论性的看法传授给学生,这是不行的.所以说写作教师的麻烦就是把这门课化解成许许多多的训练元素,教师的本事就是在这个地方工作.”依据教师提供的作家和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格”,大学生在写作和修改文学作品时,可以与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见出问题,以遵循文体的基本规范,这是“入格”;同时,在比较中还要结合个性和作品本身进行创新,这是“创格”.

  (一)大学生文学作品写作和修改的“入格”.仍以散文为例,在记叙散文中,有的同学的叙事未围绕中心,如某同学的《记忆中的家乡》为了突出亲情的主题,具体通过回忆小时候“我”伏在父亲背上的温暖和爷爷一生在土地里的忙碌两件事来表现;但前一件事主要强调亲情,后一件事突出爷爷对土地的感情,两件事的感情不够统一;经过修改后,将后一件事改为爷爷对奶奶真挚的感情,统一了两件事所包含的中心.有的同学的主题虽然集中,但叙事平铺直叙,如某同学的《那一年,我十四岁》表达“我”十四岁时对自己爱慕虚荣的反思,在叙事时注重波折:“我”在十四岁时想引人注目,恰好市里举行一个大型庆祝活动,可是“我”开始没有被选中;正当“我”灰心丧气时,老师让“我”替补一个病假的同学上场;当“我”上场表演自以为备受瞩目时,却发现曲终人散之后并没有注视.这篇作品将“我”想引人注目、没有被选中的失落和上场的表演平铺直叙进行叙述,感染力不强;经过修改,将“我”没有被选中的失落略作扩充,再将“我”的上场表演浓墨重彩进行描绘,使波澜起伏,详细得当.有的同学主题集中,但事件比较薄弱,如某同学的《旧日时光》主要叙述了小时候家里的困难,“我”和小叔叔晚上去姑妈家的事,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修改后补充了奶奶与“我”和小叔一起劳动生活的场景,使过去时光的内容更加丰富.有的同学主题集中,叙事也能为主题服务,但开头冗长,冲淡了主要内容,如某同学的《燕归来》主要回忆童年和少年时期“我”和小伙伴燕子的友谊,但开头写了“我”在故乡看到的村庄场景,由鸟儿燕子归巢引发出对小时的玩伴燕子的思念,“我”于是到昔日的燕子家去找她,可她家苍老的座房屋显示已无人居住,于是引发了“我”对昔日友谊的回忆.这篇作品开头交代事件太多,冲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经过修改后,将开头简化为“我”回到故乡后,见到鸟儿燕子归巢,禁不住回忆起“我”和昔日的朋友燕子的友谊,简洁而又自然.

  在抒情散文中,有的同学的角度不够多样,如某同学的《江南印象》从江南的雨和江南人的生活两方面描绘江南印象,角度不够丰富;经过修改,补充了对江南女人的描绘,充实了作品内容.有的同学的描绘不够细致,如某同学的《行走川藏》以日记的文体叙述了从成都经康定、甘孜、德格、芒康、白玉、然乌,最后到达西藏的行程,但叙述内容比较单薄;经过修改,增加了沿途风景、民风民俗和个人的感想,使其“枝繁叶茂”.在议论散文中,有的同学虽能阐述个人观点,但其结构略显芜杂,如某同学的《浮生若茶》用毛茶、生茶和熟茶这一茶的生产过程象征人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构思巧妙;但这篇作品先将毛茶与少年、生茶与中年、熟茶与老年对照后,又集中议论对少年、中年、老年的感悟,使全文结构不够明晰;修改后将后面的集中议论与前面的内容融合,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有的同学虽能表达个人观点,但材料比较单薄,如某同学的《触摸城市》描绘了东西方城市的魅力和中国城市人各不相同的性格,还对现代城市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但对东西方城市只举了罗马城、葡萄牙西海域两个城市,对中国城市人只举了北京人和上海人,描绘略微简单,缺少充沛的气势;经过修改,分别增加了雅典卫城、开罗和中国的苏州以及广州人和西安人,使内容更加丰富.

  (二)大学生文学作品写作和修改的“创格”.仍以上文分析的部分散文为例.《燕归来》精简开头后,充实了主要内容,其中我们一起放风筝的场景扩充为:“学校后面的平冈是我们放风筝的天堂,白色的纸鸢在绿草上升起又落下,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牵着风筝奔跑、欢呼,看着它升起,拍手跳跃.跑着,叫着,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仰望着蓝天白云.我还清晰的记得,燕子曾异想天开的说,她想飞,像一只真正会飞的燕子,飞过大山,飞向远方.”先具体描绘牵着风筝和躺在地上两个场景,再由放风筝到放飞我们的理想,生动而有层次;还扩充了我们上学片断的细节描写:“到了盛夏,河水漫涨浸没了青石,水流湍急起来,我们便找来一根竹竿,共同握着它,一前一后蹚过河.每一次她都走在我前面,一根短短的竹竿在那一刻将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细节细致,景中含情,充满童趣;还在每一件事后运用过渡段,如“时间随着记忆的流水游走,太多的趣事回想起来就像吃了棉花糖,甜甜的,在心窝回旋”.过渡段既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又通过抒情引出下一件事.再如《旧日时光》在补充奶奶与我和小叔一起劳动生活的场景时,先描绘了我们一起劳动的场景:“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手里拿着小铁锹,除着田里的草,不时抬头看看不远处玩着野草野花儿的小女孩儿,顺带再催催身边除着草的青年人,以防他溜号儿.”既描绘了我们一家生活的艰辛,又不乏我们在一起的情趣;还补充了我们劳动一天后做晚饭的场景:“奶奶绕到屋后菜田里去摘绿油油的青菜,洗洗切切,倒进锅里,‘哧’的一声,再翻翻炒炒,一道菜便好了.再抓一点坛子里腌的咸菜,或是舀一瓢黄豆酱,最后盛上一碗加了*的玉米糁粥,一顿晚饭大功告成.”叠词和数量词连贯使用,语言朴实生动,生活气息浓郁;还补充了在奶奶做晚饭时“我”父母的思念:“奶奶做饭的时候,我最爱坐在屋外的青石板上,看着厨房屋顶的烟囱就像一个老烟慢慢喷出口中的烟.‘炊烟袅袅’这个词那时还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大约是人无论年长年幼,都迷恋着生活的味道吧.看着那缕缕炊烟缓缓飘向天空,想着是不是也能将我小小的哀愁带给我身在江南的父母.”连用“慢慢”“袅袅”“缕缕”缓缓”“小小”,细致刻画了“我”对远在江南的父母的思念.

  再如《江南印象》修改后,对江南的女人在河边石板上洗衣的场景和逢年过节是江南女人的天地进行了细致描绘,如对前者的描绘:“江南的女人是江南印象中最动人的形象,一颦一笑之间,神态娇媚,清雅灵秀.她们蹲着丰盈的身子,端着木盆,摊开衣服,扬起手中的木杖,拍打着,不疾不徐,那声音是那么富有韵律,将属于江南的歌儿编织得更具亲和力.”先用两个四字词概述江南女人,再用“蹲”“端”“摊开”“扬起”“拍打”等一系列动词,将江南女人的劳动场景描绘得充满了情趣和诗意.再如某同学的《行走川藏》经过修改,补充了沿途风景、民风民俗和个人的感想,如关于玛嘉沟风景的描绘:“近处是溪水与草地的交织,远方则是雪山在阳光下闪耀,中间是一汪蓝得发绿的深潭,倒映着皑皑厚雪.”描绘白玉之名的由来:“白玉这个名字一听之下便让人想到温润如玉这句话.问了客栈老板后才知道白玉北有海子雪山,日照如白玉,便以此取名;又听饭店的人们说名字取自于藏语白藏之意,藏俗谓白为护法神,玉为地域,即护法神所在之地,意为平安幸福.”在德格的个人感想:“站在德格的街头,看看来来往往的客商与行人,看看那些匆匆走过的,会让人不禁想到青山七惠的话:完全不同的人在遥远的地方生活着,这就是人生啊.”这些描绘单独来看言简意丰,合起来则构成了川藏线上“我”眼中独特的风景和风俗画.再如《浮生若茶》不仅将毛茶与少年、生茶与中年、熟茶与老年对应后,还对描写少年、中年、老年的句式进行调整,采用“×年,就如……”的句式:“阴郁少年,就如那未雕琢的毛茶,心灵洁静,性情天然,却有着青春的烦恼,带着懵懂和棱角,带着浓烈与个性,在人生的旅途中,莽撞而生涩,苦闷而彷徨.”“人过中年,就似这揉捻过的生茶,经历了人生的成败挫折,积累了丰富的阅历经验,可纷扰的世界使他的视线变得模糊,忙碌的生活让他的心灵变得僵硬,他忍着琐事的烦扰,怀着一丝无奈与倔强,坚强而感伤.”“苍苍暮年,若陈酵后的熟茶,经历了浮生的跌宕,摒弃了世事的庞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他参透人生,不再有大喜大悲,不再有大起大落,不再受外界的干扰,不再受世事的牵绊,秉执一种积淀与智慧,达观而博广.”这些句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写作有法,写无定法.写作有法,才能使大学生写出规范的文学作品;写无定法,才能使大学生在创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格”理论,在大学生文学写作的教学中运用写作有法无法的辩证法,可以提高高校文学写作教学的效率,提高大学生文学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道军,葛红兵,等.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0

  [2]周进芳.文体:意格摩荡的文本定格[J].写作,2016(2)

  [3]程克夷,王朝彦.写作学论稿[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252

  [4]陈果安.文学写作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84

  [5]朱燕.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学习迁移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1999(3)

  [6]麻彦坤,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7]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G]//汪曾祺文集·文论选[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

  [8]王光明,林可夫,孙绍振,等.写作学:问题与出路——福建师大写作学科建设的对话[J].写作,1995(8)

  [9]余秋雨.写作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素质[J].写作,1994(5)

  [10]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6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7JGYB074),本课题为“文学创意写作教学改革研究”系列论文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蒋传红(1970—),男,湖北潜江人,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编黎原)

上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大学生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视阈和格理论视阈和教学策略相关大学生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策略
摘要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少数民族汉语写作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当前我国在全力推进普及普通话,以及提高少数民族汉语熟悉度的重要工作 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汉语写作教学会受到少数民族本身语言的阻碍,所以.

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大学生角色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64摘要随着社会角色理论的逐渐完善,在这个理论角色视野下大学生角色的构建问题可从各方面进行探讨 本文.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80摘要写作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输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 .

情境认知理论视阈下角色扮演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角色扮演法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 该方法对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成效 但是目前,角色扮演法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和成熟 主要原因有学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