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等教育类论文范例 和台湾高等教育评鉴自主新走向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高等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自主新走向,该文是高等教育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高等教育和评鉴和走向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评职称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摘 要:台湾自2017年起由大学自主决定是否开展和如何开展系所评鉴,台湾为期11年的历经两个周期的强制性系所评鉴画上了句号,也正式宣告台湾各大学进入“评鉴自主”的“2.0”时代.在新的评鉴政策下,台湾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大学的学术自治和教育品质保证,愈加强调大学资讯的公开、互动与分享.随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政策的变化,高等教育机构从“规范者”变身为大学院校的“协助者”,其评鉴规划与评鉴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梳理台湾教育评鉴现状与走向,探讨高等教育评鉴机构的身份转换,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探索不无裨益.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系所评鉴;评鉴自主;高等教育评鉴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5-0021-06

  根据台湾“教育部”披露的相关资料,截至2017年10月,台湾共有高等院校157所,其中一般大学70所,科技大学59所,技术学院15所,专科学校13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工作始于1975年,是年台湾“教育部”开展了“专科学校评鉴”,每3年为一期,实行强迫性外部评鉴;1989年起开展“技术学院评鉴”;2001年首度进行科技大学访视,并将“学校整体”作为受评单位,一次性*行政综合校务及专业类科系所评鉴;2013年,台湾“教育部”试办一般大学、技职院校依自定评鉴实施计划进行自我评鉴,评鉴结果由“教育部”认定;2014年,台湾大学院校全面改为认可制评鉴;2017年2月,台湾“教育部”宣布停办系所评鉴,由各校自主规划品保机制.业界普遍认为,停办系所评鉴这一政策上的新走向标志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开始迈向“2.0”时代.

  2017年10-11月间,笔者随上海市教委批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交流代表团考察了台湾的2所高等教育评鉴机构和4所高等院校,就台湾高等教育质量评鉴和品质保证等问题与台湾业界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对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制度沿革和未来发展有了更透彻的解读和更深入的理解.客观梳理台湾教育评鉴现状与走向,展望其未来发展路径,对高等教育评估探索不乏启示意义.

  一、从被动评鉴到自主评鉴:高等教育评鉴的升级嬗变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先前主导的被动评鉴基于外在认证或认可的要求,由大学之外的评鉴与认证机构进行评鉴规划与执行,以要求各大学符合绩效责任为主要目的;“评鉴自主”时启后,教育评鉴则以大学自我管制精神为根基,视大学品质保证为责任,由大学主动规划与执行评鉴活动,其目的在于改进大学的教育品质,因而“评鉴自主”新政策被普遍视为有效提升大学教育品质的重要举措.

  进入21世纪,台湾的高等教育评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校务评鉴,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整体进行评鉴,依据台湾《大学法》第5条的规定,学校需定期参与校务评鉴;二为系所评鉴,相当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科与专业评估.此二类评鉴通常委托专业评鉴机构开展,并经台湾“教育部”监督和认定.作为近年来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工作的重头戏,系所评鉴从2006年至2016年,已经开展了两个周期共11年.

  2017年2月28日,台湾“教育部部长”潘文忠正式宣布,“教育部”自2017年起停止*系所评鉴,回归由学校依专业发展自行规划,以求真正落实大学自主治理精神.各系所确保教学品质的机制也将融入未来校务评鉴项目之中.一语甫出,终结了台湾为期11年的系所评鉴政策,也正式宣告台湾各大学进入“评鉴自主”新时代.

  所谓“评鉴自主”,就是大学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可自行评估决定未来是否*系所评鉴以及如何*.消息证实后,迅速在台湾各大院校掀起热议,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学校和教师对终于摆脱了系所评鉴压力的欢呼,不过舆情冷却后,台湾各高校校长也陷入了沉思:“评鉴自主”后系所评鉴办还是不办?不办,注定影响学生跨国学历互认,影响学校与国际的接轨,危及大学招收外籍生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甚或影响学生毕业求职或再进修的权益;如果办,又面临怎么办、由谁来办的棘手问题.这种情况下无非两个选择:一是自行委托外部评鉴机构*系所评鉴,二是自办评鉴后送具有资格的评鉴机构认可,但不论哪一种,均殊途同归到“评鉴自费化”道路上,而自费化无疑对评鉴系所的数量,对评鉴过程及评鉴质量有着不小影响.

  其实,台湾高等教育评估自费化倾向早有端倪.2015年12月,台湾“教育部”修正《大学法》第5条,将大学评鉴作为“政府教育经费辅助”字样删除,并规定大学评鉴应符合多元、专业原则.相应地,台湾《大学评鉴办法》也做出了多次修订,指明系所评鉴可依学校需求*,系所评鉴逐渐从“依法开展”转向“依需要开展”,“需求”成为主导方向.

  台湾“教育部”从2017年起主动停办系所评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截至2016年年底,延展两个周期的台湾系所评鉴均已完成,业已告一段落.资料显示,第一周期(2006-2010年)共3 119个系所接受评鉴,“通过”者2 717个系所,占87.1%,“有条件通过”361个系所,占11.6%,“未通过”41个系所,占1.3%;第二周期(2012-2016年):总数1 775个系所,“通过”的系所为1 614个,占91%,“有条件通过”的系所152个,占8.6%,“未通过”的系所9个,占0.5%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简报[Z].2017:15..两个周期过后,有接近或超过九成的系所“皆能达到系所品质保证的门槛,具备自我持续改进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开展系所评鉴委实已无必要.

  (2)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自我定位和多元特色进一步显现,顺应大学发展趋势,改用“评鉴自主”的方式,更多地放权于学校,可避免大学同质化倾向,促进大学系所优势发展和国际竞争特色的形成,促使台湾高校系所品保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3)实施“评鉴自主”政策,由学校“自愿”选择是否评鉴及如何评鉴,也符合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

  二、高等教育评鉴与品保机制的确立与演变

  台湾高校第一周期系所评鉴集中在2006-2010年,重点考查学校各项品保机制的建立.2011年起开始第一周期校务评鉴,2012-2016年,展开第二周期系所评鉴,进入第一周期校务评鉴和第二周期系所评鉴后,学生学习成效成为评鉴主轴.“评鉴自主”时启后,部分原系所评鉴的考核指标——系所确保教学品质的机制——被纳入2017年开始的第二周期校务评鉴实施计划中,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学将品质文化深化扎根.

  综观而言,台湾高等院校参与的两个周期的系所评鉴指标也逐步演变与进化.譬如,第一周期的系所评鉴指标主要有5个.

  (1)目标、特色与自我改善.

  (2)课程设计与教师教学.

  (3)学生学习与学生事务.

  (4)研究与专业表现.

  (5)毕业生表现.

  进入第二周期后,系所评鉴指标出现了些微变化,主要是:目标、核心能力与课程;教师、教学与支持系统;学生、学习与支持系统;研究、服务与支持系统;自我分析、改善与发展.虽然仍是5个方面,但每一方面的监测点已经有了变化,这主要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的演变,是回应教育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

  从校务评鉴指标来看,2011年-2016年开展的第一周期校务评鉴指标基于以下5点:学校自我定位;校务治理与经营;教学与学习资源;绩效与社会责任;持续改善与品质保证机制.不论系所评鉴还是校务评鉴,从评鉴实施程序来看,台湾教育评鉴基本沿循这样一个步骤实施与推进:评鉴规划与准备-学校提交自我评鉴报告-评鉴委员实地访评-评鉴结果发布-后续追踪与自我改善.其评鉴结果一般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未通过”三种,结果认可有效期限为6年.

  进入“2.0时代”后,第二周期大学校务评鉴将以2年为评鉴期程,预计2017-2018年共完成70所公、私立大学院校、5所宗教研修学院、8所军警院校及2所空中大学共85所大学院校的校务评鉴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基金会年报[Z].2016:11..第二周期校务评鉴将注重从以下4方面的内容进行检视:校务治理与经营;校务资源与支持系统;办学成效;自我改善与持续发展.重点是鼓励受评学校发展与展现特色.

  目前台湾的高等教育评鉴机构较为突出的有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以下简称高教评鉴中心)、台湾社团法人评鉴协会(以下简称台评会)、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台湾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品质策进会(以下简称医评会)等,其中高教评鉴中心和台评会是综合性较强、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评鉴与认证机构,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和医评会等则属于特定领域和学科的教育评鉴机构.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机构聘请的评鉴委员通常由机构董事会、评鉴工作小组、各大学院校推荐产生,评鉴委员候选人通常需具备以下资格:正教授;学术声誉及行政经历;具评鉴相关经历.接受聘任后,评鉴委员必须签署*与利益回避同意书,出席行前会议,并参加至少三个核心课程(即,评鉴报告撰写、资料收集与查证、评鉴*与实务)培训,没有参加行前会议和课程培训的不能成为实地访评的评鉴委员.评鉴委员的任务是藉由学校提供的资料与量比表册,了解学校运作情形,结合学校自评与实地访评出具评鉴结果.

  随着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评鉴2.0”的政策新方向,各高等教育评鉴机构也随之调整作业规划,除2017年开始启动的台湾高校校务评鉴外,还着力跟进“评鉴自主”的新政策导向,大幅简化评鉴项目与指标,允许各大学自订“特色指标”,同时积极筹建大学评鉴资讯平台及校务研究资料库等,扮演数据分析与智库角色,整合、发布资讯,协助大学校务资讯公开透明化,提升校务治理的有效性.

  三、台湾高等教育“评鉴自主”化引发的思考

  同中国大陆地区一样,台湾高等教育在寻求质量提升、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国际表现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公共利益的诉求、产业创新的需求、服务地方的期待、大学同质化的隐忧及教学现场的翻转等.随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自主”化政策的推行,评鉴模式、评鉴方法、评鉴程序及评鉴结果的利用等势必也随之出现新的调整和改进.探讨台湾高等教育评鉴“升级换代”前后的评鉴策略与高等教育评鉴机构的身份转换,关注其高校在教学质量品质保证与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无疑具有借鉴和思考意义.

  第一,在享受自主权利的同时,大学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台湾评鉴“2.0”时代下,台湾高等教育所转向的新诉求显而易见,即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权力控管,倡导大学自治、开放创新等理念,要求各大学自主建立并确保教育品质,通过资讯公开、互动及分享,来承担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权利是把双刃剑,享受权利的同时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过去台湾各大学只被动地接受系所评鉴,没有选择和发声的权利,如今各学校拥有了“自主权”后,则需要思考和权衡是否“需要”开展系所评鉴.

  系所的教育品质,攸关大学的办学品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强调系所评鉴的必须性,不代表系所评鉴失去了重要性,不过是系所评鉴的重担转移到了各大学的肩上而已.目前预测,为了维系利害关系人及社会大众对系所教育品质的信心,为同国际认证接轨的需要,台湾很多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学仍会选择继续开展系所评鉴,只不过如何开展,尚需智慧与时日的验证.

  第二,多元化和学术自主权促进了大学品保文化的培育与深化.不管大学是否继续接洽外部评鉴机构开展系所评鉴,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更加注重教学品质保证文化的培育与深化.台湾评鉴制度发展到“2.0”时代后,已经不单纯是学校和学校之间横向的评比,而是学校系所自身发展轴纵向的对比.“评鉴自主”时代下,学校对内部教育质量将愈加注重,教育品质的理念将更多地融入教学、学习与研究过程,教育品质保证的各项举措也将得到逐步完善与推行.

  台湾各大学针对这一“评鉴自主”政策的实施也纷纷发声.台湾中华大学校长就指出,“外部评鉴让办学品质更具公信力”,称该校“多数工程领域与商业管理科系亦是采取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国际商管学院促进协会等国际认证机制”;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校长则认为,“自评机制攸关大学国际声誉……随着大学教育走向国际化,不少国外学生或民众都会通过高教评鉴中心网站或国际评鉴机构了解各大学办学品质的优劣”;南台科技大学校长提出“自评资讯应公开透明友善化”;台湾逢甲大学校长则表明态度要将“创新教育模式融入评鉴机制”[2].台湾科技大学已拟定了“多元卓越、科技整合、知识创新、全人教育”四个发展主轴,与相关教研单位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合作,加速提升学校竞争力,向“国际化应用型大学”迈进.

  第三,教育主管机构转变职能开启新的管理方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公权机关,起初对高等教育评鉴“要求比较严苛”,统一标准实行评鉴,评鉴机构和委员的态度也较为强硬.随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从“1.0”进化到“2.0”,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谋求新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由先前的强制组织系所评鉴,到如今放权学校自主评鉴、只监督各校办学成果,同时要求简化评鉴指标,鼓励学校呈现办学特色与成果,即以监督整体校务作为主轴,落实大学自主治理,发挥办学特色,顺应国际趋势.

  “评鉴自主”时代下,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声,要求“莫用同一把尺子评量所有类型的大学”,而是促使大学将重点放在人才培育方面和提升竞争力上面.

  第四,第三方评鉴机构的角色转换:从品质监管机构到高等院校合作伙伴.在宣布“评鉴自主”后,“各评鉴机构的态度瞬间柔软许多,委员的态度也随之调整.”[3]评鉴模式升级换代后,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机构自然也不能原地踏步,仍囿于原有的角色设定,而是结合如何帮助学校推进教育品质的思考,积极尝试新的角色定位,探索新的评鉴方式.原有的“统一标准,穿一套制服”的方式已然行不通.评鉴机构由“规范者”变身为“协助者”与“伙伴”的角色.“评鉴自主”时代下,评鉴机构依据受认证学校的教育目标、特色为主开展专业教育认证,尊重受认证学校的性质及资源差异性,重视学生学习成效提升机制与落实情况,通过改善调整和专家咨询,鼓励并协助学校发展自我特色.配合“评鉴自主”政策,结合学校自愿原则,评鉴机构在评鉴规划上具有一定弹性,以合理搭配学校特色及属性为主轴,重点检视两个成效,即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师教学成效;推行一个做法,即将学校的评鉴资料改为采用公开透明的资讯,供社会大众及评鉴委员随时上网检索,从公开发布的师资聘任、课程规划、教学实施、学生学习、学习及生涯辅导、行政与经费资源等方面的资讯进行考察,协助学校营造优质教育环境,让学生展能、教师增能.

  外有国际竞争压力,内有少子化危机,如何回归大学教育的根本、进行大学本位治理已成台湾高等教育十字路口上的重要思考.台湾高教“评鉴自主”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教育品质评鉴责任新的规划与担当,给台湾高等教育带来新的考验.

该文点评:此文为大学硕士与高等教育本科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高等教育和评鉴和走向方面论文范文.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评《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评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越发快速高效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

传统媒体视角下的新媒体融合存在、突破、评黄楚新《新媒体融合和》
传统媒体视角下的新媒体融合——存在、突破、创新——评黄楚新新媒体融合与发展文程媛媛媒体融合概念最早在美国产生,当时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认为,.

亚洲新电影空间的深度拓进评《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
【摘要】周安华学术团队新近出版的专著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深入透视亚洲电影现代性的诸多方面,显现了亚洲新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适宜热衷于电影学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宜其他爱好人文科学和艺术的人士参照阅读思.

21世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赵树勤雷梓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关键词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新走向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突破了以往印象式评点、纯个案解读、单一批评方法运用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