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摇滚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自由和规训: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摇滚文化现象解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摇滚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自由和规训: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摇滚文化现象解读,本文是摇滚文化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文化现象和美国高等教育和摇滚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摇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摇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期刊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法规论文企业文化的论文

自由与规训: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摇滚文化”现象解读

白华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摇滚乐在美国产生之后,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中的一支——摇滚文化.随着摇滚文化的广泛传播,逐渐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组织管理,对学生的服饰与外在符号表征,心理状态与精神状况,价值观念与生活状况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利用相关理论对高校摇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摇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事物,其出现符合时展要求,必然有其合理性,起到“安全阀”的作用,逐渐缓和学生自身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美国文化;摇滚乐;摇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5-0042-07

回顾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从平稳到动荡的阶段,整个社会形态呈现出分裂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层面.随着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韦伯(Max Weber)、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代表的相对主义价值论在美国的兴盛,“开放”、“多元化”、“自我中心”成了知识界和大众文化的时髦字眼.[1]2诸如自我、潜意识、存在、文化、价值、卡里斯玛(Charia)等词汇广泛见诸于人们的观念中.[1]4-5这些价值观念对青年学生的价值体系以及行为标准产生了重大影响,信奉相对主义价值观念,相信真理是相对的,多元与开放成为时代的美德.同时期兴起的一系列民权运动、反战游行、学生运动、妇女解放等,呈现出极端的“左派”特征.发生在高校中的学生运动,包括追求校园权利,提倡过“嬉皮士”(Hippy)的生活,反对战争与逃避兵役,在语言、音乐、服饰、发型上对主流文化发起挑战.[2]这些运动提倡平等、自由、开放的理念,具有批判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特色,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格格不入,却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革新.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美国从越南撤军,社会矛盾逐渐呈现出缓和,反战游行以及激烈的对抗活动逐渐消失.高校的极端组织以及学生运动也销声匿迹,学生最终回到课堂之中,以前狂热追求摇滚乐、毒品、性的消退.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学生,回归到学习与工作中,又接受了主流社会的规训,到目前为止仍然承担着社会的主要职责,好似60年代所发生的运动从未出现过.而经历过这个年代的学生更加开放自由,持有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打破了原来偏于传统保守的社会氛围.本研究回顾这段历史,选择摇滚文化的微观视角,这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由摇滚乐进入到校园形成别具一格的“摇滚文化”,从表面上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层面的影响,但高校对此的应对方式,不只是将其视为“离经叛道”,而是从这种亚文化现象本身反思所带来的意义.所谓“存在即合理”,高校在学生管理以及文化建设上进行了变革,最终接纳了这种文化现象,将其视为校园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该如何看待这场带有文化性质的运动?高校、管理者、教师在其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深入剖析摇滚文化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与价值,对我国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比较与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校摇滚文化的兴起与特征

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起于“休伦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经历了一系列和平的政治、文化拒绝,到暴力对抗与改良,甚至演化到恐怖主义.在其中发生了伯克利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占领事件、气象员(Weatherman)等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以及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击事件等.[3]学生运动由此分裂为两种路径,一种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对传统社会与秩序进行挑战,另一种是和平的文化运动,利用摇滚乐、性解放、群居方式以及宗教组织来对主流文化进行反叛.[4]其中摇滚乐进入校园并产生的摇滚文化,是比较微小的一部分,但对很多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摇滚乐最初在50年代兴起于美国,著名的包括“猫王”(The Hillbilly Cat)、“披头士”(The Beatles)和“滚石”(The Rolling Stones)等,整整一代青年人都受其影响,也是后期反文化运动和嬉皮士运动兴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当时青年所关注的中心.[5]“摇滚文化”特指摇滚乐的兴盛发展所逐渐塑造的一套价值理念体系,即摇滚乐超越于其演绎手段,在音乐文本、演奏方式、服饰、各种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文化现象.[6]摇滚文化进入校园之后,被青年学生所推崇,学生从外形的服装符号到心理状况,再到价值理念都受其影响,形成了与之前不一致的校园文化与个人特色.

(一)服饰与外形符号呈现出独特与鲜明

摇滚乐不只是简单的音乐形式,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表征方式,运用其独特的方式和特点来表现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摇滚歌手.[7]摇滚歌手的装束、举止、语言和社交方式,构成这一系列的外在符号形式,往往会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也逐渐演化和融入其生活之中.这种符号表征促使学生做出实际的行动,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在人群中标榜着不一致,表达了学生对时髦意义的追求,也主宰了其生活方式.受这种外在符号的强烈刺激,学生所做的便是模仿摇滚歌手的装束和举止,通过这种再现方式来表征特立独行.比如,学生争相留长发,蓄胡须,穿牛仔裤,并把领子高高地向上翘起.这种外在形象的改变表达了学生的自我追求,追求时尚的生活和自我的理念,个人主义的色彩比较鲜明.

(二)心理状态与精神状况崇尚独立与创新

摇滚乐诞生于多种音乐的集合,同时突破最初的形式,开始追求创造性,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形式,不再对乐曲的形式做任何的限制.因此对节奏和旋律而言,区别于传统的音乐,具有多种因素的集合,节奏变得更加强悍,音响也更加震撼.[9]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了大量学生的目光,其近乎疯狂的演奏和演唱方式反映了学生的心声,将音乐激烈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将传统和颠覆两种极端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摇滚乐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学生从未感受过这样疯狂的音乐,为这种音乐所倾倒,在其中找到了情感的呼应和发泄.无论从歌词的内容还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刺激着学生的另类反应,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在音乐表征方式中表达出独有的个性,不被外在制度所束缚.

白华:自由与规训: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摇滚文化”现象解读

(三)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追求自由与散漫

摇滚乐通过旋律与歌词来反映自身的价值观,所表述的歌词与意义就是歌手生活的写照.早期的歌词富有理想和各种幻想,同时也夹杂着柔情的部分,区别于以往的音乐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到了后期,摇滚乐开始注重节奏和旋律方面,忽视所表达的中心主旨,歌词里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10]摇滚乐歌词中往往营造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和无拘无束,可以摆脱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束缚,形成一个虚构的社会.这和传统价值观相背离,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重大转变,开始追求一种新颖的生活观念与意义诉求.摇滚文化与传统观念形成了冲突和矛盾,也顺应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希冀从中寻找发泄的途径,对父辈的传统生活价值观进行反叛,想建立起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

二、高校应对摇滚文化的措施与策略

自摇滚乐进入校园后,对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摇滚文化所具有的标新立异、自由散漫以及批判主义特征,为青年学生所推崇,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亚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学生运动最为激烈之时,摇滚文化也以特殊的形式,引起了足够多的关注.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多个利益相关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等.校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消解摇滚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与政府机构、社会媒体等进行合作,从内外在引导学生群体理解摇滚文化的积极层面,试图对学生进行约束与规训,让其回归到正常的学校教育中.而教师更容易理解学生的想法,对学生运动抱有同情与包容的态度,从精神层次上给予了支持.

(一)政府与媒体——制定相应法律政策,加强舆论宣传控制

摇滚文化的兴盛与社会媒介有着密切联系,青年学生通过新旧媒介获悉了这种新颖文化.比如,电台签约名人帮助宣传摇滚专题,报纸的广告评论,电视音乐节目都充斥着摇滚乐,通过电波形式弥漫整个城市与农村地区.[11]将摇滚文化的影响传播到社会各角落.随着摇滚文化的快速传播以及媒体宣扬“学生权力”,引起了各方的密切关注,包括政府机构、高校以及社会机构.为了消除摇滚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联合政府机构、社会机构采取了抑制行动,同时媒体也加入到宣传行动中.各州议会制定了应对学生运动的相应法律政策,比如“干扰法”、“非法侵入法”等,对破坏校园秩序与财务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针对一些参与其中的学生,中断其经费资助.[12]政府机构还从外部加强了对摇滚乐的调查与监管,很多城市当局对摇滚音乐会进行禁止,波士顿当局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对摇滚乐唱片进行禁播,禁止摇滚明星参加公共娱乐活动.[13]时任加州州长的里根(Ronald Reagan)对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校长科尔(Clark Kerr)表示不满,因为其对学生运动持有的自由主义方式,后来也成为科尔被大学解雇的主要原因.[14]社会公众也发起反对摇滚乐的游行,家长们也纷纷站出来批评摇滚乐对青年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一些宗教组织也参与到批判的队伍中.此外,社会舆论对摇滚乐的宣传也比较消极,不再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是带有否定的态度,不断出现强硬、不容忍学生运动的报道,出现极端字眼的报道也逐渐减少.

(二)学校管理者——出台管理规定,约束学生的行为

相对于政府和媒体,高校则是直接影响者,对摇滚文化的态度较为温和,一方面加强控制与宣传,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管理体系,缓和与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青年学生将摇滚乐带进学校之后,从外形的服装符号到心理状况,再到价值理念都受其影响,形成了与之前不一致的校园文化与个人特色.这对于从40、50年代延续而来的呈现传统保守的校园文化来说,对学校管理、行为规范以及师生关系形成了剧烈的冲击.最初高校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校方为学生组织了一系列演示会,让学生打扮成摇滚乐歌手的模样,并且演示一些奇装异服和举止形态,对其他学生进行示范与警示.[15]有些高校出台了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衣着与仪表形态进行了规定,比如让学生保持文雅的装束,穿着要比较正式得体,采取比较文明的举止.[16]还有进行校园范围内的宣传活动,利用学校宣传栏以及校报等刊物,告诫学生与家长远离摇滚乐,消解摇滚乐给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为了解决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高校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则,促使学校的理事们寻找更为严厉的校长,[17]抵制摇滚文化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训与约束,恢复原有的秩序,管理者们不得不放低“姿态”,对以往的管理制度进行变革,逐步考虑到学生的利益诉求,以此达到了彼此博弈的平衡点.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出台了“第十七条校规”,对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行为做出了区分,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与言论需要受到控制,而在校外的活动参与更为自由.[18]同时从正式以及非正式制度层面,考虑到学生的权利,推动学校旧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构建新的管理规范体系,在新旧制度的演化中起到缓冲作用.一是在管理决策上更加化,允许学生参与到新校规制定中,废除了以前比较僵硬的规章制度.高校逐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在发展中的实际需求;二是改善原有的课程设置,考虑到了多样性课程安排,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摇滚文化,考究摇滚乐的音乐和歌词,以致后来大学里也开设了摇滚乐课程.

(三)教师群体——精神层面支持,对学生态度矛盾

与学校管理者相比,高校的教师群体在面对摇滚文化时,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运动以及摇滚文化抱有支持与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行为与观念表示理解,甚至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同时教师群体在处理学生事宜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持自由主义理念的教师更多地支持学生活动,对学生追求摇滚乐,倡导摇滚文化的行为表示理解;而持保守主义理念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正义性不够理解,而且对学生参与摇滚文化的方式与手段无法认同.总体来看,教师群体在应对学生运动以及摇滚文化上体现出比较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对学生追求摇滚文化上表示支持与理解,甚至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对抗,参与保护学生免受惩罚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过激行为不能认同,希望抑制学生具有破坏性的行为,让学生回归到正规的途径中.[19]教师在学生与校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链接,起到沟通与协调的作用,缓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管理者以及公众对于摇滚文化的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摇滚文化现象,探究摇滚乐的旋律和歌词,以致后来大学里也开设了摇滚乐课程.直到现在,美国高校中仍存在着非主流的摇滚文化现象,作为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校摇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经历了上述协调与转型发展,属于摇滚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逝去,而摇滚文化为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得以延续.可以说,当时的高校经历了一次自我修复,将摇滚文化具备的反功能修复到正功能,加上市场力量的推动,将其中的反叛观念消解掉.通过舆论塑造、规范制度、文化宽容以及市场推动,剥离掉意识形态在其中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摇滚文化的修复与整合.目前美国的学生仍然很喜欢摇滚乐,并且将摇滚文化推广到全世界,高校范围内仍然有摇滚乐社团,课堂中还有教授专门开设摇滚乐课程,与学生一起探讨摇滚文化.摇滚乐不是存在于真空里,摇滚文化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已经大大超出其本身所具有的风格意义.正如布鲁姆(Allan Bloom)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中所述“摇滚音乐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唤起了非理性的,当然我不认为这种音乐具有什么高雅的知识泉源.”[1]72不管摇滚文化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从诞生之初到目前为止,对其的探讨与深究一直在得以延续,重点是摇滚乐符号下所蕴含的外在表征与社会意义.

(一)创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校园亚文化

高校摇滚文化的兴起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非常开放且充满叛逆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对学生群体所产生的影响,随着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加深,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价值理念.摇滚文化的兴起带有典型的“亚文化”特征,对高校的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此校园文化发生了转变,从偏于保守与传统的文化气息转向追求自由批判的风格,具有一些后现代的发展特征.这些亚文化之间产生密切联系,经过学生的传播得以广泛存在,并且打破了原有比较单一保守的白人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20]摇滚乐成为校园的一种重要交流媒介,许多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不管处于什么阶层,属于什么种族,都开始分享共通的符号、象征与态度.包括举办摇滚乐活动,提倡摇滚文化,建立摇滚社团与组织,分享摇滚文化的理念与精神.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米德(George Mead)强调重要符号和语言在行动中产生的作用,在这种符号互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摇滚文化所表达的语言和外在的形象,成为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受这种外在符号的强烈刺激,学生有着同样的装饰与打扮,具有相同的爱好与兴趣,对外在社会与家庭的看法也比较一致.这种亚文化对传统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念进行了解构,模糊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界限,有时候还转变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到目前为止,摇滚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被各国大学生所推崇与喜爱,同时喜欢听摇滚乐与穿着牛仔裤.

(二)引起了学校改革,进行制度方面的沿革

摇滚乐兴起对校园文化形成了冲击,对校园结构的影响,造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断裂,使得校园处于一种失序状态.默顿(Robert Merton)认为社会的失序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位置,有的人无法依据标准价值观采取行动,在这种失序状态中,出现文化和结构间的断裂,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的反功能的结果.学生希望通过抗争来获得平等的权利,追寻自由的学习与生活,学校逐渐成为了远离学习场域的“孤岛”.高校摇滚文化所揭示出的时展特征,作为一种缓解和整合冲突的手段,在学校场域中起到“安全阀”的作用.由此引发了高校对于自身制度的变革,改变以往的管理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训与约束,试图恢复学校的正常功能.在解释冲突关系方面,科塞(Lewis Coser)运用了“安全阀”制度,指出了社会冲突所具备的正功能,冲突可以发泄积累的敌对情绪,起到社会整合与适应的作用,好比锅炉上的“安全阀”一样,通过它可以使猛烈的蒸汽不断排泄出去,从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同时在学校制度改革上,逐步将学生的利益诉求纳入其中,重视学生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的管理结构模式.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层面,让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中,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制度文化,从而使学校的功能回归到正常.

(三)塑造了学生自由批判的精神,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

摇滚文化在当时看来是一个极端的事物,不论从其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维度上来看,引起了青年学生对于传统事物的颠覆,形成反传统价值观.摇滚文化所独有的语言、节奏、观念等与当时的青年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符合,将其融入到个人与社会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外在符号形式与表征意义.青年学生在回归主流社会之后并未与以前完全隔绝,而是带有鲜明的价值观念与个性,比如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以及自我意识.[22]与父辈相比更加自主独立,不信奉传统与权威,追求个性自由发展,与当时学生受到摇滚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联系.结构功能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对应着一定的功能,且呈现出正功能的状态,社会结构也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即具有反功能.[23]摇滚乐的出现发展了以往的音乐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既具有正向功能,又具有负向功能.极端的音乐形式带动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反叛的一代,对于社会以及教育现象的批判与叛逆.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促进作用,扩充知识范围,形成了独立与批评的个性.

青年学生对于摇滚文化的热爱,是对于一种新颖表征形式的迷恋,以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特征,在标新立异间塑造自己的身份识别.不管是喜欢什么类型的摇滚乐,变化的只是外部形式,其精神实质没有多大改变,显示出对于人性束缚的无奈与不满.摇滚文化作为当时反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核心在于反对主流价值观以及精英主义理念,不愿意按照成人的设计来生活,不相信别人告诉自己的真理与教诲.在面临战争情形以及主流社会无法改变的情形下,只能通过外在形象的表征以及符号化的歌词来表达内心的反抗.和目前的学生群体“亚文化”现象比较类似,学生既不认同于现有的社会意识,也不愿意融入到主流价值观念中,那么他们自身创造一套新颖的价值理念.最终所采用的反抗方式没有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直接的破坏,更多的是自我的放纵,建立青年聚居区,体会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大学教授所述,“他们是想通过这些标新立异的方式告诉人们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反抗的目的不是要打碎一个旧世界,而是进行制度内变革.”[24]而当社会发展情形处于缓和之际,很多学生回归到了正常社会之中,接受了规训与惩戒,成为了主流社会的一份子,更多地留下了追寻独立自由的遗迹,闪烁着创新与理想主义的光辉.

四、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管理的启示

解析美国高校摇滚文化现象,既是一场学生自发形成的社会活动,又是引起高校出现革新的文化运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美国高校由此进入到比较多元化的时代,呈现出更加开放与自信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效仿与推崇.从学生角度理解高等教育发展,是近些年的研究趋势,尤其是从学生的视角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学习体验强调学生对于高校环境与文化的认知,从学习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体验中获得更多收获,从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回顾这场带有“草根”性质的学生运动,思考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改革,提出借鉴性的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规范与保障学生基本权益

学生从迷恋摇滚文化到最终回归主流社会,法律与政策的规范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出台抑制性政策,高校强化学生管理规范,社会媒介一致打压与引导,使得学生从自由走向了规训.学生为了表达异见,行使自由权,而产生了一些反常行为,对校园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政府往往利用公权力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与管理,从而造成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关系的紧张,两者的矛盾经由法律政策的制约得到化解.相应的法律提供了一种更为规范化的解决方式,对学生的越轨行为进行约束,对个体的基本权益进行了保护.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强调依法治校的理念,利用法律规章来对大学事务进行管理.而现有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亟待完善,在具体事务以及学生事宜上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应制定维护学生权益的法规,对学生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维护学校的日常秩序,保障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高校也纷纷出台了大学章程,对各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学校事务以及学生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在具体实施中,既要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即自由表达权,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申诉,又要对学生出现的失范与越轨行为进行严格处理,推动大学治理的有效化与规范化.

(二)改进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建立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

从美国的实践经验来看,摇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管理者与教师转变了自身的观念.从最初的简单抵制,到后来的规范机制建立,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活动进行适当引导,最终让青年学生回归到主流社会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规范体系,构建学校的多元环境,不能简单沿用以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重视学生在其中的自主权力.青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价值观的困惑,与主流价值观念相冲突.针对学生的发展进程,应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有利环境.核心是通过基本的管理规范建立,到有效的实施流程与保障体系,目的是建立一套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用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重视学生权力,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活动规则的制定中,积极听取学生所反馈的意见,改变以往忽视学生权力的做法;二是改变以往自上而下较为单向的管理制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使僵硬的规章制度变得富有弹性;第三,无论是在正式的以及非正式的制度文化层面,需要比较灵活的校园规范体系,对于违反校规的学生进行处理时要本着从宽的原则,给予学生在社团活动、生活方式上以更大的自由度.

(三)构建多元与宽容的校园氛围,做好媒介与舆论的积极引导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起到关键作用,学校管理者与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有助于其健康成长.针对现在的“90后”学生,在自主性与独立性上比较强,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宽容与接纳,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坚持批评其不正确的心态与行为,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对学生亚文化进行研究,开设针对性的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自主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与平台,重视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其发展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校还应建基于宽容环境的平台,支持学生的多样化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同时,应推动良好的媒介与舆论宣传,在学生群体中宣扬积极的价值观念,对新出现的学生文化既不盲目吹捧,也不刻意打压.在对待学生文化上,尽量避免用传统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来抑制学生,尤其是刻板印象与贴标签行为给学生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布鲁姆,A.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 缪青,宋丽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Altbach,P.G.From Revolution to Apathy: American Student Activi in the 1970s[J].Higher Education, 1979,8(6):609-626.

[3]Burns,S.Social Movement of the 1960s:Searching for Democracy[M].Woodbridge: Twayne Publisher,1990:101-103.

[4]Bolinder,C.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udent Protest in Modern America(1960-1972)[D].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1973:102-103.

[5]纳什,G.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下)[M].刘德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46.

[6]Wicke,P.& Fogg,R.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M].New York: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7:2.

[7]Rockwell,J. All American Music: Compos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M].New York: Vintage Books Publisher,1983:238.

[8]曼彻斯特,W.光荣与梦想(下)[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45.

[9]王珉.剖析摇滚乐在美国兴起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原因[J].中国音乐,2005(2):154-157.

[10]洛秦.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J].音乐研究,2003(3):49-53.

[11]Keniston,K.& Lerner,M. Campus Characteristics and Campus Unrest [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71,395(1):39-53.

[12]Rowland,R.L.An Overview of State Legislation Responding to Campus Disorders[J] Journal of Law Education,1971,1(2):238-255.

[13]Gitlin,T.The Sixties: Years of Hope, Days of the Rage[M].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7: 224.

[14]Heirich,M.The Beginning:Berkeley 1964[M].Berkeley:The Berkeley Press,1979:76.

[15]Ridgen,B. Good Rockin’ Tonight[M].Chicago: Timelife Video & Television, Warner Home Video,1995: 87.

[16]Pichaske,D.R. A Generation in Motion: Popular Music and Culture in the Sixties[M].New York:Schirmer Books,1979:46.

[17]Colitrane,W.L. Higher Education and Antivietnam War Demonstrations: Comparing Occurence and Administrative Responses[D].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Tech, Higher Education,Doctoral Disseration,1992: 234.

[18]Guield,J.R. Student Protest and University Response[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71,395(1):26-38.

[19]Bayer,A.E. Institutional Correlates of Faculty Support of Campus Unrest[J].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2,45(1): 76-94.

[20]马格尼特,M.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184-185.

[21]特纳,J.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1.

[22]科恩,A.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4-185.

[23]瑞泽尔,G.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杨淑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3.

[24]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1):68-97.

(责任编辑张 芊)

该文点评:上文是一篇关于文化现象和美国高等教育和摇滚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摇滚文化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摇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你好,疯子》:规训和反抗
2016年12月底,你好,疯子作为继驴得水之后的又一部话剧电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尽管驴得水非电影的银幕风格广遭诟病,但凭借其极具深度内涵的喜剧色彩,仍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相比之下,你好,疯子并没有那.

规训和惩罚:网络直播中的乱象与管理机制分析
□李翠翠 张淑华【摘要】在网络直播中,围观权力被重新分配,监管机制在低成本准入与高难度管理的博弈中面临失灵,以年轻男性为主导的用户结构以及羞辱经济的不断蔓延造成了直播的肆意泛滥 以自我“规.

王永训:风筝的自由之路
王永训风筝的自由之路“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简短的14字,在诗人陆游的笔下便将竹马和风筝写活了,风筝摇曳长空的生动情景清晰呈现 在潍坊杨家埠,大约30年前,一个年轻.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现象
内容提要 对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现象,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潮流中,我们应以相对冷静、理性和客观的视角对这一课题提出分析和研究之道 中国文化使好莱坞赢得更多票房的同时,事实上也对我国的旅游业和文化传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