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职业精神方面论文范文集 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的路径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职业精神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的路径,该文是关于职业精神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与高职院校和路径和融合类论文范文集.

职业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职业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引领学生职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分课程组织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教师示范作用的不充分等影响着职业精神有效融入专业教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统合各类专业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注重专业教学各环节中学生职业精神的协同,发挥学校全体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职业精神

2014 年6 月23 日,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与会全体代表时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这对高职院校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职业精神的塑造提出了一个新命题.高职院校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等要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培养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劳动者[1],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题中之意,是经济社会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点[2],是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依据,在专业教学中有效融入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发展必然结果,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专业教学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支点

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以课程及其进程安排为主要结构,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为主要实现形式.职业精神作为一种观念性的行业共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个体职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一个人的职业精神很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职业精神难以通过某一门课程或一项活动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将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延伸到高职院校其他教育活动中.就教育的逻辑而言,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环节,而专业教学则是高职院校的中心环节,抓住专业教学就抓住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基于此,自觉、科学、系统地将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是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具体来讲,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天然地是职业精神的承载;专业教学的开展需要职业精神的引领,职业精神的融入情况影响专业教学质量;专业教学融入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

(二)专业教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专业是存在于高等学校或中职学校的学业门类,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职业精神等组织专门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是学生系统化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意等学习的开始,故专业教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不仅是个体从事某一行业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职业生活,诸如我们对会计工作的严谨、艺术工作的审美、科学研究的创造等的认识正是专业对人影响的表现;专业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专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术语、公认的规范和稳定的圈子等,学生掌握专业术语、接触行业专家、了解行业趋势则是个体融入某一行业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相对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行业或历史时期,个体的专业话语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职业发展的可能、职业情意作为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识,是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精神形成过程中的必经环节.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对行业的认可是学生将来走上职业发展道路的“软实力”.

专业教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在个体职业发展道路的初始就进行系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个体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三)专业教学是职业精神传承的基本路径

精神承载在具体的人、事、物之中,职业精神借助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岗位实践来呈现其内在品格.职业精神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研究者可以进行理论的界定、分析、建构,但职业精神的生命力是承载在具体的职业人及其职业活动中,是生动鲜活的,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无法获得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区别于普通本科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强调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注重专业教学中工作问题以及职业情境的创设,正因为专业教学模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体现了具体工作的专业要求,这些将在实践中表征职业精神.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浸润职业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3],该比例远高于本科院校,这说明了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专家的指导,更是在岗位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认同、内化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融合职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认真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限于观念认识、运行机制,课程安排、专业属性等方面的差异,普遍存在着重视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方面仍亟待提高.

(一)课程之间培育职业精神的力量难以有效聚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依据,其中课程结构及其教学进程安排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如何设置”

“教学进程如何安排”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生态,基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统筹考虑不同课程的学科逻辑的基础上,系统的专业知识通过开设系列的专业课程来完成专业教学,其结果是形成课程教学,学校人才培养根据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将不同的专业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依据专业人才自身规定以及面向工作岗位的实际进行设计.在实际执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同学期开设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一般遵循教学规律、专业逻辑、学生身心发展等,而课程与课程之间是有着内在关联的,在一定程度上每门课程都会从专业内容上呈现职业精神,但正是因为课程开设在不同学期,受到遗忘、时间、年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期开设的课程由于分散组织导致其教学效力离散.二是不同任课教师存在教学观念、教学能力等差异问题.大学教学区别于中小学教学的重要特征是任课教师的非连续,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专任或教师讲授.由于不同教师对职业精神的理解、教学的经验以及个体自身能力的差异等直接表现在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出现教师之间对职业精神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学生需要付出较多努力进行甄别.三是职业精神的统一性与课程教学的矛盾.高职院校专业教学通过不同课程的实施来实现,课程教学是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效统筹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职业精神自身的统一性不会因为不同课程教学而发生改变,专业教学中的分课程教学需要适应职业精神的统一性,这要求专业教学过程中统筹课程、师资等因素对职业精神产生的影响.

(二)专业教学实践中形成职业精神的链接前后脱节

伴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强化,而理论教学也正向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转变.但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依然相对独立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先于实践教学.职业精神是体现在个体工作岗位之中,个体获得职业精神是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渐完成的,而在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开展实习实训,并且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是安排在大一大二假期当中,顶岗实习是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进行.可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事实上是分割的,而现实世界的工作是对专业能力的检验,现实世界是“知行合一”而非“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的,“知”与“行”的关系一直是专业教学面临的根本性命题.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但在高职院校中承载职业精神的专业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组织形式完成,其中很多情况是专业理论教学没有及时反映当下行业企业最新的工艺、技术、方法等,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可应用的非常有限或者说无法应用到实践;实践教学作为真实或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进行的专业教学,是个体真切感受职业精神最佳的教学形式,囿于既懂教学又懂技术的实习实训教师的缺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三是实践教学未能向纵深推进.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强化,体现了人们对专业教学规律的把握,但由于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及真实工作环境的不足,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学生职业精神无法依托真实的岗位工作来实现,推进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近期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文件,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向纵深推进提出了新要求.

(三)教师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尚未充分彰显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引领者,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着重要影响[4].教师作为专业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推进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认同和实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求“双师型”,既懂专业又懂教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需要掌握行业动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准确把握其职业精神;同时需要具备教师开展教学的知识、能力及教师行业的职业精神.首先,专任教师应该是既懂专业又懂教学的“双师型”人才,这对教师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嵌入职业精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和工作实践,对行业职业精神的认知多数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刻的岗位体验和长期的职业经历.其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其自身职业精神的理解、认同和实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但现实中,不少教师未能认识到自身对教师职业精神践行会影响到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这需要加强教师行业职业精神的培育.第三,学校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够.学校在对教师规范过程中更多地是从职业道德等层面进行行为约束,对职业精神这种抽象的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意识地培养.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职业情意、职业精神等培养,促使职业精神成为专业教师开展好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保障.

三、高职院校实现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的路径

学生的职业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经过系统设计和专业培养,是个体主动内化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应统合专业课程、注重育人各环节衔接以及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等来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一)统合各类专业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安排来实现的,不论什么课程其育人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精神等,为了将职业精神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各课程应坚持教师与学生协同、长远与当下兼顾、理论与实践融合等基本原则,发掘不同类型课程中有关职业精神的要素,在发挥各课程独特育人功能基础上,有效发挥课程间综合培育职业精神的功能,避免不同课程在职业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等现象,真正将职业精神同向协同、立体生成地融入专业教学[5].一是同向协同,统筹兼顾.高职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大学三年不同年级培养职业精神的目标和重点,统筹不同课程育人的内容和功能,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行业企业等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行业、社会等阵地,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同心同行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注重实效,科学推进.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各自在职业精神培养中的作用和功能,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引导,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有效整合资源,科学设计载体,创新工作举措,抓好工作落实[6],在培育职业精神上下功夫.建成各年级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全课程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全课程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全课程职业精神培育格局.三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第一二课堂衔接、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同,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社团、实习实训等路径,进一步提高职业精神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专业教学各环节中学生职业精神的协同

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要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抓好思政课程,夯实基础课程,重视专业课程,丰富课程资源,落实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的工作机制,真正使每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都充分融入职业精神.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入职业精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等的设定直接影响着教学实施情况.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将职业精神融入到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进程安排、质量评价等部分,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自觉.二是专业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有效协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始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协同完成,但各环节在时间上的分割、教师的不同等原因直接影响了其在专业育人效能的协同,这需要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协同培育职业精神.三是专业文化统筹各教学环节职业精神.专业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环境,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专业文化是学校各专业师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有着天然的育人优势,突出职业精神在专业文化中的呈现有利于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浸润;另一方面专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体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而个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是全人格的参与,职业精神通过专业文化于无形中融入到个体人格.

(三)发挥学校全体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应对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育人进行评估,充分发挥专任教师与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各自的育人优势,增强全体教师科学施教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形成良好的结构效应.一是培育专教师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行业教师教学,学校在强调专教师职业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教师专业领域的职业精神,因为不同行业有其内在规范和要求,应结合专任教师行业实践和教师工作实际,有意识、有组织培育其职业精神[7].二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作风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举,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将在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其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等对教师职业精神进行规范和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群体中教学名师、育人楷模等作用.

三是发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优秀行业工作者的榜样作用.为更好地“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制度化推进行业教师队伍建设,大国工匠进入高职院校设立工作室,各级劳动模范开展专题讲座,行业企业技术能手深入课堂教学为学生近距离学习身边榜样、行业榜样提供可能,聘请行业中的校友担任教师更是有利于职业精神在教学中的影响,进而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本文点评:上述文章是关于高职院校和路径和融合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职业精神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职业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大力提倡和运用给每个领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对学生来说,为了将来有能力走向社会,在学校中培养能力,寻找全面发展的平台,培养互联网思维有益无害 遵循这一思路.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真实化学习与工作环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水平日益提升,国家加大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经费支出,使高职院校相.

生源危机下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生调查问卷分析
摘要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减少,生源危机导致高校招生难将成为常态 而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高职院校处于夹层地位,上有本科院校争夺资源,下有民办院校虎视眈眈,如何在有限的生源下分一杯.

能力培养视域下高职院校解剖学教学改革
娄丽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河南 · 郑州 451460)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36摘 要 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