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传统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美学观照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传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8

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美学观照,该文是传统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观照和聚落和武陵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美学论文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黄东升,邹凤波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分别从自然环境、风水理论、民族信仰以及防卫需要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影响该地区聚落选址的主要原因,进而认为武陵传统聚落选址具有气韵美和意境美的环境美学特点.

关键字:武陵地区;聚落;选址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1-0055-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武陵地区传统聚落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2CMZ038).

作者简介:黄东升(1980 -),男,重庆市人,硕士,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邹凤波,男(1981 -),湖北秭归人,博士,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一、武陵地区传统聚落概观

(一)何谓聚落

“聚落”一词在汉典中解释为:“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1]205 在古代指村落,《汉书·沟洫志》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2]101近代则泛指一切居民点.传统聚落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从不同角度记录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生活生产、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精神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多样的传统聚落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人们纷纷从考古学、建筑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多学科出发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武陵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渝、鄂、湘、黔交汇地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等30 多个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形成了典型的武陵文化特质,而这里各种类型的传统聚落则成为民族文化演化的重要历史见证.聚落通过不同的空间形态、布局、建筑样式以及装饰反映了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风土人情、民族心理以及特殊审美追求.

(二)聚落类型及分布

武陵地区传统聚落大致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农耕聚集型.如龙山的惹巴拉、捞车,咸丰的麻柳溪等,这类聚落最多;

第二类,商业聚集型.大多是河边的码头.如酉水流域的王村、里耶、洗车河、石堤、大溪、百福司、沙道沟;乌江流域的龚滩、淇滩、思渠等;清江流域的兹丘、景阳河、庆阳坝.

第三类,家族聚集型.如彭家寨、舍米糊、龙洞等.

第四类,手工业聚集型.如云舍、合水等.

第五类,防御聚集型.如鱼木寨、德夯、黄思桥等.

武陵民族地区目前存在着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聚落.其分布往往以宗族聚落为主,我们选择了以下共21 个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在鄂西地区,重要的传统聚落有:鱼木寨、舍米湖、唐崖土司城、戽口村、麻柳溪村、彭家寨等.其中,鱼木寨被誉为土家族第一寨.在湘西,重要的传统聚落有:凤凰古城、黄丝桥、王村、洗车河、老司城等.而在重庆地区也分布着很多古村落.比较著名的有:酉阳云居村、龚滩古镇、黔江后坝、秀山大寨、民族村、彭水鞍子苗寨、彭家寨、丰都暨龙黄家大院等.贵州铜仁地区,主要村落有云舍村、寨沙侗寨等.其中属于土家族聚落的有12 个,苗寨6 个,侗族村落2 个,羌族村落1 个.

二、影响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因素

(一)风水理论

以周易阴阳八卦以及五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流传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成为人们建筑与环境选址的基本理论.大到皇宫皇城,小到乡居民宅,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的选址,建筑都要受其指导,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环境科学.人们认为好的风水关系到居住使用者的吉凶命运,甚至关联到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与否.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认为,“从仰韶文化遗址看,距今6500年以前,古人就形成了东西南北的方位概念,并对天地人的关系有了理解,这实际上就是风水的雏型.据考证,中国古代都城、村落和民居几乎都是按风水布局的,可以说,风水是中国式的建筑学和规划学.”[3]128 可见,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的时空观,是人们环境设计选址的首要依据,它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多民族融合交流的过程中,风水理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人们所考虑的首要因素.该地区山势险要,高山险峰云集,溪水川谷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为风水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由此,在传统聚落选址的过程中,传统的风水理论大行其道,成为影响聚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先生就认为风水理论对于武陵民族地区的聚落和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他说,“高明的风水家对武陵山区建筑环境的影响是良性的.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土家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有时甚至富于幻想,想法奇特.”在此,张先生认为聚落与建筑环境的生成与高明风水家的选址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风水理论对于传统聚落建筑环境的形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鄂西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利川县治,其聚落环境就是极佳的风水格局.利川古县治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四灵式”风水局,也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山势环抱的地理环境.城的祖山和靠山为官山,整个聚落依山势而建,面对清江,临近水流处地势平坦,形成了天然开阔的明堂.这符合风水理论所“前有照、后有靠”的要求,而聚落左右两边的木梳山、马鞍山又形成天然的青龙、白虎护山,县治前面也有团堡山作为案山垂头朝拱.清江河水蜿蜒曲折,恰似玉带缠腰.这正如《利川县志》所载:“(利川城)城垣后枕官山,前面钟灵,左有木梳山,右有马鞍山,以作龙虎护砂.面城一山,临河而止,其形蕴藉,其顶平衍,为城治之案,则团包山也.……又河水发源于七岳山,泱漭来利,自城西而南而东,弯环十余里,折入落水洞,或隐或现,同汇南郡之水出宜都,入大江,源远流长,水法尤佳.”[4]1217

此外,对于聚落中不同类型规格的建筑其选址也非常讲究风水运用,如一般的县府治所、宗祠祖庙均坐落于聚落中最佳的风水位置,各种寺庙道观建筑位置次之.

(二)民族信仰

古人在选择聚落定居进行建筑的时候,影响其选址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由于武陵地区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基于不同民族的民族信仰不同,因而聚落的选址也存在着不同的考虑.

土家族在选择聚落位置的时候,往往注重“散处溪谷,所居必居高地”.这也与该民族白虎崇拜的祖先崇拜密不可分.在土家族传统聚落里一般都建有白虎堂,湖北省长阳境内甚至建造有专门祭祀崇拜的白虎寺.而在湘西地区人们还把白虎作为家神进行供奉.人们用剪纸或者布幔画虎绘制老虎的形象,贴于堂屋正中.在重庆酉阳、秀山等地土家族一般会在堂屋正中摆放一个案几作为白虎坐堂的神位.在民间往往也流行白虎木雕,用于驱邪避祸.而在服饰上也十分流行颇具民族特色的虎头鞋、穿虎头帽以及白虎纹饰,民间传说小孩子穿戴虎头鞋帽能得到白虎神的庇佑,能够健康顺利成长.土家族男女结婚时也喜爱铺设白虎毯,老人去世后跳丧时唱诵“三唱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之类的祭祀歌曲.这种对白虎神灵的崇拜,世代相传,也影响到土家族传统聚落的选址.

土家族传统聚落选择高山溪谷、地势险要隐秘之地与白虎生存的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性十分相似,因为白虎一般出没于高山丛林之中.而民间“后背山,前对茬,两边扶手似腾马”的聚落或建筑环境的选择,也内在地符合了“四灵式”风水格局.在聚落的中心或最佳位置建造白虎堂或宗祠,其它建筑紧紧围绕,依山势展开.而有的土家族聚落的正对面往往忌讳有白色山岩,俗称“白虎岩”.因为在有些地方土家族把白虎也视作凶神,“白虎穿堂过,无灾必有祸”.因而,聚落选址的时候往往会尽量避开白岩.土家族聚落也特别忌讳前后空虚,“前空后空,不出寡妇出寡公”.

其它民族选址也有与之类似民族信仰的因素.如羌族传统聚落朝向一般都选择高山、白岩或雪山.这是因为羌族人的民族信仰主要是天神崇拜,而聚落正对雪山、白岩就满足了羌人对于自己崇拜的雪山、天神及白色的崇拜和敬仰.聚落或建筑大门的朝向则要求遵循“门对槽、坟对包 ”的环境模式.“包”乃是村寨聚落附近的山脊或山梁,“槽”指的则是山中的川谷、夹缝.透过这些“山槽”,人们可以遥望远处隐约连绵的雪山,从而达到祭拜天神,实现信仰的目的.

(三)自然环境

武陵地区地处武陵山脉,这里层峦叠嶂,溪河密布,最高峰为贵州省的凤凰山,海拔2570 米.特殊的地理地形也是该地区聚落选址的重要因素.比如该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苍蝇蚊虫众多,气候潮湿炎热,因而,各民族传统聚落大多都选择依山临河的山腰或者坪坝,这样既利于生产,也方便生活.如临河或居山腰处,便可就近获取自然资源,进行畜牧耕种,而居于坪坝处既是因为地势平坦适合建筑居住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耕种发展.

同时,由于该地区山地特色突出,大多山山环绕,溪河密布,植被丰富,自然生态保持完好,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人们定居,并形成了形形色色、风格多样的聚落.如属于武陵山系的罗家坨苗族古村落,四周环山,村落的西、北、南三面均被大山环绕,惟有东部有一出口,天然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盆地.罗家坨海拔750 米,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无霜期一年在285 天左右,年平均约17.45 度,而且降雨丰富,年降雨量为1200mm–1300mm.罗家坨寨内和周围的山坡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优良的自然条件,温和的气候,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成为罗氏家族选择此处定居的重要原因.

(四)防卫需要

该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汉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家族内部的纷争战乱又使得该地区很多聚落选址非常重视安全防卫的需要.很多传统聚落在建造考虑之初就十分注重地势的险要以及攻防的便利.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村寨聚落都建筑在地势险要的悬崖绝壁之间,从而达到易守难攻,阻止外敌入侵的目的.这其中以鱼木寨为代表.

鱼木寨位于湖北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清嘉庆四年(1799)时予以重修.整座山寨位于悬崖顶端,易守难攻.“鱼木寨”寨名即是攻破此寨如缘木求鱼之意.史载明洪武二年,龙渊安抚司谭福一选址居于万县乐往坝,今利川谋道镇漆獠坝村,洪武八年,其后继谭元亨改任龙阳峒安抚司,治所位于鱼木寨、铜锣关一带.后八世谭彦相脱离石柱土司自立.明万历十六年(1588)石柱土司马斗斛率兵攻打谭彦相,久攻不克,遂采用断绝水源,阻断粮草,欲使寨内弹尽粮绝,数月无果.后寨中抛掷活鱼于帐前,喻“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马土司遂引兵自退,“鱼木寨”因此得名.

鱼木寨所处高山海拔1150 米,尽管四周悬崖绝壁,沟壑纵横,但山顶地势却是十分平坦,适合建筑居住.出于防御需要,在村寨的西面仅有一条长50 米、宽2 米的石板道路与外界相通,地势十分险要.占地面积约9 平方千米,四周悬崖绝壁,沟壑环绕,唯寨西有长约50 米,宽约2 米的石板通道与外界联系.据清同治增修《万县志》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 [5]196

三、武陵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审美追求

通过选址、布局、形制以及装饰的处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聚落体现出强烈的美学趣味,主要表现为气韵美与和谐美:

1. 气韵美

“气韵”一词来源于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它原是魏晋人物品藻用词,如意指人物姿态、神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韵味情致.后逐渐成为品评艺术作品诸如绘画、书法或其它艺术作品的美学术语“气韵,生动是也”,它一般指作品或作品形象所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或者强健有力的生命力.魏晋以来的人物品藻就把“气”视为一种与人的生命体格以及精神相关联的气质或神采,是内在生命力的张扬和外露.[6]83

此后历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端丰富和发扬“气韵”一词的内涵,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气韵美.历代学者结合中国传统阴阳理论及思想传统将之发扬光大,使之内涵更为深远并由此广泛应用于传统美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品评各种艺术类型的重要命题.同样,美学家、评论家用它来表达和品评中国古建筑之美.这是因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中国古建筑,都具有与之所表达的气韵生动之美.而处于武陵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聚落恰恰内在地符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气韵美”的美学追求.

各种传统聚落基于选址中对于自然环境以及地理地形的慎重考虑,在传统聚落和环境关系处理上体现出强烈的美学追求.或许这种美学追求不是自觉的,但是却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气韵美特征.首先,武陵山地区大多山峰奇秀,河川迤逦,优美壮阔的自然美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生机与流动的态势.这为位处此地的聚落气韵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人们在选择聚落位置的时候,也自然地将聚落位置选择于空地、山腰、临河等区域,并依据风水学理论,讲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使得各民族的传统聚落都具有强烈的生气和动势.最后,各种传统聚落还通过建筑形制、材料,各种辅助设施诸如鼓楼、风雨桥、风水树等补景,并往往通过寨门和朝向的选择来借景,使得各种聚落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巧妙、和谐融为一体,体现出强烈的意境之美.

2.和谐美

由于在选址中非常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巧妙呼应,建筑的形制也因势就行,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因地制宜,因而武陵地区传统聚落往往呈现出浓郁的和谐美.不得不说聚落所形成的和谐美的生成与人们对选址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说,处于该地区的传统村寨往往根据地形地势安排布置建筑,聚落多灵活分布,建筑空间布局也没有固定程式与格局,由此就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传统聚落格局,并形成人文美与自然美交相辉映的山地聚落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和谐共生之美.

而这种和谐美又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理念在该地区传统聚落中的具体反映.中国古代建筑都普遍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强调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最大的特性乃是自然性,建筑也不例外.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就十分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追求.故而人类居住的各种聚落环境也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利用和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美的生成既与聚落选址的风水考虑、民族信仰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有着实际功能方面的思考.比如大部分聚落选择“坐北朝南,枕山面水”的朝向和环境选址就有着现实的生活需求.聚落“枕山”就可以挡住冬季西伯利亚南下寒风的肆虐与侵袭,而面南则可以在炎热夏季迎接温暖凉爽的东南风并获得充足的阳光日照.面水则因为靠近水源,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灌溉与出行.同时,丰富的自然植被资源在满足具备充足水源的同时,又能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调节空间小气候.

传统聚落所体现的和谐美还体现在建筑的形制、格局和装饰上.如在格局上会依据特殊的地理地形进行建筑分布布局.而在形制上,则往往利用与山地自然美相符合的形式和造型元素.如土家族的吊脚楼往往建于山势陡峭处并采用坡屋顶,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既是功能的需要,也是重要的景观节点,使人文美与自然美很好的过渡、衔接与融合.

此外,传统聚落所体现的和谐美还体现在建筑的形制、格局和装饰上.如在格局上会依据特殊的地理地形进行建筑分布布局.而在形制上,则往往利用与山地自然美相符合的形式和造型元素.如土家族的吊脚楼往往建于山势陡峭处并采用坡屋顶,侗族的鼓楼、风雨桥既是功能的需要,也是重要的景观节点,使人文美与自然美很好的过渡、衔接与融合.

结语

故中华腹地的武陵传统聚落,不论是气韵美或和谐美,往往为巧借因势,依据其原生态的峡谷地域以及特有的八大体系的武陵文化,并结合周易环境美学中风水学原理,在进行整体考量后,于自然、偶然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因此,可以暂得这样一个结论,聚落的构成包含了诸多的因素,其中不仅仅是周易美学等社会文化,还与自然环境、人类的参与及时代背景等密切相连.不过,单从美学角度来说,周易风水原理对于传统聚落选址的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观照和聚落和武陵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传统本科毕业论文传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河南南阳地区传统唢呐曲目的地域特点
【摘要】河南南阳地区的唢呐演奏是中原唢呐演奏的一个重要流派,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唢呐曲目,这些传统曲目有着浓郁的地域特点,文章从文化底蕴、旋律发展、曲目结构、地方韵味、传承发.

苏州相城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和保护传承
苏州相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因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相城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

织锦和武陵地区多民族历史文化互动
杨洪林,樊祖原(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项目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分类、聚合及数字化应用示范”(No 2015BAK27.

变迁和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客关系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土著”内涵丰富,构成复杂,既有“蛮夷”,也有华夏 “永嘉之乱”后,北方民众大量南迁,武陵地区在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