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关于黄杨木雕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黄杨有灵知我心民国朱子常和他的黄杨木雕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黄杨木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黄杨有灵知我心民国朱子常和他的黄杨木雕,本文是关于黄杨木雕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黄杨和朱子常和心民国朱子常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黄杨木雕论文参考文献:

黄杨木雕论文参考文献 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民国期刊

浙江是非遗大省,温州又是浙江的非遗大市,历来以百工闻名于世,早在宋代,即有“温州漆器,两宋第一”美称.今日浙江品牌的“三雕一塑”中,温州即占其二:瓯塑和黄杨木雕.而黄杨木雕由一般的建筑构件升华至人见人爱的儒雅案头清供,当推晚清开山第一人——朱子常.

黄杨木雕作为木雕中的一个分项,最早可见于唐宋时.其时雕版印刷取其致密纹理用于精细文字或插图,或做家具上的浮雕塑花草、人物装饰配件.据考证,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元至正二年(1342年)的“铁拐李”是为存世最早的黄杨木圆雕作品.至明清,黄杨木雕艺术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真正成为百姓日常喜闻乐见的案头清玩则始于晚清,特别是由朱子常等一批温州民间艺人的推波助澜,始有方寸天地的黄杨木雕登上大雅之堂并传承光大至今.

黄杨木是产于热带、亚热带的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台湾等地均有分布.黄杨木生长极其缓慢,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返退.”一般黄杨木50年仅可长成4~5米高,树径也仅有10厘米左右,故温州有千年黄杨难成拍(指民乐器中的阴阳板)民谚.黄杨木质致密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黄澄如蛋黄,入刀精雕后温润光洁,打磨成品后,呈现一样品质,特别经年历久,表面色彩由姜黄渐变枣红包浆,使得作品更为古朴典雅,美不胜收.

温州黄杨木主要分布在乐清雁荡山、泰顺洞宫山脉原始老林一带.乐清黄杨木雕“借鉴了乐清龙档中的人物圆雕技艺与手法.” (周锦云主编《温州工艺美术》)龙档又名凳板龙(图1),系以木板做凳形,多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木板龙身,上饰戏曲人物组雕、彩旗、灯笼等的观赏灯彩,是乐清民间特有的木质龙灯.龙档一般整体长20~40多米,由一块块狭长的档板相连而成.每条龙档有18块甚至更多的档组成,约40多节,每节可活动,前有龙头,后有龙尾,可伸可屈,活动自如.龙档多以樟木、榆木为原料,樟木用以制作档头、档尾、档镶人物、亭台楼阁,榆木用以制作龙档的档背、档板、档镶的柄.雕刻工艺常采用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技法,并结合油漆、贴金、彩绘、刺绣等诸多工艺.民间艺人受龙档的启发,将黄杨木雕单纯的圆雕发展为组雕、拼雕,技艺人浮雕,进而到镂空雕、透雕等,从题材与技艺手法上大大拓展了黄杨木雕的表现形式.在这一关键的承上启下节点中,正是朱子常以其卓越的艺术才情,让“默默无人问”的小众艺术涅槃成为“一朝天下闻”艺雕,使得黄杨木雕跻身成为浙江继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之后的另一大类雕塑艺种.

朱子常(1876 ~ 1934 年),名正伦,字子常,清光绪二年(1876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5 岁丧父,因家境清寒,寄养于外祖父家.他在祖父家学的影响下,对造型艺术发生了兴趣.9 岁开始,先后师从舅父陈汝斌学习佛像塑造、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髹漆画、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10岁时已会捏塑36 尊仙官,20 岁左右又学会了雕花技术和髹漆画.足迹遍布浙南广大地区的大小寺庙,创作了不少有艺术价值的泥塑佛像作品.20 世纪初期,朱子常开始专事黄杨木雕工艺,把原来只充当大宗木器配角的黄杨木雕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很强观赏性的艺术门类.十年磨一剑.功夫在诗外.朱子常在倾心于黄杨木雕时,似乎并没有成为“躲进小楼成一统”式做冬烘式艺人,而是以一双好奇的眼睛在观察世界万物,他的足迹遍及永嘉古镇的戏院、茶楼、酒肆,交往人群中既有生活底层的下里巴人,也有诗书琴画的风雅,因此,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线条颇具清末文人画之意蕴.

朱子常擅长人物雕刻,衣纹刻画与人物姿态表情捕捉尤为传神.人物衣饰,簿如蝉翼,紧身贴体,似风吹拂,因此有人称之为黄杨木雕里的“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1910 年,朱子常35 岁,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图2、图3)由温州商会推荐参加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优等奖;1915 年,“捉迷藏”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又获二等奖殊荣,这两次得奖奠定了他在温州黄杨木雕界的地位.1924 年浙江省督军卢永祥推荐朱子常赴杭州雕刻犹太人像哈同,历时半年.但他真正扩大影响,开阔艺术眼界的却是随后的上海之行.民国年间,温州书画界与上海画坛往来密切,1926 年,经马孟容、方介堪等名家的推荐,朱子常以民间艺人身份进入上海美专任教,时间虽不长,但当时旅沪的温籍名士如马孟容、马公愚、郑曼青、方介堪、黄群(溯初)、刘景晨(贞晦)常有意在上海《申报》、《晨报》介绍朱子常及传人王伯泉的作品.逐渐朱的作品也为沪上名家所喜爱.如1927 年《晨报》副刊《星期画报》第113 期刊登短文评论道:“朱子常,浙之永嘉人,有绝顶天才,未尝有所师承,而艺能超绝.作仙佛人物以及裸像,无不惟妙惟肖,栩栩欲活.近年作品流入三岛(崇明、长兴、横沙岛,指上海)者不少,此其近作佛像,木质为黄杨,在上海天*展览,观者围绕不忍去.姜丹书识陆丹林赠.”题识者姜丹书(1885 ~ 1962年),字敬庐,号赤石道人,江苏溧阳人.曾任教上海美专,潘天寿、丰子恺、郑午昌等名家皆出其门下.据马海平编著《图说上海美专》一书载:“上海美专手工、艺艺、图案教授前后很多任,但姜丹书后来介绍中只记述了三个人与雕塑有关,一位是张辰伯,一位是王隐秋,另一位是上海美专开设劳作系的民间雕塑家朱子常.”在上海,受大环境的影响,原不擅长丹青的朱子常也开始动笔研习画艺,并与众温籍画家多有唱酬,如1929 年正月初三日,旅沪温籍画家合作《清供图》(图4),其款:“己巳岁朝三日,集薇雪庐,介堪置壶瓶,孟容插山茶,辛壶补白梅,红薇居士画玉兰,曼青添松竹,题归士豪吾兄清赏.督画者,简翁子常.”当时海上画派大行其道,朱子常也深受影响,浸润晚清文人画风尤深,故细品其晚年的木雕作品,清新流畅、纯朴圆润,特别是善捉面部表情,对眼睛、嘴角、衣纹的刻画细致入微,堪称得任伯年画风中的人物造型与线条之真谛(图5、图6).1934 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胡寄尘编著的《虞初近志》一书,其中收有袁世凯子、“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巧工偶记——朱子常》一文,文记:“朱子常,浙之永嘉人,不识一丁字,而雕刻绝精,尤擅佛像.予游嘉兴,信宿约园,汪子楚生,以子常刻佛一尊见贻.佛以黄杨雕成,作仰天大笑状,神态如生,子无斧凿痕,其下以紫楠木雕一石座,玲珑突兀,宛然生成,座上以铁印钤‘朱子常’三字,字作楷文,颇为古意.楚生言:‘子常曾刻婴戏图,凡百儿,儿各具一面目,无一类似者,呔亦各殊,诚奇技也!’”1930 年前后,朱子常离沪回温,专做黄杨木雕.其时,朱子常声名日隆,取刻索雕之人盈门不绝.民间有“一寸黄杨四块银元”之说,足见润格其高.自视清高的朱子常不为金钱所动,《虞初近志》说:“子常性绝乖僻,而家贫甚,人苟以金要之,辄拂袖去,故所刻物,不甚易求”.

当时,因黄杨木雕在朱子常的推动下,经济收益被看好,一些民间雕花板艺人纷纷转行,题材与手法基本上借鉴模仿朱子常的作品.在温州形成了一股经营黄杨木雕热.为防伪,朱子常开始在作品黑漆樟木湖石座子上火烙钤印“朱子常”“永嘉朱子常”“东瓯朱子常”“子常”等名字款.

朱子常对手艺颇为自珍,不轻易授艺,也不随便收徒.一生只带过王伯泉、张敬孚两位徒弟.其中以王伯泉的技艺、成就最高.1934 年12 月8 日,上海《申报》刊载沪上名家王济远、诸闻韵、王远勃、刘海若、张辰伯、马公愚、方介堪、刘景晨、严德辉联合署名对王伯泉赞赏有加,称“王氏为东瓯名家,为朱子常先生之高足,素精雕刻,凡黄杨木或质及等,一经雕刻,莫不栩栩如生.”观王、张二人作品造型栩栩如生, 生活气息浓郁.朱子常晚年疾病缠身.1932 年因不事权贵,以耿介之性情蒙冤身陷囹圄.出狱后于1934 年病故于东南名镇温州.由其开创的黄杨木雕技艺,却如雨后春笋在百工之乡拔节而出,伞盖如荫,蔚为壮观.

朱子常存世的黄杨木雕作品数量较少,以佛像、道教人物、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仕女、婴孩、劳动及肖像等最为常见,尤以婴戏和佛像最突出.目前,以浙江博物馆和温州博物馆*作品最多,合计有数十余件.其中婴戏作品“捉迷藏”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奖的作品就是此题材,目前两馆各*一件.捉迷藏,江浙一带俗称“”,是一种很受儿童喜爱的群体游戏,它的玩法是,一人或数人躲藏起来,其他人搜寻;另一种是一人以毛巾或布条将双眼遮住,捉摸别人,被捉摸到则输了,轮到此人来蒙目捉摸别人.浙江省博物馆*的“捉迷藏”(图7),表现的是在庭院中嬉戏的8 个儿童在玩捉迷藏游戏.作品横20、纵30、座高5.3 厘米,孩童高8.5 ~ 9 厘米,最高点石桌连孩童10 厘米.空地上一孩童蒙目伸臂,在屏息寻捉;前景三人,一作金鸡独立状,脖项微斜而凝视,正前稍远处的男孩,双腿弯曲,一手指划,似乎口是念念有词,右侧做马步的男孩保持警惕的姿态,好像顽皮地与其周旋.后景四人,似乎都觉得所处的位置不易被摸捉到,一个个无忧无虑,甚至其中一人还爬伏于石桌上,似睡非睡,石桌旁一位笑逐颜开,一个稍大的有些矜持,在一旁观看,一手牵着跃跃欲试、随时会造成失误的小弟弟.这8 位戏婴,经朱子常极为传神的排列组合,形成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布局,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听孩子们的嬉戏欢闹,能感到他们的呼吸气息,如果作者没有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对他们心理世界的瞬息的捕捉的功力,是无法创造出如此格调的作品的.

另一件婴戏作品“捉迷藏”(图8),现*在温州博物馆,也是在一庭院内,有石亭,有假山,有戏婴7 人.一蒙眼的孩童居中,打开双手正在寻找藏身的其他6 位.近前的一位蹲踞,面部笑容可掬,另外三人似乎正在相互言语提醒着彼此“小心,别被抓着”,其中之一还表演着单腿独立的高难度动作,令人忍俊不禁.身后的那位身子前倾,保持一种警觉,尤其是高高地站在亭台里的那位,神情怡然自得,一副与己无关似的,他表情里仿佛向我们透出不会被找到自信.底座是黑色的根雕,做成假山形状,这件忠实于对象的真实描绘,以形传种,形神兼备.注入作者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情韵,令人时看时新,百看不厌.

“六子戏弥勒”(图9)是朱子常最拿手的两种题材——婴戏与佛像完美有机组合的一件精品.作品横27.5、纵17、人物高11、座高6.5 厘米.作者以大肚能容的传统民间的喜乐之佛为作品的主角.配以6 位无拘无束的婴孩为衬托,把佛仙至高与世俗婴孩天真的童趣结合,让作品充满了融融的喜庆气象.而在体量上,突出佛的大肚(大度)豁达,笑容可掬,逍遥自得,而婴孩们日常生活中好奇、顽皮、天真、善动的特点又通过不同道具加以表现,有朝佛耳吹喇叭的,有攀附佛肩凑着佛耳说悄悄话的,有手指佛肚脐问问题的,有戏将佛鞋当座椅、硕大的佛帽扣头嬉耍的,还有干脆就横卧在佛前撒娇嬉闹的.每每看到这一佛婴相嬉的场景,心中都会荡漾起喜乐安祥的涟漪.此佛像背部正中位置钤隶书“子常”长圆印.黑褐色杂木树根形座,佛像左后方座子表面钤“永嘉朱子常”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三星送子”(图10),通高26 厘米,作品6 个人物前后高底布局.后景4人,中间老者头戴官帽,手持灵芝如意,为禄星,右侧,怀抱无发蒙童,为福星,左边手柱鸩杖,手持仙桃,银须垂胸的寿星,而前景的两婴孩,面带微笑,趋前引路.6 人的表情各异,却透露各自的身份和内心世界.此作品现藏温州博物馆.朱子常作品也有一例外,即裸女这一题材也在其刀下一展姿容,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一种惊世脱俗的举动.这可能受海上画派与西风东渐的影响,1929年4 月10 日,上海美专朱子常“裸女”作品参加教育部在上海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会场设新普堂之大礼堂.民国上海政要名流马叙伦、杨杏佛、张群出席开幕式,徐悲鸿以全国美展总务委员身份参与,观后点评道:“雕刻部陈列之朱子常作品,黄杨木裸女神态自然、精致异常,于毫发之间皆不苟且.”评价甚高.

朱子常作为黄杨木雕代表人物,以可贵的工匠精神,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将黄杨木雕工艺推向艺术的颠峰.

(责任编辑:田红玉)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经典黄杨木雕专业范文可作为黄杨和朱子常和心民国朱子常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黄杨木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论朱子对孔子性相近兼论新儒家牟宗三的诠解
论朱子对孔子“性相近”的诠释——兼论新儒家牟宗三的诠解李 涛收稿日期2015年 月 日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研究.

带孩子一起诵读《朱子家训》吧
文∷孙贵颂 编辑∷周璇 绘图∷大跑要说影响最大、传颂最广的家训,莫过于朱子家训了 朱子家训的作者叫朱柏庐,因此人们又把朱子家训称作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柏庐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他一生没有外.

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代的黎靖德分门别类编排成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收录了朱子及其弟子对于当时儒家经典核心命题以及当时理学重要问题的言论 关于朱子语类的经学思想价值,存在两种意见,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