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关于在美国相关论文怎么写 和名家后裔在美国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主题:在美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名家后裔在美国,本文是在美国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名家后裔和美国和后裔有关论文范例.

在美国论文参考文献:

在美国论文参考文献

由于地域的关系,海外华人的晚年生活,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海外华人名家后裔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陆续进入老年行列.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我与很多名家后代交往十几年,去年有机会直接去美国拜访他们,写下如下近距离接触的体会.

梁实秋之女梁文蔷:

为父亲作品画插画

梁文蔷博士,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著名美籍华人、营养学硕士、教育学博士.我与梁文蔷相识多年,她可是我中年以后编辑工作进入忘我状态的领路人.我与她本是编辑与作者的工作关系,十多年过去,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往来网络信件几万封.6年前,我曾应邀陪同她与老舍的女儿舒济女士共进午餐,可是真正走近她的生活,还是去年秋天的一趟美国行.走进了她位于美国西部西雅图的家,我惊奇地发现,几年过去了,多才多艺、学识丰富、乐观幽默的她仍是那样精神饱满,爽朗的笑声、敏捷的思维,谁都想不到如今她已八十有三了.

从65岁退休起,梁文蔷博士更加关注运动饮食和健康.她目前日常生活状况是,每周四次去健身馆做运动,包括有氧运动、举重、拉伸、平衡等,锻炼全身肌肉,舒展周身关节.此外,家中还备有哑铃,天气不好就在家中做一些小运动量的运动,使得头、肩膀、手指、手腕、肘部都得到锻炼.如今虽年过八旬,却耳不聋、眼不花,全口牙齿没有一颗假牙,真是应了中国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您可别忘了她是营养学硕士,太知道营养最重要的是健康饮食.她说:“现在可不能仅仅考虑爱吃什么、什么好吃,而是要以吃的健康为着眼点.吃素为主,粗细搭配,营养全面均衡.”当然豆制品和豆腐尤其是她所赞美的.

梁博士的父亲梁实秋先生,中年以后被糖尿病和胆结石困扰.糖尿病的遗传几率非常之高,可是梁博士除了继承了父亲的幽默性格外,糖尿病竟然与她无缘,我想科学饮食与适当长期的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她维持健康的主要原因.

梁文蔷博士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丰富的读书写作绘画娱乐生活,使她保持乐观心态.她每周二、五与不同的朋友圈子见面.在书法绘画圈,将一周的新画作进行展示交流,互相评点切磋画技.前年她还在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十人画展”.还有一个手工技能圈,这个群体将各自近期加工制作的工艺品如耳环、配饰、手包、小编织等拿来秀技,当然非常打眼的肯定就被友人“抢”走.这两个群体也交流本周看了什么好书,关注什么新闻热点、发现什么养生健身新招儿等.或者就有人带头开始大笑,而产生连环的此起彼伏的笑声.文蔷说,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的,传达学习的情绪、乐观的情绪都是健身和养生.

文蔷每天早晨先打开电脑看世界发生什么大事,浏览社区有什么提醒后,便开始了一天计划中的行动了.晚上阅读报刊,重点加以评点,并上网与朋友交流,充实的一天就算过去了.文蔷说:“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让老来得晚.活得优雅,关键是快乐的心态.”八十以后她认为记忆有点不如从前,正因为此,她有了一个新的座右铭就是:“每天如果忘掉两件事,必须记住一件新的事.每天如果减弱一种能力,必须学会一种新的本事.”

果然最近她给我来信,在原有的国画基础上,又学会一种新的技能.她告诉我“近日有点成绩,给你看看.我这是初学,错误百出,但是我自己很喜欢这件作品.这是用橡皮版(不是木板)刻的版画.经过四次交替刻和印,就成功了.是一张相片给我的灵感.老师说给我A++++!”“我管这个橡皮版印刷叫它橡皮版画啦!英文叫blockprinting,橡皮板大约半英寸厚,大小依自己,有大块的,也有小块的.我们老师发给我们的大约4×6英寸.由自己设计构图,老师只教方法.我学习的课是为老人没事消遣的,不收学费,还供给所有材料.材料费和老师薪水都是慈善机关捐献.也就算是美国人的敬老吧,让我们有所事事,健康地老去.我喜欢学习新技能,有此良机,乐不可支.我把以前的简单的橡皮版画给你看看.”我打开附件,原来是她制作的父亲梁实秋的肖像,形似神似.

自从她十年来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两本回忆录外,后来商务印书馆在我的协助下,也出版了她的著作,今年秋季,又完成了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这是为其父梁实秋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雅舍小品》所做的插图本,她说这是和父亲在阴阳两个世界对话.她的画作配合父亲的作品相得益彰,赋予这本书新的艺术生命,当代读者一定会喜欢的.读者将在阅读梁实秋大师的散文小品的同时,看到梁文蔷博士再次阅读父亲的著作,体会父亲的心情后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展示的惟妙惟肖的插图.

秋季,我亲眼目睹美国西雅图、洛杉矶、费城等处老人的生活状态,我现在新的结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不仅仅在于青年,几个亿老龄大军,无所事事,消极生活,不再学习,自私无为,才是社会的负担,社会的惰性,也对子孙未来带来消极影响.老有所为、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这些正能量不仅对于社会是一种贡献,更会对自己身体的健康和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西雅图有66万人口,报刊订阅量有51万份,就是说八成以上的人都有读报的习惯.中国某大城市人口突破1000万,晚报订户约60万份,就视为发行量极大了,可见我们的文化差距之大.本来此行我是做一个编辑工作的“收兵站”,可是受了文蔷的影响,我归国途中甚至就考虑重新规划未来的二十年了,此行成了“加油站”.这就是文蔷给我的鞭策与力量.

罗家伦之女罗久芳:笔耕不辍

我与罗久芳教授相识也源自十几年来的编书工作.她是前面所介绍的梁实秋先生女儿梁文蔷半个世纪的好友,也在美国西北部城市西雅图居住,她的父亲罗家伦先生是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1920年,北京大学用民族资本家穆藕初的赞助选拔罗家伦等五位北大优秀学子留学欧美(后来,穆先生的资金中断,罗家伦的学费由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先生继续赞助,提前预支罗家伦稿费而完成学业).罗家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五四宣言”的起草者.31岁担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在短短的两年任期内为清华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罗久芳女士的身上有着五四文化精英们爱国、勤奋、严谨、正义的良好素质,我和她合作整整十年,我们默契配合,罗久芳教授硕果累累,我对与她这十年的多产的著述倒背如流.主要如下:72岁,写作出版《罗家伦与张维帧——我的父亲母亲》;73岁与堂妹罗久蓉(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校订出版百岁老人毛彦文传奇经历的生前自传《往事》;74岁,参与我记录整理的《散落的珍珠》一书的编写;进行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罗家伦先生文存补遗》的编写(最早的文存编写罗教授38岁就开始了);75岁,整理校订父亲的精品集《中国人的品格》;76岁,出版编著《五四飞鸿——罗家伦珍藏诗友书简集》;同年在台湾完成父亲的《新人生观》修订本,77岁整理校订其父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书,合成为《辛亥革命人物画传》;78岁开始《近代思想家文库·罗家伦卷》的编辑工作;79岁出版《我的父亲罗家伦》;80岁出版《文墨风华》和《华翰品墨》;81岁校订出版罗家伦《逝者如斯集》和十年来编书序与跋以及总结十年写作成果的《薪传》,如今刚刚迈入82岁的门槛,她还在继续着,签约不断.

此外十年来,她还写了回忆杨宪益家族往事、回忆胡适、蔡元培、张元济、徐悲鸿、毛彦文、父亲的藏书、北大老一辈等文字数十篇,有的还被《报刊文摘》转载.这样算起来,平均每年出版一到二部书.估计总字近三百万字.我想这样的效率别说是八旬老者,就是年富力强的壮年人也难以做到吧?罗教授身边可没有很多国内教授身边可以用的研究生助手,她可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我时常在她当地时间夜间零点以后接到她的来信,校对回复、问题质疑等.难以想象罗老师的精力与效率之高.我多年来也常产生负罪感,终究我太热爱我的编辑工作,又太了解海外名家后人的丰富积累,而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一些出版想法,罗老师总是表示热情的支持积极配合.我今年在海外众多作者邀请下到美国前,我曾担心这些年我都累病了几场,可见十几年来给海外的压力一定让他们很疲劳吧,尤其看到国内老人的状态更使我常怀负罪心.当我见到穿着牛仔夹克,走路要比我挺拔得多的罗教授时,真没有想到她比我看到的照片还要精神焕发.她带着我们去华盛顿大学参观,想不断地研究学习的她,以读书学习为使命的她,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就是她精力充沛的法宝吧?

我去美国此行中,清华大学校史馆的金博士随行,同时拜访在美国的清华大学名家后代.罗久芳教授事先来信告诉我,我们此行,美国学校正值开学,宾馆的每天费用一般都在人民币1500元左右.出于对父亲母校的情感,为省去住宾馆的开销,罗教授就邀请金博士住在她家,还负责一日三餐.读者绝不会想到,给39岁金博士做早点的,竟然是罗教授93岁的老伴儿——抗战老英雄,美国经济学、地理学教授张桂生老先生.我去西雅图前问老先生需要什么,张先生要一份最新的中国交通图.他要看看中国的变化.

罗老师近年来还为清华大学校校史馆捐献了很多文物,尤其珍贵的是其父在清华宣讲的真迹.

罗老师不仅仅治学丰富,更有一颗慈善的心.在校订毛彦文传记作品的时候,罗老师姐妹得到很少的校订费,她们姐妹还加上一些凑成八千整数,寄给贵州的贫困学生.我们去美时,罗家女儿张一仑陪同小姨在多瑙河游轮上,出发前带了一箱冬衣准备在路上送给中东难民.罗老师最近给我来信说,女儿在生日这天,果然在贝尔格莱德找到一个公园,许多外来旅客帮忙整理分发她准备的衣服,她过了一个很有纪念性的生日,还和两个阿富汗人拍了一张照,他们穿的就是捐赠的衣服.她的好友梁文蔷和汪珏来信说,罗教授天生就是一个乖乖女,她几十年来为朋友、为孤寡老人时常送上一份爱,一份关怀,如今她又把慈善与爱心接力棒交给了女儿.

罗久芳非常关注中国近代史料的搜集,也将父亲留下的重要资料,捐献给了清华大学档案馆.

我想,罗久芳教授夫妇的健康不仅仅是得益于每天的小运动——夫妇搀扶着遛弯,在房前屋后的蔬菜园收豆角、番茄和李子,在大自然中尽享蓝天白云,他们的学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的精力充沛,永远做不完的事也使得他们精力充沛,脑力保持最佳状态.罗兰说过,工作着就是美丽着.我要加一句,奉献着、快乐着就是健康着.

浦薛凤之女浦丽琳:八十岁才退休

浦丽琳,笔名心笛,早年留美.她是胡适大加赞扬的白马诗社元老,还是发现考证张爱玲的珍贵清代小说《海上花》翻译手稿的功臣.其父浦薛凤,著名政治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抗战初期任西南联大教授,战时国民政府国防部最高委员会参事,也是联合国成立筹备会中国代表团成员,《联合国宪章》起草人之一.

我和浦丽琳教授在十年前开始交往,浦丽琳给我发来的第一封邮件,是用英语写的,我无法与她沟通.她知道后,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学会了用汉语在电脑上写作、发邮件,令我赞叹不已.当年她已经73岁了,当年国内老年朋友中可以上网写电子邮件的非常少见.

著名作家冰心是丽琳姐的干妈,浦吴两家(冰心的先生吴文藻)三代人有着近一个世纪的友谊.浦丽琳1984年来华时,在冰心家住了三个星期,使得冰心非常喜欢这个“生活在美国,又苦守着中国*道德”的干女儿,于是写出以反映开放初期海外华人来北京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桥》.《桥》中的女主人公莉莲的原型就是浦丽琳.其实,那时候也是丽琳最劳累的时候.那年她父亲浦薛凤先生与她如今一样的年龄,她要牵挂;丈夫的教学研究工作繁忙;女儿的学习紧张,这些都需要她料理.她身兼女儿、妻子、母亲多个身份,每天下班后一头扎进厨房,忙着做厨妇的事.因此那些年她的诗,用“磨盘下面的麦穗”比喻自己作为厨妇的无奈.这些生活劳作的场景被她生动的诗句表达得淋漓尽致.劳累的浦丽琳曾与干妈冰心流露出想早些退休的念头.哪里知道,大陆的改革开放,中美文化的交流,浦丽琳倍感作为一个图书馆研究人员所肩负的文化责任,她舍不得离开图书馆这个“不寻常的园地”,这一坚持,竟然度过了33个春秋.算起来她从图书馆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在图书馆这个园地里辛勤工作近半个世纪.最近,阅读《环球时报》时得知,在美国65岁以上的人中,大约65%仍然在全勤工作,他们大部分人计划七十多岁再考虑退休问题,可是丽琳竟然比这些人又推迟了十年.

这些年里,她出色地完成了很多编写工作,出版了《海外拾珠》《浦薛凤子女海外书简》,催生了张爱玲的译稿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在国外的出版.与周策纵教授等合编了《纽约楼客——白马诗社诗选》《海外新诗选》等.父亲的著作《音容宛在》和《浦薛凤回忆录》等也陆续出版.她的先生超凡先生多年卧床,她家雇有保姆协助操持家务.《海外拾珠》一书看清样时,我时常催促她.后来了解到实情,那时正是她先生离世的日子,对此我非常懊悔.可善解人意的丽琳说,她那时也需要转移注意力来分散心情,还一再嘱咐我不要自责.她坦然地接受了一切,坚强地度过了那段悲伤的日子.

她是一个认真的工作者,一旦在电脑工作间做起事来非常投入,经常忘记楼下炉灶煮着饭.一天她告诉我,她家一片雾霾(糊饭冒烟),好在及时发现,未酿大祸.从此我的电子邮件往往首先问,下面炉灶关好没有,做一个友情提醒,我想她退休以后时间宽松多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去年目睹了她古老的家,除了周末女儿女婿来,平日里基本就是她一个人.自从先生病故后,坚强的她辞去了保姆,一个人收拾房间打扫庭院.她说:“这也是锻炼身体的需要,我觉得这样的锻炼最实际,不必自讨苦吃的锻炼.”在她那如书的海洋一样的家中,收拾房间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旅游.

浦丽琳是一个高品格的学者,丽琳姐弟俩生在清华,与父辈一样对清华充满深情.他们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浦薛凤奖学金,以赞助贫困学生.她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例如她的厨房有很多存水盆,可以将淘米、洗菜的水再用来浇草地.她对朋友说,洛杉矶干旱少雨,必须注意节约用水.

浦丽琳教授的思辨能力和记忆力一点不亚于青年.工作使人美丽,学习使人年轻.她喜欢动脑筋,活跃的思维多年保持,可能与她的养生方法有关.她家中院子里有多棵果树,她说,采摘既锻炼了身体,还可送友人,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这是她闲暇最快乐的事.尽管她工作繁忙,但她尽量不过度劳作,尤其对老年人说来绝不可熬夜,晚上11点前必须睡下.(尽管她经常这样强调,但是一旦编写紧张,她也要工作到零点)她睡前要做一番认真的清洁卫生,认真刷牙这一项,要一丝不苟地做,所以她的牙齿至今保持完好.她非常关心别人,她给我的信中推算出我写信的时间如果是北京时间深夜,温婉的她会焦急而严肃地批评道“你不要命了”,后面是一串惊叹号.十年来她提醒我的健康话题,也够出版一本书了,让我铭记于心.她认为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和幸福,保证健康才有一切.

日常生活中,虽然美国的食品比较安全,但是她仍然非常注意食品的保质期限.对于朋友们送来的礼物,首先要看保质期,如果是放过期的饮料、食品、保健品,她宁肯扔掉,绝不吝啬,她知道这关系着生命质量.她从不一味地爱吃大鱼大肉,力求粗细搭配,注重食品新鲜可口,她喜欢吃杏脯、坚果和黑巧克力.除了最近做了白内障手术外,她很少去医院.

去年十月初,浦丽琳手握方向盘,载着我和朋友到她的图书馆去参观.这一天正值新生开学,她停下脚步问一留学生所学的课程与研究方向,这位上海籍留学生答“社会学,具体是研究老年人”.浦丽琳鼓励他好好学习.我此刻想当时我应该告诉这位留学生,鼓励你的这位长者,就是最值得你研究的,她的丰富而传奇的经历以及健康的心态,足以代表最“先进”的老年人,是最值得赞美与欣赏的.

汪宝瑄之女汪珏: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美

认识汪珏女士尽管比前三位晚一些,但知道她的大名也已多年.因为在我不少编辑工作中,都有她默默的幕后支持与才华的奉献.无论名家书画鉴定还是书名的商榷,有汪师的参与,我更踏实,更自信.与治学严谨的罗家伦先生的女儿罗久芳教授在协商中凡遇到难题,找到汪师,那基本就是最终“裁决”,一锤定音.直至去年我才在美国见到风度翩翩的她,对顾问道声迟到的感谢.

汪珏出生在美丽的江南.母亲袁曼罗女士系出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汪宝瑄先生复旦大学毕业、留学法国,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抗战时在江西福建边区敌后创办若干战时中学,为国储才,抗战胜利后任立法委员.

汪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先生的生前好友、武大“珞珈三杰”之一苏雪林先生的大弟子,精通汉、德、英三种语言.早年在香港台湾和德国读书,曾任职德国汉堡亚洲文物研究所,任慕尼黑公立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年逾五旬,来到美国,任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馆长.她饱学经书,博览古今.尽管她最辉煌的年代是在欧洲度过的,年过半百为了丈夫的事业,从德国慕尼黑搬家到美国西雅图后,仍然从事善本编目、书画析读,笔耕不断,硕果累累.现将我所了解的汪珏和她所阅读、翻译的中外书籍,概述如下:

与中国《红楼梦》一样地位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她精读,并写出多篇评介随笔;清代吴语方言小说《海上花》,她书评体会张爱玲翻译成英语在海外出版的难度;西方文学如歌德、莎士比亚、契诃夫的作品,她执着细读;她还告诉我,最爱托尔金的《魔戒》,书和电影都百看不厌;高阳的历史小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她也读后有感,书写介绍.享誉中外的大作家沈从文、张爱玲、莫言、白先勇、杨牧……很多著作,则不仅阅读还和德籍友人合作翻译成德文.

汪老师不仅博览群书,还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她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美,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经过她的研究、翻译与评论,在海外得以广泛的传播.

图书到了汪珏手中,她要在通读后,比较类似版本优劣,并从文字、装帧、用纸等多个角度评判.借名人来包装的水货,绝逃不过她的慧眼.她曾尖锐地批评台湾某出版商的林语堂小说《朱门》译本,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她以图书版本学家深邃的目光,一一列举各个方面的严重问题,认为这样的书在社会传播,极大地扭曲了林语堂的原著,是对读者的亵渎,她对粗制滥造的出版行为痛心疾首.

说到这,读者一定以为汪珏是一个口不离经典,终日书斋中的老学究吧?不,那是我过去的管见.汪老师除了读书以外,还要写作、设计服饰、制作饰品、跳舞、旅游……更要去观赏高水准的歌剧、音乐会.她当然也对音乐家有研究兴趣,如对巴哈、莫扎特、华格纳就有不少论述.她一丝不苟地探究,然后尽兴地玩.她说她的养生哲学是:要忙,忙着学,也忙着玩!

去年秋季,78岁的汪珏,在应邀参加台湾东华大学主办的杨牧诗歌研讨会的空隙,到故乡江苏登上了中山陵.当晚她给我来信感慨道:“南京已经留在美好的记忆里.老太太爬上中山陵,向孙中山先生行三鞠躬礼,替先父,也替自己.就凭他‘天下为公’四个字就值得尊敬!”并又沿袭她散文家发散思维的习惯,突来一神笔“两天的扬州也成为一抹秋天短短的虹.”她时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拨弄着我的神经.

汪老师还喜欢自创美食呢.她童心般来信向我保证,如果我不信,可以向她的好友久芳(罗)和文蔷(梁)求证.她邀请我再去美国吃她做的特色菜,她不挑食、绝非不进考究的饭馆;她反对奢侈,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但子女亲友登门,她便一显身手,制作精简改良的江南小菜.她还在德国写德文食谱,出版《家常菜》,介绍被她创新的“中国菜”,她说:就是闹着好玩.她写来详细的邮件,一一告诉我“东坡肉”和“走油蹄膀”烹调细节,我也期待以后可以在亲友面前亮一手呢!

汪珏不染发,雪白的头发,更增添了一分文雅和洒脱.她认为外貌一切还是追求自然为好.她走出书房,就是一位爱说、好动、笑哈哈的快乐女神,在她身边总感觉如沐春风.难道没有任何烦心事?她哈哈大笑后答道:“人哪会没有烦心事呢?遇到不高兴的人和事,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心里扔出去.”她又自然道出了对付烦恼的汪氏哲学.对于哈哈大姐的特点,原来我的直观,并非我的专利,报端台湾记者写她的采访也如是说:

读者们一群群,愉快地交换意见.我很喜欢那位满头白发的女士,戴着单边耳环,今年流行的圆框眼镜,波希米亚风格的宽松长裤,此刻她正哈哈笑着.夜里的读诗会上,她以德文朗读了一首诗(杨牧作品:《时光命题》).最后,她说:“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一首来朗诵?就让我把原因,保留给自己.”说完便笑了.——我应该,我应该怎么样告诉你我的震撼?对于她的若有似无的“告白”.她的选择保留,所透露的消息,更甚于坦白.我们的,甚至,宇宙的,所有秘密,都在诗里交响……

谜一样的快乐学者,祝您永远哈哈,永远快乐.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23日)

本文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名家后裔和美国和后裔方面的在美国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在美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贸易战能让美国再次伟大?
中美贸易战进行到现在,已经隔空斗法好几轮 现阶段,作为贸易战的挑起方,美国频频祭出征税狠招,想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重回谈判桌 但中国这边也很明确,贸易战是持久战,美国出尔反尔、没有诚意的谈判坚决不答.

书体和书法名家
楷书在汉始萌生,三国时初具形态,魏晋时成形,经北魏至唐代定型 楷书主要是唐楷和魏碑 唐楷是楷书的鼎盛期,名家书体主要有(按时间顺序排列)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最著名的是&ldqu.

名家笔下的中秋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