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教育实践方面论文如何写 与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院一部伟大的作品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教育实践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院一部伟大的作品,该文是教育实践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于永正和语文教育和实践相关论文如何写.

教育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实践和杂志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总是和美、创造等联系在一起.广大语文教师喜欢于永正老师的课,为于氏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可以说,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部作品没有森严的学派逻辑,也没有终极的价值体系.“儿童的语文”“五重教学”“交际语境教学”“简约语文”……从中可以获得诸多意义,但是似乎又不止于此.其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自身.就像《红楼梦》等艺术作品一样,它具有恒久的开放性质,永远召唤我们去阅读、去对话、去理解、去实践.

一、先生的语文教育实践,总是回到语文自身,表现出鲜明的本体精神

“语文能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文功底,人生之花才会绚丽多姿,芬芳四溢.先生总是从语文和人的关系出发,“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以此建构“完整的语文”,提升学生的境界和修养,让生命的花朵绚丽绽放.

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起做“言语交际表达实验”,把日常生活中的会话、转述、主持会议、即兴讲话、讲故事以及常用的应用文,如通知、书信、条据、广告、新闻、报道、解说词、会议记录、简单的论文等,由易到难,交叉地、螺旋式地列入课程计划,开展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在解决好“交际语境”的问题后,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融入了“形象化表达”的内容,如《爱鸟》《于老师印象记》等课例,把言语交际和形象化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言语交际表达实验”的成果,后来在苏教版教材的口语交际及作文教学的设计中物化了出来.

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也十分关注言语实践活动.先生先是以个人魅力步入公众视野的,像《草》《狐假虎威》《壁虎》《翠鸟》《燕子》等课,教得实在太生动了,如同一幕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让人拍案叫绝.他善于运用绘画、音乐、表演等形象因素还原语言、活化思维,同时创造交际情境来表现阅读所得,如《草》引入角色扮演来检查学生古诗学习的情况,《翠鸟》引入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在言语交际实践中“输出”读到的东西.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在落实南通会议精神、摈弃烦琐分析的大背景下,于老师的阅读课开始有意识地删繁就简,特别突出多读多写.1992年,在徐州召开的全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上,于老师执教《白杨》一课,以“白杨的外秀和内秀”以及“我的沉思”为引子,外勾内联,突出朗读,加强感悟,“造段”迁移,生动地诠释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篇章.在苏教版教材倡简、务本的旗帜下,于老师开发的《倔强的小红军》《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将写字、朗读、感悟、读写转换做到了极致,并逐渐发展成五重教学.进入21世纪以后,不少新生代名师纷纷提出“某某语文”,有的给语文外加诸多复杂因素,“关于语文”遮蔽了“语文”自身.于老师只问内心、不问西东,在《人民教育》上表达了“我的坚持和忧虑”,并在走南闯北的讲学中传播“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的主张.

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呢?语文实践能力!于老师先知先觉,早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的理念之前,即在长期的实践中践行“积极语用教育观”,形成了语文的自足性内涵,建构了自洽性课程内容——基于交际语境的语言积累、感悟、生成、运用;找到了自定性教学方法——基于儿童情趣的语言训练、体验、对话、活动.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同样重视语文的情境性,但有别于李吉林的情境教学,而特别凸显语文活动的“交际语境”;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同样重视语文的迁移性,但明显有别于丁友宽的从读学写,而特别强调文本阅读和写作的双向聚焦,凸显基于文本语境的“读写转换”;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同样追求作文的规范性、体系性,但明显有别于贾志敏的素描作文,而特别强调“谁、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为什么说”的读者意识.可以说,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引领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先生的语文教育实践,总是创新教学方法,表现出鲜活的艺术精神

于永正老师说:“个性化是语文教学头顶上的启明星.”诚然,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于永正教育艺术是独特的“这一个”.那么,这部大书,能够读到哪些艺术精神呢?

第一,游戏精神.“教着,教着,我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于老师的话说得极为朴素,也很深刻,与李吉林老师的“我是一名长大的儿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切优秀的儿童教育家,都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教学,但表现出的教学气质各不相同.于老师的独特气质,就在于每一节课都充满游戏精神.于老师童心未泯,经常在课上和学生一起“装猫扮狗”,而且演什么,像什么,活灵活现.这种游戏精神的实质是体验,让儿童在体验中亲密接触语言文字,在体验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的认知不单是靠大脑,学生的其他感官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也就打开了语文的美好世界.在今天看来,于永正的语文教育实践,是对当下提倡的“具身认知”“暖认知”的最好诠释.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在那种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的课堂中,学生充分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完整的生长、发展.

第二,创造精神.听过于老师课的人都会说,教学设计得太巧妙了!巧,即是对艺术创造性的追求.于老师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惊奇感.这种惊奇感,可以打破惰性思维和言语图式,激活学生的兴趣和语言的灵性,带来恍然大悟的高峰体验.于老师独创了很多教学方法,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用“反复加温,一咏三叹”的方法;教学《再见吧,亲人》,采用“转换角色,互动对话”的方法;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采用“猜生答案、否定激疑”的方法……于老师特别喜欢“看我读”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秋天的怀念》《第一次抱母亲》等情感性课文时,于老师读得催人泪下,切实达到了以读代讲的功效.于永正老师始终保持教学的原创性、独创性,或为情感内涵的独特发现,或为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或为教学细节的精心打磨,这对学生就是一种创造精神的示范和引领.创造精神是艺术家的基本品质.一位艺术家若想留住艺术青春,就要保持不衰的创造精神.于老师开发的课例很多,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杰作,这也是于老师被誉为“常青树”的原因.

第三,自由精神.于永正的语文教育实践,有着独特的趣味性,表现为谐趣、情趣、童趣等.特别是谐趣,于老师在教学中的指谬、启发、鼓励、强化、调侃处处显现幽默特征.这种幽默感,源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灵敏把握,也源于对儿童深沉的喜欢和热爱.听于老师的课让人觉得特别轻松,始终沉浸在自然、自由、自在的氛围中.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最自由的活动,是一种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认识中流露出来的.在于老师的课上,时常笑声不断,连所谓的差生的心劲儿也能上来,他们任想象驰骋,任思路展开,任感情激荡.教学一旦进入审美自由的状态,语文教学也就有了创造的品格.

佐藤学先生在《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一书中,把洗练、达成度高的课堂比喻为“妙花”.课堂妙花的绽放,源于技与道的统一.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匠心独运、浑然天成,这来源于他的专业修养以及人生的不断修炼.

三、先生的语文教育实践,总是从自身素养出发,表现出鲜亮的生命精神

于永正老师是一位精神明亮的人.他对生活积极、乐观,在课堂中崇尚微笑教学,善于表扬学生;他从小就喜欢画画,这种本领作用于语文教学,便复活了汉字、文章的生命,使得课堂充满形象、流动、诗意的画面感;他喜欢京剧,找到了京剧和语文教学艺术的相似律,并在京剧的“默”中学会沉潜,沉潜在备课的深处、研究的深处;他喜欢读书、写作,并把这种热爱传承给学生,让学生对读书着迷、对写作手痒.于老师从小喜欢老舍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也延续到课堂及教学文稿的写作中.“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他坚持“说自己”“自己说”,并最终“成为自己”,课格、文格和人格浑然一体,形成气象,构筑了“于永正语文教育实践”这部大书.■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概括总结:此文为关于于永正和语文教育和实践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育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育实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于永正老师的教育魅力重读《教海漫记》
于永正老师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还在,教育魅力还在 每每翻阅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我就不断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该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够使自己在教学岗位有所特色,有所成就,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42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高……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就是要重.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和
□ 倪荣荣  【摘要】在日常的语文知识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的教学,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都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科目不同于.

生涯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无锡汽车工程学校生涯教育实践
金慧峰【摘要】生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唤醒与认识自我,发现兴趣与动机,探索必备技能与个性成长,为此学校精心打造生涯辅导教师团队,建立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多元生涯的辅导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内在自我意识的提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