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历史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秦东陵与其相关历史称谓考述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秦东陵与其相关历史称谓考述,该文是有关历史论文怎么写跟东陵和称谓和历史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秦东陵作为战国晚期秦国的一处大型陵园,自1986年发现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其称为“秦东陵”,但它在历史上的相关称谓很多,有“芷阳…‘芷阳郦山…‘昭襄王陵”“庄襄王陵”“秦宣太后陵”等三十余个.本文对秦东陵相关的历史称谓一一进行梳理,探讨这些相关称谓的起源与流传过程;分析历代学者对秦东陵及葬于该陵区内六位秦王、贵族墓葬的认知情况,以期辨清讹误.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秦东陵概况及其相关历史称谓的界定

(一)秦东陵概况

1986年,临潼县斜口镇韩峪乡范家村村民在修灌溉渠时发现大面积夯土,遂向当地文物部门报告,经过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潼县文管会的调查、勘探,消失已久的秦东陵终被发现.秦东陵位于临潼区骊山西麓山前冲积扇地带,东距秦始皇陵约10公里,北距西临公路约3公里,西距霸河约7公里,西南约1公里处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处,总面积24平方公里(27万平方米).自1986年以来相继发现4个陵园:l号陵园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无名沟,西界为洞北村西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丁壕沟,发现亚字形主墓两座ZM1(北)、ZM2(南),陪葬墓区两处;2号陵园东界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冢坡村北无名沟,北达武家沟,发现中字形主墓一座( ZMl)、甲字形陪葬墓3座;三号陵园西、北两面利用天然壕沟为其兆沟,而东、南两面兆沟则为人丁开凿,发现中字形主墓两座(南ZM1,北ZM2),陪葬墓区一处;4号陵园东起马斜坡,西至染坊村,南抵井深沟,北到小峪河南岸,四界利用天然沟和人丁挖掘的壕沟作兆沟,发现亚字形主墓一座ZM1,中字形陪葬墓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两座,陪葬墓区一处.大体与《史记》等文献的记载相符,可以确定它就是秦国“芷阳”陵区.

(二)秦东陵相关历史称谓的界定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较简略,世人对秦东陵地望及葬于该陵区的秦王、贵族都已混淆不清.从1986年秦东陵发现以来至今,当代学者经研究后基本达成的共识有两点:①悼太子、宣太后、昭襄王、唐太后、庄襄王、帝太后等六人皆葬在秦东陵(芷阳陵区);②孝文王(寿陵)和华阳太后不在秦东陵(芷阳陵区),考察早期文献中的观点亦基本与其吻合.因此,文献中与芷阳陵区及葬于该陵区内6位秦王、贵族墓葬相关的称谓,都应归为“秦东陵相关历史称谓”的研究范畴,下面本文逐一进行进行分析、考述.

二、秦东陵相关历史称谓

(一)两汉时期——“芷阳…芷阳郦山”

“芷阳”和“芷阳郦山”是秦东陵最早的两个称谓.其中“芷阳”之名即是秦东陵的原名.在《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吕不韦列传》中都有相关记载: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又:“(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孝文王柱)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又:“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又:“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又:“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芷阳.”

从以上文献记载看:《史记》中除宣太后葬地记载为“芷阳郦山”外,对其他秦王葬地都使用“芷阳”——即秦汉时期秦东陵有“芷阳郦山”和“芷阳”两个称谓.“芷阳”是陵区名称,得名源于秦芷阳县,芷阳故城位于今临潼区斜口镇韩峪乡油王村,灞河东岸的铜人原(洪庆原)上,距秦东陵约3公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建于1984年对其进行发掘,并推测芷阳县辖地应在骊山以西、渭河以南、长乐坡以东,因此该陵区名“芷阳”必源于地名,这也符合秦国国君墓葬命名的惯例:而宣太后墓葬独名“芷阳郦山”,则是该墓葬的特定称谓.《文选》卷十《西征赋》注引《三秦记》曰:“秦名天子冢曰长山,汉曰陵,故通名山陵.”“芷阳郦山”是秦墓首次称“山”,既彰显宣太后地位之高,又与葬于“芷阳”的其他赢秦王公、贵族陵墓有所区别.

两汉时期学者对秦东陵地望及葬于该陵区内6位秦王、贵族墓葬应是清楚无误的.首先,此时距秦亡不久,地理行政建制变化不大,文献中所载“芷阳”的地望皆准确无误.《史记三家注》引辛氏《三秦记》称:“霸城,秦穆公筑为宫,因名霸城,汉于此置霸陵.”又“白鹿原东有霸川之西坂,故芷阳也.”1984年临潼芷阳遗址发掘,证实秦芷阳故城在汉初继续沿用,且芷阳县城即汉霸陵,与同时期文献记载相符;其次,西汉初年对列国公(王)陵墓、陵区的认识都比较清楚.《史记·高祖本纪》“(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汉高祖专门下诏对列国陵墓进行保护与祭祀,其中虽未提及秦东陵,但足以说明汉初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公(王)陵墓、陵区的情况都有很清楚明确.但两汉时期文献简短、空泛,对秦东陵的记载仅有百余字,导致后世对其产生诸多误解和讹传.

(二)魏晋时期——“芷阳之丽山…子楚陵”

《汉书,地理志》“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汉文帝将“芷阳”改名“霸陵”后,“芷阳”之名遂废,这直接导致世人对“芷阳”地望和“芷阳陵区”产生诸多误解.魏晋时期记载秦东陵相关内容的文献主要是《帝王世纪》和《水经注》,有“芷阳之丽山”和“子楚陵”两种相关称谓.

《帝王世纪》载:“秦庄王葬于芷阳之丽山”.其中言明的“庄王”即庄襄王,但是记载简略,语焉不详,未提及葬于芷阳的昭襄王、宣太后、悼太子等其他秦王室成员.V水经注》载:“霸水又左合泸水,历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又:“霸水又北,左纳漕渠,绝霸右出焉.东迳霸城北,又东迳子楚陵北,皇甫谧曰:秦庄王葬于芷阳之骊山,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策》曰: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水经注》引《史记》和《帝王世纪》的相关记载,其中并未言明的“秦襄王”应指秦庄襄王,且秦庄襄王陵还有一个名字——“子楚陵”,按《水经注》的解释:“子楚陵”是一个俗称,因秦庄襄王名异人,又名子楚,所以世人俗称其为“子楚陵”,这是庄襄王陵又名“子楚陵”的起源.在此,郦道元把灞水东的“芷阳坂”(即今之“洪庆原”)同灞水西的“白鹿原”混在一起,认为芷阳(霸城)在灞河西岸的白鹿原上,从而使“秦襄王”葬在灞河西岸,这亦是芷阳(芷阳陵区)地望之争的源头.

从该时期文献可以断定,经魏晋时期的战乱、分裂之后,秦东陵地望所在和葬于该陵区的秦王、贵族墓葬都已混淆不清.首先,魏晋时期对芷阳地望的认识有误.《帝王世纪》中不但对地望未做任何记载,且将《史记》中的“(宣太后)葬芷阳郦山”分割为“芷阳之骊山”后安置在庄(襄)王身上,这是隋唐时期“郦”与“芷阳”分别划归新丰县和蓝田县的讹误源头;《水经注》中则将芷阳移到灞河西岸,由此造成后世对芷阳的地望之争.其次,两书中对葬于该陵区的秦王、贵族墓葬记载不全,除庄襄王外未提及其他5位秦王室成员.最后,出于对先秦集中公墓制的误解,开始对每个墓葬赋予特定称谓.战国晚期是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过渡时期,秦东陵有多位秦王、贵族葬于此,属于集中公墓制,“芷阳”显然是陵区之名;而汉代以后帝王陵墓则全为独立陵园制,即每座帝陵都有一个特定称谓.因此,自魏晋以来“芷阳”陵区这一称谓逐渐被专有陵墓称谓代替,以至于后世对葬在“芷阳”的每一位秦王、贵族陵墓都赋予了一个特定称谓.

(三)隋唐时期——“秦庄襄王陵…‘芷陵…‘阳陵”“见子陵”

隋唐时期,每一座秦王墓葬都有特定的专称,与秦东陵相关的称谓有“秦庄襄王陵…‘见子陵…‘芷陵…阳陵”,相关文献主要有《括地志》、《史记,正义》和《史记·索隐》等.

《括地志》载:“秦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谓为子楚(陵).始皇陵在北,故(俗)亦谓为‘见子陵’.《史记·秦始皇本纪》:葬芷阳.”首次将秦庄襄王墓葬专称为“秦庄襄王陵”,指出始皇陵在秦庄襄王陵之北,所以又俗称“见子陵”,这是庄襄王陵又名“见子陵”的起源,后被张守节《史记正义》加以引用,但这两个称谓都属于讹传.首先,葬于“芷阳”陵区的各个秦王墓葬都没有固定的专称,“秦庄襄王陵”是李泰首创;其次,秦国公(王)级别的大墓皆为东西向,今在秦东陵发现的三座亚字形大墓皆为坐西向东,并非是隋唐时期陵墓的南北方向,只有按唐代陵墓方向来理解——始皇陵和庄襄王陵都北依骊山、为南北向墓葬,庄襄王陵才能“见子”,所以这两个称谓都是隋唐时期民间对庄襄王墓葬的两个俗称.《史记索隐,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十九年而立,葬芷陵也.”又《史记索隐·秦本纪》载:“(庄襄王)名子楚,三十二而立,立三年卒,葬阳陵.”又《史记索隐·吕不韦列传》载:“芷音止.地理志京兆霸陵县故芷阳.案:在长安东也.”其中“芷陵”、“阳陵”这两个称谓亦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第一次提出来的,虽然已被学术界承认,但是在这之前文献中从未有过记载,所以这一说法不知据何而来.

隋唐时期学者仅将“芷阳”当作古代地名,并未将其作为先秦陵区名称来看待,对葬于该陵区内墓葬的认识局限于昭襄王和庄襄王,武断认为各个帝陵必然都有特定称谓,以致产生“秦庄襄王陵…‘见子陵”“芷陵”和“阳陵”等称谓.此外,隋唐时期已将宣太后葬地“芷阳郦山”和悼太子、昭襄王、庄襄王等葬地“芷阳”划归两地.宣太后葬地“芷阳郦山”,《史记正义》载:“郦,力知反,在雍州新丰县南十四里也.”秦“芷阳”,《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载:“芷阳在雍州蓝田县西六里.《三秦记》云:(白)鹿原东有霸川之西阪,故芷阳也.”《史记集解》徐广曰:“今霸陵.”《史记索隐·樊郦腾灌列传》“芷音止,地名,今霸陵也.”“芷阳郦山”的“郦”在新丰县南十四里,而秦“芷阳”则在蓝田县西六里,二者相去较远.

(四)宋元时期——“尖冢…‘秦襄王寿陵…‘庄襄陵”“韩信(生)冢”

宋元时期,对秦东陵地望及葬于该陵区秦王、贵族墓葬的认识更加混乱,文献记载不但错误百㈩,且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如“秦襄王寿陵”“庄襄陵”等.主要见于《长安志》、《雍录》、《类编长安志》、《长安志图》等文献中.

《长安志》载:霸陵“故城在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霸水之东.”“《十三州志》曰霸陵,秦襄王所葬芷阳也……《郡国志》在通化门东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缪公所筑.”又:“尖冢.《两京道里记》曰:在通化门东二里,《皇览》云是吕不韦冢.《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据,韦述《两京记》云:秦襄王寿陵.”《雍录·霸水杂名一》载:“《郡国志》曰:秦襄公葬芷阳.予求之《史记·秦纪》,则惠文公四十一年固尝即之以葬悼太子矣,明年又葬宣太后矣,而庄、襄二王古皆不记葬处,故疑襄王不葬此地也.以其悼、宣两墓在焉.而汉世文帝霸陵又适在此,故世人误取文帝之陵以名秦之霸城也,秦时未名此地为陵也.”又“霸岸,在通化门东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谓之霸上.”《类编长安志》载:“秦庄襄王寿陵,《两京道里记》:在通化门东二里.《皇览》曰:是吕不韦冢.《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据韦述《两京记》,则秦襄王寿陵也.盖不韦始皇之父,而始皇,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俗呼为韩信冢也.”《长安志图》载:“(前代陵冢)庄襄陵在今城东,始皇、扶苏陵又在临潼,正与此陵俱是一带,予固以为秦陵无疑也.”又:“昭襄王葬芷阳,今霸陵也,自骊以西皆芷阳,纪又云宣太后葬芷阳郦山,孝文王葬寿陵,庄襄王葬芷阳,今东门外呼韩生冢者是也.”

宋元时期文献主要论及昭襄王和庄襄王墓葬.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将其混为一谈后创造㈩“秦襄王寿陵”,宋氏引《两京记》指出——“秦襄王寿陵”就是通化门外的“尖冢”,《西安府志》解释“尖冢”——“以其上锐,亦谓之尖冢”,此冢又讹传为“韩信(生)冢”(也称韩森冢),这是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王墓葬称谓、地望混淆的起源.程大昌在《雍录》中虽然提㈩异议,认为“庄、襄二王古皆不记葬处”,葬于芷阳的仅有悼太子和宣太后两人,但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反而是讹传称谓“秦襄王寿陵”被元代学者加以引用,《类编长安志》和《长安志图》都引宋氏V长安志》,致使“孝文王葬寿陵,昭襄王、庄襄王葬芷阳”都附会在通化门外的“尖冢(韩信/生/森冢)”上.

(五)明清时期——“秦昭襄王墓/昭襄王陵”“青门大冢…‘秦庄襄王陵…‘秦宣太后陵/芈氏陵”“皇子陂/悼太子墓(冢)”

明清时期虽然对秦东陵地望及葬于该陵区的墓主都混淆不清,但却做了相关考证,纠正宋元时期学者的一些错误观点,同时又对其赋予了一些相关称谓,如“秦昭襄王墓/周秦昭襄王墓/昭襄王陵…‘秦宣太后陵…‘芈氏陵”和“皇子陂/悼太子墓(冢)”等.主要见于《临潼县志》(乾隆本)、《蓝田县志》(乾隆本)、《咸宁县志》(嘉庆本)、《陕西通志》、《西安府志》、《关中陵墓志》、《关中胜迹图志》等文献中.

《咸宁县志》(嘉庆本)载:“秦昭襄王墓在霸陵……《括地志》云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以地记之,当在咸宁界中……秦庄襄王陵在通化门外,今青门大冢是……《括地志》云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京城东有冢极高大,俗谓吕不韦冢,以其锐上,亦谓之尖冢.咸亨初,布政坊法海寺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舍,求食,自言是其冢,而后代人妄云吕不韦也.”

《临潼县志》(乾隆本)载:“秦宣太后陵.在芷阳,本纪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四十二年太后薨,葬芷阳骊山.《正义》曰:在新丰县南,按《贾志》云:宣太子陵、芈氏陵俱在芷阳.考秦本纪只有宣太后,则称宣太子而别多一芈氏陵,讹矣.”

《蓝田县志》(乾隆本)载:“昭襄王陵,《史记索隐》: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旧志在县西三十里.庄襄王,《史记索隐》: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旧志昭襄、庄襄、始皇诸母后俱葬芷阳.案:芷阳即苣阳,《括地志》在雍州蓝田县西……今在蓝田临潼县界.又案旧志:宣太子芈氏陵在芷阳,今考无宣太子,芈氏陵即宣太后(《秦本纪》:昭襄王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骊山.《正义》云在新丰县南).悼太子墓旧志在县西北四十里,《史记》载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于魏,归葬芷阳,《正义》、《三秦记》曰白鹿原东霸川之西阪为故芷阳.

《陕西通志》(雍正本)、《西安府志》、《关中胜迹图志》等文献都有以上相同记载.

《长安志·皇子陂》毕沅注:“沅按:此即秦悼太子冢,人俱未考耳,据《史记·秦本纪》云: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徐广曰:今霸陵.《正义》曰《括地志》云:在雍州蓝田县西,今临潼与咸宁、蓝田为界也.”

明清时期学者重新将昭襄王、庄襄王墓葬区别开来.昭襄王墓葬在“芷阳/霸陵”,因无法考证地望,只能传抄前代文献的相关记载.2010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调查蓝田华胥老冢湾秦昭襄王墓,认为《蓝田县志》及《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所记述的蓝田“老冢湾秦昭襄王墓”非是,2010年11月秦东陵一号大墓被盗案成功告破,查获“八年造”漆木高足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三件漆木高足豆底座和七件漆木简(国家文物),证实一号陵园ZM2是昭襄王墓葬.其地望与《蓝田县志》(乾隆本):“今在蓝田临潼县界”的记载最接近;庄襄王墓葬“在通化门外尖冢”,为增加其真实性,引用《隋唐嘉话》中的传说故事,但清代学者皆不相信,《咸宁县志》(嘉庆本)“刘觫所记,语怪无证,不可为训.”《咸宁县志》(嘉庆本):“路家湾东原上有大冢三,殆即秦陵.”提出庄襄王葬在路家湾,即今灞桥区路家湾,而当代学者多认为庄襄王也葬于临潼区斜口镇秦东陵.

关于“皇子陂”,最早见于《三辅黄图》:“潏水在杜陵,从皇子陂西北流经昆明池人渭”.宋氏《长安志》引唐代《十道志》,但《十道志》内容多已散失,不知所据何本,同时期的唐代地理类文献《括地志》中仅载“皇子陂在雍州蓝田县西”.而不见“葬秦皇子”的相关记载.“葬秦皇子”最初始见于宋代,但未说明是哪位秦皇子.《长安志》:“永安坡,在(万年)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隋文帝改.”《太平寰宇记》“皇子陂,在启夏门南三十里,陂北原上有秦皇子冢,因以名之,隋文改为永安陂.周回九里.”明清文献从其说,《关中陵墓志》:“皇子陂,在万年县西南,以秦葬皇子起冢于陂上,故名皇子陂,皇子不知为何人,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皇子陂,在府西南二+五里.周七里.《十道志》: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隋文帝改曰永安陂.”也均未记载皇子陂葬秦悼太子.关于悼太子墓,历代共有“(新丰)县西北四十五里”、“(蓝田)县西北四十里”、“今霸陵”三种记载,唯清代毕沅却独“注”悼太子葬在“皇子陂”,不知有何依据,恐是杜撰.当代学者多认为悼太子亦葬于临潼秦东陵,但“毕沅注”却是悼太子墓葬又名“皇子陂”的讹传起源.

(六)近现代——“秦东陵…‘芷阳陵区…‘芷阳东陵”

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文教事业衰落,是秦史研究的衰落期.本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孙楷的《秦会要》、徐复的《秦会要订补》和马非百的《秦史纲要》,大都属于相关文献整理、汇编,未对秦东陵做出相关分析和探讨.

1984年、1986年秦芷阳故城和秦东陵相继被发现,引起新一轮的秦东陵研究热潮.程学华先生是早期调查、研究秦东陵的学者之一,在他执笔的《秦东陵探察初议》一文中,程先生依据《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曹参传》中的相关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并有唐初儒学家颜师古注:“召读曰邵”指出“东陵侯”是秦王朝管理东陵陵园的官职,秦末召平任东陵侯,故此“东陵”之名始于秦代是无可置疑的.后又在《秦东陵考察述略》中进一步指出:“秦始皇陵应属于东陵范畴,始皇陵出土的文字中,除较多冠有“郦山”外,也还有“东园”二字,所以郦山、东园同样都应是对秦东陵的称谓.”张海云和骆希哲先生也同意该陵区名为“东陵”,陕西省著名历史学家武伯纶先生亦认为“东陵”的定名是可以的:19世纪90年代程学华和韩伟先生又提;H芷阳陵区称为“东陵”,是因其在雍城陵区之东的缘故,徐卫民先生从此说法,并提㈩“东陵”是相对于雍城的“西陵”而产生的陵园名称;王学理先生虽同意“东陵”的定名及其文献依据,但他认为“东陵”应是相对于咸阳塬上的“毕陌”陵区而产生的历史称呼,它原来称做“东陵”,是秦昭襄王时产生的新名词;梁云先生则将二者结合,称这一葬区为“芷阳东陵”.

这一时期也存在不同意见,陈治国先生认为秦时尚不存在号墓为陵的做法,将秦王室芷阳葬地称为“东陵”的根据尚不够充分.而召平所谓的“东陵侯”是一种“美称”,既不是陵园的名称,也与秦王室的芷阳葬区没有任何关系.陈景元先生亦考证秦汉时期头上冠以“陵”字的“侯”有56位之多,但他们之中没有一位与建造帝王陵墓的官职有关,东陵侯召平与秦王陵墓的建造也不一定相关.

2叭0年秦东陵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丁作启动,为便于叙述将葬于芷阳的六位秦王、贵族墓葬分别命名为:悼太子墓、宣太后墓、昭襄王陵、唐太后墓、庄襄王陵、帝太后墓.2015年11月电视剧《芈月传》播出后,宣太后墓又被讹称为“芈月墓”.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秦东陵原称“芷阳”,最早的相关称谓是“芷阳郦山”和“芷阳”.随着芷阳地望的混淆和世人对先秦集中公墓制的误解,越来越多的称谓被赋予其上,这些称谓各有源头,纷繁复杂,虽然存在讹误,但都反映出历代学者对秦东陵不同的认知程度.研究历史称谓,对还原历史有着重要意义.葬于此地的秦王、贵族墓葬在历史上的相关称谓有三十余个,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名,如“芷阳…‘芷阳郦山”;二是俗名(俗称),如“见子陵…‘尖冢…‘青门大冢…秦宣太后陵…‘秦庄襄王陵”等;三是讹传名称,如“秦襄王寿陵”,现梳理如下:(见表一)

表一 秦东陵相关称谓一览表(按入葬时间顺序)

此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东陵和称谓和历史方面的历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湄公河上游傣泐王国的历史再考和重构清铿王国的历史兴衰
李小梅,高金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摘 要清铿王国(15世纪—1914年)是历史上傣泐人在缅甸东部、老挝西北部建立的一个国家,历史上和西双版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

外公外婆称谓的历史来历
西方国家对父亲的父母和对母亲的父母的称谓是一样的,至少在英语国家如此,因为我们所学的英语中只有“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的称.

杜甫《夔州歌》中百牢关地理位置考述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夔州险过百牢关”句中百牢关之地望,依据杜甫之行踪和武元衡、郑馀庆、元稹、于邺……人诗之意境,以及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记载考证,当在梁州三泉县西南之嘉陵.

从哑剧叙事到隐喻叙事(下)试述中国当代舞剧叙事的历史进程
十一、从“视觉空间的交响性”走向“格式塔编舞”理念胡尔岩提出“视觉空间的交响性”,说明她把“交响编舞”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