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谚语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和《水经注》汉魏歌谣谚语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谚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水经注》汉魏歌谣谚语,该文是谚语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水经注》和歌谣谚语研究和谚语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谚语论文参考文献:

谚语论文参考文献 水处理技术期刊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论文尾注和参考文献关于水的论文

河流是早期人类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见证者,是文化萌生的重要场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其纤弱缓慢的发始期,也无一例外地依江傍河,由此成就了灿烂的大河文明.记载中国江河文化的著作,首推汉魏时人所著《水经》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郦道元以“访渎搜渠”[1]1 的实地考察精神为《水经》作注,使《水经注》成为一部以水道为纲的中国文化地理名著;《水经注》追求统一的理念和“新益见闻”[2]的内容,使它在河流记述和文学表现上都产生了远大于《水经》的价值.

唐人李林甫在《唐六典》注中称,《水经》共载水道一百三十七条;郦道元注《水经》之时,则将支流等补充增加为“一千二百五十二”[3] 条.今人赵永复将“全书水体包括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算入,“实得二千五百九十六,倍于《唐六典》之数”[4].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5],传承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灿烂文化.同时,为了增强叙述的生动性,郦道元征引了大量诗赋和歌谣谚语,使《水经注》在记录地理河流的同时,成为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水经注》对民间歌谣谚语的引证,主要采用的是汉魏歌谣.

一、《水经注》中的汉魏山水歌谣谚语

汉魏时期,中国文化由统一宏大向多元柔美转变,文学也由史传写实向骈体华美过渡,《水经注》是这一时期文化与文学的时代结晶.在《水经注》中,郦道元用清新亮丽的笔调描绘了水道流经地区广博宏阔的地域环境,在铺述这幅山水人文长卷时,他展示出高妙的文学技巧,其中包括对歌谣谚语的引用.

(一)山情水貌的描写

对河流沿岸山情水貌的描写,是《水经注》中的主要内容.郦道元除了引用历史文献和当地文献外,还搜集了民间歌谣,来辅助读者对于山水情貌的想象和人文景观的认知.

卷十三《水》: 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1]217

卷十八《渭水》: 亦曰太白山, 在武功县南, 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1]286

卷二十八《沔水》: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1]442卷三十四《江水》: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530

卷十三运用歌谣形象地说明了?水支流众多、干流短促的水文特点.?水往东,流到渔阳郡雍奴县西面注入笥沟.笥沟是潞水的别称.据《魏土地记》载,清泉河上流与桑干河相接,往东与潞河汇合.?水往东流入渔阳后,支流开始四散,正如俗谚所说:高梁水没有上源,清泉河没有.高梁水流浅薄,汇合涓涓细流才集成田间沟渠;清泉水流到潞县便四散分流,支流均无从寻觅.这里借用俗谚的表达可谓简洁生动而不失力度.卷十八写汉代武功县南边的太白山,离长安二百里,不知山有多高,因此引用当地俗语“去天三百”来辅助描绘山势的高峻险拔.卷二十八写汉水往东流经涝滩和净滩,涝滩冬天水浅,河床多大石;净滩夏天水流湍急,激流中多有漩涡,行旅之人备受其苦.正如当地歌谣所唱:冬天的涝滩和夏天的净滩,真是断送官差的性命.言涝净二滩的难行至极.卷三十四是说江水之上三峡之山美、水美与高猿长啸的空灵之美.

2. 认知环境的智慧

《水经注》在描述水道流经地域时,引用了一些看似荒诞无稽的神话或预言.征引谣谚,来表达先民对神秘环境的理解与认知,是《水经注》的惯常笔法:一方面引用一些看似荒诞无稽的神话或预言,另一方面,广泛征引反映普通劳动者经验积累的歌谣.前者在表达上营造了所叙述环境的神秘氛围,造成阅读的陌生化,从而激发读者的引申与联想,产生独特的文学审美意义;后者则发掘和肯定民间智慧,彰显民众的智慧与力量.此类谣谚的引用,使得表达清新浑朴,简洁有力,文笔流转自如,还体现了郦道元对最广泛民众的敬意与温情.

卷三十三《江水》:张真妻,黄氏女也,名帛,真乘船覆没,求尸不得,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沉渊,积十四日,帛持真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先络,道有张帛者也.[1]520

卷三十四《江水》:自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谚云:洲不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志,乃增一洲以充百数,僭号数旬,宗灭身屠,及其倾败,洲亦消毁.[1]535

卷四十《渐江水、斤江水》: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状若射侯,故谓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1]623卷三十三写江水流经道县,据《益都耆旧传》载,张真妻黄帛,因张真乘船覆没而尸体难寻,便到沉船的滩头仰天痛哭,后自沉于江.14 日后,黄帛却抓着张真之手从江底浮上来.于是时人有谚语曰:符有先络, 道有张帛.此处谚语的引用,烘托了道之地的独特与神秘,反映民众对神秘环境的认知.卷三十四写江水经过上明城北边后流经一县,从县西到上明城之间有99 洲.楚地民谚说:“洲数不满百,不会出帝王.”桓玄有称帝野心,于是增筑一洲以凑足百数.但其称王仅几十日,便招致杀身之祸.桓玄败落后,洲亦被毁.卷四十写浙江东北流,和长湖口汇合,向北注入长江.此间有山名射的,远望此山如射手引弓射山,所以叫射的山.山西面有石室,名为射堂.据说年景好坏可从射的山预测,山色明朗则米价贱,山色昏暗则米价贵.因此谣谚说: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谣谚在此既增添了语言的新鲜感,又彰显出民间的智慧与力量.

二、《水经注》中的汉魏文化歌谣谚语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统一融和与整合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淳朴雄放和自觉美好的时代.从汉魏歌谣谚语中,我们得以一窥地域文化文学的风采,领略浑朴和自然的时代精神.

(一)两汉循吏功绩的褒扬

郦道元在考察河流时,重视探求江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格外关注人类利用江河、兴修水利的伟大功业.《水经注》在叙述河道及沿岸自然环境时,也常将笔触转至与地方官相关的德政故事史实或传说,往往借当地歌谣来隐现自己的褒扬态度,同时也表达民众的意志和愿望:对修水利施仁政的褒扬.

卷十四《沽河》:沽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1]221

卷十五《洛水》: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1]243卷十九《渭水》:渭水又东得白渠口,大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出于郑渠南,名曰白渠.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即水所始也.[1]306

卷十四中的“沽河”,今称潮白河,流经渔阳故城,有渔水注入,城在渔水之阳,所以叫渔阳.秦时征调闾左的戍卒陈胜吴广等人防守的渔阳,就是这座城.太守张堪为官清正,他在狐奴县一片地带组织百姓开垦稻田,指导他们栽种管理,当地百姓因此而致富.因此有童谣:桑树没有枯枝,麦穗丰饱并长,张君爱民施政,百姓欢天喜地.张堪在此任职八年,匈奴不敢进犯.这里借助童谣来褒扬张堪关护农桑水利,施行仁政,人民得以富裕.卷十五中的洛水往东流过洛阳县南,引《长沙耆旧传》里一段:祝良字召卿,任洛阳令时有年大旱,天子求雨不得,于是祝良冒着烈日,曝身于阶下庭院,诚心祈雨,从早上一直到正午.终于紫云纷至沓来,突降甘霖.时人有歌谣曰:天公久旱不雨,百姓流离失所,天子亲自祈雨,祝令更是辛苦,精诚感动上天,终降滂沱大雨.这首歌谣是民众对祝良体察民心、关乎民情的褒扬,也表达民众对循吏的渴求与拥戴.卷十九中的渭水东流到白渠口,汉武帝太始二年,赵国中大夫白公上书奏请修渠,引泾水东南流,首起于池阳城谷口,流经郑国渠南面,名叫白渠.于是有歌谣唱:去哪里耕田?去池阳城谷口.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是继郑国渠之后的又一伟大水利工程,国家百姓受益良多,它使得关中盆地成为“天府之国”,因此百姓作歌赞颂.

(二)三国壮美历史的书写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许多三国历史故事,尤其偏重对曹魏历史的书写.在描绘水道沿岸的人文环境时,郦道元大量征引历史文献,然后搜求当地歌谣进行印证,他列举歌谣谚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或证实历史故事.如:

卷十一《易水、水》:易水又东迳易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1]185-186

卷三十二《沮水》:沮水又东南迳驴城西、磨城东,又南迳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1]508

卷十一《易水、滱水》,描写汉末三国初年公孙瓒割据一方,将统治中心由蓟迁到易京的情形,为我们了解汉末军阀割据和公孙瓒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东汉末年有军阀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即今迁安人.起初为辽东属国长史,曾屠杀青徐黄巾数万,后割据幽州.但他觉得住在蓟下受到刘虞势力的威胁,所以就从蓟南迁易水河畔,建起易京城.修筑深沟高垒,建楼数十重,自以为固若金汤,因此当时童谣云:燕之南赵之北,唯有此处可避世.卷三十二《沮水》,沮水向南流经湖北当阳县故城北,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三国时蜀之张飞立马横矛阻挡曹军之处.沮水又向东南流经驴城之西、磨城之东,再向南流经麦城之西,麦城就是关羽当年败走之处.修建驴磨二城对付麦城,是军事斗争中的一种谋略,只是巧用日常生活中相克两物的名称,而后的历史恰巧验证了这谋略的成功.因此有俗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三、《水经注》所引歌谣谚语之价值

《水经注》所引汉魏歌谣谚语为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保存了珍贵资料.首先,《水经注》保存了先唐歌谣谚语.歌谣谚语具有凝练概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且语言朴实浑厚,有极宝贵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但历来歌谣谚语被认为出自俗乡鄙里,而遭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因此能保存至今者数量极少,特别是先唐歌谣.《水经注》去上古不远,郦道元又广搜遍罗,精益求精,故而书中谣谚在真实性方面比较可靠,许多先唐歌谣因此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如“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1]39,已去今久远,依赖此书才得以留存.

其次,《水经注》所征引的汉魏歌谣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依赖《水经注》而保存下来的歌谣谚语,在郦道元之后的漫长历史中,不断被文人学士发掘,从而影响了后世诗文创作.如“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1]551,《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6]163,李白或曾取意境于此歌谣;而“连峰去天不盈尺”[6]165,或是受“武功太白,去天三百”[1]286 之启发.再如“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1]532,李白《上三峡》“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6]1020,显然是化用以上歌谣所成;而欧阳修《黄牛峡祠》中“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舟中望.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7],这也应是依据以上歌谣所作.《水经注》中旖旎摇荡的翩翩辞采激发了后世诗文无穷尽的瑰丽想象力.

点评,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谚语本科谚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水经注》和歌谣谚语研究和谚语方面论文范文.

《水浒传》中的是怎么制成的
文沈家仁水浒传里的趣事莫过于,而且还神奇得很,无论是谁,只要吃下有的食物或酒,没有不倒的 黄泥冈上,吴用、晁盖……八人巧妙地把放在白胜的酒桶里,精明、谨慎的杨志最后还是中计 虽说自己只是喝了半瓢,但还.

《水浒传》人物的动物绰号
有人统计过,梁山一百单八将里,拥有动物绰号的居然有三十多位 都是哪些动物呢首先是神兽,就是那些传说里的神奇物种,像麒麟(如玉麒麟——卢俊义)、龙(如入云龙—&mda.

话说《水经注》
顾 农一水经注本来是为水经一书所做的注释,而成就和名声都大大超过了水经,成为一代名著 其作者郦道元(字善长,469527)是范阳涿县(今属河北省)人,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高门 他的父亲郦范为青州刺史.

《杜诗详注》引阴铿诗考辨
摘要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为有清一代杜诗注本的集大成者 杜甫诗歌创作中学习阴铿之处很多,仇注对此也有充分的体现 但仇注所引的阴铿诗,存在一些可商榷处 有些所谓“阴铿诗”,实际上.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