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体质健康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于扶贫思想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体质健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6

基于扶贫思想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本文是体质健康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和体质和扶贫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体质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体质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食品和健康论文健康大视野杂志

张强峰1,2,汤长发1,2,颜亮1,2

(1.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师范大学 体适能与运动康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12)

摘 要:

扶贫思想可为我国诸多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也不例外.借助文献史料,通过制度分析、逻辑推理,对扶贫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扶贫思想深刻阐释了扶贫需要“内立与外帮”、“输血与造血”、“绝对与相对”、“动员与协同”结合的科学内涵,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基于扶贫思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存在着外部“帮扶”难以带动学生“内立”发展,学校“输血”与学生“造血”存在脱节,体质健康的“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存在失衡,政府的“动员”与社会和家庭的“协同”效果不佳等问题,有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深化发展.为使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如期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要求,提出了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中“内立”、“造血”、“相对评价”、“动员”、“协同”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扶贫思想;内立与外帮;输血与造血;绝对与相对;动员与协同;体质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520X(2018)09000506

Strategies for Chines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Based on Xi Jinpings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ZHANG Qiangfeng1,2,TANG Changfa1,2,YAN Liang1,2

(1.P.E.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Changsha 410081,China;

2.Hunan Provincial Key Lab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habilitation of Hunan Normal Univ.,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Xi Jinpings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fields in China,including th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Through historical materials,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Xi Jinping’s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studied,which is based on the based on practical factors,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make it clear on what to plant and feed,where to increase income,helping villagers look for the best way to find wealth. Meanwhile,the promotion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external support could not driv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for physical training. The school P.E. could not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The absolute evaluation and relative evaluation of physical health was not reasonable. The governmental promotion was not enough without the social and family support. To reach the goals set in “Healthy China 2030”,all these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XI Jinpings id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rnal help and external support; input and output; absolute and relative; promotion and coordination;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水平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体质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国务院着眼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决策,在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2030年我国学生每周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要达到3次以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优秀率达到25%以上,这是国家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具体要求,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更需要新时期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健康第一”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但基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能起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质作用[1],同时也难以发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所存在的问题和制定出可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2].在《纲要》提出明确目标背景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应基于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目前业界涉及较少,且还未达成共识形成定论.在我国,扶持农民贫困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都涉及到对困难群体的帮扶,两者在未来都有具体可考量的阶段奋斗目标.在扶贫思想的引领下,扶持农民贫困工作在我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向世人阐释了贫穷治理的各种方法与策略,并对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行业扶贫产生重大影响[3].北宋欧阳修有书云:“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当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步入发展的“瓶颈”时期,怎样才能重新激活这“一池春水”?本文作者认为,对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发展,我们要有“跳出浙江发展浙江”[4]的思维,即跳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来发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此本文借助文献史料,通过制度分析、逻辑推理,研究扶贫思想及其科学内涵,从中探寻有益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发展的良方,以期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有所裨益.

1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扶贫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其形成于1968年同志插队时期,在与梁家河贫困群众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使得同志不仅熟谙农村实际而且对农村贫困生活“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发出了“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5]的感慨!但百姓贫困交迫的处境以及试图改变这种艰难处境的无助,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6].扶贫思想在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任职时的扶贫工作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了解到老百姓最需需要什么!这些主政一方的扶贫工作实践,使他对农村扶贫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情结,也赋予他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十八大以来,扶贫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继续发展,了解到中国最需要什么,进而形成了以精神脱贫、精准扶贫、社会扶贫为主要推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现实基础,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于我国扶贫工作的根本立场和消灭贫困的坚定意志,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2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

2.1“内立与外帮”的辩证统一

贫穷与富贵犹如坐落在没有原点坐标轴上的两极,贫穷没有底线,富贵没有终点,两者可以任意取值,因此最终决定贫穷和富贵的主要因素是心态.要改变自身的落后面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贫困群众要有铁杵磨成针的志气和相信最终能取得胜利的心态,把事事求诸于人转化为事事求诸于己,弥补因贫困带来的不足,最终就能在特定领域实现‘弱鸟先飞’,而“弱鸟先飞,需要意识先行”[7].要努力“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8];面对困境时,“不怕贫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之“志”摆脱贫困,“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要具备‘绳锯木断,滴水穿石’般的韧劲毅力和默默奉献的创业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9].这种“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贫困居民充分“内立”的最终体现.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低,依靠自身发展“内立”的同时,更需要外界的帮扶,因此同志多次强调,“扶贫开发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10];要通过定点扶贫、对口扶贫、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国际机构扶贫和个人扶贫等方式参与扶贫[11],寻求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反贫困的阵营中,焕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使得扶贫攻坚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扶贫思想注重贫困主体“内立”与扶贫客体“外帮”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改变了我国扶贫工作从过去仅仅依靠政府“外帮”的扶贫发展格局,促进了我国扶贫政策功效的持久活力.

2.2“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

“输血式”扶贫模式是以往我国传统扶贫的主导模式,该模式通过给贫困者提供相关物质资料、小额贷款,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生产补贴、财政支出等方式给贫困者以帮助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这种扶贫模式对我国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多年第一线的扶贫工作实践后,同志认识到这种“输血式”扶贫模式没有把扶贫救助与提升贫困者生产能力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助长了贫困群众不劳而获的依赖心理,生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不仅未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还养成“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不利于脱贫致富的落后思想,造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不足,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使得依靠外部资金和技术输入的扶贫策略,难以达到根本性脱贫的效果,对其扶贫就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12].因此扶贫思想注重扶贫模式的“造血”能力,通过以扶志和扶智为重要支撑,以自信心为核心要义,培养贫困群众使他们具备一技之长,避免穷与“愚”、穷与“懒”、穷与“落后”结合的“恶性循环”局面出现;同时通过精准扶贫最大限度地提高外部扶贫的针对性,强化扶贫模式“输血”的效率.正因如此,扶贫思想注重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的有机结合,使得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3“绝对与相对”的理性应对

依据2005年世界银行1.25美元/天的国际贫困线标准,结合我国实际,2011年我国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作为贫困户识别标准线,低于该标准的农民就被纳入贫困扶助体系,同时结合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退出标准,达到了上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就可以确定退出扶贫体系,体现出贫穷标准的“绝对性”.扶贫建档立卡退出的农户,如果在脱离国家扶贫扶持政策资源后,一旦遇上灾害很容易重新掉入贫困陷阱,因此国家在贫穷判别上存在一定的“相对性”,即建档立卡退出农户并不意味着长久脱贫,当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国家标准后,又会重现建档立卡吸纳到国家扶贫体系中.而且,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等于贫困问题不再存在,依然还有相对贫困问题.从贫困标准的“绝对性”与贫困判定的“相对性”来看,扶贫思想注重培育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出台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和社会保护机制,如通过以购代捐、入户见人等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使得贫困农户不仅能在脱离外部扶贫支持的情况下仍能做到不断发展,在脱贫人口遭遇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还能获得有效的政策和社会支持,避免重新掉入贫困之中.

2.4“动员与协同”的融合为一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依靠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行政能力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扶贫.但以往的政府扶贫实施及扶贫资源分配中,大包大揽的扶贫方式,使得“政府与社会的合作较多,但合力较少,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大包大揽的扶贫方式存在联系贫困农户的渠道不足,导致某些真正困难的人群,难以被扶贫政策所覆盖,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及公平程度不高,影响贫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贫困治理效率的提升[13].因此扶贫思想不断寻求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通过加强对扶贫开发协会的工作指导,培育和扶持有志于扶贫工作的社会组织,完善政府购买扶贫服务体制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组织的技术优势,将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各种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的深度,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打破政府、社会扶贫的边界,促进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达到政府和社会在扶贫工作的“协同”,政府和社会的协同合力,使得过去依靠“单打独斗”发展到通过广泛动员,依靠多元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东西部协作的“协同作战”体系.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3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推动下,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发展的益处呈现出扩散的态势,但与之相反的是人们体育锻炼的行为逐年下降,带来医疗费用巨大和劳动力下降的不良后果,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体质健康促进应运而生,各国依据自身国情制订了不同的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逐步形成了涵盖学生、学校、政府、家庭、社会的促进体系,为改善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但基于扶贫思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凸显出一些难以发现的问题,深层次地阻碍着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发展.

3.1外部“帮扶”难以带动学生“内立”发展

当前“两操一课大课间”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外帮”的主要实施形式,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但在具体组织和实施中,各级学校根据不同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按照行政管理方式将学生进行班级编排,把50名左右年龄、体质健康水平等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注重的是全班大多数学生体育学习目标达成和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的共性情况,教学形式上难免单一,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作用有限[14].这种共性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大水漫灌”,使得部分学生“难消化”,即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水平、自身接受能力、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差异性等原因,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或教学目标和任务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成为体育学习的旁观者,从主观上认为体育课“不太有用或根本无用”[15],无助于其促进自身体质健康的“内立”发展.在社会帮扶方面,我国各级各类组织为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设施等实物,缓解了部分学校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但实物援助以“附和式”和“扎堆式”为主,附和式援助的体育器材设施可能并不适合援助学校的需求,扎堆式的援助也使得援助的体育器材设施及服务集中于一些典型学校[16],社会体育援助与学校体育需求并未呈现出最佳状态,同时社会组织对于学生体育活动的指导、体育组织培育的援助、体育师资的培养、健身方法的传授较少,难以对学生的“内立”发展提供实质帮助.

3.2学校“输血”与学生“造血”存在脱节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到大学二年级,在长达14年的体育教育中,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自我锻炼积极性,但是放眼望去,能够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学生比例很低[17],寒暑假能够坚持锻炼的学生少之又少,放学回家第一选择是“做作业(85.3%),远高于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10.9%)”.从不锻炼和锻炼时间低于30分钟的学生占47.2%[18],以“输血”为主的体育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代步工具的广泛应用导致学生运动的急剧减少,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学生行为方式带来巨大冲击,空闲时间的触屏行为开始呈现出少儿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在提升体质健康方面打下的基础,每逢寒暑假后又以“胖三斤”的形式补了回来.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各种素质练习来提升学生的体能,已成开学前几周体育教学的常态.此外,学校体育教育的长期“输血”供应,已使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有体育课去锻炼,没体育课就从不锻炼的学生大有人在,凸显出学生保持自身体质健康的“造血”能力不足,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和效果上,已与学校有保障和规律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差距.

3.3体质健康的“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存在失衡

当前,我们以《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标准》评价只考虑学生测试的结果,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上存在一定的绝对性,注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的评价,缺乏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对评价”,具体体现在学生体育锻炼的付出、心理及社会适应等外在指标评价,割裂了体质健康指标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19],对于相同《标准》测试成绩,部分学生可能只需要稍加努力便可以达到,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需要在体育锻炼上进行长期的坚持与付出.《标准》注重测试结果的评价,忽视了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运动喜好,使得部分学生虽然《标准》测试处于较高水平,但近些年体育活动参与的不足,体育学习的热情不高;也使得部分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体育锻炼态度较好的学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标准》测试成绩,不利于其长久的积极运动参与和学习态度保持,甚至会助长体育锻炼与《标准》测试成绩无关的错误观念.因此,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以部分指标的测试成绩作为唯一参考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现出“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失衡,对于前者而言缺乏动力,对于后者而言缺少肯定,影响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4政府的“动员”与社会和家庭的“协同”效果不佳

对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而言,离不开社会诸多部门的支持,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他们作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有利补充,可以为更多学生提供服务,从微观经济层面,他们可以快速而直接地了解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需求,尽快满足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服务所需要的基础条件,而这些微观条件的满足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而言,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研究与决策,因此社会和家庭都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重要的环节,但社会参与部门都有比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重要性更高的工作任务,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政府的“动员”难以带动社会的有效“协同”;在家庭“协同”方面,家校合作是深化学校教育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20],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智力培育,轻视体质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难以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很多家长认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也没有意识到促进子女体质健康是父母应尽的义务.此外,家长对于“能改变孩子命运”的文化成绩关注度远远超过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家长宁可舍弃孩子身体锻炼的时间,也要文化学习成绩进步的思想浓厚,使得社会和家庭“协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不佳.

4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策略

4.1营造崇尚体育的外部氛围,强化学生的“内生”能力

“内生”动力是扶贫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提升贫困居民面对贫穷的信心和勇气中发挥巨大作用.就强化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内生”动力而言,首先,营造学校和家庭崇尚体育锻炼的外部氛围,在已有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基础上,深化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普及在部分学校实施的“开学第一课”、“家长培训日”等成功经验,发挥学校教师和家长在体质健康教育中的带头作用、表率作用;其次,强化对学生体育活动实施、体育组织培育、健身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内在能力;第三,营造社会崇尚体育锻炼的外部氛围,可通过政府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舆论与宣传,加强对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BBS等自媒体的价值取向引导,重视主流媒体对于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养成的作用,发挥体育明星、名人的榜样作用;当学校体质健康教育作用得到深化,家庭和社会崇尚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得到形成,就会成为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源,倒逼学生积极体育锻炼,强化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内生”能力.

4.2设定拔高一层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造血”能力

分批分类是扶贫思想针对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具体扶贫方法,促进了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特点与喜好的学生,整体一刀切的实施并不能较好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因此要兼顾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依据学生智力、体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时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充分照顾少数“吃不饱和难消化”群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发展目标的选择上,学校体育教师应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诉求,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制定出“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系统安排,如学校体育教师可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参与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类别,设定拔高一层的目标要求,使得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分层精准、层层互补,在学生体育参与上分类精准,环环相扣,呈现出精确制导、靶向明确、心中有数的特色,杜绝学生不至于出现目标过低没动力,目标过高没兴趣的情况,并通过长期与短期结合、提升体质与运动技能培养相结合、外部指导与自我领悟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增强学生的“造血”能力.

4.3创新体质健康的评价方式,加强《标准》的“相对评价”能力

贫穷与体质健康都是动态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没有永久的贫穷与体质健康,两者都需要长期的过程理性应对,因此在我国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可创新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方式,应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评价中出现的不足.学校结合国家制定的《标准》评价,根据学生近些年测试成绩的发展状况,纵向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种评价既重视终结评价,也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既注重国家制定的评分标准,也结合了学生测试成绩的进展,使得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能从《标准》评价中得到体现,提升学生改善体质健康水平的自信,也为每一个学生自发性锻炼创造机会和条件.而学生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体质健康知识、身体活动水平、健康技能应用、身体活动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进而针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普遍性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与分批分类的促进办法,提高《标准》的“相对评价”能力,使得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协调,《标准》测试成绩与体育活动相衔接,体能教学与技能教学相促进,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最终形成短期动态敏感指标、中期可改变指标和长期持续追踪指标,有阶段性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4.4整合资源与调整行业布局,增强政府的“动员”能力

国家机关扶贫能力有限,社会组织扶贫力量无穷.在体质健康促进中,社会组织可以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政府的“动员”还不够.首先,政府部门应理顺社会组织参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渠道,进行跨部门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协同推进作用,如与卫生部门的健康管理、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城乡规划部门的场地规划、食品药品部门的运动营养、社会盈利性体育组织的布局与扶持、公益性体育组织的支教与捐赠等;其次,政府部门应及时公布不同地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资源需求,做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需求信息渠道畅通,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及时援助,也有利于避免资源供需不足与浪费;第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盈利性体育组织的布局,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地区,非盈利性组织、民间团体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制定系统的、独立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地区的盈利性组织所得税收优惠政策,如增值税、消费税等,给予新创办的盈利性组织相应的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减征甚至免征医疗机构开展有偿体育服务(如体质测定、运动与医疗康复服务等)获得的收入.政府在理顺社会组织参与的渠道,及时公开需求信息,科学规划社会组织布局的过程中,实现对社会组织的充分接触与了解,最终提升政府“动员”社会组织参与的能力.

4.5深化中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家庭的“协同”能力

各级各类扶贫组织广泛且深入的协同是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各主要科目的考试实践证明,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协同”能力,因此在笔者看来,可通过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来提升家庭参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能力.体育纳入中学阶段升学考试成为主要科目,使得初升高阶段的学生具备初步的体育技术技能,部分在小学阶段存在下降趋势的体质指标得到有力的提升,家庭教育成为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有力补充,同时中学阶段的体育升学考试的实施也为体育纳入高考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加测体育的做法,得到教育部体卫艺司的赞赏与业界的认同,这为体育纳入高考迈出坚实一步,体育与高考的联系将越发密切,因此未来可通过进一步完善体育中考制度,尝试将体育以更加公平合理的形式纳入高考,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以此来提升家庭参与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能力,从而使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不再只是学校体育单方面的责任与行动,父母也会积极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障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5结论

“苟日新,新,又日新”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扶贫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的研究如同“管中窥豹”,提炼出的科学内涵难以全部涵盖扶贫思想,但借助“可见一斑”的科学内涵来指导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发展,使得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和达成《纲要》目标要求乃本文的主旨,实现“跳出体质健康促进发展体质健康促进”的愿景.本文认为,基于扶贫思想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应通过营造崇尚体育的外部氛围,设定拔高一层的目标要求,创新体质健康的评价方式,整合资源与调整行业布局,深化中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等具体策略,来应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的问题,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系中“内立”、“造血”、“相对评价”、“动员”、“协同”等能力的系统提升,最终成为新时期中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也为中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抛砖引玉,激起业界方家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辛利,刘娟.关于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3,20(5):811.

[2] 王岗,李卓嘉,雷学会.学校体育的目标:“健康”乎?“强壮”乎?[J].体育学刊,2016,23(3):915.

[3] 黄承伟.扶贫思想论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464.

[4] .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5.

[5]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新华网,20150902.

[6] .我的上山下乡经历[J].村委主任,2012(6):14.

[7] .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0.

[8] 文献研究室.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文献出版社,2016:283285.

[9] .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3.

[10] .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9(01).

[11] 李周.社会扶贫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乡村发现,2016(6):3134.

[12] .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67.

[13] 苏海,向德平.社会扶贫的行动特点与路径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3):144148.

[14] 张强峰,刘花云,孙洪涛.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调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2):9095.

[15]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16] 段鸿斌.体育扶贫:法律意涵、政策机制与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8):512.

[17] 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510.

[18]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19] 张强峰,孙洪涛,颜亮.核心素养视阈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8):6873.

[20] 汤长发.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与标准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168170.

归纳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和体质和扶贫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体质健康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体质健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环境因素视角下学生体质健康
周祖辉(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甘肃陇南746000)收稿日期20160617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编号GS201.

静态行为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
仇大勇1,李慧楠2,张 燕1(1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江苏 苏州 215216)摘 要静态行为又称久坐行为,是一种低能量消耗的行为 现代.

新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体质测试实施效果对比
摘要运用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无锡技师学院3837名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进行新旧标准评分标准和评分……级的换算对比,用测试数据检验新标准实施效果 研究表明评分标准的调整和对学生成绩……级的影响显著,优.

基于模糊理论和大数据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摘 要现依据我国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体测中的大数据,充分使用模糊理论进行研究分析 从研究中可以看到学生体质测试中,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都只能达到及格,在优秀以及良好分数段中学生数量很少 在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