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士论文>材料浏览

民歌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广西壮族民歌音色型润腔与审美趣尚探微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民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广西壮族民歌音色型润腔与审美趣尚探微,本文是民歌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壮族民歌和审美趣尚探微和音色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微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连续型电子期刊可以评职称吗关于微博的论文

润腔艺术是我国传统歌唱艺术的瑰宝,自1964年6月10日于会泳先生的《文汇报》正式公开提出“润腔”一词以来,涌现《论润腔》 《“润腔”初探》《汉族民歌润腔概论》等一批著述.以往研究中,关于“润腔”界定大体相同,即歌者(奏者)通过对唱腔(乐曲)的修饰和润色来演绎和展示音乐作品的韵味独特、风格浓郁.关于“润腔”分类,于会泳教授将润腔分为4类,即装饰型的、速度型的、力度型的和音色型的.董维松教授认为“润腔”可以分为音高式、阻音式、节奏式、力度式、音色式”等.二位前辈都提出音色型润腔,正是因为音色在声音属性中的特殊作用,即音色是“乐音的品质特征,能够将音高、音强和音长都相同的两个音区分开来的一种声音属性”.因此,歌者为了显耀技术,展现个性,也常常钟情于对音色的润饰.可见,音色型润腔在传统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价值.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的人们,往往表现出对不同音色类型的审美偏爱.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民歌种类繁多,润腔技术高超,地方风格浓郁.就壮族民歌而言,所谓“音色型润腔”是歌者通过真假声交替与转换,使声音产生虚实、浓淡对比,以获得唱腔色泽变化.部分壮族地区的民间歌手高音区喜欢用假声,中低音区喜欢用真声,但不同地域,真假声转换的技术有所不同,从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韵味”,若将壮族民歌“音色型润腔”细分,则可分为“真声渐弱转入假声式”“真假声陡转式”“全假声式”3类.

真声渐弱转入假声式

是指歌者通过对中高音区拖腔处进行音量减弱处理,温婉地转换到带有浓郁高位置假声的歌唱.这种对从真声到假声渐弱处理的润腔技术形成了“由浓到淡的渐变性色彩带”,完美地展现了唱腔柔美秀雅的艺术气质.具有此类润腔特征的民歌主要分布在壮语北部方言区桂边土语区的广西西林、田林、隆林等县.见谱例1:

《十年今日喜》是广西西林壮族山歌,壮语为“fwen” (欢),汉语称之为“驮娘江调”或“那劳调”,用壮语北部方言区桂边土语区西平那老话演唱,广泛流行于驮娘江流域田林、隆林等县自称为“布越”的壮族村落.歌者演唱中运用了“真声渐弱式转入假声式”的润腔技法,为了清晰地看到此类润腔的方法,谱例上用“黑色渐淡色带”进行了标记.

此歌有4句歌词,结构方整,前2句结构基本相同,即句首衬词拖腔(3小节)+实词(3小节)+句尾衬词拖腔(第一句3小节,第二句2小节);后2句结构基本相同,即实词(4小节)+句尾衬词拖腔(2小节).这种“真声渐弱式转入假声式”的润腔技法就是主要分布在句首、句末的拖腔处,有6次,分别是第2小节,第8、9小节,第11小节,第16、17小节,第23、24小节,第30小节.还有一处特例,在第21小节,实词使用假声演唱.

值得注意的是:第1、2小节音高从gl转至d2引子,在gl时已有假声色彩的混声,al则是鲜明色彩的假声,到d2时民间歌手通过对音量的控制与弱化,逐渐转入具有高位置的假声.女声遇al便采用“假声”色彩的唱法,显然是有意而为之,并非因为高音而被迫使用假声.从上例中,音区从gl至d2是一个从真声转到假声过程,此过程形成一个“由浓到淡”的渐变式色彩带.在整首共30小节的民歌中,有“真声渐弱式转入假声式”的音色型润腔共有10小节,足以说明了当地歌手对此种润腔方式的偏爱.此种润腔方式并非仅此一例,在驮娘江同一流域的田林、西林、隆林县的壮族民歌“定安调”“旧州调”、西林的“八大河调”都可以找到.在那坡壮族民歌“伦央”中,“部分男歌手唱‘高坛’喜欢用假嗓加减弱音量来唱乐句落音”,而在云南广南、富宁县的壮族地区也有此类音色型润腔唱法.这反映出壮族人民对温婉飘逸的音色偏爱,也展现了壮族民歌阴柔、内敛的艺术气质.

真假声陡转式

是指歌者有意识地让真假声频繁交替,灵活互转,形成“色彩鲜明”的浓淡对比,体现了壮族极富有技术性色彩润腔.具有此类润腔特征的山歌主要分布在南部方言区的左江土语区的龙州、凭祥、大新、天等、崇左等县市,德靖土语区的德保、靖西、那坡等县,以及北部方言区右江土语区的田东、田阳、百色等县市,邕北土语区的平果、武鸣、邕宁北部等县. 见谱例2:

《初见妹》广西龙州县壮族山歌,壮语为“sei” (诗),汉语称之为“霞秀山歌”或“八角调”,主要润腔技术特点是真声、假声灵活互转.由于歌头前3小节为一个衬句,故当地也称之为龙州山歌“长音调”,使用壮语南部方言区左江土语演唱.为了方便我们辨识,笔者在假声演唱旋律上方用空心记号标记,表示假声音色.

此歌有4句歌词,为非方整结构:引子(3小节)+第一句(4小节)+第二句(5小节)+第三句(4小节)+第四句(5小节).真假声陡转式的音色型润腔主要分布特点是:一是见于句尾拖腔处,即“延长型”假声,如第2、3小节,第6、7小节,第15、16小节等;二是旋律进行每遇到d2、e2便转入假声,在旋律中有假声点缀之感,即“点缀型”假声,如第4小节有两处,第5小节有两处等.这些假声之处时值很短,仅为十六分音符,如此之交替转换,歌唱难度之大,体现了歌者对真假声频繁交替的纯熟驾驭.经统计,整首歌共21小节,“延长型”假声和“点缀型”假声有19处,呈现出真假声频繁交替,往复如此的特点.此种音色型润腔技术,在凭祥夏石壮族山歌《交情歌》、平果嘹歌“斯格嘹”《买手镯给妹》、靖西“上甲山歌”“下甲山歌”《壮家生活甜如蜜》《人人夸壮乡美:》、田阳“古美调”《蜂恋二月花》也能找到.

全假声式

整首歌曲在高音区徘徊,使用假声演唱,曲调清丽明亮、飘逸俊秀、挺拔悠远.具有此类润腔特征的山歌主要分布在南部方言区的左江土语区的天等、大新等县. 见谱例3:

《惦记情友夜不眠》曲调因流行于天等县西部的把荷乡、龙茗镇、福新乡等,因此称之为“把荷调”或者天等西部“欢”,在与之相邻的大新县土湖乡则称之为“土湖山歌”或者“西窝窝”.该曲调原为男声二重唱(谱例只保留高声部),音域为f2至e3,全部使用假声演唱.与天等毗邻的大新县的“西雷”同是惯用假声演唱的高腔山歌,也是广西壮族极富有特色歌种之一.

结语

壮族民歌音色型润腔的“真声渐弱转入假声式”“真假声陡转式”“全假声式”3种类型,主要存见于驮娘江、右江、邕江一线及其南的广大壮族地区,即南部壮语方言区及与南部方言区犬牙交错相邻的北部方言区.而距南部方言区较远的河池市、柳州市、南宁市北部等广大的北部壮语方言区在演唱高腔山歌时候也惯用真声演唱.不难看出,壮族南部方言区以及毗邻壮族人民在音色审美上有偏爱真假声交替的倾向,而北部方言区的壮族人民有偏爱真声的审美倾向.

注:本文系201 6年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润腔技艺与审美取向研究”(批准号:16DD34)阶段性成果.

本文点评,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民歌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壮族民歌和审美趣尚探微和音色相关民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汪洋率代表团飞抵南宁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以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为团长的代表团9 日上午飞抵南宁,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 代表团在机场受到广西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9 日,八桂大地细雨霏霏,空气格外清新 南宁吴圩国际机.

音乐社会学视野下的那坡壮族民歌
【摘要】那坡壮族民歌自2006年5月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备受各界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内容题材的那坡壮族民歌,试图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探索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音乐社会学;.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形态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各民族民间音乐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闪耀着独特的魅力,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 文章在对广西壮族民间音乐材料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壮族民间音乐歌曲形.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