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影响分析论文范文文献 与品管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有关论文例文

主题:影响分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21

品管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本文是影响分析参考文献格式范文跟品管圈和无偿献血者和溶血类论文范文素材.

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思品论文中华血液学杂志金融衍生品论文临床血液学杂志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影响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以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将改进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2017年1—6月全血分离袋数40 087袋,可疑溶血血浆一共有97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0.242%;采取措施后,2017年7—9月全血分离袋数18 652袋,可疑溶血血浆17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0.091%,实施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无偿献血者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无偿献血者;溶血血浆;发生率;影响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8.24.059

无偿献血者捐献的全血经过过滤、离心、分离出的血浆,目视检查应呈澄清液体,无色泽异常等,溶血是指红细胞被破坏,其中的色素、血红蛋白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使周围的血浆变色[1],溶血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会明显升高,临床输注会引起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离心分离出来的血浆呈红色时,原因有二:一是含有红细胞,二是含有破碎红细胞释放出来的游离血红蛋白,前者经过再次离心可以得到色泽正常的血浆,后者经过离心仍呈红色.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无法对每一袋可疑溶血血浆都进行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因此笔者所在单位成分制备科定义可疑溶血血浆为:由全血分离出来的血浆经肉眼观察颜色偏红,经过再次离心,颜色仍然偏红者即判断为可疑溶血血浆,电脑系统标识记录为颜色异常血浆(红色).为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可疑溶血血浆不发往临床使用,作报废处理.全血采集、储存、过滤、离心、分离等过程均可能引起可疑溶血血浆的产生.为了避免浪费血浆,我们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降低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上,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6月未开展品管圈时的全血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全血分离袋数40 087袋;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017年7月—9月为试验组,试验组全血分离袋数18 652袋,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可疑溶血血浆的发生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SHINOW9.0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品管圈小组由1名护理质控员、1名护士长以及6名工作人员组成,6名工作人员来自于两个部门:采血部门和成分制备部门,圈长为护理质控员,工作内容主要是组织整个活动,以及策划准备相关工作;辅导员为护士长,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在整个活动中的支持辅助工作,记录工作的任务需要每位组员轮流进行完成,从而实现成员的人人参加.

1.2.2确定主题通过查询2017年1—6月的血浆报废情况和小组确定选择“降低无偿献血者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为本次改进主题,圈名为“红心圈”,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等于(可疑溶血血浆÷全血分离袋数)×100%.

1.2.3现况调查通过绘制流程图、查检表和柏拉图,分析可能产生可疑溶血血浆的所有原因,包括人、机、料、法、环等方面.

1.2.4要因分析“红心圈”小组成员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绘制了特性要因图,系统讨论后,依据二八法则,经过现场验证确定了几个主因,分别为:(1)白细胞过滤器的选择和使用.(2)采血穿刺过程异常.(3)储存温度异常.(4)献血者本身红细胞渗透脆性大.

1.2.5对策与实施

1.2.5.1严格筛查严格按要求筛选出合格的无偿献血者,避免采集到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无症状的地贫基因携带者或患有其他血液疾病的患者.在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咨询时,应仔细询问无偿献血者曾患病史和家族史,血液初筛时,应正确采集末梢血液进行血红蛋白检测[2-3].如果是进行团体献血,应提前将无偿献血知识印制成小册子或宣传画报送至团体献血单位,让自我核查不合格的无偿献血者自动退出,自我核查合格的无偿献血者注意献血前的饮食和作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2.5.2正确采集血液反复穿刺会导致溶血的发生[4],因此应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无偿献血时所用的穿刺针较一般的输液穿刺针要大,因此对静脉要求更高,一般要求选择上肢肘部清晰可见、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较固定、不易滑动的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采血护理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的采血操作培训方能上岗,穿刺过程中发现血管小、血管弹性不好时,宜在穿刺前认真观察比较献血者双臂的血管,选出1条自己认为更有信心,能顺利完成穿刺的血管,穿刺过程中可以使用两根止血带来绑扎,一根绑扎在肘关节处,一根绑扎在腕关节上,直至待穿刺血管充盈;对于以往有穿刺不成功或者多次穿刺的献血者,详细询问以往穿刺情况,结合自己的穿刺经验选出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成功穿刺后,应严格按照采血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先留取血样至留样袋,再打开采血仪进行采血,避免过多空气快速进入血袋内引起红细胞碰撞而导致溶血的发生[5].消毒采血管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消毒液随针头带入血袋而引起红细胞溶血.在献血时给予适当的语言鼓励以及心理干预降低献血者的紧张情绪,尤其对于一些有针头恐惧心理或是本身血管穿刺情况复杂的无偿献血者需要给予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倾听轻音乐等分散注意力,确保采集过程顺利以保证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1.2.5.3定期维护和校准采血秤血液成功采集后会随导管进入到专用采血袋,这个时候采血秤会匀速摆动充分摇匀抗凝剂和血液,达到血液抗凝的目的.未充分抗凝的血液容易出现凝块,进行白细胞过滤时会出现过滤不畅导致溶血血浆的发生.因此需定期对采血秤进行日常维护和校准,确保采血秤的性能可靠.

1.2.5.4保证血液冷链的完整性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引起红细胞破裂而导致溶血的发生,因此保证血液冷链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完整的冷链应从血液采集到血液的输注.冷链的起点为血液采集后的即时:储存于专用的储存冰箱,流动采血车应使用固定电源,避免使用采血车发电机的不稳定电源而引起冰箱性能不稳定,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储存温度保持在2~10 ℃,成分制备过程中室温保持在18~25 ℃,尽量缩短在室温的暴露时间,离心机在使用前应预温到需要的温度,成品储存在2~6 ℃的专用贮血冰箱,并需要配置24 h自动温度监控,确保温度一直处于受控状态.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监控平台有效监控血液的整个冷链过程[6].所有储血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维护,确保储血温度稳定受控.

1.2.5.5正确使用合适的红细胞型专用白细胞过滤器白细胞过滤是目前去除全血内白细胞,降低临床输注时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过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尤其是硬盒型过滤器的[7]在4 ℃冰箱冷藏过久的全血由于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过滤时容易发生过滤不畅而出现较多的溶血血浆,因此将现有的硬盒型过滤器全部更换成软盒型过滤器,当天采集的全血尽量当天过滤,最迟不能超过24 h,在冰箱冷藏过夜的全血需要在室温环境逐渐升温至合适温度,并进行少量血浆浸润过滤盘后再进行白细胞过滤.进行白细胞过滤时,需用双手握紧血袋边缘轻轻地摇动血袋,使得血液充分混匀后再打开活塞进行白细胞过滤.

1.2.5.6加强对护士的培训由QCC小组的辅导员负责对全体的护士进行采血培训,促进整体学习近年来关于溶血发生的原因循证依据[8-9].同时结合日常工作内容以及采血操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护士对采血基础知识的认识;把血液常识、采血基本操作和疑难血管穿刺指南等进行整理后打印成册放入工作台,供采血护士随时翻阅;在培训时由高年资的护士对静脉采血的操作进行分步骤的演示示范,要求对新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带教教学;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新护士日常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技能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高采血护士的整体穿刺技能水平.

1.3效果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无偿献血者血液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的目标达标率以及进步率.

目标值等于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等于0.242%-(0.242%×80%×60%)等于0.126%.现况值:改善前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目标达标率等于(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等于(0.125%-0.242%)÷(0.126%-0.125%)×100%等于117%.进步率等于[(改善前数据-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100%等于[(0.242%-0.125%)÷0.242%]×100%等于48.3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等于0.05.

2结果

对照组可疑溶血血浆一共有97袋,全血分离袋数40 087袋,即采取措施前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为0.242%;采取措施后,试验组可疑溶血血浆17袋,全血分离袋数18 652袋,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为0.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无偿献血者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品管圈是由同一现场的人员,自发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而组成的小组,此小组灵活运用各种统计手法,以全员参加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品管圈活动最初活跃于工业企业,现在不断地引入到各医疗单位中,效果同样显著.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由0.242%降至0.09%,达到了预设目标,本次活动可行有效.本次活动通过发现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的原因,并依据相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相应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提升采血护理人员的采血操作技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时更换符合现行白细胞滤除操作的白细胞滤器;定期维护和校准储血冰箱,24 h不间断探头监控;详细询问曾患病史和家族史,严格筛选合格的无偿献血者.通过各个环节对采血、储血、血液制备进行管控,使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降低,从而实现任务最初设定的数值.

3.2品管圈活动提升相关人员综合能力在任务过程中,全部成员积极加入到工作中,提高了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了自主学习意识,形成了融洽学习的良好气氛.同时,也带动了科室人员积极性,更加认真仔细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品管圈活动在本单位属于新引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本次活动可以作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补充,更大范围的让员工尤其是采血护理人员参与其中,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提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团队协调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无偿献血者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可以在血站其他质量管理领域逐步引进推广品管圈活动.

综上所述,成立品管圈小组并制定相关方案,对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有效改进之后,无偿献血者血液的可疑溶血血浆发生率得到减低,圈员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品管圈活动值得在血站进行推广与应用.

本文评论,该文是一篇关于影响分析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品管圈和无偿献血者和溶血相关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品管圈在血液透析患者失血中的应用效果
杨雪群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血液透析患者失血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失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确定改善重点,设定目标,进行原因分析并确认真.

血液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查结果的影响分析
赵 娜吉林省春光康复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03【摘 要】目的探讨血标本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 年8 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 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检验120 例标.

品管圈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感染发生率的作用 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对我中心2015年712月89名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长期导管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施PDCA循环.

品管圈在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中应用
李林洋赵恩路张颖白英黄靖张琳熙俞健勇蔡晓青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QCC活动,分析本年度第二季度我院透析室持续质量改进的报.

论文大全